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词作法举隅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教授我们七绝、七律、诗词的创作方法。每类诗词创作法之前都列举了一些古代此类诗词典型的范例,以供比较研究。

序言

广西北流冯振心师著有《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七言律髓、《诗词杂话》三书,都是讲作法的,一本讲七绝的作法,一本讲七律的作法,一本讲诗词的作法,现在合为一本称作《诗词作法举隅》。

先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自叙》里说:“大匠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冯师讲七言绝句的各种作法,有“示人以规矩”的意思。看来这本书有三个好处。我们讲究诗歌的艺术性,喜欢讲比较,比较文学已成为一门为人们爱好的学问。讲比较文学要有可供比较的作品。冯师这本书,列举了五十六个七言绝句的作法,虽然其中有的作法, 大体相近,只有较小的差别。但对每一种作法,列举了不少的七绝。这些同一作法的绝诗,就是可供比较的作品。这 样,冯师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供比较研究的七言绝句。这是一。要对作品作比较,还需要有丰富的可供比较的 作品。冯师这本书,对每一种作法,提供的七言绝句,不限 于一个朝代,有唐朝、宋朝的,有的还包括明朝、清朝,也有兼及金朝和元朝的;有历代传诵的名篇,有不大著名的; 其中反映的生活,有丰富多采的,有简约朴素的;所表达的情思,有深沉的,有平淡的。这样,便于我们作深入的比较 探索,通过它们所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情思,来探索作者的 艺术构思。这是二。冯师这本书,只讲各种作法,至于怎样 结合这些作法来探索它们的艺术构思都不讲,这就留下了我 们可以作比较研究的领域。这正如古人讲诗,认为作品的妙 处,贵在读者的自得,如食品甘美,只能让人自己去品味, 自会得到甘美的味道。有待于我们的品味。这是三。

那么怎样结合本书所讲的作法,就冯师所指的规矩引出巧来,即怎样结合本书所讲的作法,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同一作法的七言绝句,怎样反映不同的生活,表达不同的情思,具有不同的艺术构思呢?这里来作个小引。语云“熟能生巧”,读了本书所讲每一个作法的七绝,熟悉了同一作法中所列举的七绝,按熟能生巧来说,就能通过比较,体会这些诗的艺术性。可是我对这些七绝还不够熟悉,对结合作法 来体会这些七绝的艺术性还很不够,只能作个粗浅的小引。

结合本书中所讲的作法,可以看到同一作法的绝诗,其中有创作,有摹仿,或在摹仿中又有创新,探索诗人的构思,探索诗人的艺术技巧。如第一法:“四句旋转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这样写法的诗,如本书所选的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表达归心的深切。在唐诗中写思乡的诗不少,这首诗结合他的作法看有创造性,他在并州作客十年不归,现在却要渡桑干水远去,连并州也回不去,用衬托法,来表达更深的思归感情。这首诗的成为名作,跟它的特殊的作法分 不开的,这种作法是创造。再看本书的李商隐的《夜雨寄 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作法看,第四句开头用“却”字,“巴 山夜雨”同上文呼应,跟贾岛一首相同,但他反映的生活却不一样。他不用衬托法来写自己想念妻子,也不说妻子在家中想念自己,却抛开现在的情况,设想将来和妻子相会时,在西窗剪烛,谈到巴山夜雨两地相思的情境。这样的构思就跟贾岛一首不同,所以它的作法虽和贾岛的一首相同,但由 于它所反映的生活更为丰富,它的构思是新颖的,更富有情味,所以不给人以摹仿的感觉,即使是借用了贾岛的作法,还是创作,所以成为名作。再看张耒的《夜闻风雨有感》: “留滞招提未足归,卧闻秋雨响疏篱。何当粗息飘萍恨,却诵僧窗听雨诗。”这首诗说自己滞留在庙宇里,相当于李商隐说的滞留在巴山;说自己在夜里闻雨,相当于李商隐的听夜雨; 说“何当”回乡后再诵今天的僧窗听雨诗,相当于李商隐的 “何当”剪烛西窗共话今天的巴山夜雨。这首诗摹仿的痕迹太显露,诗中所表达的情味又不如《夜雨寄北》,所以不是成功之作。这里说明结合作法,我们可以对同样作法的诗作比较 研究,探索何者为创造,何者为摹仿,何者为借用前人的作 法而仍为创作。也可以探索何者为成功之作,它的艺术构思, 往往是反映具有深切情思的独特的生活感受。

