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河生死劫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和《巴以生死日记》、《穿越生死线》共同组成马晓霖中东战地采访的“生死三部曲”,为其战地记者生涯作结,“一并献给一切爱好和平的人,献给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

这是一部被定位为“第一时间,亲历战乱;传媒细节,内幕披露;专家视角,局势评析”的作品,也是国内有关伊拉克战争著作的扛鼎之作。全书通过细腻、严谨的文字和大量现场照片首次披露了新华社战役性报道组织内幕,讲述了作者在巴格达危险而艰难的采访经历,也记录了他对伊拉克局势走向的准确分析和深刻思考。

内容推荐

新华社记者、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凭借其在伊拉克战场上丰富多彩的经历和对中东问题深刻独到的见解,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两河生死劫》一书,生动再现了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所呈现出的复杂的格局变化。

中东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能源和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从来就是备受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进入21世纪后中东的军事争端问题,更是成为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标志,对于走向全球化的中国,和走向开放的中国国民来说,不了解中东,不关注中东的局势变化,也是不可能的。

和同类伊战的作品相比,马晓霖对于战火稍歇后伊拉克社会各个角落实况的记录,更为从容、详细、准确,其中关于媒体大战的描写和新华社机构内部动作的大量细节的叙述更属于首度披露。回顾美国共达和占领伊拉克的整个过程,关注仍在伊拉克燃烧的战火,留心伊拉克战事内外的各种动向,至今仍然是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应对突发的国际危机,对于中国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性,了解伊拉克和伊拉克人,关注伊拉克的重建过程,对发展和推动中伊关系,也是有着非常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马晓霖作为中东问题的专家,头脑敏锐,分析深刻,观点独到,判断准确,其学术文章和观点被新华社、半岛电视台、新浪网等诸多知名媒体引用,他的战地传奇经历和优秀事迹业被中央电视台等多方报道。他对伊拉克局势所作出的前瞻性的评述,使得此书稿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目录

“新闻动物”马晓霖(水均益)/1

执着报道,真诚写作(宋晓军)/3

一个人和一场战争(陈彤)/5

作者自序/1

1.无可避免的选择/1

2.通向战争之路/11

3.新闻大厦的内幕故事/23

4.专家的滑铁卢——看不懂的战争进程/43

5.请战出征/59

6.夫妻分赴两个战场/73

7.千里东进巴格达/99

8.战乱巴格达/119

9.酸甜苦辣巴格达/223

10.新华社出了个贾迈勒/25l

11.未完成的战争/269

试读章节

巴格达大街是巴格达市北区人民城的一条主要大街,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民宅鳞次栉比。这里有一段大约百米长的街道留下了明显的战争痕迹:两侧数十间房屋的临街窗户几乎全都用塑料布遮盖起来,部分房屋的,临街墙面已不复存在,住户不知去向。

“这是美军滥杀无辜的罪证,是他们无法掩盖的耻辱。”65岁的退休英语老师厄伊卜·舍拉勒5月12日下午对在这里采访的我愤愤不平地说。他放下手中正在玩的牌九,挽起衣袖和裤管向我展示身上留下的斑斑伤痕,追忆着3月26日发生在巴格达大街的人间悲剧。据舍拉勒和其他人介绍。在当天中午发生的一次轰炸中,这里共有15名平民死亡,40多人受伤,上百间店铺和民宅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舍拉勒说,大约中午11点半的时候,两枚美军导弹相继落在巴格达大街上,他只觉得眼前白光一闪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等醒来才发现自己身上的大袍被弹片撕了几个窟窿,血从胳膊、肩部和腿部流淌下来。

离导弹爆炸点只有十来米的舍拉勒无疑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但他周围的15名街坊和路人却被导弹夺走了性命。舍拉勒的儿子告诉我,他亲眼看到一名出租司机的喉管被弹片切断而死在方向盘上,他运送的一名女客则被烧死在后排的座位上。他形象的描述,使我仿佛看到了一幅阴森恐怖的杀戮图景,闻到了刺鼻的硝烟和血腥气息。虽然屠杀现场已经被收拾干净,但是,我能想象那惨不忍睹的画面。在加沙常驻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太多令人作呕的残肢碎肉,完全相信,也完全能够想象到这里曾经是怎样的血肉狼藉。

