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宝六人组合/双桅船经典童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六个可爱的孩子为了挽救濒临困境的家庭去寻宝,一无所获之后又转而去当侦探,去卖诗歌,去编报纸、去当强盗……整个故事充满了善良的童心,让你体会孩子世界的美,同时又充满趣味,处处透示着来自生活的光泽。

内容推荐

巴斯塔布尔家近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不走运的事情接二连三。妈妈去世后,爸爸大病了一场。爸爸生病期间,他的生意合伙人卷走了财产……到最后。爸爸因为付不起学费,多拉、奥斯瓦德、诺埃尔、艾丽丝等六个孩子不得不辍学在家。

为了挽救破落的家庭,奥斯瓦德提议大家一起去寻宝。他的建议得到了其他五个兄弟姐妹的一致赞成。尽管争论不休,但最终大家还是统一了意见。他们先是在家里的地窖里掘宝,一无所获之后又转而去当侦探,去卖诗歌,去编报纸、去当强盗……

眼看这些办法都不能发财,奥斯瓦德建议改变寻宝思路。他们转而搭救遇难的老绅士,计划遇挫后又用仅有的一点钱投资酿酒,最后甚至异想天开配制感冒药水赚钱……在经历了种种失败之后,他们却意外地从贫穷的印度人那里得到了财宝——一大包真正属于他们的礼物,还有无边无际的快乐……

目录

1.寻宝会议 /l

2.掘宝 /10

3.当侦探 /18

4.打猎满载而归 /30

5.诗人和编辑 40

6.诺埃尔的公主 /49

7.做强盗 /59

8.当编辑 /69

9.大好人 /84

10.托特纳姆爵士 /96

11.卡斯蒂利亚醇香酒 /106

12.奥斯瓦德的高尚行为 /122

13.强盗和小偷 /137

14.占卜杖 /155

15.“看啊,这贫穷的印度人!” /165

16.寻宝收场 /175

附录

关于作者 /188

关于这本书 /189

什么是真正的宝贝(精彩书评) 安武林 /190

神奇的三便士(阅读指导) 吴雯莉 /193

童年的阅读计划 张国龙 /196

试读章节

“我跟你们说吧,我们得去寻宝了。要让你们穷下来的家重新富起来,就得这么办。”

多拉说很好。什么事她都老是说很好。她正在给诺埃尔的长袜子补一个大窟窿。这窟窿是钉子钩的,当时我们在鸡棚顶上扮沉船的水手玩,那天霍·奥(就是霍勒斯·奥克塔维厄斯)还掉了下来,下巴跌破了皮,现在都还看得见疤。在我们几个当中,只有多拉什么都会补。艾丽丝有时候也想学着缝缝补补。有一次她给诺埃尔织了一条红围巾,因为他心脏不好,可围巾织出来一头宽一头窄,诺埃尔不肯围。于是我们用它做三角旗,很好很好,因为妈妈去世后,我们大多数东西都是黑的或者灰的,来点鲜红色可以变变样子。爸爸不爱听我们说要买新东西。这就是我们得弄清楚巴斯塔布尔祖屋是不是有宝的原因之一。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零用钱了——只偶尔给小的们一个便士。再也没有客人上门,过去他们经常穿着漂亮衣服,坐着马车来。如今地毯上有洞,家具断了腿也不送去修。园丁也不用了,只请他来整理一下前面的花园,他也不常来。橡木大餐具柜里本来有许多银器,放在绿呢上面,现在这些银器给送到店里去修复上面的凹印和刮痕,却再也没拿回来。我们想,是爸爸没有钱付给修复它们的银器匠。新的餐匙餐又是淡黄色的,没有旧的重,一两天后就不发亮了。

妈妈去世后,爸爸生了一场大病,生病期间,他的生意合伙队去了西班牙,从此钱就不多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接着仆人纷纷离开,只剩下一个,一个打杂的。我们要过得安适和快乐,险靠有一个好仆人。最后留下来的这惟一一个女仆叫伊莱扎,他很好:经常给我们做好吃的葡萄干布丁,让我们把盘子放在地板上吃,当盘子里那圆圆的大布丁是一头野猪,我们在用餐叉杀它。不过我们这位女仆如今不做葡萄干布丁了,几乎一直只做西米布丁,又稀又薄,我们没法把它当做什么东西。做海岛也不行,跟你们吃麦片粥时一样。

