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1)
内容
编辑推荐

瞿骏、王开岭、王禹麟、韩少功……收入众多名家之作,2011年中国选本中的权威力作。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1)》收录名作有:瞿骏的《文明的痛苦与幸福》、王开岭的《一个守墓家族的背影》、王禹麟的《林中响箭》、韩少功的《和合之》、冯骥才的《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苍耳的《切尔诺贝利:他依然没有撤离》等。本书由耿立选编。

内容推荐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1)》收录名作有:瞿骏的《文明的痛苦与幸福》、王开岭的《一个守墓家族的背影》、王禹麟的《林中响箭》、韩少功的《和合之》、冯骥才的《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苍耳的《切尔诺贝利:他依然没有撤离》等。

在大变革的时代必有大撕裂,在血水里浸泡,在沸水里蒸煮,在清水里涤洗。但是当下呢,我们身处的当下,这是怎样的时代?怎样的时期?我们心绪茫然,真不知如何命名这种情绪:是说爱还是言恨。你要爱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吧,这是天堂;你要恨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这是地狱。但无论是爱或者恨,你无法脱离这个时代,你已经绑定在这个时代,就像我们不能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

2011年中国选本中的权威力作——《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1)》由耿立选编。

目录

序言:杂乱无章也是一种美/耿立

想起了亚历山大/楚些

春秋的老实人和天真汉/李敬泽

墨子/韩少功

一个守墓家族的背影——纪念一部绵延三百年的遗训和一个濒临失传的词/王开岭

谁能这样牵动人心/陆其国

葛底斯堡/李木生

文明的痛苦与幸福——对辛亥革命的一个解读/瞿骏

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张鸣

有多少人非正常地死在斯大林时代/袁晞

新旧之间/孙郁

向梦学习/刘亮程

马湘兰:多情未了身先死/王鹤

悲惨的人生,温暖的写作——写给萧红百年诞辰/魏微

乡村教育:人和事/格非

林中响箭/王禹麟

午夜来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张炜

历代史家眼中的汉武帝/景凯旋

溥先生的杖头小手卷/董桥

水乡古建筑/李清明

曹家巷/马召平

个人崇拜是专制体制的惯性

——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陈为人

那些与我无关或有关的物象/江南雪儿

人事·神事/阿贝尔

鸟巢——自然笔记/杨文丰

做一个有“私想”的散文家/何平

把心灵抓在手掌上/高维生

大觉寺的玉兰(节选)/王祥夫

和合之制/韩少功

永不陨落的加加林——纪念人类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宁明

谁的故乡不沉沦?/耿立

箱子里的人/宋烈毅

村谣咏叹/李志国

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救/冯骥才

马基雅维利的启示/徐贲

苏格拉底与商鞅/王龙

只爱娥眉不爱官——艳事背后的政治阴霾/黄波

风雨一炉,满地江湖/冯唐

中国蚂蚁/张生全

渐行渐远的乡村/王洪勇

看画/穆涛

插队杂忆/达炎

切尔诺贝利:他依然没有撤离/苍耳

问路者/凌仕江

唐朝诗人的幸福之六:诗眼是慧眼 多情是深情/李雪晴

我总是无法缓和自己的呼吸/尉克冰

赶回家过年/乔忠延

金庸武侠的文化解读/张立国

纵使君来岂堪折/李非仙

夜莺,夜莺——闲谈文人/梦痕

1672年,一个乡村妇女的非正常死亡——读《王氏之死》/朱千华

风中的火车(外二篇)/杨四海

鸟儿们从宕沟远飞/牛旭斌

试读章节

马其顿君主亚历山大的一生贯穿了传奇的色彩,其生涯的诸多细节令后世的学者和观众为之着迷并倾倒。二十岁登上王位,随之便展示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闪击底比斯城,征服希腊联邦,之后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向东方进军,战胜了领土面积为己五十倍、军队数量也高于己数十倍的波斯帝国。又经过十年的征伐,建立了以巴比伦为中心的一个强大的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所谓“上将伐谋”,这个创立了马其顿方阵的军事统帅,尽管也遭遇了南亚次大陆之殇,但瑕不掩瑜,他所缔造的一次次军事传奇足以将其推至军事领域的顶端。更何况,印度之役并非是强大的对手战胜了他,而是瘟疫和气候击败了他的军队,就像后世的两次莫斯科之战一样,是严寒彻底打垮了拿破仑和希特勒的“伐谋”。

