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经典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华经典藏书”书系之一。

《心经》、《金刚经》、《坛经》在佛教中的地位,不仅在中国佛教中体现着原典精神和独有的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们的影响并且关涉到僧俗各界,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因而如欲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欲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

本书以权威版本核校,约请业内专家加注、翻译,内容追求权威,形式追求精美,全面照应“典藏”理念。

内容推荐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心经》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经。《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因此,如果你想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想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

本书译注了这三部佛经,希望能指引方向,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佛教及中国文化的要旨,并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

目录

金刚经

心 经

坛 经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试读章节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深刻领会了其中的真谛,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对佛说:“太稀有了,世尊。佛陀宣说了如此甚深微妙的经典,这是从我见道得慧眼以来,未曾听到过的如此殊胜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样的经义,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万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最殊胜稀有的功德。世尊,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佛才说它假名为实相。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受持此经不算难得稀有。如果到了后世的最后一个五百年中,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受奉持,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已没有对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产生执著。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他已经了悟我相本非真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一样本非真实。为什么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深刻领会了其中的真谛,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对佛说:“太稀有了,世尊。佛陀宣说了如此甚深微妙的经典,这是从我见道得慧眼以来,未曾听到过的如此殊胜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样的经义,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万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最殊胜稀有的功德。世尊,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佛才说它假名为实相。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受持此经不算难得稀有。如果到了后世的最后一个五百年中,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受奉持,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已没有对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产生执著。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他已经了悟我相本非真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一样本非真实。为什么呢?远离一切对虚妄之相的执著,就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典,而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殊胜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密,实即并非实有的第一波罗密,只是假名的第一波罗密。

“须菩提,所谓的忍辱波罗密,如来说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密,只是假名的忍辱波罗密。为什么呢?须菩提,比如我过去被歌利王用刀支解身体,我在当时就没有心存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当时被节节支解时,在心中执著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就必定会生起嗔恨的心。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过去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不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所有一切的相状,生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执著于色尘而产生心念,不应该执著于声、香、味、触、法诸尘而产生心念,应当生起无所执著的清净心。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说菩萨的心念不应该执著于色相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应当如此进行布施。如来说一切所有的形相都是因缘聚合的假名形相,又说一切所有的众生也不是真实的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讲真话的人,讲实话的人,讲真理的人,而不是说谎话的人、不是讲怪异话的人。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著于法相而行布施,就会好像人进入黑暗中什么也看不到。如果菩萨心里不执著于法相而行布施,就好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耀下,能一清二楚地看见各种色法一样。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这部经信受奉行和诵念受持,如来凭佛无碍的智慧可以悉知这种人,也可以悉见这种人,一定能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译文: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来布施,中午也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来布施,下午也同样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来布施,如此经百千万亿劫都没有间断过以身体来布施。如果又有一个人,听闻了此经典,生起不退的信心,他所得的福德胜过前述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况抄写经文、信受奉行、阅读背诵、为他人解说呢!

“须菩提,简而言之,此经具有不可思议、不可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如来本为发大乘菩萨道心的人而说,为发最上佛乘的众生而说。如果有人能信受持行、阅读背诵、广为他人宣说,如来可以悉知这个人,也可以悉见这个人,一定能成就不可衡量、不可称计、无边无际、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的人,就担当得起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为什么呢?须菩提,一般乐于小乘佛法的人,会执著于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对于此经典他们不会听闻信受、阅读背诵、广为他人宣说。

“须菩提,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这部经典,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阿修罗都应该于此虔诚供养。应当知道此经所在之处即等于是佛塔的所在地,就应恭恭敬敬围绕示礼,以各种芳香的花朵和细香散于其四周,虔诚地供养。”

译文:

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这部经信受奉行和讽诵受持,反而受人轻贱,这个人前世所造的罪业本应该堕入恶道,因为现世被世人所轻贱,他前世的罪业就因此而消除,他也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我想起过去无量无尽的劫前,在然灯佛前,曾遇到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的佛,我全都一一亲承供养,一个也没有错失过。如果有人于未来之世,能够受持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功德,和我过去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我不及他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乃至数字、譬喻都无法达到的无数分之一。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未来世中,能够受持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功德,我如果一一具体细说,也许有的人听到后会心慌意乱,狐疑而不相信。须菩提,应当了解此经的内容意义是不可思议的,所得到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陀请示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他们的心念该如何安住?应如何降伏他们的迷妄心呢?”

