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潘同文<孚>行(广州十三行之一)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记录了清代广州一口通商对外开放时期潘同文(孚)行三代商人的百年外贸史,这些史料见证了以潘氏商人为代表的粤商参与全球贸易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他们从商的艰辛与坎坷。

读者从中可窥见广州十三行由盛转衰的历程、因由,通过对商人历史的回眸与思考,启迪读者,借鉴古人,放眼未来。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大量的当年曾富甲一方的外贸商行同文(孚)行潘启、潘有度、潘正炜三代行商的真实史料,客观地反映了当年行商创业、守业的艰辛,应对官府、外商的技巧,承担破产同行债务及贪官勒索财物的重压,以及他们在对外贸易中所体现的中国商人诚信经营及拒绝非法鸦片贸易的商业道德,在中外冲突中所体现的与国家共进退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及对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从中也可以看到作为清代粤商所特有的对中外文化的包容、吸纳,勇于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开放性、开拓性、进取性。从这一典型的商行、家族的历史变迁中,人们同时可以看到当时十三行运作的各项制度。

目录

第一编 同文行洋商潘启

第一章 潘启(潘启官一世):同文行创办人

一 根扎广州创立同文商行

二 善于经营成为洋商首富

三 公行首领与公行设裁

四 经商致胜之道——务实进取

五 环境造就的特殊心态与涵养

六 儒商家族与家园

第二章 潘启史料及学者评述

一 潘启传略

二 同文行的商务拓展

三 走向世界的商人

四 贾而好儒与乐善好施

五 肩挑外事重担

六 潘启与“天子南库”

七 潘启与中西文化交流

八 家世及家族人文风尚

第二编 周文(孚)行洋商潘有度

第一章 潘有度(潘启官二世):一位成功的洋行商人

一 潘有度及其家族

二 个性与生活态度

三 经商的时代背景

四 潘有度的事业经营

五 成功的其他因素

第二章 潘有度史料及学者评述

一 同文(孚)行商务

二 承办税饷与繁重的外事交涉

三 海关监督的婪索

四 退商的波折

五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潘有度作为

六 潘有度与“天子南库”

七 造福乡梓

八 商馆与居宅

第三编 周孚行洋商潘正炜

第一章 潘正炜(潘启官三世):经历鸦片战争时代洋行商人

一 疲乏的商业

二 鸦片战争中奋起

三 商贾名门与书香家风

四 传承与发扬国粹

五 家居与家庭

第二章 潘正炜史料及学者评述

一 潘正炜传略

二 同孚行商务及营商环境

三 战前洋商参与的中外交涉

四 鸦片战争与潘正炜

五 潘正炜的文化业绩

六 家居的讹传

试读章节

保商(均是富裕的洋商)除了接待洋船外,还要疲于奔命去应付南洋各国贡船贸易。而洋商只想专办西洋货税,以减轻负担。但是他们的如意算盘并不如意。这时,清政府意识到通过控制公行既可以在与西洋贸易中获取巨大利益,又能强化控制商贾手中的商业资本,使商人终生服务于皇朝的政治和经济。为此,政府为了充实已建立的保商制度,乘机将“公行”制度化,完善了封建王朝对外贸的管理体系。

“公行”复设,需要有领导才能的富商充任商总(行首),清政府通过控制行首,以达到洋商间相互制约的目的。清政府选择潘启充任首任商总,主要是他的资金充裕,从他身上可挤出丰厚的钱财,他的办事能力强,不至于“仰外国人鼻息行事”,“为夷人所挟持”,减轻对内外商人勾结导致损害皇朝政权的稳定的忧虑。潘启人缘关系好,处事有分寸,政府寄望他能成为皇廷手中的驯服工具。

