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壮适形(中国建筑匠意)/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建筑不仅是避雨、御寒的物质对象,而且呈现人本质力量的精神对象。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被并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造型艺术,以其独特的社会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而被看成是文明演进和文化发展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建筑,又被称为是各民族用各种建筑材料“写成的史书”,是各民族以各种建筑手段创造的“凝固的乐间”。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七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其中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或成就和影响相对有限。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建筑的三大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创造了更为辉煌的成就。因而,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建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建筑不以空间与体量而立,也不以坚固久远而建,“大壮”、“适形”是它的营造准则。可以说,中国建筑文化是一种指向现实人生、关注现世的文化。

内容推荐

中国建筑的历史遗存,尤其是唐以前的地面遗存不多,但就现存的如汉代的石阙、石墓室,南北朝的石窟寺、砖构佛塔,唐代的砖石塔与木构佛殿,以及大量的宋代以后的各种地面建筑,已经能够覆盖千年的中国建造史。中国唐末以后保存下来的砖构、石构与木构建筑很多,尤其在明清时期的地面遗存中,更是完整地保存了大量宫殿、园林、寺庙、陵寝与民居建筑群。在这些古代建筑遗存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早期的跃至新石器时期的一些建筑遗迹,可以全面认识中国建筑一脉相承的发展历史。而且,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礼制建设、现实生活和审美需要等方面的影响,产生出多种风格类型的建筑,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演进,逐渐完善了各种类型建筑的形制、结构、装饰等方方面面。这些多样的建筑类型,从它们(尤其是汉文化圈建筑)的形制和结构的基本特征的角度看,又可以说是一脉相生的。

目录

前言

壹 中国建筑史与建筑类型概述

一脉相承——辉煌的发展史

一脉相生——丰富的建筑类型

贰 营造观念

天人合一——合理的自然观

上下有序——伦理的等级观

有无相资——变通的空间观

参 土木之功

夯土制砖——执著的恋上土情结

取木为材——竭木材之能事

精巧构造——神奇的木构架

肆 建筑单体构造

三位一体——稳定和谐的组成

因名而异——单体建筑的类型

伍 建筑组群构造

凹凸空间——院落的围合模式

纵横拓展——多进院落的组合

陆 内外檐装饰

力与美的统一——木结构构件的造型

精工细作——形式多样的小木作

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三雕两塑

金碧辉煌——色彩斑谰的油漆彩画

文以载道——书法与雕刻合一的匾额与楹联

柒 室内陈设

坐姿的变换——室内陈设方式的演进

适当具体——室内陈设的基本形态

第一把交椅——皇家宫殿的宝内陈设

高雅绝俗——文人居室的室内陈设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脉相承——辉煌的发展史

中国建筑起源于距今约1万年前,即中国原始农业出现,人们开始采取定居生活方式的旧、新石器时代交替之时。公元前4000年左右,黄河中游氏族部落的人们,从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利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发展为在地面上建造房屋,向心而筑,形成了聚落。只有当人类走出洞穴,开始了有目的的人工建造屋室的活动,根据自己及社会的需要建构自己的建筑与村落;只有当人类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的同时,精神需要开始成为左右建筑的重要因素时,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就诞生了。所以,严格地讲,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

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以后,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夏商周到秦汉——中国建筑的萌发与成长阶段。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向心而筑的半坡原始村落遗址中地面、半地穴和地穴式三种建筑,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建筑。发展至夏商时期,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夯土技术,青铜工具的使用,为木构技术及板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建造出相当规模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后,筑城和宫室的制度日趋完善,形成了标准化的居住制度和等级秩序。《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古发现,西周已有形制完整的四合院型的居室,建筑形制已较为成熟,开始使用瓦盖顶。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木构架已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建筑装饰得到发展,出现了作为宫室的高台建筑,涌现出许多以高台建筑为中心的诸侯城市。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建筑技术有r巨大发展,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出现了装修用砖和彩画。诸侯城市规模只益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在许多战国城市遗址发现的巨大的夯土台,证实了文献中“高台榭,美宫室”的记载。

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皇朝,为了巩固统治,修筑了万里长城和通达全国的驰道以及部分水利工程。秦在成阳修建了规模空前的都城、宫殿、陵墓,秦始皇骊山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帝王陵墓,规模巨大的阿房宫遗迹至今犹存。两汉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建筑有了更显著的进步,可谓是中国建筑的成年期。高台建筑在西汉仍然流行,而至东汉则很少使用了。汉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已趋成熟,砖石建筑已得到普及,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另外,建筑装饰在秦汉时期也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壁画、画像砖、画像石、瓦当得到大量的使用。汉代史籍中关于建筑的记载颇为丰富,参考现存墓室、墓阙以及如冥器、汉刻之类的间接材料,汉代建筑的结构、形状可知其大略。

秦汉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其建筑的基本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以高墙封闭里坊和市场;宫殿、陵墓都为大型组群建筑,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建筑尺度巨大,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屋顶大,但曲线不明显,檐端已有“反字”;雕刻繁多,彩绘厚重,题材诡谲,造型夸张;重要建筑追求象征性,多有宗教、伦理意义。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布局整齐规则、铺陈舒展,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P2-6

