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作为经验的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心理学的观念来欣赏艺术作品,列举了很多画家的名画进行研究,阐述了作者对美学、艺术方面各种观点,提出了宝贵的经验。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我宁愿让一个傻瓜逗我笑,也不愿意让经验使我悲哀。”心理学和艺术一样,永远为构建健康的人类精神服务。

目录

序言一:美好人生 /7

序言二:深度是不会消失的 /15

导 言:作为经验的艺术 /18

当今艺术 /3l

当今艺术:日常生活中的特殊事物 /32

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一位造型艺术家的反思 /46

幸而有遗忘 /72

国王戏剧 /92

作为发展体系的图画 /104

(造型)艺术的心理学核心 /164

心理学论艺术 /177

什么是美? /l78

分离性感知与无意识领域 /194

造型·从经验到认识——对阿尔弗雷德·尔德里卡创作的评注 /208

已然环境形态塑造中的审美成分 /238

人之行为与体验的审美表达

——论一种心理学在造型艺术中的相关性与可述性 /248

世界的图像化 /263

世界的图像化 /264

图画精炼术 /312

亚当,这就是你 /332

洪德特瓦塞——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漫游者 /350

梦与画意之间 /416

时间的污斑

张小涛:2002—2003 /427

封面 豪斯纳作品

试读章节

豪斯纳最近才完成的画作之一《亚当,这个不受喜爱的儿子》,犹如神学-哲学的系统性总结论文,向观者展示了一种立场——似乎站在高高四方塔之上一样。高高四方塔,四周是由红砖砌成的围墙,顶上是一个木板盖,两边都有暸望口。右边是维也纳多瑙河运河的全景,呈现在淡黄色的阳光下;看来可能是破晓时分。淡蓝色的杨树排列在第九区河岸的两旁,背后是第二十区的一排房屋,河水。其上是旧时(然而至今依然典型)的渡船之一,背景是卡棱山,往前一点是山坡上的葡萄种植园。左边看出去的景致是夜雾笼罩下的、同样是第九区的一排房屋,其背景则是斯特凡大教堂。这是画家R·豪斯纳诞生的地方,也是他度过少年时代的地方。

把目光转向图画的中心:这时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根据达·芬奇那幅人所熟知的图画《最后的晚餐》略加改变而成的晚餐场景。一张台球桌,一个身穿水手服的青年——年轻的豪斯纳,在台球桌边玩台球;在这张台球桌上又放着另一张台球桌,同样是又可以识别的晚餐场景;耶稣基督处于画面中央,左边和右边是他的门徒。异常复杂的结构安排在脆弱、纤细的钢管架上,位置在观察塔楼之外。身穿整齐西服的年轻人,在半空中、在木板上保持着平衡;亚当在下面等待,与一个面貌极为相似的人在一起,犹如进行拳击的姿势。

在这一画面下方是第二个中心,位于观察空间内,从地面直到图画中部;这里有一个女性人物:在她伸出去的右手里是一个线轴——豪斯纳的乘号之一,而在线轴上边悬着一个闪烁棱柱形光彩的、被一条彩虹色带围绕着的圓球——土星。这位女性形象的背景是暗黑色的,她似乎由下往上升起来,犹如从无穷的深处升起来一样,或者是正准备沉下去吧。难以判断。而更远处的另一背景(亦即事件本身发生之处,在观察塔外面)展现了一种光谱学天空:发出的似乎是人造光,从中部向四方发射,由黄转绿,再转青绿,直至转为暗蓝色,逐渐淡、灭。

