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荻岛静夫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日本兵现场记录的“战争风云”。全本日记以及与日记所叙事件相证的照片尸体,慰安妇。俘虏、废墟……记完文字,又拍照片,图文并茂没有形容,没有感伤,只有进攻,扫荡,杀人,炮火,刺目的冷血。三年的日记从未中断,按照相机快门也从未停止。原生态的文与图,日军侵华血腥的铁证。

试读章节

九月二十五日

经闸北向朱家宅进军。我部为k;-:-线部队,途中跑步行军。九月二十七日

我们在杨行镇以东二公里处进入第一线担任警戒任务。散兵坑的上空,流弹不断飞来。九月三十日

晚上,工兵冒死在吴淞河上架桥。

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只是一定要越来越有拼死一战的决心。十月二日

部队移动到济家宅,在战壕里睡觉。

昨天,我托记者带一封信给家里。走了吗?

上边关于我们和第三大队于今晚交替实施敌前强渡吴淞河的命令下达了吗?

现在我们正在待命。

五点半钟,我们向南山宅前进,渐渐进入了战斗第一线。十月三日  

作天晚上,我们利用夜幕的掩护强渡吴淞河,但是没有成功。

我们趁着黑夜才前进了一千米,就遭到了敌弹的袭击,立即牺牲了三名战友。

今天一定渡河,踏上战斗第一线,迫近敌人。

我们向南山宅前进。十月四日晴南山宅

昨天午后七时行动开始。宇野部队于晚上九时到达吴凇河对岸,子弹频频飞来,当场击中了两三名士兵。

通过交通壕前进的第五、六两个中队的渡河进攻遭到了敌人的阻击。在敌方堡垒等坚固防御阵地发射的自动火器十字交叉火力的袭击下,有人相继倒下。虽然我们懊恼不已,仍然渡河不得,最终还是撤退了,还牺牲了十几名兵士。宇野部队的目的何时才能达到啊!我们也有丢掉性命的一天吗?

故乡的母亲、弟弟们啊,万一哥哥没有了,弟弟们要齐心一致地为母亲养老送终啊!

这是哥哥拜托给你们的最后的愿望,全靠你们努力了。

这是在越来越近的第三次进攻前记下的。十月五日晴

下午三点四十分记:

上级再次决定了今晚进行敌前渡河战。

据说今晚的这次行动由伊藤部队担任总攻击。

刚才因为遭到敌人迫击炮的袭击,第五中队的一个分队全部牺牲,我们第二大队的死伤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十月六、七、八日雨、

我部终于在敌前强渡成功,但是伤亡不断增力口。

在那两天,遭到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反击的日军变得疲惫了,战况不利。大队长战死,中队长和小队长也相继战死,士兵也不断战死。十月九日雨

九日早晨,在敌军的反攻中,加纳部队也遭到被全部歼灭的悲惨命运。

整个联队只剩下两三百人了,死者的遗骸散于泥泞的田野中。

看到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心中油然而生的只有等死的悲伤。

虽然自己在九日的上午还健康地活着,可是什么时候是我的死期呢?如今在敌国的土地上被敌兵所欺凌,啊啊,真的是遗憾至极啊!

母亲啊,阿正、阿新啊,再见!

母亲在上,我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尽孝了,请先原谅我的不孝。可是现在我们连战死的光荣也得不到,我将作为全军覆没部队的一名军人而蒙羞,想到这点很感荒唐,然而我们的经历可以作为皇军遭到打击的例子供后人参考也是幸事。……P6-7

序言

2004年初夏的一个傍晚,我像往常一样处理完工作,正准备离开办公室,一个电话打进来,号码很熟悉,对方是一位与我们建川博物馆长期合作的文物商人,这次传来的信息是:天津的一位王姓先生。藏有一套日军的日记。  

“一套是什么意思?”我问他。  

“有七八本吧!”对方说。

“会有这么多?真是当年侵华日军的日记吗?”

“好像……应该是吧。”对方不太肯定。

简单地问了一些情况,我即刻买了飞机票连夜飞往天津。

我从事抗日文物收藏已经二十余年了。这些年在经商之余,为收集抗日文物不仅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也跑过十几个国家,特别是当年参与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美、德、俄等国家,我还数次在日本大规模地购买过抗战文物,也多次与日本文物商打交道,争购抗战文物,并且建立了一个人数众多的文物收集网络,各种抗战文物听之见之得之的可谓多矣。

关于侵华战争,当时留传下的照片资料在国内国外不少,尽管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数百万的侵华日军中一定有相当数量的人记日记,但是在此之前日军“日记”类的东西在中国文物市场上却从未出现过。

记日记是需要条件的,在那些血与火的年代,一个军人在战场上能够记日记,不要说对这种方式的持续性有所疑虑,就仅仅是携带和保存这一点,就难以想象。作为一种脆弱的纸质品,在炮火连天、餐风露宿、朝不保夕、转战东西、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能够存留,是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坐在飞机上,望着漆黑的夜空,我还在想:如果真是对方在电话中所说的那种情况,那么我面对的将是一个十分重要且重大的事件。 