再下来我们不上学了,爸爸说等他有了办法,我们该上一所好学校。他说不上学,放放假,这对我们也很好。我们觉得他的话很对,不过我们希望他跟我们说实话:是他付不起学费。不用说,我们知道是这么回事。

接着有许多人经常上门,拿着不贴邮票的信封,有时候他们十分生气,声称他们这是最后一次来了,接下来就要采取别的措施。我问伊莱扎这话是什么意思,她很婉转地解释给我听,我太为爸爸难过了。

有一天来了一份很长的绿色文件,是一名警察拿来的,我们都吓坏了。爸爸说没事,只是晚上姑娘们上床后,爸爸上楼来吻她们晚安时,她们说爸爸哭过了,虽然我断定这是没有的事。因为只有胆小鬼和爱哭鼻子的人才哭,我爸爸可是个天底下最勇敢的男子汉。P2-3

序言

          儿童文学到底有什么用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文轩

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前几年,我将这个观念修正了一下,作了一个新的定义: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我现在更喜欢这一说法,因为它更广阔,也更能切合儿童文学的精神世界。

换一种说法:儿童文学的目的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

这套“双桅船经典童书”,选择的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它们无疑是精神的大餐。这些书就是我所说的那种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人性基础的书。这些书,是书中之书。我曾称这样的书为王书。 我们现在先来说一说这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都到底有哪些基本面——

道义感。

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于文学。在今天的人的美妙品性之中,我们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到文学留下的痕迹。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之世界,就没有今日之人类。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苍茫与灰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文学要有道义感,儿童文学更要有道义感。

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与美好。事实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恶劣成分。这些成分妨碍了人类走向程度越来越高的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这个概念的生成,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演进,但它却也慢慢地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正直、同情弱小、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这些道义的旗帜性内涵,与其他精神形式(如哲学、伦理学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使人性得到改善。

情调。

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将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

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而情调的培养,应始于儿童。

情调应该属于审美范畴。

我的看法是一贯的,在我的意识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我认为美感的力量、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但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然而,在现在中国的语境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美”成了一个非常矫情的字眼。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

我横竖想不通:人们到底是怎么了?对美居然回避与诋毁,出于何种心态?难道文学在提携一个民族的趣味、格调方面,真是无所作为、没有一点义务与责任吗?

成人文学那里,我们就别去管它了,由它去吧。儿童文学这一块,我们还是要讲一讲的。不打这个底子不行。没有这个底子,人性是会很糟的。  美育的空缺,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误。这一失误后患无穷。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提出五育(德育、智育、体育、世界观教育、美育)并举的思想,其中就有美育。但美育的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几乎被否定掉了。后来仅仅是作为中小学的方针而不是作为全国的教育方针被肯定下来。再后来,对美育的理解日趋狭窄,到了最后,仅仅将它与美术、音乐等同了起来。在蔡元培看来,五育为一个优质人性培养的完美系统,德育、智育、体育为下半截,世界观、美育为上半截。然而,这上半截被腰斩了。中国的教育系统成了一个残缺的系统。

情感教育。

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将自己交给了一个核心单词:感动。古典形态的文学做了多少世纪的文章,做的就是感动的文章。而这个文章,在现代形态的文学崛起之后,却不再做了。古典形态的文学之所以让我们感动,就正是在于它的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

人类社会滚动发展至今日,获得了许多,但也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损失、损伤得最多的是各种情感——激情、热情、同情……

甚至是在这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所谓的“新新人类”)都已受到人类学家们的普遍担忧。而担忧的理由之一就是同情心的淡漠(他们还谈不上有什么悲悯情怀)。我们已看到,今天的孩子,似乎已没有多少实施这种高尚行为的冲动了。

种种迹象显示,现代化进程并非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进程。人类今天拥有的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好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情感的弱化就是突出的一例。 我们如此断言过:文学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而这一“基础”中理所当然地应包含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悲悯情怀。

若从上面所说到的这三个基本面来考量,这些选在“双桅船经典童书”中的作品是最理想的范本。它们在三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也是人的平衡,人类的平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宝六人组合/双桅船经典童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伊迪丝·内斯比特
译者 任溶溶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66139
开本 32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4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84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190
12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