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情万种是巴黎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中的巴黎,不是巴黎人在日常生活所看到的巴黎,日常生活是他们在千头万绪中穿越的空间。这也不是游客参观的巴黎,游客须听的导游的安排。作者描述的巴黎是一位步行者眼中的城市。步行并无他求,只为于无意中有所发现并继而为文。换言之,信步所至,不问东西,让漫游中的发现带来一份惊喜,然后展纸落笔。在巴黎住下之后,作者浑然不觉地融入那些为了精益求精而择居巴黎的作家与艺术家的传统。愿书中的巴黎能成为一份请柬,邀请人们来旅行。愿它推动巴黎人,也推动外国人在城里漫游,愿他们发观巴黎的风情万千,如同一桌丰盛的筵席,历久不散……”

内容推荐

  本书中的巴黎,不是巴黎人在日常生活所看到的巴黎,日常生活是他们在千头万绪中穿越的空间。这也不是游客参观的巴黎,游客须听的导游的安排。作者描述的巴黎是一位步行者眼中的城市。步行并无他求,只为于无意中有所发现并继而为文。换言之,信步所至,不问东西,让漫游中的发现带来一份惊喜,然后展纸落笔。

在巴黎住下之后,作者浑然不觉地融入那些为了精益求精而择居巴黎的作家与艺术家的传统。

她说:“我写了这本书,当然就和这本书一起建造出一座城市来,她像生我育我的圣保罗一样属于我。在圣保罗,浪漫情调可能已被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掳去,浓厚的烟尘已不再使星星露面——我愿我笔下的巴黎能成为一份请柬,邀请人们来旅行。愿它推动巴黎人,也推动外国人在城里漫游,愿他们发观巴黎的风情万千,如同一桌丰盛的筵席,历久不散……”

目录

致读者

一 找到了巴黎的头绪

二 学会信步漫游

三 肉店的肉案

四 作家的恶习

五 草地上的午餐

六 万花筒

七 不是一时轰动,而是持久荣誉

九 旅行者须徙步

十 超现实主义的巴黎

十一 咖啡馆

十二 久住学做巴黎人

十三 视角问题

十四 在巴黎周游世界

十五 塞纳河在巴黎流淌

十六 在路灯下

十七 不尽的联想

十八 烹调,还是烹调

十九 购物欲望话教育

二十 美食:令人吃“惊”

二十一 貂皮大衣与购物袋

二十二 请您吃饭

二十三 镜子、到处是镜子

二十四 待心小广场

二十五 巴黎不伤风化

二十六 死与生,古与今

二十七 笑谈骸骨家

二十八 还是“悲惨世界”

二十九 巴黎,风情万种

试读章节

一 找到了巴黎的头绪

我早就想写一本关于巴黎的书,却不知从何处下笔,于是我来到巴黎的蓬皮杜文化中心图书馆,借阅海明威的著作《巴黎:不散的筵席》。

开卷阅读,发现他写此书的起因竞缘于一次意外。那是1957年,海明威在西班牙旅行之后,途经巴黎,下榻于丽池(RITZ)饭店。

他万万想不到,饭店的行李员给他送来了两只他三十年前遗忘在这里的箱子。

“难道这是真的吗?”他深深地被巴黎人的这种“物归原主”的友好情谊打动。

在这两只箱子里,存放着他1921年至1926年间所写的笔记,上面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经历。那是他择居巴黎,忍受着饥饿、致力于写作的年代。

在如此不可思议的情况下重获这些日记,难道可以再把它们打入抽屉的冷宫吗?

不,不能。这些被保存了三十年之久的笔记奇迹般地再现,仿佛向他下了一道命令:翻阅它们,写一本介绍巴黎的书,那可是看着你走上职业作家之路的城市啊!

