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关注心理亚健康--危机行为实例剖析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列举在工作中亲临的具体事件及典型案例,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剖析,通过精辟分析,以期提高读者对危机行为认识,引为鉴戒,防患于未然;对典型例子的心理矫治,详加阐述,以便举一反三、汲取教益,提高群众对心理障碍的防范能力,推动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书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儿童和青少年成长心理、婚恋心理、家庭关系、工作中人际关系交往、社会心态及其引发的问题等诸方面。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心理保健自助图书。作者以丰富的精神卫生临床经验,以细腻、生动的笔触,介绍了一个个精神健康边缘人物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全书以危机行为的实例剖析为主线,其内容涉及妇女、老人、学子及众多人群的心理问题,作者结合临床多年的专业知识,予以深入地分析、指导。

本书对心理亚健康状态者、心身疾病患者及家属颇有助益,也适合从事精神卫生专业医务人员阅读。

目录

一、心理漫笔 /1

 人心之常与变/2

 怎样及早察觉心理异常/4

 贾宝玉人格的医学评鉴/6

 心与身——应激性生理障碍(一) /11

 心与身——应激性心理障碍(二) /14

 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16

 生病会引起哪些心理反应/19

二、梦与健康 /23

 梦的释疑/24

 离奇古怪的“梦游症”/27

 黄粱梦者的心理透析/30

 梦中做爱/33

 贾宝玉性梦探解/35

三、父母必读 /39

 切莫忽视对孩子的情绪培育/40

 家长能理解子女的情绪吗/43

 “望子成龙”酿悲剧/45

 对付考试紧张症的策略/48

 玩“机”上瘾,危及身心/50

 偏好,偏恶;畏学,逃学! /52

 都市时髦病:精神性厌食症/54

 儿童性早熟,过失在父母/56

 儿童分离性焦虑/58

 美国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61

四、夕阳晚晴 /67

 老年人的生活满意感/68

 退休前应做心理准备/70

 退休后的心理调适/72

 老年人的疑病与恐病心理/73

 劝君莫奏前朝曲/75

 重建心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77

 老年人的睡眠问题/79

 防老抗衰话药补/81

 美国的老人问题/83

五、专家谈“性” /89

 性之常与变/90

 什么是性障碍/91

 不懂性心理,易致性偏差/94

 儿童、青少年期的性问题/96

 新婚久别,怎解相思/98

 男性慎用哪些药/102

 新婚受惊得阳痿/104

 来自新婚之夜的恐惧/106

 莫道老年无性欲/107

 如何寻求性咨询和治疗/109

六、心理门诊 /113

 从众心理与轰动效应/ll4

 “好胜逞能”心态利弊析/116

 压力过度会使人笨拙/118

 “股民”当防哪些心理问题/120

 彩票“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问题/121

 拼命三郎需防“枯竭综合征”/123

 克林顿绯闻与“成功者综合征”/125

 电脑迷警惕走火入魔/l27

 痴痴迷迷的网上情恋/129

 打工妹情系何方/132

 当妻子下岗以后/135

 话说更年期综合征/137

 少女心中的魔影/139

 美国社会文化与精神卫生状况/143

 足球“恐韩症”,恐怖耶?焦虑耶? /148

 “怪病”不怪/15l

 “杞人忧天”与无病自扰/153

 一个自疑艾滋病患者的求诊经历/l55

七、心变惹祸 /159

 一桩少女拐骗男童案的背后/160

 警惕儿童惨遭性虐待/164

 透视“少妇杀子”的惨剧/167

 里根遇刺与精神病患者杀人/169

 她从大学生到班房的心路追踪/172

 从马加爵杀人案中引发的思考/175

 一个从婚外恋走向绝境的女人/183

 迷恋宠物者戒/186

八、健心有术 /191

 心药治心病/192

 药物的心理效应/193

 漫话心理治疗/195

 中医心理治疗的种类及实践/198

 如何走出自卑心理的阴影/203

 面对挫折的应对之策/206

 脑保健和益智锻炼/210

 怎样合理使用催眠药/211

 神经官能症首先需“心疗”/213

 “神经衰弱”能治疗吗/214

 抑郁症的正确求治途径/216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217

 精神病患者也能获得诺贝尔奖 /221

 讳疾忌医为哪般/225

附 焦虑自评量表(SAS)/227

试读章节

怎样对付“多梦”

从睡眠周期的转换可知,受异相睡眠时间制约,梦的数量是相当衡定的。对梦的回忆除了与觉醒时所处的睡眠时相有关外,也与个体的性格、情绪状态、社会生活、文化背景等相关,因而有的人感到梦多,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受,睡眠较浅易惊醒常能回忆起生动的梦境;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此自感多梦。

许多神经症患者,都把“多梦”作为病状来陈述。这一方面是他们易从有梦睡眠中惊醒,又常常喜欢复习梦的内容,久之就会感到梦越来越多,甚至认为通宵都在做梦,加之错误理解梦对健康的影响,导致心理紧张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样更易从梦中惊醒。神经衰弱患者抑制过程不足、睡眠较浅,他们诉说一睡下去就做梦,其实并非真正进入梦乡。因为在睡眠的第一期,即正相睡眠期,精神活动并不完全停止,可能还在思考日间的问题,如果把这也误认为梦,就会有“多梦”的感觉了。从这个状态醒来,有人也说正在做梦,其实是没有被完全抑制的白天思考的继续,并非做梦。治疗这类人,在于调整其兴奋抑制,而不是针对做梦。所谓“梦话”,也发生在正相睡眠期。