不过,我在这里想说的不是亚历山大的文治武功。若说起文治武功,稍微翻弄一下东西方的历史,可谓多矣。恺撒、拿破仑,东方的秦皇汉武等等,若标尺再放低那么一点,更是汗牛充栋。文治武功当然有其特定的历史功绩,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拓展、民族文化的融合、人民生活的安定、政治框架的落定等就是表现,当然,还有历史学家紧张的勘探以及普通读者辉煌的谈资。可惜的是,所有的丰功伟绩皆非头顶永恒的星空,始皇帝之后,未过三世就戛然而止,亚历山大之后,巴比伦附近很快陷入混战,罗马人、阿拉伯人皆用利剑砍削过这个拥有千年灿烂文明的城市,一直到古老文明的彻底陨落,那些冰冷的剑锋也不见结束。而以最近距离贴近这座伟大城市的直接现实是:美军悍马军车的长驱直入、巴格达国家博物馆大量文物的散失以及街头汽车炸弹的血肉横飞。这些都是历史与现实必然的冷酷与必然的讽刺,与创立文治武功的个体无关,回想起来,他们伟大的梦想确实让人们尊崇,同样,那些梦想的破碎也让人们无比伤感,这是历史进程的密码使然,即使是人类的大哲也为之头疼,所以老子希望国家政体回归到小国寡民的状态中去,而康德对国家政体的瞭望与思考也最终定格到悲观的层次之上。

人心则是我们理解文明的另一个向度,它诉说的不是树冠之上耀眼的日光,而是树下每一寸阴凉的伏地。它虽然微小,却从未在历史的夹缝中消逝过,有人群聚居的地方就有它鲜活的荡漾。痛苦、恐惧、死亡的阴影、爱与痛的交织是其不断在场的常存状态,而欲望则是其变幻外表下唯一推力。如果说文治武功是历史长线上不断闪现的断点的话,那么人心则总是环绕成一个圆圈,所呈现的面貌是在其中原地踏步。两者的取向完全不同,人心所建立的尺度只是基于感受和愿望,与对事件的评判无关。就此,我们可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两句诗与赫赫有名的唐玄宗有关,是其文治武功的余波,另一方面,我们若从别样角度理解,其中的“白头宫女”以及“说”的状态,恰恰就是恒常人心的承载。它不停诉说的何止是唐玄宗一人而已,而是天下人、天下事之旷古寂寞。这寂寞还会不停地诉说下去,并紧紧黏附到每一个个体的悲欢之上。海德格尔指出,“时代的贫乏在于痛苦、死亡和爱情的本性无法呈现”,在这里,现代哲学试图为人心作出总的概括。

回到人心的层面之上,一些朴素的真理就可以得以建立。这是穿透文明迷障的重要方法,或许,历史学者绝不这样认为,他们有自己的评判尺度。这个问题可以暂且搁置,也许列宁的话语尚有一定的道理,他说:“所谓教授,就是那些将腐朽的思想编成体系的人”。

我在这里诉说的正是人心层面上的亚历山大,考察他的所感所想,试图逼近那容易令人忽略的事实。就让我们从一次不同寻常的会面开始切入:它发生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某一天,亚历山大,这位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高足,刚刚征服了希腊城邦的胜利者,率领众随从去拜会当其时鼎鼎大名的第欧根尼。第欧根尼何许人也?就是那个曾经在大白天打着灯笼声称要找人的怪人,也是奉行“像狗一样活着”信条的犬儒主义哲学帮派的总教主。就在这一天,这个居住在破桶生活的世外之人,眯缝着双眼,嘴巴呈斜角分布,正享受着北纬三十度强烈阳光的烘烤,至于大脑中的思想,则如泉水般滔滔汩汩。他没有意想到还有谁会专程拜访他的居所,当然,他也不愿意这样去想象。然而,该来的还是来了,亚历山大久闻其大名,这位气宇轩昂的新执政官沿着人群让开的狭小通道,在人们肃然目光注视下,径直来到第欧根尼居住的“狗窝”之前。科林斯的广场,是世界消息会聚之处,第欧根尼扫过黑压压的人群,他当然知道这阵势后面的尊主是谁。躺在泥桶里的他支起一只肘子,然而并没有说话。起先,在两人之间是一阵有意味的沉默,后来还是亚历山大在风中率先甩出他的话语,“亲爱的第欧根尼,你有什么需要我可以为之效劳吗?”“有,请你站到一边去,别挡住我的阳光。”第欧根尼的回答令众人愕然,那些穿戴优雅的希腊人接着发出一阵窃笑,卫兵们瞅着这个邋遢的家伙如此不识相,但破败的样子又不值得加以申斥,于是也哄笑开来。此时,亚历山大却保持了足够的平静,转过身子,对着众人说道:“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第欧根尼。”P1-3