再就最后一法说,“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在同一种写法中,有两物相联的,有人与物相联的,有两地相联的,有人与人相联的。就两物相联的来说,如本书所选的李商隐《日射》:“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回廊里挂着碧鹦鹉,院子里开着红蔷薇花,极写色彩的鲜艳。但“回廊四合掩寂寞”,鲜艳的花鸟反衬女主人寂寞的心情,透露出女主人被关在回廊四合的庭院里的苦闷心情,不光写鲜艳的花鸟,所以好。再看这本书选的陆龟蒙《邺宫词》:“晓日靓妆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用白樱桃和紫纶巾来衬托千骑女,色彩鲜明,但没有李商隐一首的深刻含意,就显得不如。再看陆游《水亭》: “一片风光谁画得,红蜻蜓点绿荷心。”用个“点”字更显得 生动。这首诗,诗中有画,可以同陆龟蒙的一首相比,写了红蜻蜓的动作显得胜过陆龟蒙的一首,但也不如李商隐的一首思想性更强些。用人和物相联的,象白居易《直中书省》: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这是说只有紫薇花来陪伴自己,显得寂寞。但这个寂寞,是做官的在中书省值班的寂寞,同被关在庭院里妇人的寂寞不同,所以也不能和李商隐的一首相比。再象郭震《题龙华山》:“最好寺边开眼处,段文昌有读书台。”究竟读书台有什么好处,没有写出,这就意义不大了。再就人和人相对说,蒋之奇的《和兄之翰宠换苏郡印》:“自古风流诗酒地,韦苏州后蒋苏州。”韦苏州指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蒋之翰“侍宦向长洲”,长洲即苏州府治所,因称为蒋苏州。但蒋之翰的诗名远远比不上韦应物,这样跟韦应物并称,显得不相称。王士稹的《叹老口 号寄宋牧仲巡抚》:“谁识朱颜两年少,王扬州与宋黄州。” 宋荦的诗与王士稹齐名,称“王扬州与宋黄州”比较恰当。 再象乐钧《江宁杂诗》:“好是诗人埋骨地,浪仙坟傍谪仙坟。”浪仙是贾岛,贾岛坟靠近李白坟,是以李白坟为主, 这样说也是恰当的。这里显出同一种写法,白居易是创作, 写的是人对物。李商隐改成物对物,有变化。更重要的是李商隐的一首所反映的生活不同,表达的情思不同,更富思想性,不仅是创作,还胜过白居易的一首。再看陆龟蒙的一 首,用“白樱桃下紫纶巾”来衬托,既有摹仿,在摹仿中也有新意。陆游的一首也一样,从中可以看到摹仿中的变化。但都不如李商隐的一首。说明思想性的重要。王士稹的一首超过蒋之奇的,又说明人和人并称的是否恰当。

这里就本书中首和末两种作法中所列举的诗看,可以作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同样作法的诗,由于反映的生活不同,表达的情思不同,可以看到其中有创作,有摹仿,有摹仿而兼新创的,可以探索他们不同的艺术技巧。这样,冯师这本书虽自称“示人以规矩”,我们正可从这种规矩中探索它们的巧拙,探索它们在艺术上的所以成功,或在艺术上所以失败的原因,供我们的借鉴。我们现在要对作品比较,通过比较探索有关作品的巧拙,这本书讲的七言绝句作法,由 于同一作法选了不少的诗,正好供我们作比较;由于同一作法的诗有巧拙的不同,更可以用来探索它们的艺术技术。

再看《七言律髓》,列举了二十个作法。如第二法,引了唐沈俭期的《龙池篇》:“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人紫微。”作法称:“案三四两句分顶龙池二字,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正用此法。”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首诗的三四两句,用泥鸿两字,承接第二句的鸿泥两字,同沈俭期一首的写法相似。但苏轼这四句成为名句,后来“雪泥鸿爪”还成为成语,远 胜过沈俭期那一首。因为沈俭期这首是歌功颂德,不切实际,说“龙开天汉”,其实龙池的水同天汉(银河)无关。苏轼的 一首就不同了,他讲了一个人的经历,是一个创造性的比喻,这个巧妙的比喻,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所以成为名句,所 以他的写法虽有继承,实有一种创造。

