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琬若(从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市长)/何建明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从一名普通中国留学生,到成为在美国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政治家,她实现一个梦想,也创造了一个奇迹!她的传奇经历和从政史篇被写入美国大学教材。 这是一个华裔女性实实在在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经历。执着的追求,坚韧的努力,奉献的精神,这些品质推动李琬若从一个留学生成长为华裔女市长。本书把纪实性与文学性结合得恰到好处,读来真实可信,感人之深。

内容推荐

李琬若将自己在美国四十多年生活和参政经历真实地告诉自己的同胞听,就是因为她同时爱着两个“祖国”,而她的两个“祖国”之间却对对方真实的东西了解得实在太少,太片面。因此,本书不仅是第一本写给世界上两个伟大的国家的人民看的书,而其内容折射的也正是一个在两位母亲抚育下成长起来的女儿的那片不加掩饰的真切心声——那就是呼唤两个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平等,认同与谅解,友好与发展的心声。

现在,就让我们听听这位昔日的中国女留学生闯荡美国政坛、走向白宫权力堡垒的那些惊心动魄又妙趣横生的故事吧——

目录

序:一个“谜中之人”/1

第一章 激情留学与浪漫爱情/l

1上头版新闻的西雅图国道惨祸/l

2海河边的“丑小鸭”有段冤情/12

3一墙之间传递生死情书/17

4与“太空人”如歌如泣的婚礼/23

第二章 美国的领袖是这样诞生的/30

5“妈妈硕士生”/30

6星条旗下的誓言/37

7全美第一位亚裔事务处长/43

8社区女神/61

9筹划白宫家庭会议/69

第三章 竞选议员之战/76

10壮着胆子自我去推销/76

11让华人明白参政的重要/90

12丈夫出招救驾/98

13三双鞋和一条断腿/103

14决战分晓,败却胜也/114

15胜券在握中埋下的危机/122

第四章 华裔女市长的荣辱命运/130

16美眉市长改写南加州/130

17当官不拿薪水/142

18让华人低头——没门/147

19与亲人相聚洛杉矶奥运会/164

20国宴风波/168

21移民新浪潮/172

22挡不住的“中国谷”/182

第五章 白宫之路/187

23同床异党夫随妻唱/187

24总统身边的“蜜月”生涯/203

25可哭可笑的“中国间谍案”/211

26为千千万华人编织一个真正的美国梦/218

后记:关于中国人的重新定义/223

试读章节

清晨。美国西部。从旧金山通往西雅图的那条长长的98号高速公路上,一对如胶似漆坠人爱河的中国年轻恋人驾驶着飞驰的跑车,时而依偎在一起亲密接吻,时而共同放声“致天上的酒神”乐曲(美国国歌《星条旗》曲调)。

“噢——朋友们,为我们祝福吧!”

“西雅图在召唤我们!——”

没有比这一情景更叫人羡慕和受感染的了。那一辆辆迎面而来或从身边擦过的飞车上,友善的美国朋友们都带着微笑向他们投来祝福的目光。

飞车冒着白烟。路上飘着雪花。东方恋人进入了忘情的那一刻

突然,飞车的轮下银光一闪,那结成冰碴的路面冷不防像从地心蹿出的一头猛兽,狰狞地嘶嚎一声,顿时载着那对幸福甜蜜之中的中国青年男女的飞车如同一只纸糊的玩具,被甩出高速公路,直向几十米深的沟壑翻滚而去……

次日,发生在98号公路上的一对中国恋人的车祸上了当地《尤金纪事报》的头版新闻。那警察拍下的车身毁坏的现场照片令人不寒而栗。当我在采访中看到当时刊出的这则新闻图片时,简直不敢相信那辆破碎得像被大铁吊压过几次的轿车下面还能有生灵出现。

但死神确实放过了两个生灵。

这是40年前的一幕。那起震惊美国俄勒冈州的车祸主人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后来成为美国政坛明星的李琬若女士和她的丈夫陈宝和先生。

那时陈宝和还不是李琬若的“先生”,他们是一对在异国邂逅的恋人和普通留学生。

俄勒冈州境内从前一天就开始普降雨雪,零星的雪花依然飘扬着,向田野和公路撤去,雨雪间是阵阵刺骨的寒风……

“宝和!宝和!——”不知过了多久,被半途抛在斜坡上的琬若姑娘醒来了。她睁开眼睛,看到那混沌的天空,好像就在屋顶上面那么压抑地笼罩着她的视野。再轻轻地歪过头看了一眼:是高高的与天连接的绿色大坡头。转过头又看另一侧:是同样深深的绿色斜坡头……我这是在哪儿?在干什么?琬若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她抬手使劲拧了下脸颊,生疼生疼。啊,原来我还活着!脸上怎么会有血?她突然神志清醒起来,像从噩梦中醒来,于是第一个反应是她的男友在哪儿?还有他驾的“老爷车”呢?

