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堂而皇之(中国建筑厅堂)/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厅堂作为中国人最为重的活动空间,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无法回避的内容。自古以来,它在中国人的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以及宗教礼仪等活动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厅堂的建筑形制、材料、装饰、不仅受到自然条件、建筑工艺的制约,更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影响,当时的政治制度、哲学理想、美学观念等一切意识形态,都会在其从用材、结构到装饰的每一个细节上反映出来。可以说,中国历代建筑的厅堂,呈现着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形态。那么,通过研究或欣赏厅堂,可以更深切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传统价值观,体会中国古代的情趣、操守和理想。

厅堂是中国人日常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建筑空间。面对厅堂,可更深切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体会中国古人的情趣、操守和理想。

内容推荐

中国古典建筑究竟有多少种类型,唐代欧阳询撰的《艺文类聚》作了如下划分:第一类为宫、阙、台、殿、坊;第二类为门、楼、橹、观、堂、城、馆;第三类为宅舍、庭、坛、室、斋、庐、路。这是“百科全书”式的分类法。李诫在《营造法式》的“总释”中所提及的建筑类型只有宫、阙、殿、楼、亭、台榭、城等七项,堂、殿则同属于一项。现代建筑学家刘致平在他的《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则将“单座建筑”划分为五类:(1)楼、阁;(2)宫、室、殿、堂;(3)亭、廊及轩、斋、馆、舫;(4)门、阙;(5)桥。这些分类方法有各自的立场,不能确定谁的更精准一些。欧阳询作为鉴赏者对其进行区分,李诫从建筑工作者的施工角度来分类,而刘致平从现代建筑理论予以归纳。上述三种分类都提到“堂”,但是本书题目所涉及的“厅堂”之“厅”,却并未被列入分类之列,那么厅为何物,为何口语中频频提及的厅在建筑分类中却没有一席之地,而堂又与殿列为一项?

《管子·心术》上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论语·子路》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这建筑物“厅”或“堂”必应有“实”相附,以“实”证“名”。因此在了解中国古建筑厅堂内容之始,应先了解“厅”“堂”的名实源流。

目录

前言

壹 名“堂”

一、当正向阳——说“堂”

二、听事之所——说“厅”

三、随称而定——厅堂之名

四、向心而居——厅堂之源

贰 明堂

一、礼不忘本——明堂的形制

二、标准模式——周代明堂

三、由简趋繁——历代明堂沿革

参 宫殿殿堂

一、浑厚端庄——唐宋殿堂

二、礼物建筑——元代殿堂

三、刻意复古——明代殿堂

四、华美敦厚——清代殿堂

肆 佛道教宝殿

一、峥嵘肃然——汉传佛寺宝殿

二、巍峨壮丽——藏传佛寺宝殿

三、通天之境——道教宫观宝殿

伍 民居厅堂

一、四水归堂——微州民居厅堂

二、堂为核心——客家民居厅堂

三、气度严正——江南民居厅堂

陆 园林厅堂

一、诗化构筑——苏州园林厅堂

二、端方典雅——沪锡园林厅堂

三、南北兼容——扬州园林厅堂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古典建筑究竟有多少种类型,唐代欧阳询撰的《艺文类聚》作了如下划分:第一类为宫、阙、台、殿、坊;第二类为门、楼、橹、观、堂、城、馆;第三类为宅舍、庭、坛、室、斋、庐、路。这是“百科全书”式的分类法。李诫在《营造法式》的“总释”中所提及的建筑类型只有宫、阙、殿、楼、亭、台榭、城等七项,堂、殿则同属于一项。现代建筑学家刘致平在他的《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则将“单座建筑”划分为五类:(1)楼、阁;(2)宫、室、殿、堂;(3)亭、廊及轩、斋、馆、舫;(4)门、阙;(5)桥。这些分类方法有各自的立场,不能确定谁的更精准一些。欧阳询作为鉴赏者对其进行区分,李诫从建筑工作者的施工角度来分类,而刘致平从现代建筑理论予以归纳。上述三种分类都提到“堂”,但是本书题目所涉及的“厅堂”之“厅”,却并未被列入分类之列,那么厅为何物,为何口语中频频提及的厅在建筑分类中却没有一席之地,而堂又与殿列为一项?

《管子·心术》上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论语·子路》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这建筑物“厅”或“堂”必应有“实”相附,以“实”证“名”。因此在了解中国古建筑厅堂内容之始,应先了解“厅”“堂”的名实源流。

一、当正向阳——说“堂”

厅堂,“厅”在前而“堂”在后,为什么本文先释“堂”呢?从字本身来看,“堂”字产生在“厅”字的前面。而且,在有关文献中,关于“堂”的注释,没有涉及“厅”,而关于“厅”的解释,却都跟“堂”有关。再从建筑分类来看,“堂”是重要的建筑类型,而“厅”则“榜上无名”。所以,势必先述“堂”之释,方能言“厅”之意。

《辞海》释堂:“①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③四方而高的建筑;四方形的坛。”