又第五法,唐白居易的《寄韬老禅寺》:“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这首诗的写法,从当句对来,如“东涧水”与 “西涧水”,重复“涧水”两字,对“南山云”与“北山云”,重复“山云”两字等。清郑珍的《自沾益出宣城人东川》: “出衙更似居衙苦,愁事堪当异事征。逢树便停村便宿,与牛同寝豕同兴。昨宵蚤会今宵蚤,前路蝇逢后路蝇。任诩东坡渡东海,东川若到看公能。”这首诗,就它在句中运用重复字 看,确是摹仿白居易的一首。白居易这一首,显出他的巧思,但从反映生活的深度看,实在不如郑珍的一首。记得钱钟书 先生在《谈艺录》里曾经称引过郑珍这一首。大概在抗战时 期,从都市流转入内地的人,就有这种体会。象“昨宵蚤会今宵蚤,前路蝇逢后路蝇”,体会更为真切。郑珍这一首,虽是摹仿,实为真切反映生活的创造,反觉胜过原作。

又第八法,象唐李商隐《泪》:“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人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这首诗的写法,前六句写六件流泪的事,末两句以青袍寒士送玉珂贵人的词比上六事的泪更为可悲。上六句,一指关在宫中永巷的宫女之泪,二指思念丈夫在风波中飘泊的 思妇之泪,三指湘妃悼念舜死的泪,四指三国时襄汉人民怀念羊祜功德在岘首碑前之泪,五指昭君出塞之泪,六指楚霸 王兵败之泪,那末寒士送贵人之泪,何以比以上六者之泪更 为可悲呢?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说:“然绳之以理,末句之可伤,何反胜于上六事耶?况以自慨,复何用问诸水滨?此必李卫公(李德裕)叠贬时作也。《唐摭言》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之句,与此同情。”李德 裕的起用,有使唐朝中兴的希望,他的罢斥,使唐朝中兴的希望消失了。对李商隐来说,这是关系唐朝国运的大事,所以它的可悲更甚于过去极为可悲的事。这样写,不仅是当时的绝作,也具有深刻的情意在内。宋杨亿的《泪》:“寒风易水已成悲,亡国何人见黍离,枉是荆王疑美璞,更令杨子怨多歧,边笳暮应三挝鼓,楚舞春临百子池。未抵索居愁翠被,园荷清晓露淋漓。”这是西昆体摹仿李商隐之作,也举了六件下泪的事,说都不如索居愁翠被之可悲。索居是离群 索居,即离开朝庭在家。翠被,见《左传·昭公十二年》: “雨雪,王(楚灵王)皮冠,秦复陶(秦国羽衣)、翠被(翠羽饰披衣)、豹舄,执鞭以出。”那时楚灵王骄盈已极,因有乾溪之败。这样说,也有忧国之意。不过李商隐的忧,关系 唐朝的能否中兴,是真切的。杨忆的忧,当时没有象楚灵王那样的君主,那就不切了。不切合实际的摹仿就不行。从这里看来,通过七律作法的比较,也可以看出摹仿和创作的关系,看到形式上的摹仿和实际是创作的分别,决定于内容; 看到从形式到内容的摹仿的不成功,看到在作法的继承上成 功和失败的原因。

