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记(简体字本前四史上中下)(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历史影响范围极广,因为它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而在它之前都是以年代为次的"编年史"。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序言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撰。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酉韩城县)人,生于"汉量童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或者更后一些。他的父亲司马送,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汉武帝建元(公元前一四0-~三五)初年,做了太史令(史记中称为太史公)。他早就有意论载"天下之史文",但始终没有如愿。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搜集史料。汉兴以来的"百年之间,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他又能读到皇家所藏的古籍,即所谓"石室金匮之书",所以掌握的史料相当丰富。他到处游历,结交的朋友也很多,实地调查得来的,向师友采访得来的,都可以用作补充。经过了一个准备阶段,到武童太初元年(公元前一0四),他跟公孙卿、童鲎等人共同修订的有名的l太初历已经正式颁布,就着手编写史记。过了五年,他因为给投降鱼塑的奎堕辩护,被处腐刑。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九六)他被赦出狱,做中书令(中书令是皇帝身边的秘书,论职位不比太史令低,可是当时的中书令都是由所谓"刑馀之人"的阉官充任的)。在他做中书令的期间,著书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到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九一),他在写给他的朋友任少卿的信里开列了全书的篇数,可见那时候基本上完成了。大概再过一二年或者三四年,他死了,卒年无从查考。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在史记之前,有以年代为次的"编年史" 如春秋,有以地域为限的"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有以文告档卷形式保存下来的"政治史"如尚书,可是没有上下几千年,包罗各方面,而又融会贯通,脉络分明,像史记那样的通史。

唐刘知几的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所谓"二体",就是"编年体"和"纪传体",而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从此以后,历代的所谓"正史",从汉书到明史,尽管名目有改变(例如汉书改"书"为"志",晋书改"世家"为"载记"),门类有短缺(例如汉书无"世家",后汉书、三国志等都无"表"、"志"及"世家"),但都有"纪"有"传",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体例。  据司马迁自序,史记全书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一百三十篇。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按:即律l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到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可见司马迁编写史记,只能说是基本上完成,其中有若干篇,或者没有写定,或者已经定稿而后来散失了。

补史记的褚先生名少孙,是汉朝元成间的一个博士。今本史记中凡是褚少孙所补的大都标明"褚先生日",极容易辨识。张晏所认为褚少孙补的武帝本纪可没标明"褚先生日",全篇又是从封搓书里截取的,褚少孙也不至于低能到那个样子。清人钱大昕在他写的甘三史考中说:"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或晋以后少孙补篇亦亡,乡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数耳。"傅靳蒯成列传所叙三侯立国的年代都跟功臣相符,文章格调又很像司马迁,褚少孙补作不会那样完密,他也未必写得出那样的文章。所以张晏的话也未可全信。总之,今本史记中确有后人补缀的文字,但不尽是褚少孙的手笔。褚少孙在他所补的三王世家中说:"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列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可得。窃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令后世得观贤主之指意。"这里他说明了补史记的动机和材料的来源。他所补的如外戚世家、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等篇,都保存了一些第一手材料,对我们研究汉代社会还有一定的用处。

现存史记旧注有三家,就是刘宋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家注原先都各自单行,跟史记卷数不相合。隋书经籍志和唐书经籍志著录史记集解八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各三十卷。单刻的八十卷本史记集解早已失传,现在有把集解散列在正文下的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正义旧本失传,卷帙次第无可考。惟独索隐有明末毛氏汲古阁覆刻本,卷数仍旧。

据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把三家注散列在正文下,合为一编,始于北宋,但旧本都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本子有南宋黄善夫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此外有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有毛氏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和清乾隆时候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其中武英殿本最为通行,有各种翻刻或影印的本子。

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一百三十卷(以下简称"金陵局本")。这个本子经张文虎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时本加以考订,择善而从,是清朝后期较好的本子。

现在我们用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分段标点。为便利读者起见,把原来散列在正文之下的三家注移到每段之后,用数字标明(十表除外)。其他编排格式也有所改动。金陵局本依照宋刻本及其他旧刻本的格式,每篇小题(即篇名)在上,大题(即书名)在下,我们依照武英殿本的格式,每篇大题排在前面,小题排在后面。金陵局本把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序和史记索隐后序,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序和史记正义的"论史例"等等,裴驷的史记集解序,排在正书之前,我们全移到后面,并且依照年代先后排列次序,把原来排在后面的史记集解序移到索隐序的前面。这样一改动,眉目比较清楚些。又,黄善去本以及其他本子如武英殿本都有司马贞的三皇本纪,金陵局本没有,我们认为金陵局本是合理的,所以没有把三皇本纪补上。

标点符号照一般用法。惟括弧(圆括弧和方括弧)一般都作为夹注号用,我们却用来表明字句的删补。我们没有采用破折号,凡是可以用破折号的地方都用句号。我们也没有采用删节号来标明某处有脱文,用删节号恐怕引起读者误会,以为是删节了原文。关于点校方面的具体问题,另见书末所附"点校后记"。 这个本子由题颉剧先生等分段标点,并经我们整理加工,难免还有错误和不妥之处,希望读者多提意见。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一九五九年七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记(简体字本前四史上中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汉)司马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45420
开本 32开
页数 254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37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2.5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4.2
丛书名
印张 80.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17
157
1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