豪斯纳那种不容混淆透明涂层彩画技术令人不由自主地对颜色运用的魅力大为着迷。那位女性(名叫安娜或安尼玛吧)也是魅力非凡:大理石般的、“具有超凡脱俗精神美的”(豪斯纳语)身体特性,把观者的目光磁石般吸引到自己身上来。而且还有她那特别的、矜持的微笑,还有她那双挑衅般直盯着观者的眼睛。犹如被画面中上方两张台球桌旁的列奥纳多-豪斯纳式演员一选手所吸引一样,人们也会因这种目光接触而着迷。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的、以相应的互补色画就的相似形(面貌酷似的另一个形象)。这是通过直接剖析、直接曝光而制成的;下边,在台球桌旁,则通过台球桌结构方面的阴影来表现。每一个人物都出现在自己的统一体中,画技美妙,姿态各异。而且,这一切是在颜色技术的、组合的平面上显现出来的。在这一画面中,观者肯定会得到欣喜若狂的享受。P333-334

序言

夫人生于世,常为性情所主。真正之人,性情尤重。“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性情之实也;黄雀衔环,白首结草,性情之感也;匡衡凿壁,孙康映雪,性情之奋也;云中白鹤,高山景行,性情之晶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性情之志也;芹溪石头呕心血,留仙彩笔活鬼狐,性情之迹也。而人生一世,包含难以尽述的情味。古今多少事,欲说还休。曹雪芹以石寄怀,蒲松龄假鬼寓意,李后主遗恨佳梦,苏东坡转思沧海……凡者岂可深味?

人生一梦——古今中外多少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哲理认识、感叹!人生如梦,不是一般的比喻,而是有着深刻的哲理寓于其中的。最早的当数“庄周梦蝶”,流传最广的是“黄粱一梦”,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有“浮生若梦”之言,宋朝名词人苏轼在《念奴娇》中有“人间如梦”之句,汉朝《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中有“人生忽如寄”之语,西班牙著名戏剧家卡尔德隆(Calder de la Barca,Pedro 160O—]68])曾写过一个剧本名叫《人生是梦》(1635),声誉卓著的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过“我既不相信我正在做梦,但也无法证明我不在做梦”之话,伟大小说家曹雪芹更是将他举世无双、空前绝后的世界名著最终定名为《红楼梦》……而所有这些都是经验升华之后的产物:这样的感叹无异于哲理认识。诚如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所言:在“高龄阶段,人总是转向神秘主义”。到了产生“人生一梦”思想的阶段,人的生活经验已经是相当丰富的了。言“出头天外看,谁是箇中人?”者,当是深通大干世界幽眇奥秘之人。不谙人世的青少年,是绝不会有这样的感悟的。记得幼时,梦中每见糖、果、玩具之类;少年时期,梦与伙伴游戏,且不时有一梦数日连续做下去,如今日之电视连续剧一般的情况;青年阶段,一次梦中解开多日未能解之数学难题,醒来狂喜;步入中年,曾有过神奇万分的、精妙绝伦的感觉四维景象梦,恍若人世的变幻莫测化境,于是悟出了“善有善心灵谐振,恶有恶心灵谐振,而中性心灵及其谐振则是缓冲带,且善、恶之间有转化”的哲理……

生命一开始,性情定下基调,经验也告开始。就是说,还在母亲肚子里,生命就已经在情性根基上进行感知、进行经验了,所以,胎教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为人所知了。生命问世,其感知、经验的范畴豁然开阔。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经验也就在一点一点地积累;进入中老年阶段,经验渐渐开始由量变转入质变。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篇中“梦者兄以为真,真者乃以为梦”之言,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人于是在大量经验的基础上,在经验发生质变的过程中开始探究人生真谛。

而自始至终伴随生命的,是艺术。有生命,就有艺术。生命、生活,就是艺术。生命一开始,就置身于艺术之中,而且,该生命艺术同时也就开始了。生命离不开艺术,也无法离开艺术。试观大千世界:古往今来、宏观微观、天文地理、科学技术、音符文字、言行举止、 日常生活、游戏玩耍……何处没有艺术?谁人可离艺术?生命一旦开始,就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娘肚子里的胎儿,能接受胎教;刚生下的婴儿,会寻踪觅食……许多平凡事情,人往往熟视无睹,而其实仔细思来,内里奥妙无穷!这是大自然的艺术。“艺术这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切都比人们所能想像的更为简单,同时又比所可理解的更为复杂。”