再看《诗词杂话》也讲了许多诗词作法。如(26)贺方回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又云:‘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辛稼轩词云:‘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都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化出,这里认为三首写愁的词,都从李煜《虞美人》词句中 来,这就可供比较。贺铸《青玉案》用“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三句来比闲愁。“一川烟草”着个“烟” 字即指烟雨迷离;“满城风絮”用“风絮”来指一片迷漾。“梅子黄时雨”指南方的黄梅雨如雾,也是一片迷漾。这三个比喻都写满怀愁绪的一片迷濛。因为这首词里写的“闲愁”,是“凌波不过横塘路,”“飞云冉冉蘅皋暮,”是想望的人不来,象飞云逝去,所以感到一片迷濛。用这三个比喻, 贴切地表达这种情绪,是创作,所以成为名句。贺铸《石州慢》:“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能改 斋漫录》:“方回眷一姝,别久,姝寄诗云:‘独倚危栏泪满 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那末这首词里的“欲知方寸”,即那人诗里的“一寸心”;这首词里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即那人诗里的“深恩 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这里写的是跟所爱的人久别的愁,不能相会,所以象“丁香结”和“芭蕉不展”了。 但说新愁象“芭蕉不展丁香结”,用意不够鲜明,还比不上女方写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因为前者对“芭蕉不展”比什么,“丁香结”又比什么,没有具体说, 不清楚,所以不如诗句写得具体生动,因此也不如“一川烟草”三句,不成为传诵的名句。辛稼轩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他有什么旧恨新恨呢?他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行人长见帘底的一钩月,即指弓鞋,穿弓鞋的为缠足女子, 当时以缠足为美。那末旧恨指过去曾与此女有情,后去而不相见;新恨指今来已“楼空人去”之恨。那他跟贺铸《石州慢》写与女的“回首经年,杳杳音尘绝”相似。但贺铸写这种愁是“芭蕉不展丁香结”,虽写得不够鲜明生动,但用这两个比喻来比那种新愁,还是相称的。辛弃疾却写成“春江流不尽”与“云山千叠”了,那样比是否相称呢?再看李煜的《虞美人》,写亡国之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的流不尽来比亡国之痛的深沉不断,这个比喻是新创而真切的,所以成为传诵的名句。贺铸写的 “新愁”,用了三个比喻,也是新创,也是真切的,也成了传诵的名句。贺铸写的“新愁”,用的两个比喻就差了。辛弃疾写了很多传诵之作,但这里引的两个比喻,一个“春江流不尽”,借用李煜词,一个“云山千叠”,用来比对一个女子的怀念,稍嫌不称,所以较差。再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 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这首词也写到“清江水”的“东流去”,仿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有变化,从江水中有泪,到山遮不住东流去,这就和李煜词不同。再说这首词是写金兵入侵,追隆裕太后到造口壁,这里含有多少人民的苦难,这是大事, 用江水东流去来写,是很恰当的。再象“可怜无数山”,这 跟“云山千叠”是一致的。这是借长安来想望北宋的故都汴京,有亡国之痛,用“无数山”来写,也是很恰当的。这样写,好象不是比喻,也含有比喻的意味,用“无数山”即 “云山千叠”来比北宋亡国之痛,用“江水”“东流去”来比金兵入侵之耻,都是很恰当的。这样看,他用这两个比喻来比对一个女子的旧恨新恨就显得不相称了。通过这样比较,就看到同样用比喻,以贴切而有创造性为贵,借用前人的比喻,以有变化为贵,总之要真能写出深厚的感情,又写得生动贴切而有创造性为贵。

再象(92)节讲清吴兆骞被戍宁古塔,几位词人用词写这件事。顾贞观写了两首《金缕曲》,充满着朋友的深厚情意,发自内心,使人感动。纳兰性德读了受到感动,写了给顾贞观的《简梁汾》,表达了真情厚意。这几首也可供比较。象顾贞观讲到吴兆骞的充军是被人陷害,说:“魑魅搏人应见怪,总输他覆雨翻云手。”纳兰作“谁更着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写的是同一个意思, 由于两人的关系不同,说的就不一样了,顾的话就更激烈, 指明“魑魅搏人”,纳兰写成“群吠”,就缓合些了。再象要设法竭力营救,顾说:“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写自己象秦庭泣血那样去救他,虽这事象乌头白、马生角那样难,也要去救他。纳兰说:“情深我自拼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燕,玉怜轻碎。”“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把救吴兆骞从绝塞生还看作当时最大的一件事承担起来,为此而不管自己的憔悴。承蒙顾贞观的再三叮嘱,怕吴兆骞在绝塞活不长久,“香怜易熟,玉怜轻碎。”两人要救吴的迫切心情都充分写出,又切合两人的身份。从这里看出,虽写的是同一件事,表达的是同样真切深厚的感情,但由于各人的地位关系不同,各人说的话就不同,却同样能够感动人,同样成为名作。

这样看来,冯振心老师这三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可作比较探索的很多例子,这里只能作为举例谈谈,谈得也比较粗浅,远远没有接触到这三本书可供我们作深入探索的种种好处。希望这篇小引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对这三本书中列举的作法作更深入的探索,探索到诗词在艺术构思上所具有的多方面的艺术技巧。

周振甫

1985 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词作法举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18425
开本 32开
页数 3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1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