序言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

阅读2011年的随笔,脑子里总是缠绕狄更斯的这段话。这是让人辗转不寐的话,一想起心里就有莫名的躁动,骨子里仿佛添加了别样的物质。狄更斯这话头本来是对法国大革命而言的。那是震荡的时代,那是血与火的时代,是方生方死,是绝望时希望,是血污与啼哭,是产床与墓碑,是破坏与打碎也是祈祷与重建。在大变革的时代必有大撕裂,在血水里浸泡,在沸水里蒸煮,在清水里涤洗。但是当下呢,我们身处的当下,这是怎样的时代?怎样的时期?我们心绪茫然,真不知如何命名这种情绪:是说爱还是言恨。你要爱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吧,这是天堂;你要恨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这是地狱。但无论是爱或者恨,你无法脱离这个时代,你已经绑定在这个时代,就像我们不能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同样,我们的身家性命,我们的父兄姊妹,我们的妻儿,都绑定在这时代,但即使如此,你就能说我们爱这时代?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谁为辛亥革命结账?

2011年是辛亥百年,我们身处其中,看到了很多的热闹的庆典,看到了很多举止都指向了百年前的把满清打个大洞的第一枪,当然也有很多的文字自然会牵扯到那年的人与事。瞿骏的《文明的痛苦与幸福》给了我们别样的解读,他从孙中山的话“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说起。但是经历文明之痛苦,一定就会有文明之幸福吗?看看20世纪上半叶中华大地血流成河,你会想到一个成本的问题,整个国家如架在热鏊子上,翻来覆去,先是闹腾义和团,废八股,接着是革命党人屡败屡起的流血暴动和暗杀……种种苦痛遍被华夏。期待的“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的果子落下了,然而“文明之幸福”并没来到,人们还是像等待戈多,翘首代之。辛亥革命之后的夜更沉了,民族的危机更重了,其后的动荡是否仍要记在辛亥革命的头上?1911年、1928年、1949年三场革命相距不过三十八年,如同鏊子上翻滚。在这进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前人所谋的“幸福”非但对后人所谋的“幸福”毫无裨益,反而成了欲除之而后快的“痛苦”。往往当宏伟目标还是海市蜃楼时,已有的努力与建设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革命结果呈现出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复杂面相,民族类如飘蓬,百姓辗转沟壑,过后思量:辛亥革命只是推翻千年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符号,龙旗是撤下了,共和的口号也喊了,虽然我们也有了民主体制,但很多的封建的鬼魂和因子还残留在我们的血液里,如现在很多餐桌上农产品残留的农药一样,帝国的阴魂和阴气还在弥漫着。在辛亥革命百年时回望辛亥革命,人们不禁感慨革命不是首要的,首要的还是在启蒙。

对辛亥革命深刻反思的还有张鸣,2011年他出版了《摇晃的中国》,张鸣认为一次偶然的仓促的武昌首义竟然推倒了在这个大地上如同鬼魂一样缠绕中华民族的两千多年的帝制。但将辛亥革命的胜利只是简约地归结于偶然事件显然太不负责任,也太轻巧,但我们追问的是:100年前的中国果真拥有建设共和与民主的条件吗?共和的产床真的已经铺好?奶粉尿布都已齐备?张鸣将“镜头”拉回到那个纷乱、摇晃的中国。张鸣认为,武昌起义前的中国处于改革时期,是有史以来最认真的改革——1903年至1911年的新政,总体上看效果不错,财政状况好转,当时的中国局面有了一定改观。1911年国家财政收入超3亿两白银,各省都有结余,而湖北结余最多,有4000万两存款。

张鸣说,辛亥革命前,清朝进行政治改革——预备立宪,媒体也成气候了。但1911年5月成立的皇族内阁,13个阁员旗人占9个,汉人4个,全国大哗。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到京抗议,满清亲贵收权、收回地矿铁路资源的倒行逆施,很不得人心,得罪很多最不该得罪的人,引起地方强烈反弹,也葬送了新政。“最有力量的士绅立宪派从支持朝廷转为反对朝廷”,立宪的失败和革命的成功都充满了偶然性和必然性,与整个社会不断变换的历史背景相关联。张鸣告诉大家:今天纪念所谓“辛亥革命”的精神不是希望它搞起义,而是反思为什么不能和平转型。

问世间,义为何物?