爆炸现场附近一座住宅前墙被炸倒,挂着一幅黑布,以纪念当时受伤、两天后死在医院的一位65岁老寡妇。一位目击者说,美军导弹落下时,她正在门口的过厅里剥蚕豆准备做午饭。另一位目击者告诉我。这位老寡妇是那次轰炸中年纪最大的死难者,年纪最小的死难者只有5岁。他们都没有姓名,因为我在现场找不到她们的亲属。

斯塔尔·达希勒刚刚装修过自己那面积不大、顶棚被完全震落的餐厅,他说餐厅临街的墙上一共有65处那次轰炸留下的痕迹。他说自己难过的不是餐厅蒙受了大约1000美元损失,而是失去了在餐厅打工的兄弟俩——25岁的沙克尔和18岁的马立克。据他介绍,沙克尔和马立克当时出门去买东西,在离餐厅50米远的地方相继被连续落下的两枚导弹炸死。

达希勒说,这条大街当时既无萨达姆的军队,也无防御工事,更没有人向空中开火,而且人来车往相当热闹,谁能想到美国人居然把导弹投了下来。他说那两个伙计是来自外地的穷苦孩子,是他们家里的顶梁柱,他们到巴格达只是要挣点小钱,贴补家用,谁想到钱没有挣多少,反而搭进两条性命。达希勒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他将来一定要为这两个伙计向美国人各索赔数十万美元,否则,他觉得对不起他们,对不起养育他们又要靠他们养老的父母。

“别看我没有受伤,但是我心中有抹不掉的伤痛,这也是伊拉克人民心中的伤痛。”一直苦于不知如何向美国人索赔的达希勒最后挥舞着拳头忿忿地说。

其实,战争中美国给无辜伊拉克人民造成的牺牲和痛苦何止这些呢?

分社旁边的“时钟”餐厅,也曾见证了美军的狂轰乱炸。据新华社伊拉克籍报道员贾迈勒称。同在斋月十四大街,离分社只有1公里远的“时钟”餐厅,曾经是巴格达城一流的高级餐厅,是有钱人和青年人频繁光顾的美食天地。这里一楼是快餐店,主营阿拉伯烤鸡和比萨饼,二楼则是高档的西餐厅,平时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特别是晚上,生意尤其红火。但是,半个月前,美国空军向这里投掷了一枚“地堡终结者”重磅炸弹.刹那间,昔日歌舞升平、人声鼎沸的“时钟”餐厅不但化作一堆瓦砾,而且“下沉”为一个巨大的弹坑。据说,美军轰炸这里的理由之一,就是他的老板是萨达姆的大公子乌代。全然不管这里有没有无辜百姓,是否真的藏有乌代,恨乌及屋,何至于此!

6月4日下午,我和韩传号闻讯赶到分社不远处的一个美军轰炸点,有消息说,美军确信在这个战争之初留下的废墟里,埋藏着萨达姆的尸体。现场已经被美军封锁,我是在反复求情后才获准带着小韩进入现场的。两辆装甲车在旁边警戒,10多名全副武装的美军官兵散布在现场,两辆由美军驾驶的掘进机已经把废墟挖成一个六七米深的大坑,掘地何止三尺!

我们了解到,从头一天下午,美军就出动了20辆各类车辆,仔细折腾这堆废墟,他们把里面的尸体残渣、金属器件、家具碎片甚至瓦砾都分拣出来运走,以便让有关专家仔细化验分析,包括参加过9·11世贸大楼废墟检验工作的专家们。美国人在占领巴格达近两个月后,一直没有找到萨达姆父子,因此,他们宁愿相信,他们已经葬身于此,希望能通过DNA技术获得他们希望得到的结果。

一名现场看热闹的阿拉伯男子告诉我,这里本来是有两幢两层楼民宅,生活着几个普通伊拉克家庭。4月7日下午,美军发射的导弹击中这里,当场炸死14名平民,其中一家9口满门灭绝,包括两个儿童。另外有数人一直下落不明。4枚威力巨大、各重l000磅的JDAM炸弹,什么样的民宅能够经得起它们的毁灭!

