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到1945年,处于希特勒独裁统治下的纳粹德国就是希特勒的化身。本书将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于1945年最后二十多天在苏军围困下发生的事件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德意志第三帝国,一个处于“极端状态下的”国家:下面就将一页一页地讲述它的情况。本书的同名电影风靡全球,还获得了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图书 | 帝国的崩溃(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末日) |
内容 | 编辑推荐 1933年到1945年,处于希特勒独裁统治下的纳粹德国就是希特勒的化身。本书将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于1945年最后二十多天在苏军围困下发生的事件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德意志第三帝国,一个处于“极端状态下的”国家:下面就将一页一页地讲述它的情况。本书的同名电影风靡全球,还获得了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内容推荐 本书的书名是“帝国的崩溃: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末日”。 本书另有一个副标题是“一段历史的速写”。 本书集中描写了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于1945年最后二十多天在苏军围困下发生的事件。包括战争的态势,纳粹党的抵抗活动,希特勒本人的心理与行踪,总理府地下避弹室的末日生活,与爱娃的婚礼、舞会,以及自杀过程。尤具价值的是:本书对纳粹现象提出了震撼人心、事关人性的解释。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大战揭开序幕/1 第二章 必然产物或浩劫:德国历史中的希特勒/33 第三章 “战争输掉了!”/47 第四章 最后一笔/75 第五章 死亡筵席/91 第六章 决意崩溃/133 第七章 投降/147 第八章 帝国末日/175 关于参考书目/187 参考书目/195 人名索引/201 关于作者/209 试读章节 如果对这一事情和世间所有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作一更为仔细的思考,就会发现,属于德国特点的东西,从狭义上来说,肯定是完完全全地突然从现实掉进了1918年秋天的那场失败之中。这个事实上直到停火的那些日子里还在做着1870-1871年那个大国和“辉煌时代”美梦,并向着它们迎面走去的民族,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整个生活状况的突变:一场革命,它被大多数人只是称作“下等人暴动”,还带有“兽类尸体的臭味”,它把所有为人们所熟悉的、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的准则搞得一团糟,此外还有街道上的混乱状态、持续的饥荒、从未有过的大批失业和席卷全国的社会动乱。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充斥着动听的和平词藻,但实际上却为虚伪、报复和恶意且目光短浅所支配的凡尔赛和约,通过有关战争罪责的第231条款,有意地羞辱德国,而这确实也是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把这个国家从为人们所尊重的国家之列驱逐出去,比起战胜国加在这个国家身上的所有物质上的重负来,更加导致它心理上的失衡。对此,一位观察家说,当时就形成了一种“愤怒的民众团体”,在期待着一位领袖人物和引路人的出现。通货膨胀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贫困,没几年后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大大地激化了这种愤怒的心态,每一次这样的失败以及无数次其他方面的屡屡受挫,都把责任推到了本已是四面楚歌的魏玛共和国身上。 希特勒利用了这一情绪和30年代初持续上涨的愤恨,在全国各地控诉这一危机,同时又竭尽全力去激化这种危机。它是他取得政权的可靠傈证。如果不考虑他是在这个民族遭受心理创伤的时期获得成功的这一因素,那么就不能寻根问底地回答他为什么能崛起的问题,这个问题提出了无数次但至今仍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此外,他和他的运动所吸引的群众,完全不同于那些糊里糊涂逃离不幸的魏玛共和国的人们,正如一位拼命捍卫它的人所说的那样,他们逃离的是“带着一顶滑稽帽子的国家”:被外部力量驱来逐去,成了内部为数众多的、对存在的共和国有的只是蔑视和憎恨的联合起来的反对派的笑柄。 P39-40 序言 在最近的历史中,没有一件灾难性的事件可以与1945年的帝国陷落相提并论。