人们一般就“艺术”所指,是狭义上的艺术,即人为艺术,照词典之类工具书的定义,指基于知识、技能的活动及其成品,尤其是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音乐、绘画、文学、戏剧、棋艺等等。其实,如果放开眼界,则大自然中也包含“艺术”:生命奥秘,天象奇观,大地生机,天上星座各在其位,世界万物自然有序,人间情理道应无穷,“天地氤氳,万物化醇”,造化神王。是以语言中有“巧夺天工”、“天衣无缝”之类的成语。小时候,觉得天上云彩奇妙无比,看着看着,天神将军幻化为飞马,丑恶妖怪消散成轻烟……变幻无穷。后来,书读多了,才知道杜甫早就留下了“白衣苍狗”的名句。这样看来,艺术是有自然艺术与人为艺术之分的。

艺术与美相互融合,这是人所共知的真理。一般情况下,美是心灵对外在、物质的谐振,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是也;特殊情况下,美是心灵对内在、虚幻的谐振,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也。就人类社会而言,美是人性整体中的一个正向成分。人性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其基本矢量有两个:正向即前导矢量和负向即后引矢量。美属于第一个矢量,丑属于第二个矢量。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等是自由、灵便的有机合成,具有双极形态特性和对现实的适应能力。它们浑然一体,其间并无明确的界线;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出现相互转化。从实质上讲,美与丑这类有机合成的内在区别并不在于它们本身,而是源于人的心灵。在这一意义上,一切取决于主体的感知。美是心灵对外界的谐振,一切事物都可能成为审美感知的对象和激源……美体现主观与客观即心灵与物质的辩证统一。据科学探索,我们的宇宙可能有一个相应的镜像宇宙。在这一意义上,心灵宇宙难道不是实体宇宙的无形伴影虚隐宇宙吗?

可以说,自从有宇宙以来,就有了美。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静则形真色艳、香幽魂凝,动则变幻无常、捉摸不定。所以,世界不缺少美,生活不缺少美,需要的是探索、发现。歌德的“平凡事物一旦为艺术家所采用,也就变得高贵了”之言,不就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吗?

物我自然相融,天地时人交合,这是真善美人生的崇高境界。古今中外,真、善、美是整个人类共同追求的对象。这是因为,作为个体的个人要成长,作为整体的人类要发展。在这一成长、发展过程中,美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实,从人性内在根基看,真、善、美不过是同一本质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美可进行体眼感知,善可进行心眼感知,而真则须通过慧眼感知。然三者是内在贯通的。“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眨焉。”,即是此意味的一种表达。

但美不等于艺术。艺术有高于生活的一面,艺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高到典型,从而再返回去表现和指导生活。而生活也有高于艺术的一面,生活中激情、欢乐、幸福、悲愤、仇恨……顶峰那一瞬间,是任何艺术也无法表达出来的,因为那一瞬间包含了全部的情感和生命力——由现实生活培养而成的情感和生命力。如果说,美是一种感觉一现象(在这一意义上,美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的话,那么,艺术则是表现美的手段和科学。

然而,人对艺术的感知、理解、领悟,是随着人的生活经验的日积月累而逐步增加、日渐深化的。生命之初,虽然有艺术,虽然见了美好的东西能感到愉悦,但却没有艺术意识,没有艺术概念,不知艺术。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经验的增加,才渐渐产生“美”的概念,才渐渐产生“艺术”意识,才一步一步进入社会的更深层次,才逐步识见人生的奥秘真谛,才积渐抵达“谁解其中味”的境界。经验,是打开艺术大门的钥匙,是解开艺术秘密的咒语。没有人生经验,单靠书本学习,只能触及艺术的皮毛,而不知“工夫在诗外”的道理。而经验,来自于人生百味,尤以苦难经验对于人世识见最有功效,就是说,愈是经历大变故,对人世、人生的认识就愈会深刻、痛切。凡古今中外文艺作品,其达于顶峰之作者,大都如此:《神曲》与但丁,《最后的审判》与米开朗琪罗,《浮士德》与歌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诗界李白与杜甫,词中李煜和李清照,《聊斋志异》与蒲松龄,《红楼梦》与曹雪芹,等等。“完美的艺术作品是人之精神的作品”。

