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止学/天下无谋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当你捧读本书时,你已经站在人生的高点上。凡是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均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如当属为政的曾国藩和为商的李嘉诚。他们的经历告诉读者:《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成大事都尤其如此。

内容推荐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目录

智卷一 /11

用势卷二 /39

利卷三 /67

辩卷四 /95

誉卷五 /121

情卷六 /147

蹇卷七 /175

释怨卷八 /201

心卷第九 /227

修身卷第十 /253

试读章节

【原文】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译文】

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

【释评】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刻意隐藏智慧往往是智者的第一选择。

这其中自有智者对智慧的独特认识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他们对智慧的反作用心存忌惮。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个人的智慧越高,如果他不为君主所用。他所面临的危险也就愈大。纵是卖身投靠,他们也常常被君主所猜忌,视为潜在的威胁。这就要求真正的智者以保身避祸为头等大事了,做不到这一点的人,总是那些不知收敛的人。他们的结局大多不妙。

【事典】闭门不出的张良

西汉的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他智慧过人,屡出奇计,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汉六年(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刘邦说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请他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推辞不受,最后被封为留侯。

张良的谦逊,很多人颇为不解。刘邦的另一位谋士陈平就对张良说:

“先生功高盖世,荣宠受之无愧,又何必拒绝呢?我们追随皇上,出生入死,今有幸得偿所愿,先生不该轻言舍弃。”

陈平见张良一笑不答,又说:

“先生足智多谋,非常人所能测度,莫非先生别有筹划?”

张良敛笑正容,口道:

“我家几世辅佐韩国,秦灭韩时,我幸存其身,得报大仇,我愿足矣。我凭三寸不烂之舌,作了帝王的辅佐,贵为列侯,我还有什么悔憾呢?我只求追随仙人遨游四方了。”

张良从此闭门不出,在家潜心修炼神仙之术。跟随张良多年的心腹家人一次忍不住问张良说:

“富贵荣华,这是人人都不愿放弃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时,一概不求呢?大人也曾是义气中人,这销声匿迹,岂不太可惜了吗?请大人三思。”

张良随口一叹说:

“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抉择啊。”

张良的心腹家人闻言一怔,茫然不语,张良低声说:

“我年轻时,散尽家财,行刺秦王,追随沛公,惟恐义不倾尽,智有所穷,方有今日的虚名,时下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谋略当是无用之物了,我还能彰显其能吗?谋有其时,智有其废,进退应时,方为智者啊。”  

张良和外人从不袒露心声,好友探望他,他从不议论时事。一次,群臣因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之事找他相商,他枯坐良久,最后只轻声说:

“皇上有此意愿,定有其道理,做臣子的怎能妄加评议呢?我对太子素来敬重,只恨我人微言轻,却不能帮太子进言了。”

群臣苦劝,张良只是婉拒。群臣悻悻而去,张良心腹家人对张良说:

“大人一口回绝,群臣皆有怨色,再说废立太子乃天大之事,大人怎忍置身事外,不闻不问呢?”

张良怅怅道:

“皇上性情,我是深知啊。此事千头万绪,关系甚大,纵是我有心插手,只怕也会惹来一身的麻烦。群臣怪我事小,皇上忌怪于我事大,我又能怎么样呢?”

吕后派吕泽去强求张良,软硬兼施之下,张良无奈给他出了主意,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一直崇敬这四个人,待见他们出山相助太子,刘邦大惊之下,自知太子羽翼已成,遂不得不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派人向张良致谢,张良却回绝说:

“这都是皇后的高见,与我何干呢?请转奏皇后,此事切勿再议了。”

吕后听罢使者回报,感叹良久,她对自己的妹妹说:

“张良不居功是小,弃智绝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他智谋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测,非我等可以窥伺的了。”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张良对世事的变故一概不问,求见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见。吕后见他潜心研学道家养生之术,便不以他为患,反而对他愈生钦敬,她派人对张良说:

“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应该及时享乐。听闻你为炼仙术,竟致绝食,何须如此?切不要自寻烦恼了。”

在吕后的一再催促下,张良这才勉强用饭。吕后对其他的大臣或杀或贬,却独对张良关爱有加。公元前189年,张良病逝。P.18-21

序言

也许读者知道文中子名字的并不很多,但对他门下弟子的大名就不陌生了:魏征、李靖、房玄龄……考察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成功之道,其恩师文中子的《止学》教导可以说贯穿始终,其功大焉,是他们赖以成事的基石。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追根溯源,出版本书就十分必要了,它不仅可以让人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更能使人学有所用,掌握成功的窍要。

“止”的思想古已有之,李耳的《道德经》、庄周的《庄子》、孔丘的《论语》都有涉猎。但作为一种专门学问,隋朝的大儒王通(文中子)却是历史上第一个集大成者,也是破解成功核心秘密的第一人。他的“大智知止,小智惟谋”、“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情之不敛,运无幸耳”等真知灼见,从根本上解开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成败谜因,第一次道破了在“止”与“不止”之间,实是一道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也是成大事者与平庸者的分界线。

历史走到今天,社会的各种诱惑和人们的历世欲望远比从前任何时期都为强烈,此时重温研读《止学》便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进则进,这是一般人都不难做到的,也是极为推崇的,而当止则止,就少有人真正践行了。撇开人性的弱点不论,对“止”的轻视和无知当是人们盲目好动,四处伸手的一大原因。他们片面信奉与无限夸大“进”的功效,直至无不敢为,不择手段,结果引发种种祸事,触目惊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给人的启发和教益是巨大的,它不仅一语道出“止”是“进”的必要补充和另一种形式,还具体而准确地指明了在各种情况下,人们当止的行为和应采取的正确方法。这也构成了本书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大的显著特色。

清人曾国藩少时就深爱《止学》一书,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就,处处都有“止”的烙印。而今人李嘉诚更是按《止学》的要义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终使其成为一代商界至尊。他们均是“知止”的典范和“止学”的受益者,这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成大事者尤其如此。

编者

2005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止学/天下无谋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10647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2
出版地 海南
240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