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昼的安魂曲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佳作。它是作者在晚年拼将最后的生命“用血、用泪水刻出的记忆残片”,意即根据作者自己的经历所作。其内容沉重,搅动人的灵魂,看了之后,我们会受到你无法想象的感动与震撼,也因此而被称做是一部使人承受”精神的苦刑”的剧作。

目录

一部搅动人的灵魂的沉重的戏剧

 ——徐译奥尼尔《长昼的安魂曲》序  钱里群(1)

前言一一盛夏,三封信笺  (1)

第一幕  (41)

第三幕  (123)

后记——被遗忘的两封信  (197)

试读章节

她的穿着朴素,但却对适合自己的搭配有着准确的把握。她的头发被很细心地梳理过;她的声音温软而动人,愉悦的时候,会带上一点儿爱尔兰特有的轻灵。

詹姆斯·提罗恩已经65岁了,但看起来至少要年轻10岁。他身高约有5英尺8英寸,肩宽胸阔,而直观的感觉却要更高,也更瘦一点儿,因为在他的仪态中自然生着一种军人般的气质———挺胸,抬头,收腹,腰肩抖得笔直。他昔日的容颜已在老去了,但却依然留着年轻时那动人的风华——宽阔的前额,英俊的脸颊,一双淡褐色的、深深嵌在眉骨之下的眼睛……然 而他灰白的头发却已经稀疏了,光亮的头顶如同僧侣,只留下四周一圈淡淡的短发。

他曾经的那一段戏剧生涯在他此刻的举手投足间都依然显露着痕迹,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在有意摆弄着那些舞台明星的装腔作势——他天生便是一个寻求着简单而不做作的生活的人, 他也欣赏这种生活的姿态。似乎今目的性情仍旧映照着他卑微的出身,还有他祖上那些爱尔兰农民所传下的泥土气味。然而一个演员在舞台上为自己经年刻下的底色还是在他不经意间的每一个字、每一动作和手势中流露了出来——那无疑是经过了常年系统的科班训练。他的声线异乎寻常地出色,洪亮而浓厚,且极富磁性,对此他自己也尤为自豪。

然而他的一身打扮,却显而易见地没有缝上哪怕一丝他舞台上那些英雄才子装束的线头。他身穿一身最简易的灰色粗布套装,旧得已经不成样子,一双黑皮鞋也已尽失了光泽,一件没有硬领的衬衫上绕着一条厚布料子的白色手巾,松垮垮地在他的喉前打了一个结。他这一身打扮实在是没有什么潇洒不羁的意味——那只能算是不修边幅罢了。在提罗恩的信念里,一件衣服要到了完全不能再穿时才可说是物尽其用了。此时他换P4上这一身行头是打算到屋前的院子里去做工的,所以,也根本就没有在意自己看起来到底是什么样子。

提罗恩过了一辈子,却没有真正害过一天的病。他根本就没有生出一根敏锐点儿的神经来,骨子里还依旧是一个简单鲁钝的农民,但其中却也融进了些许易伤感的沉郁,以及偶尔会闪现的,一缕不经意的敏感。

两人出现在后厅的门口时,提罗恩正一手搂着麦瑞的腰。一进起居室,他便开玩笑似的一把拥住了她。P5

序言

这是一本好沉重的书!这是一出搅动人的灵魂的好戏!、我一口气将它读完,浓雾溢出文本将我压得不能喘息,眼前直晃动着:女主人公麦瑞的,又被她的小儿子爱德蒙德继承下来的那双手,那“异乎旁人的修长手指”,那“被风湿症扭曲纠结” 的“神经质”的手,“不安地纷乱地弹动着”,“狂乱地颤抖着”, 又被哀伤而绝望地“凝注着”,“猛然痉挛”地伸向剧中每一个人,伸向我们每一个读者、观众!……多少天了,我都无法摆 脱这双手的逼迫。昨夜,它甚至进入我的梦中……

同时唤起的,是一个似乎遥远而陌生的剧场记忆,那是1998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坐在电影学院的“黑匣子”里,观看奥尼尔的《悲悼》(林洪桐导演,电影学院95级学生演出)。后来在一篇文章里,我这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导演把他的生命投入其中,演员把他们的生命投掷进去,我们观众也因此受到感动与震撼,不由自主地参与进去。在短短的三个多小时里, 我们(导演,演员和观众)共同经历了怎样的精神磨难,生命的挣扎啊。这是一种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但所有的人都收获了‘丰富的痛苦’,在对人生痛苦的逼视和反抗中,人的生命(自我生命与艺术生命)获得了升华,达到一种酣畅淋漓 的状态”,一个“生命的瞬间爆发与闪光”。——我终于领受了奥尼尔戏剧的魅力。

而这部《长昼的安魂曲》,却是奥尼尔拼将最后的生命, “用血、用泪水刻出的记忆残片”,是他“最终能够面对那些封存在回忆的死亡写下”的“一部戏”,奥尼尔说: “写下它,拌着沉在我心底的哀痛,理解,原谅……为梯罗恩家,那四个被堵绕的灵魂……”。他还对妻子说“他不能不写这部关于他青春岁月和他的家庭的戏。这些往事如同幽灵一样纠缠着他,逼他非写不可;仿佛在他心灵深处跟他在作祟,不尽心倾吐,他永远无法安宁……”那么,这部剧作首先是搅动了作者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搅得天翻地覆,搅得“周天寒彻”,真正地呕心沥血 之作。译者将剧名译作《长昼的安魂曲》,是大有深意的。—— “长昼”一词也引起我的联想:这不但是指剧情是随着“白天走向黑夜”展开。记得鲁迅说过,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夜颂》);其实要清醒地看出“长 昼”中的“暗”,是更需要一种眼力的。不过,这是我的“过度 阐释”也说不定。

