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的科学方法,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过程,研究《资本论》中的资本理论。内容包括研究 《资本论》起点的商品具有双重性,揭示出资产阶级财富细胞的各种规定;研究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资本运动的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及资本转型;研究资本主义比较发达阶段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规律等。全书分析细致,引证有力,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见解,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发展逻辑和条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序言

继《 <资本论>劳动价值论的具体化》之后,又一本专著 《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即将出版,陈 俊明教授杰作姊妹篇的一再“具体化”,引起我的思考。

大家知道,马克思在为《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写的序言 中指出:“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这 是因为对本来最难理解的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他在作为 《资本论》初篇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 易懂了。那么,为什么这样的难题,两千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 进行的探讨和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 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获得接近于成功呢?马克思认为,这一 方面是由于已经发育的身体比细胞容易研究些;另一方面由于分 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 抽象力来代替。

至于这个抽象力的运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导 言》中说,他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英国为典型地点,以 “市民社会”为对象,以现代资产阶级生产为事实上的研究本 题。可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作为具体,只是混沌的关于整体的 表象。怎么办?马克思一方面指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 标志,共同规定,只要真正地把它的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 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经过比较而提出来 的共同点,即称为合理抽象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别有 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1、时代共 有的,还有一些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这些情况是不可 忽视的,因为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对生产的一般昕 以要提出来,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了统一中的差别, 尤其是本质的差别。对此,马克思特别强调说:忘记本质的差 别,“正是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 全部智慧所在。”这是因为他们把资本只从生产力角度看做是生 产资料,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生产都是要用生产资料的,从而, 资本就是自古就有的、永世长存的。只有把这种牛产一般理解为 包含在特殊的资本运动过程中,才不会忘记本质差别,才能既了 解现实的生产过程,又能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了解劳资关系是以生 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中的三个社会中的最后 一个对抗形式的表现,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 告终。

马克思另一方面在阐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又强调指出,以 “市民社会”为对象开始研究资产阶级生产时,必须首先在分析 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关系,从而逐渐达到越来越 简单的慨念、越来越稀薄的抽象,这是第一条道路。紧接着,必 须回转头来通过进行综合的第二条道路,从而逐渐达到了一个具 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这个总体也就是原来的“人 口”的具体。换言之,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 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 即原来“人口”的再现。庐山正面目显现了。

我的理解,陈俊明教授的“具体化”也就是马克思认定 “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并称之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 法”。

当然,陈俊明教授的“具体化”还带有恩格斯在为《政治 经济学批判》所写的书评中关于马克思方法论观点的补充,即 “对经济学的批判,即使按照已经得到的方法,也还可以采用两 种方式:即按照历史或者按照逻辑。”而且指出,“逻辑的研究 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这是因为整体说来,经济范畴出现的 顺序同它们在逻辑发展中的顺序也是一样的,经过修正摆脱了历 史的形式以及扰乱作用的偶然性,从而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 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这一来,“科学上 的 正确方法”加上“唯一适用的方式”两者结合起来,“具体化” 就可以由表及里、把握实质,同时追溯过去、展望未来,从而发 现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就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和方式对待科学的.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论“要求发展一种比以前所有的世界观 都更加唯物的世界观”,“必须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恩格斯 语)只有处在这样的更加唯物的世界观中的辩证法,才是马克 思的辩证方法。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 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他在1 873 年1月《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的跋中指出,他运用的辩证法 (当时的反对者称之为马克思的“实际方法”)使实际的资产者 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 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大家知 道,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和《反杜林论》中就是揭穿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运动发展过程中,从资产阶级方面 所表现出来的“消极的扬弃”过程——“自行扬弃论”和从工 人阶级方面表现出来的“外化和异化”过程——“异化论”;两 方面的矛盾对抗趋势,在《资本论》第一卷终篇末章马克思表 述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 了”,而在《资本论》第三卷终篇末章马克思则表述为:资本主 义“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抛弃,并让 位给较高级的形式”。两卷终篇末章所反映的现代资本主义和现 代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形态的更替的演进时代顺序发展的趋势,在 当前具有十分重大的时代性和直接实践性的意义。