佛告诉须菩提说:“善男子、善女人中凡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者,应当生起这样的心志。我应该度化一切众生,如此灭度了一切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众生被度脱。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执著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这样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名为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者。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在然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

须菩提回答道:“没有的,世尊。依据我对佛陀所讲的教义的理解,佛陀在然灯佛那里,并没有什么佛法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宽的。

佛答复说:“是这样,是这样。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佛法可以使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如果有佛法使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然灯佛就不会为我授记:你在来世必当成佛,名释迦牟尼。正因为并没有佛法使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然灯佛才会为我授记,并这样说:你在来世必当成佛,名号为释迦牟尼。为什么呢?所谓如来,即是诸法的本义,一切诸法体性空寂。如果有人说如来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果位,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佛法使佛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于彼中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无。所以,如来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说的一切法,都不是一切法,所以才叫做一切假名的法。须菩提,譬如说人的身形高大。”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说人的身形高大,实际上不是真实的身形高大,只是假名的高大身形。”

佛说:“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菩萨这样说:我应当灭度无量的众生,就不能叫做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名为菩萨。所以佛说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须菩提,如果菩萨这么说:我应当清净庄严佛土,就不能叫做菩萨。为什么呢?如来说清净庄严佛土,就不是清净庄严,只是假名的清净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能够透彻无我的真理,如来就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P49-59

序言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禅宗是与《金刚经》结缘最深的中国佛教宗派,据说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为听闻《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经文而顿悟成道,所以《金刚经》也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视。其他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备宗,也都有注疏。佛教以外的文人学士,也以《金刚经》作为修心养性方式,而且还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在民间其流传也甚广,连日不识丁的妇孺也可以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由此可见《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比较广泛,直至近代和当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这说明了《金刚经》既重般若的悟证,探讨了一切法无我之理,卷帙又不多,恰合中国人的口味,也适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完全适应中国的人文环境。

《心经》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经。六百卷般若经当中,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者,当推《心经》了。而言简意赅的《心经》也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经》的主体和精髓。《心经》全文不过二百六十个字,但含义却极广博而精深。《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至于《心经》注疏,自古以来就有百来家之多,今人的讲注更是不计其数,可见此经传诵之盛。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它在佛教中的地位以及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关系甚密。

《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他既保留了佛陀原始的“以心印心”的禅法思想,又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禅法发展上,建立了真正的中国禅宗。由于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佛教的禅法思想也就更加民族化、系统化、通俗化和大众化。同时,《坛经》也是中国祖师顿悟法门的根本源流,是佛弟子明心见性的法宝,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学、哲学的一个宝库。1978年,钱穆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的系列讲座上,指出了七部作为中国学子必读的书,其中《坛经》便是其中一本,这可见《坛经》在国学中的地位。

从以上说明,我们不难发现《金刚经》、《心经》、《坛经》在佛教中的地位,不仅在中国佛教中体现着原典精神和独有的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们的影响不仅关涉到僧俗各界,也渗透到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欲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欲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

不但如此,现今社会纷繁复杂,现代人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实现人格完善、自身价值、利益社会、心智平和等理想,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精神,能资以人们从事现代意义上的“菩萨行”。学习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必能多少让我们离尘情俗念,于生活于工作都无不裨益。这也是古老经典凸显出的现代意义。

所以,此次译注这三部佛经,希望能指引方向,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佛教及中国文化的要旨,并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此书《金刚经》、《心经》部分由陈秋平注译,《坛经》由尚荣注译,陈秋平负责统筹全书。书稿注译完毕之余,难免仍有些遗憾之处。由于才疏学浅,故我们的注译定然存在不足和疏漏,乃至讹误,乞望广大读者能够给予批评指正。

译注者

2007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经典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陈秋平//尚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9328
开本 32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6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