在以往的历史中,也没有哪一次在一个帝国的崩溃中,死去如此多的人,摧毁如此多的城市,使如此多的大片大片土地成为荒原。担任美国两任战时总统顾问的哈里·L,霍普金斯在看到柏林的堆堆废墟时,提到了一个历史上朦胧昏黑的画面,让人回想起被摧毁的城市Karthago(卡尔塔戈,卡尔塔戈人帝国的古老首都,曾是古代重要的贸易城市。该帝国位于今天的突尼斯,成立于公元前9世纪,曾是海上大国,与罗马人有过三次冲突。在最后的一次战争中,该城被罗马人彻底摧毁),这是有道理的。 过来人经历了什么,遭受了什么?不仅仅是无法避免的现代战争中那毁灭性力量和彻底失败带来的可怕场面,而更多的是在临死前的挣扎中——希特勒帝国就是在这挣扎中消亡的——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操纵着整个过程。它使出浑身的解数,不仅是要结束希特勒的统治,而且要让这个国家彻底地走向毁灭。希特勒上台伊始及后来,曾多次声明他永远不会投降,1945年初,他还向他的空军副官尼古劳斯·冯贝洛保证:“我们可能会遭到毁灭,但我们崩溃时要带上整个世界。” 希特勒很早就意识到,战争已经输了。1941年11月,他就有过这种言论。但他仍然拥有足够的毁灭性力量。在最后的几个月里,在号召坚持到底和呼吁拼死防守的基础上,一种类似欢呼的声音清晰可闻,就像他在获悉德累斯顿被炸、罗伯特’莱成功突围时所说的那样:“我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现在事情过去了。我们现在不会被德国文化的纪念碑所遗忘了!”按照戈培尔的说法,是“遭猛烈敲打的监狱围墙”,现在“被推倒在地了”。希特勒本人在1944年秋以及在后来于1945年3月19日发布的所谓“内洛命令”(内洛是公元54-68年之间的罗马皇帝)中,就宣布要去除所有维持生活的前提:破坏工厂和供应设施、街道、桥梁和下水道系统,而落人敌人手中的,只是一个“文明沙漠”。 战争结束时的最后几个月,希特勒是在地下避弹室里度过的。40年代初,他就让人修建了这个地下室。从这距离地面有十公尺的地方,他调动着早就被打得丢盔卸甲的军队,发起一场场从来没有进行的决定性战役。克劳斯·申克·冯·施道芬贝格,1944年7月20日的谋杀犯,当他看到由钢筋水泥浇铸出来的元首大本营时,得出了这样的观察结果:“希特勒呆在地下避弹室里一一这是真正的希特勒!”确实,冷酷、脱离现实生活的毁灭意愿和像演戏时的那种激情结合在一起,主宰着希特勒在最后阶段作出的各个决定,这些决定,许多是他乖戾的性格特征的产物,确切地说,从他越来越与世隔绝的那几个星期里的所作所为里,根本不可能对推动着他一生的那个力量作深入的研究。所有的东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令人难以理解:在这一切结束之前,他仇恨世界,拘泥于早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喜欢作一些使他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匪夷之想。但最具轰动的事情——他一生都热衷于搞这样的轰动效应——仍一件件出现,而且比起以前的更为出色和辉煌。 去想象和理解这些事情,自然要了解希特勒公认的权威性。虽然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一致说他已日见衰弱,但他仍一如既往地表现出绝对的权威。此时,甚至他身体的衰老和在房间里走动时明显表现出来的力不从心,反而给人以心灵上更大的震撼。反正没有人敢于反驳他。久经沙场的将军和功勋卓著的军官们,在每天召开的形势分析会上大气也不敢出,只是面无表情地跟随在他的周围。他们机械地执行着他发出的每项指令,尽管他们知道这些指令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 对所有这些事情和其他的情况,本书将提供许多而且大多是令人震惊的例子。它们对这些事情作了独一无二的生动描述。令人惊异的,是在元首地下避难室里发生这么多事情时的“朦胧光亮”——这一说法来自英国历史学家,特伦福·罗佩尔,他是第一本真实可信的书的作者,这本1946年就出版的书取名为《希特勒最后的日子》。时至今日,这一光亮没有变得稍许清晰一点。单单希特勒是怎样自尽的,他周围的证人就有至少四种互相矛盾的说法。类似的还有这位独裁者和在前一天晚上和他结婚的妻子他们两人尸体的去向,此外还有苏俄方面所宣称的对帝国总理府发起的“冲锋”等等。 资料中的不确定性,部分是由于关键性的调查取证,包括特伦福·罗佩尔的调查工作,是在这些事情发生不久后就着手进行了,许多重要的证人要么在战乱中走失,要么被关进了苏联的战俘营里,大多难以找寻。不仅是守卫帝国总理府的众多党卫队成员,还有在柏林这一战斗地区的德国国防军军官和生活在地下避弹室的人们,当然还有希特勒的牙科医生们,他们直到1955年,在阿登纳的莫斯科之行(阿登纳于1955年访问苏联,促成了西德和苏联两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建立,以及释放仍被关押在苏联战俘营的最后一批一万名德国战俘)后,才回到了德国。 在这不经意之间,就有了这样一些人,他们能对这一德国历史上最具争议和影响最大的事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但询问他们的时机被错过了。