序言

建筑不仅是避雨、御寒的物质对象,而且是呈现人本质力量的精神对象。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被并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造型艺术,以其独特的社会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而被看成是文明演进和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建筑,又被称为是各民族用各种建筑材料“写成的史书”,是各民族以各种建筑手段创造的“凝固的乐章”。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七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其中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或成就和影响相对有限。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建筑的三大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创造了更为辉煌的成就。因而,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建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建筑体系至迟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不仅保持了与欧洲建筑的平行发展,而且在保持自身营造观念的独特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保持了自身构造或结构特征的独立性和系统性;而且中国建筑对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广大东亚地区的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了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在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特别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园林艺术,开始为欧洲所认识,对整个西方建筑开始产生实际的影响。当然,中国建筑早在汉晋时期接受了主要来自南亚和中亚的外来影响,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融化为自身的有机部分。

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归根到底,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其营造观念是从中国文化中滋生出来的。所以,中国建筑的构造特征,不仅是其营造观念的具体实现,也是中国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

一般说来,中国建筑的构造特征,是指从中国建筑结构方式和构造手法中,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欧洲式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中西建筑的发展史上,就建筑的结构形态而言,先秦(夏、商、周三代)和古希腊应分别是中西建筑以后发展的起点,将这两类基本同时期的建筑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都是以梁柱结构为基本的结构方式,但采用的材料不同,中国是木材,古希腊是石材;两者的住宅都表现为对“院”这种外封闭而内开放形式的追求;两者都把建筑作为二度空间(立面的绘画性)或三度空间(立体的雕刻性)的艺术,注重建筑外观造型的形式美表现。但从此以后,中国建筑走向了外部空间的经营组织,而西方建筑则发展了内部空间的构造,从此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创造出两种不同的构造形式,形成了中国式建筑“庭院”空间为主,欧洲式建筑“集聚”空间为主这两种基本形态模式。

而且,在中西建筑之间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之后,还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即: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的结构方式和构造手法,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其原因,当然不能以中国技术不足或“缺石少木”来进行解释,这是中国文化制约下的价值判断和审美选择的结果,是中国文化超稳定性的体现。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的构造特征固然变化不大,但它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们的气质上。也就是说,中国建筑基本结构方式和构造手法的稳定,并没有限制其精神内涵的发展,并没有影响其对时代精神的承传。而这正是建筑价值体现甚至之所以存在的关键。

所以,以建筑结构体系论,中国建筑主要指中国古代建筑。当然也包括晚近建造的具有中国建筑构造和艺术特征的建筑。所以,从20世纪始,在中国以欧洲或西方建筑结构方式建造的建筑,严格地讲,不能称之为“中国建筑”。总体而言,中国建筑是以木构架为结构特征,在单体建筑的造型和内外装修方面,在建筑组群、城市规划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处理。中国建筑不追求单体建筑的体量、造型与空间,强调以单体建筑组合成院落和院落的复杂组合,以纵横方向的大组合,创造建筑空间的宏大气势。这与世界上其他建筑体系,尤其欧洲建筑体系的建筑构造是完全不同的。如梁思成先生所说的,西方建筑有如一幅油画,可以站在一定距离与角度进行欣赏;而中国建筑则像一幅卷轴画,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展开,才能逐步看清全貌。

作者

2006年4月

后记

中国建筑以合理得道的匠意和巧夺天工的营造,引起人们的赞美和感叹。我们认识到,中国建筑不仅具有以规模大小区分,而单体结构、院落组合都十分接近的构造特征;而且具有局部复杂,组合多变的形态特征。与欧洲建筑相比,中国建筑中虽然也有数量众多的书楼戏馆等,但缺少像古希腊、罗马的公共浴场、竞技场、公共广场等大型的更为开放的公共建筑。而这正是体现在建筑上的两种文化的分野。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的,中国建筑完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是一种高度“有机”的构造。这种“有机”的构造,是以人居住的宫殿、住宅为主流,即所有建筑类型的平面与空间,大都以住宅空间样式为模式,以四合院式的住宅形式为主,,P使是为神佛建造的佛寺、道观,也只是视为神与佛的住宅。因此,可以将中国建筑文化,认为是指向现实人生、关注现世的文化。所以,它才不以空间与体量而立,也不以坚固久远而建。

但是,也正如梁思成先生曾经忧虑的,随着西方现代建筑结构和营造方式的引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诚然,在中国古代建筑和最现代化的建筑之间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这两者能够结合起来吗,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体系能够使用这些新材料并找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吗?”梁先生希望是“有的”,他不想“中国式的建筑今后不复存在”。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更加突出地搁置在我们面前。也许,只要中国式的“匠意”在,其他可以不管。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希望我们的建筑专业工作者努力!

作者

2006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壮适形(中国建筑匠意)/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建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60138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2.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