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马(席慕蓉散文)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她的旧文新作。这些散文主要记录她返回家乡内蒙古察哈尔盟(现锡林郭勒盟)明安旗探亲前后的心情起伏,书写她对草原乡愁和对游牧文化的热爱。书中一百多桢彩色黑白照片都由席慕蓉自己拍摄,呈现出高原的雄浑风光。

内容推荐

“走马”,在游牧文化里,可以解释成是马匹经过训练之后的一种独特的步法,同时,也可以认为是骑者与座骑之间的默契。

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许多美好的传统从未离去,仍然在牧民的生活里留存着,尽管从比例上看似乎是少数的,从参与方式上看似乎是静默无声的,可是,一旦深入草原,就会发现,那强韧的生命力其实无处不在。

在茫茫的草原之上,对于生命中那野性的本质的敬重,是游牧文化里传承到今日也,难以尽言的美丽与神秘之处。

目录

走马——自序/1

篇一 交易

 交易/11

 有一首歌/12

 飘蓬/19

 汗诺日美丽之湖/27

 出塞曲/40

 旧日的故事/41

 莲座上的佛/52

 乡愁/57

 困境/58

 失母/62

 还乡/65

 在那遥远的地方/71

篇二 追寻梦土

 追寻梦土/95

 今夕何夕/96

 萨如拉·明亮的光/106

 候鸟/119

 风里的哈达/120

 源/134

 猛犸象/144

 母亲的河/145

 我手中有笔/153

篇三 篝火之歌

 篝火之歌/175

 故居/176

 经卷/180

 顿悟/184

 夜渡戈壁/188

 黑森林/192

 旁听生/199

 大雁的歌/200

 父亲教我的歌/204

 父与女/210

 记忆/217

 颠倒四行/222

 嘉丝勒/223

 嘎仙洞/227

 胡马·胡马/239

试读章节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首歌。

我说不出它的名字,我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风沙特别大的黄昏,或者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的草原,或者在刚亮起灯来的城市里,在火车慢慢驶开的月台上;在一个特定的刹那,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而那个缓慢却又熟悉的曲调就会准时出现,我就知道,那是我的歌——一首只属于流浪者的歌。

我并不怨怪我的父母,我也不怨怪我们社会,可是,命运给我的,是多么奇怪的一种安排啊!我有一个很美丽的汉文名字,可是,那其实是我的蒙文名字的译音而已,我有一个更美丽的蒙文名字,可是却从来没有机会用它。我会说国语、广东话、英文和法文,我可以很流利地说、写甚至唱,可是我却不能用蒙古话唱完一首歌。我熟读很多国家的历史,我走过很多国家的城市,我甚至去了印度和尼泊尔,可是我却从来没见过我的故乡。

察哈尔盟明安旗,一个多遥远的地方!父亲说:明安在蒙文里的意思是指一千只羊,就是说那是一个很富裕的地方,那里羊多,草又肥美。

而今夜,在灯下,我实在忍不住要揣想,如果我能在一块广阔而肥美的草原上出生长大,今天的我,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

在我的心里,会不会有一首不一样的歌了呢?还是说,我也许会和那些在满山都种满了油桐的小小世界里长大的孩子一样,觉得日子太单调、生活太平凡,因而对外面的一切有了无法抑止的激情,甚至在梦里也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个永远的流浪者呢?

梦与现实,到底哪一样能够令人满意?(P17-18)

序言

《史记·匈奴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是当汉朝初定中国之时,汉高帝曾经因为轻敌冒进,被冒顿单于的四十万骑精兵围困于白登,整整七天。

书上是这样形容匈奴的四十万大军: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骁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騂马。”

年轻的时候,(或者更精确一些,我可以说,在一九八九年之前。)这一段文字所给与我的只是一种画面上的想像,和自己的生命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关联。

但是,自从一九八九年的夏天我第一次踏上原乡之后,才慢慢发现,在蒙古高原之上,无论是眼前的天光云影还是书中的历史陈迹,在在向我昭示,这一切的一切其实代代紧密相传。游牧文化其实源远流长,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能见到许多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的证据。

不过,我的学者朋友警告我说:

“席慕蓉,你不能说匈奴就是蒙古。你只可以说,在蒙古的血源与文化里,一定有些传统是源自匈奴。”

这样对我也就足够了。

无论是匈奴还是蒙古,最早的根源都是来自阿尔泰语系文化的先民,而深受萨满教影响的这个文化领域里,几千年来,累积了许多极为神秘和美丽的史实和传说。

譬如这四十万大军,就是深信以符合着方位的颜色来整编马队,可以增强战斗力。

这是绝对合理的,并且完全符合心理学的要求,无论是建立起战士的自信还是使敌人丧胆,都没有比万匹又万匹的白马从西方奔来那样震撼心魂的壮盛军容了,更何况还有东方的青,北方的黑,南方的红……

不过,《史记》上所描述的只是四十万匈奴铁骑的表面形象而已,在这壮盛的军容之后,还有更深的用心,而这是我最近才能明白的。

这就要说到什么是“走马”了。

“走马”,在游牧文化里,可以解释成是马匹经过训练之后的一种独特的步法,同时,也可以认为是骑者与座骑之间的默契。

用这种步伐行走的马,特别禁得起长途跋涉,可以长期保持一定的速度。并且,骑者与座骑有了默契之后,在行进间,无论是马背上的人还是马匹,都比较不容易感到疲累。

行军之时,更要求一整个马队彼此之间也能建立起默契,速度相同,步伐相同,无论是多少匹铁骑也宛如一体,这样不单易于指挥,攻防的力量也会更为强大。

因此,在我知道了这些线索之后,史书里的白登之围就从表面的颜色和数字,成为一幕有声有色的震撼场景了。

不只是几万匹从西方奔来的白马那纯白的毛色如何在阳光之下绿草之上闪闪发亮,还要包括那如猎鹰般迅疾的速度,以及那如游龙般进退自如的步伐,风声之中夹杂着马的嘶鸣,云影挪移之间兵刃闪着冷冷的锋芒,还有那四面暗暗的合围……再读《史记》,如今的我每每为这一幕而神往。