“宝和,宝和!——”旷无人烟的高速公路边的那条峡谷里,琬若使尽全身力气喊着。但她发现嗓子冒着的是火,一点儿声响都没有。她急了,一个翻腾,身子坐了起来。再重新转过身去。

啊——她看到了:那辆她刚刚还在上面与恋人甜蜜亲热的车子翻在了沟壑的底谷里,车形已变得像被人踩过的一只纸蝴蝶,只有几缕冒着的青烟证明它是一辆刚刚出了大祸的残车。人呢?人在哪儿?琬若拼命地奔过去,那一刻她的冲刺可以用飞箭来形容,但却是跌跌撞撞的飞箭。

她最终在翻了个的车门边上见到了已经不省人事的他。

“宝和,你要挺住,要挺住呀!”琬若抚摸着血肉模糊的恋人,眼泪和泣唤一起进出,如同被遗弃的狼崽在绝望地嚎鸣。

宝和一点儿也没有知觉,只有那魁梧的身躯使琬若感到异常沉重。她想用自己的娇小身子架起他,却马上意识到这是徒劳。上面是五十多米高的大斜坡,即使空身一人爬上去也会喘息不止。

“宝和啊,让我怎么办呀?”琬若不由得哭出了声,她想唤醒恋人,以求帮助,但血肉模糊的宝和依然如死了一般。

琬若直急得两眼泪雨纷飞。突然,她抬头看到高速公路上掠过的车影,于是放下宝和,不顾一切地拼命爬向公路,然后毫无顾忌地站在公路边,使劲向过路车招手示停……

也许是雨雪天,又在人烟稀少的西部,长长的高速公路上难得见到车影。她一直等呀盼呀,终于看见远处有一辆“面包”车驶来。

“停车停车。”琬若挥手又蹦脚。

来车戛然而止。那车上的司机看到满脸是血的中国姑娘,立刻明白是出了车祸。但令琬若想不到的是那司机不仅没有下车,反而重新启动马达,疾驰而去。

“上帝,怎么会这样!”琬若急得快发疯了。

她仍拼命地向空无一车的马路中间招手,哭喊着:“你们救救宝和呀!救救他吧……”

不多久,从她身后相反方向又急驶而来一辆车,见有人招手,便靠边停了车。那车上跳下的是一位牧师。他看了看琬若,又看了看翻在公路下的车,问道:“打电话给911了吗?” 

琬若摇摇头。

正在这时,只见一辆救护车闪着红灯,已来到了他们面前。

琬若猛然间明白了,原来刚才那位没有停车的司机,已经为他们打了急救电话。这就是美国式的救护方式。因为他们在为伤者争取每一分钟最宝贵的时间。

看到前来救助的牧师和救护车,琬若眼前一黑,失去了知觉……

“宝和?宝和!你在哪里?”昏迷中的琬若并没有停止脑海的活跃思维。她的活跃性格连同活跃的思维重新将她拉到一次赴美留学不久的同学聚会——

那次聚会是琬若终身难忘的。

P1-3

序言

有一个名叫托马斯·杰斐逊(17homas Jefferson)的人,在226年前的一次庆典上,用他那气壮山河的嗓门,发表了以下这些文字为核心内容的宣言——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旨意,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对人类议论的尊重,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和我们作战,就是敌人;和我们和好,就是朋友……

这一天是公元1776年7月4日。人类历史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国家,它就是美利坚合众国。

被后人称为“独立之父”的美国第三任总统、也是美国主要缔造者的托马斯·杰斐逊在这一天发表这份《独立宣言》时,在地球东半球的中国,此时走过了已近五千年的文明史,仅有名有姓的皇帝就不下数百个。当有人向朝上报告“有一群英国流亡到我们大洋彼岸的乌合之众扯旗也成立了一个‘孙子辈国’”时,大清皇帝不屑一顾地甩了一下长辫,说:“他们若派人来朝拜,本王定赐他与海州府同等的五品官爵。”那时的中国皇帝说这话并不全是狂妄自大,随时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合众国总统华盛顿,坐的那把檀香木椅子,其工料质地都比不上大清朝海州府老爷坐的那把楠木太师椅结实。华盛顿总统和大清海州府老爷坐的两把不同质地的椅子背上都刻着一轮太阳。有人说大清海州府老爷椅背上的那轮太阳是“日出东方”,而对大洋彼岸美国首任总统椅背上的那轮太阳,有人则公开嘲讽为“西山落日”。