轰炸前几天,萨达姆曾突然出现在这里,沿街向市民挥手致意。这一镜头经过伊拉克电视台转播后传遍世界。成为对美军“斩首行动”失败的巨大嘲讽。据美国军方称,他们轰炸这里是由于情报显示。萨达姆等高级官员当时正藏身于此。然后,14名无辜平民的血肉成为美国情报失误和滥杀无辜的牺牲品。

这家的主人叫做萨勒玛。萨米尔,是新华社伊拉克雇员穆赫辛的亲戚萨米尔的遗孀。在巴格达期间,穆赫辛在此向我讲述了萨勒玛一家的遭遇,以及他几乎与她们同赴黄泉的故事。

穆赫辛说,55岁的萨勒玛当晚正在举行家庭聚会,她的两个儿子24岁的萨米尔、23岁的赛义夫以及20岁的女儿莎姆斯连同部分亲戚朋友都在场。住在机场附近的穆赫辛夫妇应邀前去参加聚会。但是,当穆赫辛夫妇快要到达萨勒玛住的街区时,导弹落下了,萨勒玛一家连同其他客人都葬身废墟。几分钟后迟到的穆赫辛夫妇已经看不到萨勒玛一家熟悉的房子和笑脸,看到的只是深约15米、直径20米的弹坑,以及死难者被撕碎的骨肉。

穆赫辛无限晞嘘地说,丈夫死去4年多的萨勒玛一直盼望着两个儿子能早日结婚生子,正在上大学攻读会计专业的女儿能够找份好工作,嫁个好婆家,让老头的在天之灵得到慰藉,但是,这一切都已经成了永远不可能实现的遗憾。

当我面对几十米见方,深约10米的大坑时,仿佛看到一只满含怨恨的巨眼怒对苍天,仿佛看到渺渺冤魂正随着掘进机扬弃的烟尘盘桓不散。这就是“自由伊拉克”行动带给伊拉克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吗?我当时想起了一位中国诗人的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P134-P138

序言

晓霖兄又出书了,在我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我认识晓霖兄十几年,从新华社到中央电视台,从巴勒斯坦到巴格达,在我印象里,他一直是一个勤勤恳恳、多才多艺,同时又饱含民族基因(晓霖兄是地道的中国回民)的“新闻动物”。2000年10月,我率摄制组赴巴以地区采访新一轮巴以冲突。期间,我们得到机会到位于加沙的巴勒斯坦总统府专访阿拉法特总统。

由于当时的局势很乱,从以色列到加沙地区不仅要通过检查严格的关口,而且一路上很不安全,没有熟悉情况的人接应是很难想象的。当时在加沙的中国人除了外交官就是新华社派往那里的一位“孤将”——马晓霖。于是,我的这位前新华社同事便成了我们的接应。

记得当时见到晓霖兄时,他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上面形容的“新闻动物”——风风火火、身穿一件印有“新华社”和“中国”字样的摄影背心、开着一辆越野吉普车。最令他自豪的就是吉普车上留下的几处巴以冲突的弹痕(那可见证了晓霖兄的生死啊)。那次的采访任务完成得很顺利。采访的前夜我们还在晓霖兄的驻地兼办公地“暴撮”了一顿加沙式的海鲜大餐。离开加沙当天中午,马晓霖开车冒着以军的枪弹和巴勒斯坦示威者的石头和燃烧瓶送我们闯过通往埃雷兹检查站的危险地带,然后又穿过硝烟返回了独自坚守3年的加沙城。

后来,晓霖兄回国并担任了新华社主办的《环球》杂志的总编辑。2003年,我在央视新闻频道开办了一档国际时事谈话节目《国际观察》,晓霖兄也成了我们栏目经常邀请的专家。这中间,我也通过各种途径拜读过一些他的文章和两部有关中东巴以问题的大作——《巴以生死日记》和《穿越生死线》。我不得不承认我不如他。记得我曾经问晓霖兄,又当总编,又是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到我们的栏目当嘉宾)。何来时间和精力如此高产,又是专著,又是专栏,又是各种动态分析文章。他谦逊的微笑没有告诉我什么,我猜测大概是他的基因在发挥作用吧。

这不,他又写了一本。而且更有甚者,写的是伊拉克战争,那一段让我伤心让我难忘。让我几次企图掀开而又一次次疲惫不堪地将之掩卷起来的历史。两年来,那段历史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偶或忿忿不平。直到前不久看到晓霖兄传给我的书稿,原来这“新闻动物”当时也和我一样:兴奋、激动、疑惑、不满、委屈、难过、无怨、无悔……

晓霖兄在MAIL中特别让我写点东西,说“为了让书更有影响,不得不‘拉大旗做虎皮’,请老兄、老战友在百忙中照顾一下”。其实,马晓霖的东西不用我这张“虎皮”也照样会大旗飘飘。因为,这里面多的是真东西。少的是虚的、空的、假的和自以为是的,也因为这位有着特殊基因的“新闻动物”是我敬佩的哥儿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河生死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晓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211667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1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15.4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5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