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科技苏州/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古代苏州,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不论是规模种类还是工艺水平方面,都堪称中国之冠。苏州出产的工艺品一向以绝世精美闻名天下,而这一切的背后则体现了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人文鼎盛,科技发达,这无疑使苏州这座古代的大都市在农业经济时代呈现出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光彩,从而构成了吴门文化中的又一道风景。

内容推荐

在华人世界中,苏州是一个知名度、美誉度高到了与它的规模、地位不相称的城市。无论在哪里,一提到苏州,人们总会说:“苏州,好地方!”若要问好在哪里,又不外乎私家园林、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丝绸美女。然而,仅仅是这些耳熟能详的“符号”似乎还不足以解释那么多人喜欢苏州的原因。毕竟塞北江南,各有所爱。

其实,喜欢苏州真的有着不一样的原因,在小城老宅、杏花春雨的背后,隐藏着中国本土文化的大魅力。

目录

序:中国文化中某些精彩的部分正是从苏州而来

引子:氛围与摇篮

古吴篇:华夏科技文明的曙光

两汉唐宋篇:吴地科技的演进

明清篇:传统科技的高度发展

西学东渐(上)与吴地科技的融合

西学东渐(下)近代科技的传入

民国篇:筚路蓝缕强国梦

解放篇:科教兴国最强音

高新篇: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进军

跋:为有源头活水来

后记:意义与秘密的分享

试读章节

史前文化遗址表明,自旧石器时代起,吴人的祖先就在太湖流域繁衍生息。在苏州城东北、阳澄湖南,唯亭镇北2公里处的草鞋山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170米,迭压在一起10种不同的文化层堆积厚达11米,是我国古遗址文化层堆积最厚的,第八~十层为马家浜文化层,第五~七层为崧泽文化层,第二~四层为良渚文化层,直到接近地表的的吴越文化层。这些文化层为判别各文化层的先后次序提供了依据,被誉为是闪耀着吴地先民智慧之光的标尺。从中出土了古玉器、古稻谷等重要文物,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

草鞋山马家浜文化层出土的距今6000年至7000年前的稻谷遗存是世界最早的,比印度早了2000年。由于日本的稻作文化是2500年前从吴国传播过去的,因此日本对吴地稻作文化的研究有兴趣。1992年冬季起,中国和日本联合在草鞋山遗址进行水田考古学研究。将考古学、地理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在马家浜文化中期地层中发现了古水稻田遗迹,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水稻田:第一种小块的水田是在天然的低洼地中做一些简单平整,依靠自然水落在自然水沟中自流灌溉。第二种是洼田,由人工水沟、蓄水井坑形成灌溉系统。第三种是位于大水塘西侧,有水田灌溉系统。古代田块中规模最小的面积仅有0.9平方米,最大的也只有12.5平方米。在吴县澄湖和吴江梅埝龙南遗址等处,考古发掘也发现了史前水稻遗址。经鉴定,古水稻有粳有籼。江南鱼米乡不是大自然赠予的,自古以来,水患一直严重地成胁着太湖流域低洼的水乡泽国。传说中五千年前有大禹治水,他采用疏导的原则,开凿三条主要水道沟通太湖与大海,即所谓“禹导三江人海”。“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使太湖岸初步稳定,洪水从河道流入海洋,田地才有保障。太湖七十二峰之一是禹期山,据传是大禹整治松江时招贤聚会、共商治水大计的地方。太湖边建有禹王庙。大禹来太湖治水或许是传说,但这反映了吴地人民跟水害作斗争的早期历程。P7-8

序言

在华人世界中,苏州是一个知名度、美誉度高到了与它的规模、地位不相称的城市。无论在哪里,一提到苏州,人们总会说:“苏州,好地方!”若要问好在哪里,又不外乎私家园林、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丝绸美女。然而,仅仅是这些耳熟能详的“符号”似乎还不足以解释那么多人喜欢苏州的原因。毕竟塞北江南,各有所爱。

