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近代的一些随笔、札记及野史稗乘,对其人其事有种种耸人听闻、离奇古怪的 说法,真伪莫辨。本书从"正说"角度,力求真实地再现慈禧太后一生的主要方面。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一部雅俗共赏、充满趣味的慈禧太后的传记读物。
图书 | 正说慈禧 |
内容 | 编辑推荐 慈禧太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近代的一些随笔、札记及野史稗乘,对其人其事有种种耸人听闻、离奇古怪的 说法,真伪莫辨。本书从"正说"角度,力求真实地再现慈禧太后一生的主要方面。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一部雅俗共赏、充满趣味的慈禧太后的传记读物。 目录 绪 言/1 l、官宦之女/1 2、晋升贵妃/8 3、争夺皇权/18 4、辛酉政变/22 5、初次垂帘/90 6、打压奕訢/42 7、宠监被诛/49 8、归政同治/55 9、二次垂帘/62 10、慈安之死/75 ll、六旬寿诞/g4 12、一意主和/92 13、静观变法/100 14、发动政变/111 15、谋立风波/120 16、宣战洋人/128 17、仓皇西逃/Ig4 18、推行新政/140 19、筹备立宪/14g 20、立嗣溥仪/150 21、突然病逝/156 22、生活起居/16g 23、个人爱好/169 试读章节 慈禧太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 她生于1835年,逝于l908年,活了74岁,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立过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和宣统帝溥仪三个小皇帝。在同治、光绪两朝,她曾三次垂帘听政。第一次垂帘是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二年(1873),计13年;第二次垂帘是同治十三年(1875)至光绪十五年(1889),计15年;第三次垂帘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计10年。慈禧在位的48年中,有38年是在垂帘听政。另外的10年虽然还政于光绪,但仍然隐控朝政,重大问题的决策,仍要由她作出,实际是不垂帘的垂帘。 事实上,慈禧统治中国几达半个世纪。 慈禧太后所遇到的是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她所处的时代正是列强环伺、威逼蚕食中国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走向世界的时代;她所经历的晚清社会,几乎相当于整个中国近代史。她亲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慈禧太后的一生是和晚清社会相始终的。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近代的一些随笔、札记及野史稗乘,对慈禧其人其事有种种耸人听闻、离奇古怪的说法。慈禧的身上便笼罩了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诸如:慈禧是内蒙人、安徽人、浙江人、甘肃人、山西人,抑或是北京人?慈禧是如何取得咸丰帝宠幸的?慈禧是如何成功地发动宫廷政变的?慈禧是怎样逼死嘉顺皇后的?慈禧是如何连斩两大臣的?慈禧毒死了慈安吗?慈禧是如何巧斗奕訢的?慈禧与李莲英有染吗?慈禧是怎样杀死珍妃的?慈禧害死了光绪帝吗? 这些谜案,有的被当成定论,经文学家巧笔虚构,编成小说及影视剧,广为流传,遂相沿成习,以至真伪莫辨。其中个别说法甚至被某些历史学家所接受,并加以引用,而成为难以澄清的历史伪案。 其实,关于慈禧太后的许多传闻都不是信史。本书是正说慈禧,力图写出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慈禧太后。P1-2 序言 正说与戏说 “正说”云云,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相对于时下风行的“戏说”某某、某某而言的。不过“正说”并无意与“戏说”认真较劲。因既称“戏说”,本身已标而明之,它与真正的历史无缘。“戏说”应当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顽主”文化与休闲文化杂糅的快餐文化。本来,与“戏说”论真实,无异于对牛弹琴;向“戏说”求真知,更有如缘木求鱼。民谚有云“石灰店里买眼药”,虽然铺天盖地的戏说,日积月累的浸淫,往往传讹成真;但平心而论,并怨不得“店家”之不信,而只能怪“顾客”之不智。这一点,是首先需要说明的。 然而快餐吃多了,不免伤及脾胃;休闲弄久了,可能散了筋骨。人生在世,固然不妨“顽”它一回,但终究不能一辈子“顽主”下去。之所以要在“戏说”大行之时,来点儿“正说”,是因为我们始终深信,读者之中,涌动有提高自身文化品位的自觉需求,而生为中国人,也总应该知道一点自己打从何处来、又向何方去。而这些,恰恰是并非历史的“戏说”历史所能承担的。因此“正说”愿意借取“戏说”愉悦观众的长处,同样以“说”的形式,伴随读者,去向历史殿堂“轻松走一回”。 所谓“说”,从文体而言,是一种解读,一种演绎。就此而言,“戏说”之于说,似有名不副实之嫌。因为解读、演绎不是编,不是诌,不是侃大山;不能生拉康熙皇帝与他奶奶辈的苏麻喇姑谈恋爱,不能硬使乾隆天子扮成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上的小混混。“正说”之不同于“戏说”,就在于它的有趣,它的轻松,与“噱头”无缘,而来自饶有兴味的历史破读与发现。切莫以为历史真如某些平铺直叙的教科书那样枯燥刻板。历史的主体是人,是牵丝攀藤于特定的人际关系、社会冲突中那活蹦鲜跳的人。“正说”将通过历史人物一生大关节的解读,演绎出历史的轨迹进程。所谓世事如潮,人心似海,于是“正说”的历史,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性”。只是“此戏”并非“那戏”,不是闹剧般的戏耍,而是对“人生如戏”的悲喜剧式的解会。相信看过“戏说”的读者,再来看由相同人物上演的“正说”,会产生“噢,原来如此”的由衷惊喜,而在一个接一个的“原来如此”中,你也许已经跨人了历史的门槛。 话又要说回来,“正说”还是应当感谢“戏说”的。因为“正说”正由“戏说”催生。从被视为刻板的传统历史知识丛书到“戏说”历史,再由“戏说”而到“正说”,体现了黑格尔老人所说的“正一反一合”的过程。愿这套正说系列,连同她图文并茂、知识链接等等匠心的设计,能成为一种新型的图书样式——既适应时代的节奏,又提高读者的品位。 赵昌平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正说慈禧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彻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41690 |
开本 | 24开 |
页数 | 17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5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印刷时间 | 200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52 |
丛书名 | |
印张 | 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7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