第二天一早,我见到了这批东西。

我很难描述自己当初第一眼见到这些东西时的心情。多年的收藏经验告诉我,这批东西是真品,而且千金难求,旷世难得。

日记一共有七本,附带有一本影集,共八本。当初一定是为了战争时期便于携带,日记本只有小孩手掌大小,正好可以放入口袋中。日记本不是国内印刷的,全是当年日本出品,而且是战争时期专为前线军人制作的。日记本的附页上还有军人守则、常用汉语对照、伪满洲国的地图、我国南方几个省的地图等文字图案。这些东西的收藏者,按照日记本上附条的记录,是一位叫做王襄的人,1950年收藏。

我当即掏钱买下了。

我之所以这么做,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我不想让这批最真实最直接地反映抗日战争的宝贵文物再东游西荡,我不知道它会再到什么地方去。

回到成都,立刻找人做翻译。当翻译稿完成,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两个小时后,我打电话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脚印,告诉她我的感受,她非常敏感这部书的重要。几天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这部日记及照片。

日记提供的东西,远远大于我起初对它的想象:  .

日记的作者叫获岛静夫,在每一本日记的扉页上,他都有对自己职务和部别的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确认,27岁的他1 957年8月是上海派遣军伊东部队加纳部队卯野部队本部步兵上等兵 (日记一号),到了1940年5月,他已是中部支那派遣军斋藤(弥)部队下川部队尾家部队本部步兵军曹(日记七号)。作者作为侵华日军的身份是勿庸置疑了。

获岛静夫踏入上海土地的这一天,正是淞沪抗战的第十日。关于淞沪抗战,作者在日记中有大量细致的描述。

这是一次非常壮烈的战斗,是一部日本兵现场记录的“战争风云”,中国人民抗日的英勇,战争场面的惨烈,日军在战争中的真实心理在日记中都有很切实的描述。六十八年后读到用这样的方式记录的淞沪抗战,震惊、愤慨、悲情,各种混杂的情感充溢在胸中。

日记还记录了建立慰安所,中国妇女沦为慰安妇的惨痛经历。还有大量日军侵占我国土,扫荡、掠夺造成民不聊生状况的描述,为试新刀,杀掉几个中国俘虏,像家常便饭。

日记的记录者是一个冷血动物,在日本军国主义的熏陶下,他只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然而这双冷血的手,却留下了无数的血证,而这些罪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至今还在否认的!在这些日记中,有些表达是我的情I感上所无法接受的,但又恰是当年日军侵华血腥罪行的铁证。 

更为震惊于这套日记的真实,有同时的照片相配。记录者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影集基本按拍摄时间(或得到相片的时间)顺序排列。

按照日记的记载,获岛静夫自1 937年8月进入中国,到1940年5月回国,在长达两年半的日子里,他的日记基本没有中断过。作者作为一名火葬兵(偶而也作为后勤兵参加遭遇战),这个特殊的职业使得他能够有时间和条件做大量的文字和摄影工作,并且,在战争结束前就平安地返回了日本,这也是他能够将这些日记完整地留存下来的必要条件。

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一年里,我们的建川博物馆从破土动工,到陈列完成,不日就将面世了,在做抗战文物的整理工作中,我经常把这些东西拿出看,在相关的事情和人物中寻求印证。

获岛静夫,一个普通的侵华日军,在血与火的年代他用铅笔头,记了近二十万字目记。扫荡、杀人、掠夺是日本兵的战争生活常态,而阴雨、寒气、潮湿倒是这个日本兵心理外在形态。二十七岁的获岛静夫在残忍冷血的战火中度过三年生涯,这是他的“青春晚期”,也是他人生的关键时期。

他如果活着的话应该是95岁。从日记看,他那时是日本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也有父母、兄弟、恋人,也挂念家里庄稼的收成,战争风云历史沧海与他这个小人物本无挂碍,但因为他有一点点想法,他的坚持,他成了战争的忠实记录者。

在许多个独处的夜晚,我总想获岛静夫是否活着?是否能寻访到他?是否能找到他的后代或家人?如果他知道,他当年记下的日记全套留在了中国会有如何感受?

还有那个最初日记收藏人——王襄?

他是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得到的这些东西?他与获岛静夫是什么关系?这个过程又有多少故事……

我想,我会尽力去追寻这些细节……

后记

去年年底,学弟李林海来,带来四川收藏家樊建川先生收藏的这部日军侵华士兵日记,希望我能将它翻译成中文。

建川先生不仅是收藏家,也是四川知名的企业家。企业办得好,是要赚钱的。建川先生的企业办得红火,当然也赚了不少的钱。不过,在现今的中国,赚了钱的人能够像比尔·盖茨一流的美国企业家那样用金钱来回报社会的不多,像建川先生这样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大把大把地投入公益活动事业,投入文化建设事业的更是如凤毛麟角。近年来,建川先生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注入到中国的公益活动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当中,取得了非凡的佳绩。特别是建川先生独具慧眼,不同凡响地在四川大邑安仁镇营建规模宏大、气宇轩昂的博物馆群落,更是当代中国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众所周知,在美国首都华府之最中心之地,除了国会、白宫和最高法院之外,就是没有任何商业气息的国会图书馆和博物馆群落。建川先生营建的这一中国西部最大的博物馆群落,虽然在规模和气势方面尚不足与美国华府的博物馆群落相比,但建川先生的博物馆群落也自有其不可轻视的鲜明特色。