依此,我也可以想像当年蒙古大军的三次西征,无论是花刺子模还是波兰,城堡里的守军原来以为还有十天或者半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忽然问蒙古人就兵临城下了,并且如海浪一般铺展开来,那难以置信的现实造成难以瞑目的灾劫,“怎么可能?”恐怕是所有被征服的城池里人心中共同的疑问了吧。

然而,时光疾驰,那速度比任何的铁骑还要迅猛还要无情,岁月淹没了一切,不管是匈奴王朝也好,蒙古帝国也好,如今都只能是书页里的记忆了。  不过,“走马”的传统恒在,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游牧文化也恒在。

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许多美好的传统从未离去,仍然在牧民的生活里留存着,尽管从比例上看似乎是少数的,从参与方式上看似乎是静默无声的,可是,一旦深入草原,就会发现,那强韧的生命力其实无处不在。

今年(二○○二)夏天,在牧马人布赫额尔登先生与他的妻子乌云其其格女士家里作客,清晨起来,横越过缀满了露水的草原,眺望从远处的山丘上陆续往饮水处走回来的马群。总数接近五百多匹的马群之中,有老有少,有雌有雄,各种毛色,似乎是散漫杂乱其实却井然有序地分批喝完了水,就又转过身去,向远方不知道哪一片草原的深处缓缓走过去了。

我问布赫额尔登,在这马群之中,有几匹是接受过主人的训练,可以用来乘骑的呢?

他说是有四十多匹。平常在毡帐之旁总是留着几匹拴着马绊子的马供家人就近骑用,不过,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要把这些马匹放回马群里去,再换几匹出来。

我看过好友白龙用了几个冬天为布赫额尔登所拍摄的记录片,其中有一段就是换马的过程:

布赫额尔登骑着一匹深棕色的马,手里举着长长的套马杆子进入马群。(这一群习惯于野放的马只认自己的主人,任何陌生人都不可能靠近更遑论进入马群之中了。)他选上了一匹全身雪白的马,当然,它并不愿意乖乖就范,所以还是得用套马杆来强力套住,在把它带离马群外之后,就在远远的草地上,开始为两匹马换装。

主人把棕马身上的马鞍马■马笼头什么的一样样卸下,再依先后秩序搭到白马的身上,我们真的可以看见白马一脸闷气,不情不愿地让桎梏加身,却又始终站在原处,忍耐着,没有移动分毫。倒是那匹深棕色的马,随着身上的负担减少而越来越沉不住气,动个不停,等到最后,全身都光溜溜了,主人怜惜地为它拭净背上的汗水,再在它身上轻轻一拍,登时就撒开步子朝着马群跑过去。有趣的是,就在马群的边缘,这匹马忽然站定,高举两只前蹄放声嘶叫了一下,然后才一头钻进群体之中,再也分辨不出它的身影了。

我一直觉得,这一声嘶叫如果译成人言,可以是“万岁!我回来了!”或者“谢天谢地!终于自由了!”都不能算错吧?

这个夏天,想起了这段影像,我就问同行的白龙,为什么一匹马不能长期作为乘骑,必得要常常更换呢?

他是这样回答我的:

  “对于牧马人来说,一匹马身上的‘野性’是非常重要的。你固然可以说是蒙古人爱马心疼马,不想让它多受委屈,所以不愿意长期驱使一匹马为己用。然而,真正的原因是不能让它失去了最宝贵的野性,你必须要给它自由,让它重新加入野放的马群,因为那才是马儿真正的力量的源头。”

在茫茫的草原之上,对于生命中那野性的本质的敬重:是游牧文化里传承到今日也难以尽言的美丽与神秘之处。

站在牧马人布赫额尔登望不见边际的牧场上,看着他的两个孩子乌力吉巴图与阿拉塔奥其尔骑着马越过远处的草地,少年的身影在晨曦之中轻捷灵巧,仿佛已经和身下的马匹成为一体。

我想,无论是在今天的草原上,一个年轻的蒙古孩子操控他个人使用的乘骑,还是两千多年以前,匈奴王朝的战士们操控那四十万骑的战马,他们也许都能够感觉到,那真正的力量,就在于“野性”的收与放之间吧。

十几年来,在回返原乡的路途上。我何其幸运,能够得到许多位朋友的引导和帮助,让我能一次次亲身见证了游牧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一本书,记录着我在“归乡”之前与之后的心情转折,原来的书名是《我的家在高原上》。

现在,文字的内容没有太多的更动,却多了许多彩色图页。一百多张全新的图片,是白龙与我的摄影记录。白龙从事摄影多年,对蒙古高原的报道早已建立了自己的风格,我非常感激他这次愿意与我合作,让草原能以更深沉的面貌呈现。

另外要感谢内蒙古著名的歌者莫日根巴特尔先生,他就是封面上的年轻骑士,我有幸能在乌珠穆沁草原上摄得他的马上英姿。

还要谢谢文汇出版社的肖关鸿先生以及编辑室各位工作伙伴的辛劳。

美梦成真,在此深致谢意。

——2002年秋日写于淡水乡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马(席慕蓉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席慕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1557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02-12-01
首版时间 2002-12-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24
15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