陈教授在这部专著中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的科学方法研 究《资本论》中的资本理论,所以有深刻的探讨,有新的独到 的见解。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首先确定《资本 论》起点的单个商品的“简单性”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般的 商品,又是作为资本主义财富的细胞的简单商品。从后一角度出 发,在第一部分就开始研究资产阶级财富细胞的各种规定,将它 的研究与后面的研究紧紧联系在一起,阐明这些规定包含的复杂 规定的萌芽。从这种意义来理解资本理论,自然和通常将起点只 归结为劳动价值论研究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能够提出许多很有 价值的见解。其第二部分是研究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单个资本的运 动,从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转型等方面来阐述, 从三卷《资本论》整体来把握马克思的论述,使读者对这一理 论的』二升有新的理解和思索。在这里,说明了价值规律在资本运 动的发展中发生的初步转型,并据此来阐明剩余价值的形成:这 与那种将起点揭示的价值规律内容当成永远不变的流行看法相 比,显然更能体现马克思理论的历史性和逻辑性。在这一部分研 究中,他根据马克思的方法,阐明资本运动内在规定的外化,以 此来重新理解生产劳动、工资等理论。他还阐明,关于单个资本 流通的理论,还包含着劳动与价值关系的新揭示。他还说明,在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论述中还包含着社会总资本利 润率平均化的逻辑。其第三部分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比较发达阶段 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这样理解不仅具有综合性,而且具有具体 性:一方面从新的角度全面考察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的积累、再 隹产、总过程的研究,将前两部分研究当成总过程研究的重要组 成部分,综合第一卷末篇、第三卷第三、第七篇关于社会总资本 的研究说明资本运动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还阐明内在规定的外 化、异化,从“深化”和“外化”的统一来重新解释资本理论, 从剩余价值的抽象形态上升到具体形态来冉现剩余价值,从源泉 意义到现象意义的发展来说明劳动与价值关系的复杂化。其中, 还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理解,如价值的变化是一条类似“布林线” 上下起伏的“宽带”,有上轨、下轨和中线;阐明价值转型与资 本运动体制、机制转型的关系;如阐明马克思既批判“斯密教 条”、“萨伊公式”的错误,又分析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说明 其有一定的客观(表面现象)依据,等等。

整个研究以三阶段递进,一般的生产过程和特殊的资本运动 过程紧密联合,涉及直接性的表象具体和间接性的本质规定两个 层面之间的关系,并且突出主体的行为,紧扣研究条件而展开, 的确是别开生面。这部著作绝非教科书式的泛泛之谈,而是言之 有物,分析细致,引证有力,并且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有相当 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讨 论,如商品三因素、劳动三重性与资本的因素、社会属性之间的 关系,如不能将不同阶段的规定混为一谈的见解等,但是,著作 在这些方面的论述是十分谨慎的,也是言之有据的。这部著作以 反对“语录化”、“浪漫化”、“教条化”开头,提出应该从“具 体化”的过程来理解资本理论,体现了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发展 逻辑和条件。这样理解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方法,根据这种理 解,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运动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本运动,必须既沿着马克思资本 理论的发展逻辑,又具有某种“阶段跳跃性”,并且必须明确区 分发展过程不同层面的规定,阐明内外规定的关系,以逐步掌握 对象具体并逐步再现它。

陈俊明教授的这部著作和《(资本论劳动价值论的具体 化》是姊妹篇,这两部著作又和他的另一部著作《<资本论>终 篇研究》有紧密联系。这三部著作都与“具体化”的方法有关, 根据这种方法,陈俊明写了三部关于《资本论》的著作,希望 他用这种方法再研究《资本沦》和其他经济问题。我也准备进 一步探讨这一方法。

罗郁聪

2004年lO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俊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4904
开本 32开
页数 4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7
出版时间 2004-12-01
首版时间 2004-12-01
印刷时间 200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811.23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