王开岭是一个心存文学而背对文坛的言者,他向来不把文学看成多重要的经国大业之能事,他追求的是一种简约,一种“有限的表达”和“节制的表达”。用他的话说,在一个表达泛滥、耗纸成灾的时代,写得短、写得简,甚至写得少,对自己、对读者,都算一种美德,但开岭的每篇文章都有着他思想的胎记,文学是业余的事,把思想当呼吸。他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看似对爱和文学的不恭,其实大有深意焉:“我永远不会把文学当成职业来做,好东西你一定要把它留给业余,就像爱情是业余时间里的事,老婆孩子也是业余时间里的事。”

王开岭的《一个守墓家族的背影》也是他文章一以贯之的风格,读来让人苍凉贯骨,悲慨满腹。“忠义”这个词曾经多么明亮,在水浒好汉的身上,那是用血维护用血洗涤的词。凭借忠义可在江湖世界找到知己,就如一个伟人说的,凭借着国际歌的旋律可以找到无产者一样,但“忠义”这个词在现代却是一个蒙尘的词,忠义的血脉在现代被斩断,不义背叛成了家常,就像思念被说成犯贱,忠义稀薄得成了一张粉连纸,吹弹可破。

袁崇焕蒙冤被千刀万剐,被愚氓的皇城根下的人争先碎肉啖下,而他的佘氏仆人没有盲从,对其不离不弃。以一个仆人的判断为袁崇焕在心底矗立了一座纪念碑,而当时的如此举止是要冒灭门诛族的大风险。不但仆人,而且仆人的后人,一个家族三百年间,从晚明到现在,生于守墓,逝于守墓,继承守墓,好像走上了一条无尽的不归路,这规矩在佘氏家族代代相传。370多年,这个家族共17代人恪循祖训,满怀忠义,栖息在远离祖籍的北京广渠门的皇城根下,守着袁崇焕的墓,也守着逝去的一代代先人,他们心底守着先人心底守着的东西。袁崇焕的墓,就是佘家人的出发地和归宿。开岭义愤地说:佘义士做的不是一件私事,而是公事。这件事,多多少少替历史挽回了一点儿面子。即便如此,若说佘义士代表“我们”,代表群众的“大多数”,那也让人汗颜,说明“我们”的脸皮太厚了。既然风险是一个人的,荣誉也应是一个人的。

是啊,我们的历史没这个家族是寂寞的,有这个家族更寂寞。这样的家族在历史上注定是在边缘,生存的边缘,历史的边缘;这个家族注定人丁不旺,就像坚守忠义的人丁一样不旺,这只队伍何曾被壮大和扩编过,永远只是孤苦伶仃,形单影只。

但这墓现在尴尬到搬迁,一种精神被拦腰截断。

思想的鳞片

我一直认为随笔是偏于思想的,我们从李泽厚、刘再复、王小波、钱理群、朱学勤到摩罗、南帆、王开岭等等,这些人的文字给了我们另一种阅读的快感思想的盛宴,他们为随笔写作提供了另一种经验和模式,他们的文字就是思想的结产床。我的判断是散文偏于真实的情感,讲究在场,讲究经验和经历,而随笔则是在思想处掘进,更偏于内部,是这个时代精神的记录,是意义和深度。如果散文随笔是一条大河的话,散文是脚下的土地,是此岸,而随笔是远方的属望,是彼岸。

不错,我们要关注脚下,也要看对岸。帕斯卡说“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王禹麟的《林中响箭》是一种思想的断片,在天涯论坛发出,曾引起多人的共鸣,这有点像手记,不求完整,这是散文式随笔式,更是诗歌式,王禹麟说自己是在生活的海洋里倔强成长。拒绝庸俗,在黑夜里仰望星辰。我非常喜欢王禹麟说的:

我提起笔如同一位老兵扛起一把征战多年的枪,而我的战争是反抗这个世界的庸俗潮流,一种把人不当人的潮流。虽然我充满着孤独,但却无比欢快,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那么一些人和我一样,在试图改变点什么,我们没有失魂落魄。虽然我们只剩下一支笔,但它依然能动摇整个世界的荒谬。