美国的历史与中国相比,就如同石缝里长出的一株绿枝与一棵参天大树相比。但有谁想到弹指一挥间,石缝里的绿枝来了个石破天惊,让人叹为观止;相反那参天大树则枯叶纷落,直落得最后无可奈何地仰头遥望别人长出的新绿,直到新近几十年才重新恢复元气……

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短短二百多年历史,彻底地改写了自己,也彻底地改写了整个世界。直到今天,我们对它的形成与发展仍然感觉是个不解的谜。正是这个原因,它才格外地让人神往又恐惧,想爱又心颤。

谜之所以成为谜和把人吸引,是因为所有对它产生着迷的人始终站在谜之外。可是我们有谁真正能站在谜之中感受谜本身的着迷之处呢?

当我有机会同在海外生活了几十年甚至是几代的华裔们谈起此事时,他们表现出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欲解美国之谜,你必须投身于这谜之中,并且这种投身不是简单的在那儿生活和工作几年、几十年,而必须是亲身加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和在其中搏击奋斗了无数个回合的人才能体味与解读美国的真正谜底……

几年来,我始终在寻觅一个真正能揭开这谜的人。李琬若(Lilyke chen)的出现使我的这种悲观情绪一下变成了一种喜悦——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对我一个写作者是这样。多位中国领导人在见到我的主人公后,曾多次期望她把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和在美国政坛叱咤风云的那些真实感受写出来。

“你的经历就是一部美国社会的活教科书。”

“你的奋斗过程就是美国今天的历史。”

中国国家领导人曾这样评价李琬若,也曾这样期望她把自己的经历与奋斗史变成一部有关美国今日写照的史书。

由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的牵线,我与本书主人公李琬若的际遇便成了这样的一种必然:我们都想把一个相对真实的美国和真实的在美华裔形象介绍给全体同胞,并以此让有兴趣了解美国之谜的中国读者得到某种满足。我想,李琬若作为一名从女留学生成长为美国政坛的一员杰出女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其本身的奋斗过程和传奇经历就是一个完整的“美国之梦”和我们可以解读的“美国之谜”,她对今天的广大中国青年、广大政坛官员以及从事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战略家,都是一份难得的宝贵财富。

其实李琬若本身就是一个谜中之人。

她出生在海河边的天津,从小饱受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踏,却在台湾成长为全岛注目的青春偶像;但反叛的心理使她孤身越洋过海成了“美国之音”的一代名记者;当她在光芒四射,追求她的博士生和达官显贵可以用卡车装运时,她却因一位书痴的一句“嫁给我吧”而以身相许,并走过了一段极其悲壮的生死恋情。在华人和女人得不到尊重的时代,她舍家弃业,挺身政坛,周旋于美国上层主流社会,成了美国第一位主事亚裔和少数族裔事务的女处长,执掌郡政府巨额财政预算的行政主管。之后她参加竞选议员,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市长。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东方式的干练,使她能在在任期间大刀阔斧地把南加州变成全美国驰名的“小台北”,并名扬四海。之后,在她先后出任数任美国总统和白宫政府的顾问期间,又为打开中美关系友好之门,展尽了一位东方魅力女人的才华和智慧,赢得广泛赞誉和美名。

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中国各个阶层的广大读者来说,本书主人公李琬若的经历是一份非常特殊的珍贵精神财富。有一点可以证明,在我从事新闻职业和文学创作的二十余年里,我还没有哪一次同一个采访对象谈得像与李琬若女士那么深久。同这位女政治家的相识是一个巧合,但一旦相识后我们彼此都感觉有谈不完的话,以致受命于中国国家领导人召见而参加全球华裔领袖会议的李琬若与其丈夫一推再推返回美国的行程时间,直到2002年新一届美国总统选举在美国本土如火如荼之际,大洋彼岸逼她“火速回家”后,我们才结束了数十日不分昼夜的采访与倾吐。

我曾经问她,让你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必须做一选择时,你该怎么办?她说这是一种双爱的情怀,她既深深地爱着养育她的“母国”——中国,同时对现在的祖国——美国一往情深。

她说她之所以愿意将自己在美国四十多年生活和参政经历真实地告诉自己的同胞听,就是因为她同时爱着两个“祖国”,而她的两个“祖国”之间却对对方真实的东西了解得实在太少,太片面。而今天的世界,正是她爱着的这两个“祖国”在决定着人类的进步与落后,幸福与灾难,光明与黑暗。能让她的两个“祖国”的人民之间、政治家之间相互了解,对我们的人类太重要太重要了。因此我自信地认为,本书,不仅是第一本写给世界上两个伟大的国家的人民看的书,而其内容折射的也正是一个在两位母亲抚育下成长起来的女儿的那片不加掩饰的真切心声——那就是呼唤两个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平等,认同与谅解,友好与发展的心声。