我们先来看注释①,此释可能来自《说文》,“室,实也”,段注:“古者前堂后室。”段玉裁的这条注,应是根据古代寝制居住房屋平面布置而言的。古代称居住处为“寝”,也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建筑。从清代学者黄以周根据历代资料考据绘制而成的《寝图》可见,礼制化的古代民房也就是“寝庙”。图上所示的“前堂后室”,也就是“前庙后寝”。《左传·襄公四年》中有“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的说法。在礼制社会,寝的形式有定制,各不相同,且各有专称。帝王之为燕寝,诸侯为路寝,士大夫以下为庙,或寝庙,士庶人的为正寝。前“庙”的空间,主要是指祭祖祀神的地方;后“寝”是人们居住的所在。

了解了古代的“寝制”,我们就会发现,《辞海》中的注释①并不确切。寝庙的前后关系,是同一个建筑实体中的前后关系,而组群建筑中不同建筑单位亦有前后关系存在,且前后关系更为庞杂。因此,在组群建筑中,这个“前为堂,后为室”就并不完全确立。“前堂后室”作为布置制度是确实的,然而作为“堂”的定义,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容易引起误会。

我们再来看注释③,《辞海》引用了郑玄注《礼记·檀弓》,“吾见封之若堂者”之“堂形四方而高”。但是,《礼记·檀弓》讲的是丧礼,《周礼·封人》注:“聚土日封。”冢人注:“王公日丘,诸臣日封。”因此‘‘筑土为垄”的“垄”,是坟墓。元代陈潞在《礼记集解》中释“封之若堂”说:“封,土为坟也。若堂者,如堂之基,四方而高也。”因此郑玄注《檀弓》中的这句话,是讲坟墓筑土形状的原意,用土堆筑以示崇敬的意思,“封之若堂者”根本不是指“如同堂建筑”。

如上所述,堂,本不是指房屋建筑。

那么,堂的本义究竟是什么?

据张家骥先生考证,《说文》:“堂,殿也。”段玉裁注:“释宫室日,殿有殿鄂也。殿鄂即《礼记》注之沂鄂。”又:“堂之所以称殿者,正谓前有陛,四缘皆高起,沂鄂显然,故名之殿。”可见这里的“堂”与“殿”是同物的两种形态,有陛为殿,无陛为堂。《说文》:“陛,升高阶也。”段注:“自卑而可以登高者谓之陛。”又:“阶,陛也。”段注:“凡以渐而升日阶。木部日:梯,木阶也。”“阶”是台阶,或日踏步。“陛”是有多级踏步的台基,故云:“四缘皆高起。》阶级多则堂高,为了升高阶的安全,在阶级与建筑物之间,就需要有一个过渡和缓冲的余地,即露天的平台。多级有露台之基称陛,少级无露台之基称阶。

台基见于古籍的均作“堂”。《墨子》谓:“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礼记·礼器》:“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如按商尺每尺折合公制0.169米,“堂高三尺”仅高50厘米,九尺也只有1.5米,绝非是住人的房子。《周礼·考工记》中的“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郑玄注:“修,南北之深也。”所云“堂”,即台基。P2-5

序言

厅堂作为中国人最为重要的活动空间,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无法回避的内容。自古以来,它在中国人的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以及宗教礼仪等活动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历代建筑制度,主要是针对“堂”建筑的形制,即它的规模和样式来制定的。如在《明史·舆服制》中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可见,厅堂的形状和大小,和人身份的贵贱、地位的高低密不可分。所以,古代拘于礼制观念的中国人,非常注重厅堂的构建和使用。其定基立础,开门设窗,柱之高低,梁之长短,都有尺寸限度,唯其精严,方能衡量人之尊卑、国之兴衰、家之荣辱。这些非物质的形态,均能呈现在这物质建筑——厅堂之上。

所以,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厅堂的建筑形制、材料、装饰,不仅受到自然条件、建筑工艺的制约,更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影响,当时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等一切意识形态,都会在其从用材、结构到装饰的每一个细节上反映出来。可以说,中国历代建筑的厅堂,呈现着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形态。那么,通过研究或欣赏厅堂,可以更深切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传统价值观,体会中国古人的情趣、操守和理想。

作者

2006年4月

后记

中国语言中对建筑空间带有“堂”的称谓颇多,有上学的“学堂”、“课堂”,念经用的“佛堂”,吃饭的“食堂”,洗浴的“澡堂”,收留弃婴的“育婴堂”,养老的“老人堂”,文人墨客读书写字的地方命作“堂”,卖药开药房的更是有各式的“堂”名,连同卑微的窑子也有称作“长三堂”的。这些“堂”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这些具体的堂自然没有固定的样式,同样的房子,给学生念书了就叫学堂,僧人念佛了就叫佛堂,那么悬壶开始卖药了,就叫“九德堂”或者“百草堂”,等等。

这建筑给谁用了,就应什么名。但是为什么这些空间都冠以“堂”名,而不以“台”、不以“楼”、不以“阁”名?

我认为,“堂”之于中国人,并非简单意义的“当正向阳”空间,它包含的情感是威严而正统的,它包含的秩序是在礼制之下不可僭越的。

因此在世俗的生活中,人们都将公共交流的正统空间命名为“堂”,久而久之,连那些不入正统的空间也依附在“堂”上,说到底,是“堂”的称谓象征着正统,意味着被世俗所接纳和认可,得以“堂而皇之”的存在。

作者

2006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堂而皇之(中国建筑厅堂)/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60145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2.2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3: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