艺术与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一点往往被忽略了。上世纪末的1998年,德国明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瓦尔特.舒里安先生正从这一视角着手,出版了专著《作为经验的艺术》;随后,又应我国湖南美术出版社之邀,以此书为主要蓝本,辅以其他文章,集成新书《艺术心理学.作为经验的艺术》。诚如作者本人在《导言》中开门见山地指出的:这里涉及的是一种尝试,亦即“在同心理学这门经验科学的相互关系中去对艺术进行区分”的尝试,“这里也涉及一种心理位价——艺术一般地在个人的行为和体验方面、特殊地在对个人的感知与感受和态度方面所采取的位价”。因而,“处于论证中心并从科学上加以阐明的,是……经验”。

就是说,作者在此书中独辟蹊径,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去剖析经验与艺术的关系,去评价艺术,去喻示人生、人世。在本书《艺术心理学.作为经验的艺术》中,作者以心理学家特有的眼光去审视艺术领域,他结合本书宗旨,从经验角度深入、精辟地论述了弗洛伊德、现代派、心理学对艺术的研究,环境与人的关系,人的审美行为,人行为与体验的审美表达等,并对一些艺术家作了专门的历史性剖析,比如:小施特劳斯(J·施特劳斯)通过音乐去化解胸中块垒,“力求让同时代人的日常生活过得轻松些”;布劳尔(ArikBrauer)注目于圆形事物,“关心艺术与生活之间多种多样方式和类别的重要性……献身于世界的图像化”;福科思(Ernst ruchs)研究神话—宗教,意示“生命之谜”;洪德特瓦塞(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深入到“时代的寂静深处”……目的是要“指示美好的道路”;尔德里卡(AlfredHrdlicka)搞认知艺术,“专心致力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豪斯纳(RUdolf Hausner),从事自我形象的亚当创作(他这位亚当就是体验和感知的反映),以认识自我并体现“生命原则”等。瓦尔特·舒里安先生监古稽今、言近含远,不愧是“玄解之宰”、“独照之匠”。

本书组成如下:《人之行为与体验的审美表达》和《梦与画意之间》这两章选自《梦—画—意示·维也纳·1900——2000》(德文版,2000),《造型·从经验到认识》选自《A·尔德里卡·创作展·1998·中国》(中文版,1998),《(造型)艺术的心理学核心》一章为作者专为此书而写,其余均源于蓝本《作为经验的艺术》(德文版,1997)。另外,应作者和出版社的盛情邀请,为本书撰写了序言《美好人生》,惜因事繁时紧,颇为简约,诚感遗憾!

译者同瓦尔特.舒里安先生交往已有二十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深感他是一位谦虚谨慎、治学严谨、气质高尚的学者,他对科学事业的认真负责态度令人敬佩。迄今,他的专著已有《审美感知心理学》(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青少年心理学》(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997,第二次印刷)、《人世漫画》(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影视心理学》(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等五部译成中文出版。他曾先后多次访问我国,对我国(尤其四川)的心理学界和艺术界的发展都起了令人难忘的促进作用。

人类追求真善美,绝大多数的个人也追求真善美,这是永恒的真理。在西方神话中,人的生命历程由克洛托、拉刻西斯和阿特洛波斯这三位命运女神操纵。在现实世界里,人的命运历程当由人自己掌握。祝愿本书在真善美的追求历程中有助于美好人生的编织——这是出版社、作者与译者的共同心愿。

                   罗悌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作为经验的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瓦尔特·舒里安
译者 罗悌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623300
开本 16开
页数 4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0-05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0
13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