于是,海明威动手描写他的巴黎,这也是乔伊斯、庞德和菲茨杰拉德的巴黎。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不是发财的营生,而是神圣的事业。

我读《巴黎:不散的筵席》,只读了几页便读到了关键的一段话:“不必自寻烦恼。你一直在写作,而且还将写下去。要紧的是,能写出一句有真知灼见的话才好。”

鉴于此,我写下的第一句话便是“巴黎永远不是同一张面孔”。我悟到,我描绘的巴黎应该是那些在市内信步游逛者眼中的巴黎。正是由于他们的信步漫游,他们才能惊异地发现,巴黎是怎样的变化万千!

20年代的同一个巴黎曾先后吸引过海明威和亨利·米勒。米勒在《克里希的宁静日子》(克里希是大巴黎的一个区,位于巴黎市的西北角一一译注)中歌颂了巴黎这座“灰色之城”,说“这些灰色对于创造一种充实和谐的生活是何等的必要”。米勒此书的精到之处是他把纽约与巴黎作了对比:“百老汇,是车水马龙,脚步匆匆,是令人晕眩,是耀眼的灯光,没有让人可以坐下来的地方。而巴黎的蒙马特高地却是无精打采的、懒洋洋的、无动于衷的,有些不修边幅甚至是破破烂烂的。它不会令你着魔,却能对你产生诱惑,它并不光芒闪烁,但却如炭火那样蕴藏着炽热。”

令人惊异也好,令人感悟也好,巴黎把它的灰色变成了一种突显其他各种色彩的底色。巴黎可以把你带到一个异国,也能让你返回童年的故乡。对那些离乡背井到巴黎来搞创作的人,巴黎是不会怠慢他们的。

只有巴黎才能让这些游子说,他们的离乡背井是心甘情愿的。尽管是异国的游子,他们却已加入了幸运者的行列。

巴黎甚至令游子像海明威那样说,忍饥挨饿是一门课。当年海明威饿得别无他法,只好去看过去从未看过的塞尚(c6zanne)的油画,看过之后便懂得了塞尚是如何作画的。

放弃记者生涯之后,这位《老人与海》的作者在20年代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为了抵御诱惑,他甚至要小心安排出门的路线,绕开有面包店、蔬菜店和餐馆的小街。

海明威的《巴黎:不散的筵席》的最后一章题为“风情万种是巴黎”。在这一章中,海明威写道,如果饥饿给你开示,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你有付出,它便回报,一个永远不会冷漠的城市,那么,饥肠辘辘又何妨?P1-11

序言

设想某人为了写作而小居巴黎,并以作家的眼光审视她。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描绘的巴黎。

这不是巴黎人在日常生活所看到的巴黎,日常生活是他们在千头万绪中穿越的空间。这也不是游客参观的巴黎,游客须听导游的安排。

我所描述的巴黎是一位步行者眼中的城市。步行并无他求,只为于无意中有所发现并继而为文。换言之,信步所至,不问东西,让漫游中的发现带来一份惊喜,然后展纸落笔。

我当时这样做是因为我想念自己的国家。我需要新鲜的刺激以便重返童年的王国,这片我永远思念的家园。

我出国远行是完全自愿的,与被逐者的流亡不可混为一谈。我自我放逐,意在通过写作而在新天地里重生。如此放逐必将令我感受到行文之福。这正是我在书中所表达的。海明威写了《巴黎:不散的筵席》,与之神交便是我写本书的起点。

在巴黎住下之后,我浑然不觉地融人了那些为了精益求精而择居巴黎的作家与艺术家的传统。因为我写了这本书,我当然就和这本书一起建造出一座城市来,她像生我育我的圣保罗一样属于我。在圣保罗,浪漫情调可能已被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掳去,浓厚的烟尘已不再使星星露面。

我愿我笔下的巴黎能成为一份请柬,邀请人们来旅行。愿它推动巴黎人,也推动外国人在城里漫游,信步所至,东张西望。愿他们发现巴黎的风情万千,如同一桌丰盛的筵席,历久不散。

贝蒂·米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情万种是巴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西)贝蒂·米兰
译者 杨起//梅贻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270785
开本 32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77.65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