现在,就让我们听听这位昔日的中国女留学生闯荡美国政坛、走向白宫权力堡垒的那些惊心动魄又妙趣横生的故事吧——

后记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农历正月初一到了才是新年的开埠。我的本部新作,正是在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的这个时候完成的。当我为美籍华人李琬若写完最后一个字时,已经听到窗外迎接新世纪的烟花鞭炮开始在鸣响。随后不多久,夜空一片五光十色,耳边皆是人犬欢呼与炮鸣花舞的不眠之夜了——这种情景在我现在居住的北京城里已经不会有了,只有在我的老家江南苏州还能见得着。而当我无意间把本部作品的最后一个字留在我的故乡完成时,我同时无意间发现自己和这个世界上所有活着的人们共同承接了一个伟大的时刻,那就是我们都无比幸运地成为了两个千年交替的见证人。

人之所以多情善感,就是因为我们懂得思想与联想,其实永恒的时间是千篇一律的,昨天和今天,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即使一万年前的今天也是这个样。时间和纪元,都是我们人为地赋予给它的,于是才有了农历和阳历,有了年月与昼夜,有了我们的时间概念。

但又有谁能说不是因为这个时间概念才使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有了今天的五彩缤纷?有了我们人自身的发展与进化?有了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重新认识?

一切都是因为相关的时间,才开始了相关的进取。在这中间,人的变化无疑是最大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尤其是人类对自我,也许只有通过时间这把尺子,这面镜子,才能彻底地认识,或者彻底地否定,或者彻底地让上帝再一次地塑造出新的模样来。总而言之时间对我们的眼光和观念来说,显得太重要了。

十几年前,当中国的年轻人们疯狂地挤在开放的国门前争着出国留洋时,也曾有人劝我为何不也往国外走?我的回答不算彻底的爱国主义,但却十分坚定——我说我在国内都没有干好,为什么要到国外去呢?为政治前途?还是为赚钱?两者在国内不是照样可以嘛!

那时我认为属于一流的人才是绝不会削尖脑袋往国外走的。

几年前,当我有个机会来到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访问和考察。那些日子里,在所接触到的某些海外华人中,我感到了一丝悲哀,因为我看到有些飘洋过海的中国人在异国的土地上,不是互相勾心斗角,就是为了某些利益贪得无厌,不择手段。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依然满地吐痰;饭馆开得让西方人直流口水,却在打烊后往妓院和赌场里跑……我亲眼目睹和经历了一个加籍华人为了敲诈一个国内去的女友的钱财,竟然能使出各种手段甚至不惜运用绑架和软禁等毒招,时达八九个月,最后这位女士在当地警察和华人组织的帮助下才逃脱虎口。

那几个月的考察,让我深为当中国人的自己百感交集——某些在国外不够自重的中国人大失我泱泱大国的水准!我甚至想赶紧把英语学好,然后想著文撰稿,告诉“老外们”,真正的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同样具有很高文明修养;同样具有气宇昂昂的精神风采;同样待人诚实可靠,办事干脆利索;同样肝胆相照,侠气仗义;同样高大魁梧,婀娜多姿;同样能在政坛叱咤风云,能在财富之路上横扫千军;同样……同样是一个优秀民族的优秀之人!

中国人本来就是世界大家庭中最杰出的一个种类人群。

但不知什么时候,中国人到了国外就成了被人瞧不起的“香蕉”——脸色黄,剥了皮又硬不起(许多国家里,当地居民就是这样称中国人为“香蕉”的)。

我得感谢李琬若。首先是她从感情上让我重新树立了对海外华人的信心。这一点很重要,至少使我从许多年的悲观中开始有了喜悦。因为过去我一直对那些包括出国留学在内的飘洋过海的众多华人或者已经加入他国国籍的华裔们没有好感,原因还是一个——我觉得他们出去后的种种表现令我们中国人很丢脸。

我得感谢李琬若之二,是她使我有机会真正认识美国华裔中的主流们,他们的才华与努力,他们的成就与奋斗精神,他们的胸怀与抱负,他们的远见与卓识,使我们中国人挽回了无数被人瞧不起的面子与尴尬。

我得感谢李琬若之三的是,我对我自己产生了另一种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是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和国家的自信心。五千年了,中国人自有国家到现在,在世界算得上是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了,老朽的文化和意识,加上封建残余的影响,我们终于从固步自封的泥坑里省悟过来:原来我们落伍了,原来我们需要更新换代,原来我们可以从认识自己的不足中重新迎头赶上!