另一方面,“公行”也是出于为适应清政府的封建外交体制需要而产生的。为维护天朝尊严和体面,清政府限制官员与外商直接接触,然而,政府官员又不能不与夷商交往。这种矛盾,不得不通过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办法来解决,通过“公行”去完成这样的使命是最合适的。于是,以潘启为首的广州十三行“公行”洋商充当政府与外商对话的传话人,在商务上他们既是外国商人的对手,在外交上又是中国政府与外商之间的中介人。洋商既是外商在华期间遵守中国法律的担保人,又是监管人。“公行”实际上充当了“闭关政策”的工具。它阻隔了中外政治、经济的联系。这里,“闭关”是指范畴而言,而非指具体的表面的海关“开”与“闭”。对西方商人来说,“公行”隔断了他们同官方、中国内地商人和其他商人的联系,自然引起外国商人的愤懑。他们抱怨说“公行”是“一个有限制的交易媒介,毫无效率可言”。[40]“公行”组织并无商人的合资经营,洋行均是以经济实力有限的单个家族经营,“公行”中的各洋商仍是各顾各业,资本分散,众多的洋商资金明显短缺。而西方各国组建的东印度公司的建制采用股份制则迥然不同,股份制企业具有商业资本充裕的优势。“公行”制度建立以保障海关税饷征收为前提,海关制订的条款规定了商品的进出口税必须于满关后三个月由洋商完纳,即使洋货滞销的情况下,仍要按期缴纳货税;条款规定洋商不许拖欠夷人银两,倘有洋商因欠夷债而破产时,同业有义务为其代偿债务的连带无限责任,这就确保了外商的利益。然而,却缺少确保洋商利益的有效措施,洋商难以筹措资金,这就潜藏日后他们因“商欠”而频频破产的隐患。

P14

序言

广州是二千多年历久不衰的中国南方古港,是历代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清代广州十三行,是官方批准的对外贸易机构,其中在1757—1842年间,还是唯一的中国对外贸易机构。它是明代的朝贡贸易向清代的海关贸易转变的产物。它由官方管理,由经官方审批的行商经营,逐步形成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当时的外商称之为“广州制度”。曾有现代外国学者称赞这种管理制度是当时世界先进的外贸管理制度。围绕这种制度,历代的学者有不同的评价。对这种制度的评价研究实际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学术课题。本书不是专门讨论研究这一课题,但本书收集了大量的当年曾富甲一方的外贸商行同文(孚)行潘启、潘有度、潘正炜三代行商的真实史料,客观地反映了当年行商创业、守业的艰辛,应对官府、外商的技巧,承担破产同行债务及贪官勒索财物的重压,以及他们在对外贸易中所体现的中国商人诚信经营及拒绝非法鸦片贸易的商业道德,在中外冲突中所体现的与国家共进退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及对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从中也可以看到作为清代粤商所特有的对中外文化的包容、吸纳,勇于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开放性、开拓性、进取性。从这一典型的商行、家族的历史变迁中,人们同时可以看到当时十三行运作的各项制度。该书以丰富的史料,告诉人们一个事实:一方面清政府实行的一口通商,成就了广州口岸海外贸易史无前例的繁荣,使广州十三行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特殊作用;十三行时期形成了广州开往世界各地港口的航线网络,使广州在以海上交通为主的清中叶,发挥着中国各地与世界各地经济与文化联系、交往的枢纽中心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中认识到清政府由于自身盲目自大、闭关锁国,加上封建专制的局限,结果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中国终因落后而挨打,这个历史教训,值得深刻反省。只有国富民强,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认识十三行曾有的辉煌,记取与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中外的经济文化友好交流。本书的出版,意义正在于此。只有平等互利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才会促进社会与世界的进步。

本书出版之际,正是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Ⅲ号”到访广州之时。历史上,中瑞是平等互利的贸易合作伙伴;今天,哥德堡Ⅲ号沿昔日的海上丝绸之路再访中国,其意义不仅仅是推进哥德堡与广州、瑞典与中国的友好合作,而且对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平等互利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也很有意义。本书的出版,是广州地方志系统为迎接“哥德堡Ⅲ号"来访献出的一份礼物。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程 慧

二o o六年六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潘同文<孚>行(广州十三行之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刚儿//黄启臣//陈国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323761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8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52.9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