其实,喜欢苏州真的有着不一样的原因,在小城老宅、杏花春雨的背后,隐藏着中国本土文化的大魅力。

苏州自隋代大运河开通后,经济首先开始起飞,尤其是唐宋以降,大规模兴修水利,建造围堰,大量土地浮出水面,且旱涝灾害相对较少。肥沃的土地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与别处相比,同样投入在苏州产出更大。衣食无忧后便盘行教育,发展文化,于是状元之类便成了苏州“特产”。如此状态积五百年之力,到了明朝,苏州登上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制高点,达到了中国本土文化五千年来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方面的最高水平。“苏湖熟,天下足”,“日出万匹,衣被天下”,说的是经济地位。清代纺织匠人“黎明林立花桥、广化寺桥,以候相呼”,说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昆曲流行天下,“四方歌者皆宗吴门”,冯梦龙编“三言”领流行文学风骚,说的是先进文化。城市居民主体意识显现,市民社会初具形态,说的是先进的生活方式。在清代,有一个叫“苏意”的词,含义是苏州人说时髦,全国人便去追捧;苏州人说过时的,全国人便弃之犹恐不及。时至今日,中国人衣食住行,凡说到“中式”的,大多就是当年的苏式。因此,如果说明代及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是百分百纯中国本土文化的最后阶段的话.那么,这个阶段的代表文化——苏州文化,便堪称是百分百中国本土文化的封笔之作。从此之后,西风东渐,中国再没有纯粹本土文化了。或许,许多中国人喜欢苏州的背后,正是这认祖归宗般的对本土文化无意识的偏爱。

而更让人叫绝的是这个中国本土文化的封笔之作还依然是活着的文化。秦汉唐宋文化固然宏大壮阔,但却只能从记忆与遗址中去缅怀,而苏州文化至今仍生生不息于苏州人的生活之中。刺绣还在绣,桃花坞年画还在刻,评弹还在唱,四百年前的茶馆还在迎来送往。于是,若在今天君到姑苏,除了见“人家尽枕河”的景致外,还多少能见到些纯中国的影子。

探寻这个百分百的中国本土文化,展现其封笔之作的魅力,便是我们这套书的目的。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正急切地打探明日将向何处去,然而且慢,还是要先弄明白今日从何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今日中国文化中某些精彩的部分正是从苏州而来。不信?请看完这套书再说。

(陈广江苏镇江人,199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先在大学教书,后到研究部门从事经济研究,现在文化产业里做事,专业策划,经营各类文化活动)

2006年1月8日

后记

这套书是集体劳作的结晶。我们的这群作者大多数都不是苏州人。也许正因为此,对苏州文化便有了更深切的感受。记得20世纪80年代刚到苏州,单位门前有条河,河里停着一条卖西瓜的船,岸上人用苏州话点着船上的西瓜,卖瓜人捡起西瓜,称好斤两,“嗖”的一声抛入买瓜人的怀中,买瓜人随即扔下瓜钱,如有找头,那卖瓜人又“嗖”的一声将找零抛到买瓜人手中,如此活生生的水城生活,看在外地人眼中,真的感觉味道无穷,而这在苏州人眼里,实在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上讲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总是提到苏州花桥、濂溪坊等等。一日见到这活生生的地方,顿觉时空倒转,依稀间最早的“雇佣工人”正在等候雇主。把这些感受与朋友们一说,不想却都是所见略同,于是决定抽空作书,让有意思的事情和快消逝的秘密,与更多人分享。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刘一秀先生,因为他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才使得这套书出版。也感谢平燕曦先生,他不仅亲自撰稿,而且担负了其他几本书的统稿工作。感谢姜晋、宋执群、潘文龙、卢丹柯先生,他们利用极珍贵的业余时间,历时9个多月,顽强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感谢于祥、杭兴微先生,他们的照片为本书增光添彩。最后要感谢我的夫人潘可扬女士,她的全力支持与推动,让撰写这套书的计划终于梦想成真。要感谢的人很多,最后,最要感谢的人是读者,没有你的购买和阅读,任何书籍都没有价值,是你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有用起来。

再次谢谢你,读者!

陈广

2006年1月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科技苏州/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橙华//张玮//钟丽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60121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092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