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海战史演义
内容
编辑推荐

公元1644年,在中国,一个多事之秋。本书带你重回那个年代,重温神州板荡的历史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辉煌,深入探讨南明灭亡的教训,全面解析外国殖民者第一次在中国人的枪炮下投降、明清两代令人费解的闭关锁国政策——海禁的前因后果、两次捍卫台湾主权的战略战术……书中众多忠臣奸佞悉数粉墨登场,再度演绎那一段让我们无法平静的历史。

内容推荐

公元1644年,在中国,这一年便是为后世众多文人学者咏叹的甲申年,一个多事之秋,先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农民起义领导人——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克了北京,接着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为了泄私愤而引清军入关,使整个中国改朝换代……本书作者用辉煌的笔调重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以及南明灭亡的教训,外国殖民者第一次在中国人的枪炮下投降的情景,明清两代令人费解的闭关锁国政策——海禁的前因后果,两次捍卫台湾主权的战略战术……

目录

引子//1

第一卷 知向谁边

第一回 昨夜西风凋碧树//1

第二回 争渡,争渡//12

第三回 烽火扬州路//25

第四回 江山无觅仲谋处//38

第五回 金风玉露一相逢,却赢得仓皇北顾//48

第二卷 转战天南

第六回 夜来幽梦忽还乡 无处话凄凉//61

第七回 忍见龟蛇锁大江 最是断人肠//71

第八回 断鸿声里尽斜阳 可怜千万嶂//82

第九回 出师虽捷终归丧//92

第十回 长安西北望 唯有泪千行//104

第三卷 力挽狂澜

第十一回 荒野孤军不自哀//121

第十二回 尚思为国戍轮台//133

第十三回 胡马阴山入梦来//144

第十四回 且放白鹿青崖外//157

第十五回 待得澄清万里埃,一唱雄鸡天下白//171

第四卷 赤县重圆

第十六回 万里扶桑早挂弓//183

第十七回 柔远初非黩武功//195

第十八回 水犀军指岛门空//215

第十九回 羽林奏捷月明中//236

第二十回 封疆裂土国为重,耕凿从今九壤同//268

试读章节

唱到这里,那丽人不知想到了什么,似乎无法再启朱唇,下一句竞迟迟唱不出来。众人更是纳罕,却见她柳眉紧蹙,杏眼含泪,樱唇颤颤,竟似有说不出的苦楚,叫人黯然神伤。不过这一顿也就在一刹那间,琵琶声又自响起,竟是她自出心裁加了一段间奏进来。只见她时而轮指如飞,时而轻拢慢捻。那曲调一会儿嘈嘈切切、如泣如诉,一会儿又似微风过塘,水波轻响。听得众人几欲醉去,识货的更是连连喝彩。这会儿功夫,那丽人已是略定心神,又续唱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唱到最后这句,琵琶声与曲声混成一体,更显得萧瑟悲凉,好似情与怨相互纠缠一样。那“处”字竟是唱得连绵不绝,似有无数心事诉之不尽。渐渐地,琵琶声越来越缓,终于寂然无声,歌声也随之戛然而止,令人竟有断肠之痛。

那丽人低头不语,眼中竞已怔怔地滴下泪来,天空中不知何时已是乌云密布,仿佛明月也不忍看到这样的情景。

过了好一阵儿,那丽人才用帕子蘸干了泪水,抬起头来勉强赔笑,但毕竟余悲不尽,禁不住心口一声长叹。便在这时,座中竞也有人轻叹了一声。众人只顾看那丽人的一颦一笑,谁也没注意。那丽人却听得真切,心中不觉纳闷,偷眼看时,原来是左首座中的一位青年公子。只见他生得一张国字脸,相貌堂堂,剑眉虎目,更显得气宇非凡,心道:这人是谁?竞比我那故去的卧子还要俊朗三分。他又怎会以叹作和,难道能知我心事不成?