这些断片,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没有秩序也是一种秩序,罗兰·巴特说过:“杂乱无章也是一种美。”确然。

谁能劫夺阳光

桑麻的散文和随笔文字非常独异,有新闻的现场感和在场感,有小说的细节和场面,他常将乡村的粗鄙和暴力在文字中还原和再现,比如《劫夺阳光和呼吸》里挤奶水的细节,让人惊讶叫绝,桑麻不是挖坑,而是在散文的领地,围绕计划生育掘一口深水井,这井的砖是沧桑,是回音壁。这样的题材好像犯忌,但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要有为时代作证的担当,从他前几年的《我的沉重的纪念碑》到现在的《劫夺阳光和呼吸》。

也许在国策层面,“计划生育”是应当的,但在乡村里,那些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却对这国策有无穷的应对,花样翻新,就是要生,认准一个理:要香火要男孩。桑麻的文字写了乡间的暴力:因为计划生育,“支书李贵新的五亩玉米一夜之间被人放倒了。”(《杀青》)“决定是在头天上午党委会上做出的。让人没想到的是,一个小时里形成的意见,竟然在第二天把十六个村的两万八千口人,推进了喧嚣无眠的长夜。”(《十六个村庄的白夜》)“两位护士为我做手术的准备。”(《以右臂的代价》)“获得省里要来检查的消息,用时下一句流行语表述,就是一下子让人‘晕菜’。”(《深冬里,整个乡在疼……》)“我们村张铜栓老婆从茅坑被捞上来的时候已经死了。”(《一个秋天的明朗和暧昧》)“一九九七年春天的早上,冯春安和他妻子姚美丽,身穿白裤子白鞋,登上县政府办公大楼高陡的台阶。他们顺利避开三层值班人员的注意,幽灵般出现在县领导办公的地方。”(《我梦见我有一千间新房》)

桑麻写到:一个老党员的儿子生了三胎,没钱,也借不上来,看到一拨拨人来缴钱,压力很大。“他对村干部说,把我捆起来游街示众,或者打我一顿吧!没人理他。副乡长说,现在不兴捆人,也不兴打人了。他说,你们不捆,我让家里人捆。你们不打,我自己打。我得起模范带头作用……说罢,噼哩叭啦打起自己耳光来。我说,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像他这种情况就要照顾,不过不是现在。我们不能捆人,可以让他在大门口站着,给没缴钱的人做个‘榜样’。”其实这样的后果是什么?比如扒房,支书“他不是不清楚,撂倒一座房屋会种下怨恨,但更清楚,此举对他的未来统治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计划生育是好事,但落实起来,很多的百姓却是一种拼死的抵抗与反弹。我想,如何在国策和民意间平衡,是需要思考并做出解答的。

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

黄波说:真实的历史本身就有趣味,不需要任何涂脂抹粉。黄波的随笔集《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让我们走近那真相与假象相间扑朔迷离的历史。作者不戏说不胡说,只是发觉尘封的历史——“没有晚清,何来五四”。黄波写了山西大旱、长沙抢米、天津教案、幼儿留美、慈禧逃难、苏报案、杨翠喜案、清末司法改革等晚清的一个个历史事件,事有人为;黄波也写了那些大变局中的各色人等,尴尬的殉国者海龄、马关春帆楼的李鸿章、婚姻风波中的杨月楼、行刺出洋大臣的吴樾、只爱娥眉不爱官的宝廷、在乱局中死于兵变的端方以及“纯臣”张之洞、遗民梁鼎芬等,还有杨乃武案中的《申报》、有转移风气之功的同文馆、“跪着暴动”的立宪派、清亡之前紫禁城里的哭声等等,真是琳琅满目。

黄波对“转型”的中国提出自己的一家言,对历史人物,抱有“了解之同情”或“同情之了解”。黄波在书中的感慨是基于对民族的爱之切,是带着血痂的创痛,是一颗不能放下的一颗拳拳之心。他的苦心孤诣无非是给我们的民族提醒,如米涅瓦的猫头鹰:要改革,不要革命;要推进,不要流血;要妥协,不要激进;要协商,不要危言耸听,大言惑众。是啊,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登高一呼撕破喉咙的呐喊最易蛊惑人裹挟人,非白即黑的逻辑思维最易迎合人欺骗人。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写于牙疼时,以文字来缓解

2011年11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耿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098986
开本 16开
页数 4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6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41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