于是在边写这部作品中我在边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中国人的定义是不是需要重新界定?

看来这是非常有必要弄清的大是大非问题。

正如我书中写到的“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谁”那样,中国人真该知道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了。

我想,从李琬若个人所经历的美国岁月与美国政治中,中国人应该明白以下几点:

一是我们不能再像过去盲目地否定自我或者盲目地张耀自己;

二是我们不能再凡事只顾自己不顾集体而且尤其要关心整个民族与族裔的尊严;

三是我们不能再没有远见地光抓小而忽视抓大抓长远抓影响全局的崇高利益与全体利益;

四是我们不能再不讲究参与、不讲究合作、不讲究谋略、不讲究信誉、不讲究通情达理与积极向上。

其实,还可以列出长长的“我们不能再……”什么什么的。这“我们不能再……”只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说法而已。

从李琬若个人和整个在美华人一百多年所经历的种种荣辱命运,我们可以总结出干百条教训与经验来,但有一点我想作为中国人应该自省的是造成很多荣辱命运的原因,恰恰属于我们自己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的骨气和一个族裔的骨气,这常常决定了一个人和一个族裔自我生存环境好坏的根本。白人们天性傲慢自大,因为他们有资本,但他们的资本也是建立在几百年来他们不懈努力奋争的坚强骨气上,如果“五月花号”船上的人在踏上北美这块土地后一直不能挺立着做人,那么他们盎格鲁——撒克逊的后裔们就不可能于后来征服印第安人而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主宰者。同样,如果不是广大的黑人们有骨气地联合起来与奴隶主和白人们作英勇无畏的斗争,那么今天的黑人依旧只能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被当做“黑鬼”而卖来卖去。最明显的是犹太族人,如果不是他们用心筑成钢铁长城,那么以色列国在这个世界上将永无立足之地。

更加深刻的道理是:如果不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白人们,加上黑人们、拉丁人,再加上犹太人们和墨西哥等几十个族裔人的共同骨气,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根本不会有今天美国的如此强大。

我很欣赏李琬若的那份真诚,她一再强调自己假如要扬眉吐气地在美国做个让人瞧得起的中国人,那么她首先必须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当好一名优秀的美国人。其道理很简单,你做不好一个婆家的媳妇,又怎么可能做好一名忠孝有加的好女儿呢?

世界和人类越来越接近大同和讲求融合,今天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获得自己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那她就必须为别的国家与民族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为别人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其实就是在为自己获得空气与阳光。

至于中国人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海外华人而言——我们喜欢还称他们是中国人(这一点李琬若的经历充分证明了你无论怎么改变国籍或者更换语言与习性,只要你改不了黄皮肤黑眼睛,你就永远不可能不被人家视作中国人),在我写完本书最后一个字时,其实结论和定义已经产生,只需等所有的海外华人自己去细品。说到我们本土的中国人,我也不想多说,从李琬若他们那些生活在海外的广大华人所经历的荣辱命运中,我们也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广大读者如果从本部作品中获得这一点收获,我想我和本书的主人公李琬若也便心满意足了。

最后我要说几句写完本书后的几点感触。

第一是我极其地佩服李琬若,她的爱国之心已在书中昭然,还有一点是只有我采访者与写作者知道的,那就是她血脉里的激情与热情实在令我惊叹,我们相处的日子里,有时我们一天要对话二十个小时,她依然是那么精力充沛,尤其是谈政治和海外华人命运时。她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几乎将我拖垮。如果不是看在她曾经拥有和创造的海外华人光辉形象份上,我是会彻底地放弃本书的出版。但愿她能倾听到我从心底深处发出的这声善意的呻吟。

第二句话是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出现了太多反复,使帮助我一起工作的几位亲爱的朋友、编辑同志也跟着受了不少累,我在心底对某些亲爱的朋友留下一份浓浓的情感。自然我也应该感谢我的家人她们同样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中为我写作所做出的种种牺牲和付出。

最后一句话,我期望本书不仅能让中国的读者认真地看一遍——尤其是政界的读者,因为多了解些美国政坛内情与构成,会对处理中美关系大有好处——而且我更期望美国读者特别是美籍华裔们和那些制定政策的白宫官员与国会议员们也能够看一看,那样谁都会从中找到一些有利于自己以往不解的答案。

2000年冬至2002年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琬若(从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市长)/何建明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建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1225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9
18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