正思忖间,右首座中有人鼓掌笑道:“好曲儿,果然不愧是秦淮八艳之首!”原来这丽人便是柳如是,三年前嫁给年届六十的东林党魁钱谦益为妻,也是一时轰动江南的新闻。今日是有心招待一些太学生游河,绝非卖唱,这座中更多数是钱谦益的学生,说起来柳如是要算他们的师母,居然有人称她为秦淮八艳,实在是无礼之极。柳如是心下怫然不悦,抬眼看去却识得此人乃是新任兵部尚书阮大铖的侄子阮全忠。那阮大铖曾是阉党一员,当过魏忠贤的干儿子,身为文人,阿附权贵,可谓无耻之极。崇祯初年被罢官,蛰居南京,不想弘光皇帝竟委以重用。他与内阁大学士马士英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一味弄权,残害忠良。柳如是见是此人也不愿惹麻烦,索性不去理他。却听那阮全忠又自说道:“这曲子却好,只是小生不明白,今天是元宵佳节,普天同庆,又是柳姑娘请我们来赏月的。可姑娘唱的不是岳飞的《满江红》,就是苏轼的《念奴娇》,好容易盼到个应景的,在座的都知道,这阕词本是写男女相爱的柔情蜜意,却被姑娘演绎得如此悲切。恕在下直言,我觉得姑娘此举未免有些矫揉造作,哗众取宠之嫌。”

柳如是本来天生烈性,适才就在强压怒火,听了这话如何忍得,正待发作,却听一人亢声说道:“全忠兄如此坐井观天,才真的要贻笑大方了!”此言一出,在座众人无不吃惊,大家循声望去,都想看看以阮氏在朝中的权势,究竟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出言顶撞。这人边说边起身站立,但见他面如丰玉,双目炯炯有神、不怒自威,令人不敢逼视。柳如是看得明白,此人正是刚才作叹之人,只听他徐徐说道:“辛幼安这阕词虽然表面上看似抒情,实则是借写男女以喻世,表达他心中不愿随波逐流、攀附权贵的志向,也抒发了他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进取,一味粉饰太平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适才河东君此曲,实可谓切中要害、耐人寻味,有人竟自作聪明,妄称曲解,真可惜河东君的一番美意,却成了对牛弹琴了。”

P3-4

序言

中国的历法与西方之迥异,大抵在于西历是以耶稣诞生年为零点的一条数轴,而中国的纪年却是一个原点不确定(当然,按传统的说法原点应该在黄帝元年,可黄帝本身是真人还是图腾尚未可知)的坐标轴,纵轴是皇帝定的年号,横轴则是干支组合、六十年为一个周期的农历。

这套沿用了几千年的历法繁杂、腐朽的弊端是一目了然的,新中国坚持不设年号,而改用公元纪年。但是农历却被保留了下来,因为与西历单一直线型的纪年相比,它更像是在提醒人们,历史是循环往复的,要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公元1644年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们从简单数字上根本看不出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然而就在这一年的7月,英国的克伦威尔指挥他的议会军在约克镇打败了国王的军队(史称约克镇大捷或马斯顿大捷),最终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从而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

而在中国,这一年便是为后世众多文人学者咏叹的甲申年。那真是一个多事之秋,先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农民起义领导人——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克了北京,被奉为正统的明朝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之上,接着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为了泄私愤而引清军入关,致使中原大地沦人另族的铁蹄之下,而整个中国也在改朝换代的阵痛中呻吟。

按照史家的理论,明朝在崇祯死后就已经灭亡了。虽然,此后陆续有几个皇帝登基,但都是只有年号没有庙号的,不算是真正的传“宗”接“代”。但是也有人认为,明朝的历史在1644年并没有结束,理由很简单——陪都南京还没有被外族占领。这种说法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南京有着其他都城所不具备的特殊的人文、地理优势,所以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曾挽救过多个在中原失势的朝代,使其免于灭亡,并走向中兴。在明代,南京的地位更是不同以往,它不但是开国的旧都,而且即便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依然作为“留都”被储备下来,南京的名字便由此而来,地位上竞似与北京等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南京在明朝会有这样的殊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明朝开国的几任皇帝对北方蒙古的侵扰心存忧虑,对能否在北方站得住脚没有信心。有意思的是他们竞在南京备份了一个太学,以为储备人才之用,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即便在今日也是令人惊叹的。

这些准备终于在二百多年后起到了作用,崇祯帝刚死不久,南京的大臣们便拥立了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年号为“弘光”。这位福王乃是在洛阳被李自成擒杀的福王朱常洵之子,本来是逃往南方的,却糊里糊涂地当上了皇帝,倒真无愧于他“福王”的封号。但也正是这位弘光皇帝,把他的先祖苦心布置的一切全都毁于一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海战史演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3544
开本 16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40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