无论是对事情本身还是涉及到这些或那些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们,已经都没有很大的兴趣。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肯定的是,帝国的陷落虽然被理解为一场民族的灾难,但民族已不复存在,灾难这一字眼也随着时间上距离的拉大,成为德国吹毛求疵辩论的牺牲品。对许多人来说,帝国的崩溃更是“命运”决定的,是对责任的一种否定,好像所发生的事情,只是从积聚起来的历史性雷雨云中劈下来的闪电雷击。再者,它并不包含解放的思想,而这在每次回顾1945年时已成为大家所共同思考的问题。 这是人们在研究和收集有关这些事情的资料时,所碰到的奇怪的无动于衷的第一个可能。只是一些大多是英美出身的涉猎历史的记者,从60年代起开始关注这一课题,并询问了在场者。在其中起着作用的,是恰巧历史学在那段时间里发现了历史进程中结构所具有的意义,简单地说,开始认为社会关系比起历史事件来显得更为重要。在开始观察一段历史时,一般都要作一个基本的回忆,但这种做法从那个时候起被斥为“非科学的”,叙述的技巧也遭同样的命运。同时,每个来自某些戏剧性片段的历史素材,也被弄得声名狼藉,似乎对它们的叙述结果肯定是与“黄色历史”一路的货色。占着主导地位的这代历史学家,就他们的禀性来说,大多受小事件的诱惑,而从根本上害怕充满着紧张的过程。可现在的编年史作者们放下了手中的放大镜,因为每个时段里这一些和那一些事情相互之间的关联,有着它的意义,会提供那些观察细枝末叶所无法得到的认识。 本着这样的一种意图,写下了这本书。让我产生写这本书的念头,是我在大约一年半前,我为由埃蒂讷·弗朗索瓦和哈根·舒尔策出版的文集写了一篇有关“元首地下避弹室”的文章。那匆忙写就的,也是叙述威廉大街上帝国总理府那段历史的短篇,只是描写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后一天,并用不多的笔墨实事求是地叙述了在此以后发生的事情。 那本书问世后,接到了许多问询来函,他们想知道,看些什么书能方便地获得有关帝国陷落的完整画面。直到此时我才明白,除了少数几本在细节描写方面已属陈旧的书籍外,目前还几乎没有一本可供阅读的书,一本用最新的知识叙述那几个星期里所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的书。同样,也缺少叙述此后发生的事情的书,帷幕已经落下,跟随在这段历史突变后的沾满着血的戏剧,在前台上还在继续演着几个分场。 本书结尾处提及了一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并对部分作品作了简短的评述,他们对事情经过的了解常常有着显著的扩大。但反映事情的经过和与这一背景相关的重要观点的整个画面,却是呈现在了面前。即使是这本书,它不想也不能是一种推动。它称自己为“一段历史的速写”。在4个叙述性的章节里,它描写了地下避弹室里和被卷入遭摧毁漩涡的首都里,在灾难不可避免地逼近的重压下所发生的乱哄哄事情的全过程。其中穿插了4个短小的思索性章节,诠释由这一事件而进入我们视野的关键词。 这样一些和那样一些描述,对理解十四天里发生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历史学的一项任务,是展现一段已逝生命的片段,那么它就必须努力对希特勒热心推动的、也为许多人大力支持的崩溃提供另外一个可想像的视角。这一视角既不应忽略领导人物离开所有理智作出的决定——这些决定是怎样作出的——也不应该对从中得出的东西表示恐惧和吃惊。它也再现了思想和情感的混乱,大多数的事情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发生的,但没有忽略尖锐诙谐的特征,它不时出现,把恐惧带至一种冰点。但尤其是它——正像书中处处暗示的那样——让人对发生如此之多的无意义事情感到悲哀,而它在对无休无止的破坏行为——正是由它构成了我们这个故事——所作的种种观察中屡屡出现。 一个处于“极端状态下的”国家:下面就将一页一页地讲述它的情况。因为有这个必要,所以也讲述一些导致它产生和有了这种铺垫才能更好地理解的一些情况。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帝国的崩溃(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末日)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约阿希姆·费斯特 |
译者 | 陈晓春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62137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05-07-01 |
首版时间 | 2005-07-01 |
印刷时间 | 2005-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516.44 |
丛书名 | |
印张 | 1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3 |
宽 | 152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