而现在奥尼尔还要搅动我们的灵魂。但他又是真正的戏剧家,他竟然将如此繁复、纠缠的情感、意念,置于仿佛是僵化的传统的“三一律”的框架里,这真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 的天才的艺术创造!而在短短的“一天”(如一位批评家所说,这是“提罗恩一家生活中的一天;人生中的一天;生命中的一天”)里,他又注入了多少人生的与生命的缠绕啊:不仅“过去”的阴影死死地缠着“现在”,现在时时通向“未来”的死亡与希望,彼此纠成一团;而且“记忆”与“遗忘”,“希望”与 “绝望”,“选择”与“放弃”,“家恋”与“漂泊”,“诚实”与 “说谎”,“清醒”与“昏乱”,“恶毒”与“善良”,“他伤”与 “自谴、内疚”,“诅咒”与“祝福”,“复仇”与“关爱”,“决绝”与“眷恋”,“憎恨”与“同情”,“怪异”与“温柔”,“猜 忌”与“羞愧”,“郁热”与“淡远”,“煎熬”与“超然”,“屈 从”与“倔强”,“热诚”与“冷漠”,“失控”与“自制”…… 全都纠结为一体,而且瞬息间发生万般变化。这不能不使人想起鲁迅笔下的陀思妥夫斯基:“灵魂的深处并不平安,敢于正视的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写出?”他将“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们,有 时也委实太置于万难忍受的,没有活路的,不堪设想的境地”, “在骇人的卑污的状态上,表示出人们的心来”。“这确凿是一个 ‘残酷的天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了灵魂的深”。《长昼的安魂 曲》显然是这样的“显示了灵魂的深”的作品,鲁迅将其称为 “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它也因此超越了作者个人灵魂的自省,而直逼我们每一个读者和观众的灵魂,我们也同样是 “伟大的审问者”与“伟大的犯人”,我们在剧中每一个人物身上,都看到了我们自己,我们和剧中人、和作者一起,“穿掘着灵魂的深处”,“受了精神的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剔除,而上了苏生的路”(《<穷人>小 引》)。

面对这样一部使人承受“精神的苦刑”的剧作,我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译者,这位北京大学中文系二年级的学生,为什么选择了它,并且几乎把自己的生命也投掷了进去?一——这是仔细阅读这部译作就不难看出的。这是一个多么不合时宜的选择啊。我又想起了前些时候,我在观看了国家剧院演出的契诃夫的处女作《普拉东诺夫》以后,在日记里写的 一段话:“很久没有看到如此深刻的,能够刺痛我们的心灵的戏剧了。我们所有的只是批评家所说的‘让人读了不觉痛,不觉酸,也不觉痒’的平庸之作”,“而且不能不想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同处在‘现代不确定’中,但我们既无深刻的爱,也无深刻的痛,更无‘生活在明天(远方)’的向往。契诃夫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平庸与我们文学的平庸。‘我们的生活与文学在哪里出了问题?’看完戏,我久久地追问,心情极为沉 重”。我突然想到,我们年轻的译者大概也是感到了这份沉重, 也是出于刺痛的心灵的驱使,而情不自禁地要将这部六十多年前的美国人的剧作介绍给新世纪的中国读者。而从译后记里, 我们又看到了作为一个严肃的翻译者的困惑:“令人凛冽地感到自己的语言在触到一种陌生时的痛楚”,他不止一次地追问自己:奥尼尔的这部作品,“在他自己的英语的世界,在他几十年观者和批评者”的阅读里,“尚且如此之艰涩,难以破解”,“在另一个文化主导国度里,能看到他真实的存在么?”于是,他又为这样一种“被遮蔽”、被曲解、被冷漠的“恐惧”所缠绕,翻译本身也引发了心灵的刺痛。这我是能够理解的:因为我也是这样痛着,几乎难以提笔…”

但也正因为痛着,所以我写着。而且还要追问: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于是,我又想起了鲁迅在20纪初所说的那段话——一

“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许自繇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其颂祝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即或心应虫鸟,情感林泉,发为韵语,亦多拘于无形之囹圄,不能舒两间之真美;否则悲慨世事,感怀前贤,可有可无之作, 聊行于世……(今日)人人之心,无不泐二大字曰实利……纵 有激响,何能撄之?夫心不受撄,非槁死则缩肭耳,而况实利之念,复姑粘热于中,且其为利,又至陋劣不足道,则驯至卑懦俭啬,退让畏葸,无古人之朴野,有末世之浇漓,又必然之势矣,此亦古哲人所不及料也”。(《摩罗诗力说》)

文学,是“撄人心”,还是“不撄”,是搅动人的灵魂,迫使人们去思考,去追问,还是使人心枯槁,或远离人世,或为实利所蔽: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当然,人各有志,作者与读者自会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文学;但我要说的是,在当今的中国,是需要这样的敢于正视社会、人生、人性的血淋淋的真实的,揭示人的灵魂的深的,“搅人心”、搅动人的灵魂的,沉重的文学的!

本书是献给有这样的需要的读者的,另有所求者尽可以离 开。

2O05年1月8日急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昼的安魂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尤金·奥尼尔
译者 徐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1951
开本 32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35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