这本日记,是建川先生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建川先生以翻译之事相委,别的不说,仅以本人对建川先生人品的敬重而言,此事也是不可推却的。

日记的作者名叫获岛静夫,是日本第一师团预备役的一名士兵。他在中日淞沪会战期应征入伍,参加侵华日军来到中国,在中国待了三年时间,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他无心记载历史,却以一名下级军人的视野记录了许多历史的细节。将其日记与“正史”同观,其中所记多有“正史”所未言及者,至少可补“正史”之不足,故弥足珍贵。比如,我们过去所看到的抗日战争的历史书,多有长敌人志气之说,把中国军队说成是不堪一击、一败涂地的样子。而在这本日记里,却记录了日军在中国军队打击之下的惨状和中国军人英勇战斗的事实。请读读以下几段文字:“战况不利。大队长战死,中队长和小队长也相继战死,士兵也不断战死。九日早晨,在敌军的反攻中,加纳部队也遭到被全部歼灭的悲惨命运。整个联队只剩下两三百人了,死者的遗骸散于泥泞的田野中。”(昭和十二年十月六、七、八日)

“每天都有人死伤。收容并不如意,泥田里躺着伤兵,如果去治疗他们,那么救助的人也会被敌军打死。曹宅北方的第二大队和步兵第三师团方面也不可能前进。各中队屡次发起冲锋,也只有增添伤亡。支那军出乎意料地顽强,一点退却的意思都没有。对阵在一百五十米的地方,支那军的坚强极大地削弱了我军的士气,我觉得我们的联队好像全部被消灭了。

“这样的战斗,说它是激战、苦战都不够,它是真正的惨战!”(昭和十二年十月九日,年末补记)

“在我军冒死突击之下,在地堡内有来不及逃走的敌军小队长带着二十余名士兵与地堡共存亡。我们进入地堡搜索时发现,这些敌人是在濒死之际用手榴弹自爆而死的。敌军的小队长和他的士兵一同堂堂而死。”(昭和十四年九月十五日)

读了这些文字,你是不是对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人的印象要好一点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向真实的历史迈进一大步了。

看这部日记,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一部分真实的历史,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一部分日本人的思想意识状况。古语有云: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从这部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获岛静夫也不乏爱心,他爱他的母亲、弟弟、故乡,爱他的“皇国”,爱他的屠夫战友。他也爱中国,只不过他“爱”的只是中国的土地和财富,至于中国人他是不爱的。在提及日本军队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无忌,随意杀人放火时,总是以一种十分冷漠的口吻来述说。请看以下几段文字:

“傍晚,我们使用了掷弹筒之后,队长带领着我们拿着刀把数名俘虏兵作为试刀的对象,一个个杀掉。”(昭和十四年四月三日)

“前天抓到的那些密探,在这样酷暑的炎阳之下被铁丝捆绑,有几个人断了气。入夜以后,只留下了一个首领,其余的人都处理掉了。”(昭和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

“我们的部队出动,一口气占领了祖师庙和冈下前罗村,并且把这一带的村庄放火烧光。”(昭和十四年五月八日)

“我军部队果断地扫荡了各个村落,烧光了全部村庄。”(昭和十四年六月十九日)

获岛静夫是一个小人物,说他是一个军国主义者,恐怕是抬举了他,可是说他有严重的军国主义思想倒是不争的事实。像他这样的普通日本人,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问肯定是多如牛毛,即使在今日之日本恐怕也不在少数。在某种程度上,获岛静夫的思想状态可视为很大一部分普通日本人的思想状态的。体察获岛静夫之流的内心世界,必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人的意识和无意识。

值此中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胜利之际。我们很不愿意地看到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在日本仍有相当市场,凡我中华儿女皆应警觉。读此获岛静夫日记,当有助于国人头脑之清醒也。

获岛静夫文化程度不算高,文中错别字不少,文法和书写不规范处亦多,行文当中,还有一些他自己才懂的记号,加之这部日记是在战争的环境中所作的同步记录,有些篇章是在战斗的间隙和风雨飘摇之中所写,书写的工具往往又用的是铅笔,传至今日匆匆六十年时光又逝去矣,日记发黄,字迹变淡,这些都为翻译工作带来许多困扰,加之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不信达雅之处多有,译文之提高,有待来日。

我的同事王健英、郭艳翻译了部分章节。我的老友廖季威先生(原中国驻日占领军先遣官)、刘锐同志(八路军老战士)以及在我校工作的日本教师松本佳世子先生对译文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深表谢忱。

2005年5月于成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荻岛静夫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四川建川博物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2875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306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