人们所说的“梦游症”是发生在无梦睡眠期,应改称“睡行症”。小儿常见的“夜惊”和一些人的“梦话”,也发生在正相睡眠期,都与做梦无关,是一些特殊形式的睡眠障碍。

对自觉梦多、睡不解乏、白天精神疲倦的人,可以采取下面一些办法来改变这种状况。对神经症易醒、早醒的人,可以适当用些对睡P26眠模式干扰最少的苯二氮革类药物,如安定、氟安定,或具安神作用的中成药,加深睡眠。镇静催眠药如导眠能、速可眠、水合氯醛等,能使异相睡眠期减少,但长期服用,突然停用,可引起异相睡眠代偿性增加,发生噩梦频繁,故应逐渐减量最后停药。上床前,不做易致兴奋的刺激性活动,睡前勿饱食,也不要饮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紧张焦虑的人要配合放松训练、舒弛心神;环境要安静,避免干扰睡眠的内外动因。

梦中遗尿、性梦遗精,一般属生理情况。频繁遗精(有梦或无梦而遗)或经常遗尿则要考虑有关功能障碍,应请专科医生治疗。

反复呈现的噩梦可能是疾病的征兆。我国古代医书《灵枢·淫邪发梦篇》就详细讨论了梦境与脏腑虚实的关系。近代国外医学家用对梦的分析来预报人体某些疾病及发生的部位。据说疾病所致人体组织内生化的改变,可以破坏体内血清促进素的平衡,这种白天大脑无暇顾及的疾病初起的微弱信息,在睡梦中却能反映出来。因此,重复出现的噩梦,往往是疾病的征兆。这常是同一个情景反复出现的梦,称为“预兆梦”。如冠心病及心脏病患者,往往梦到被追赶,心中恐惧,呼喊不出,而突然惊醒;肺部疾病患者常梦到负重远行,胸部受压,走进狭窄管道或被人扼住脖子而感到窒息等。碰到这类情况,应该适当注意,到医院做些相应的检查,但也不必为出现“噩梦”过多担忧。P27

序言

正常人的心理并非始终纯洁无瑕,有时也会出现变异偏差。心理偏差在未形成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人群中是十分常见的情况。其防范失当不仅有损个体健康,还会造成社会危害;有些带社会性的偏差变异,如迷信、追风、随大流,其影响面更大。心理偏差的防范与化解,不仅有利于个体健康,也是健全国民素质的必要条件。然而这方面至今还很少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最近发现上海建设“健康城市”八项标准就缺少了心理健康的要求。但是,心理健康应是精神文明和健康城市要求应该纳入的内容。

在我国,心理卫生启蒙运动发轫于20世纪40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水平与海外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在各种医学科普期刊中,心理问题的文章虽有所反映,但都属星星点点,专论的书籍更是少得可怜。近些年,随着笔者从医疗、教学的业务中淡出,多了些自由支配的时间,手痒痒地随便写点科普小文。倒也就越写越顺,举凡各种科普期刊约稿,几乎来者不拒,越写越多;刊出的文章,长短不一,加起来已达数百篇了。但读者要真有问题求助,寻找起来,犹如大海捞针,难以找到。最近,在钱静庄副编审的鼓励下,将之筛选、梳理、编辑成册。

本书作者列举在工作中亲临的具体事件及典型案例,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剖析,通过精辟分析,以期提高读者对危机行为认识,引为鉴戒,防患于未然;对典型例子的心理矫治,详加阐述,以便举一反三、汲取教益,提高群众对心理障碍的防范能力,推动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书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儿童和青少年成长心理、婚恋心理、家庭关系、工作中人际关系交往、社会心态及其引发的问题等诸方面。虽然许多人经常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甚至出现心理偏差、障碍,但是他们却甘受长期煎熬。其中与有些人感到求助无门有关。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已存在心理偏差、潜在着危机行为,而本人并不意识,周围人也毫无察觉,以致出现像大学生马加爵那样的连续杀人恶性事件,惹下祸端,引起社会的震惊。本书列有较多实例,详加阐述分析,以作警示。

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人是一个身心结合,形神相依的整体。人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两个方面。精神健康应该是:智力正常、情绪平稳、适应良好、人际关系融洽、有幸福感、有安全感、有工作责任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社会生活。心理亚健康正是脱离了精神健康的要求,但它还不是某种心理疾病。当然,人的心理不仅受自身生理、解剖、内在环境变化的制约,也受到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的极大影响,这些书中都有所论及。一旦发生“心灵之变”,它将是你求助的指南。

相信这类“心理保健自助图书”的推出,将打破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工作的沉闷状态而收到抛砖引玉之功效,希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教授 徐声汉

2005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关注心理亚健康--危机行为实例剖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声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604949
开本 32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161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