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细看哈佛
内容
编辑推荐

哈佛究竟是什么?

哈佛是否可以随便游览?哈佛在巨额经费从哪来?哈费校长又是如何产生的?第一个关注哈佛的人都会提出类似的追问。带着同样的疑惑,作者有幸于近年两赴哈佛,每看到不同于过往经验的东西,便随手作些记录。起先只在小范围与学生友人交流,大家都颇感兴趣,遂稍作整理,辑成这本小书。

本书通过哈佛大学许多不被一般媒介关注的景物、事件或文档,展现了一流大学独特而深刻的细节,揭示了发达国家物质文明背后起支撑作用的精神层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浮光掠影的东西,可能正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和思索的: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我们可以日新月异,而精神和文化家园的现代化我们可以日新月异,而精神和文化家园的塑造,却更需要眼光、耐心和兼容并畜的胸怀。

今日哈佛,不单是一所大学,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与典范。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图文解析式地展现哈佛;相信读者朋友也会和我们一样,透过这高山之巅的一片景色,一线风光,得出自己的思考,感悟哈佛之道。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哈佛大学许多不被一般媒介关注的景物、事件或文档,展现了一流大学独特而深刻的细节,提示了发达国家物质文明背后起支撑作用的精神层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浮光掠影的东西,可能正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和思索的;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我们可以日新月异,而精神和文化家园的塑造,却更需要眼光、耐心和兼容并蓄的胸怀。今日哈佛,不单是一所大学,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与典范。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图文解析式地展现哈佛;相信读者朋友也会和我们一样,透过这高山之巅的一片景色,一线风光,得出自己的思考,感悟哈佛之道。

目录

写在前面

关于哈佛

哈佛园

一举两得

美丽的谎言

边走边看老房子

哈佛广场的萧声

背景

迟到63年的毕业证书

一个人和一个图书馆

秘密花园

无形之间

有容乃大

哈佛校友会

生财有道

哈佛校长是怎样产生的?

最怕认真

两枚信封的俭与奢

哈佛燕京访书

淘书偶得

康桥粥会

一架会

中国的月亮

餐桌上的总统

社会安全号码

现代化建设

后记

试读章节

关于哈佛

……哈佛大学位于马萨诸塞州查尔斯河畔的剑桥城,河对岸就是美国历史名城波士顿。哈佛创办于1636年,它是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大学之一。哈佛大学医学院在波士顿市内,哈佛商学院也有查尔斯河的另外一边。另一所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就和哈佛大学毗邻而居,成为合格城内的两个大学巨无霸。

创办之初,哈佛并非此名,而中剑桥学院,仅有一名教师,九名学生。1638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年轻牧师约翰·哈佛因病去世,临死前,他将自己的全部400本图书和一半财产约合780英镑捐给了学院,1639年,剑桥学院改名哈佛学院,经纪念约翰·哈佛捐钱资助的善举,在当时,这是学院获得的最大一笔捐款。1780年,哈佛学院升格为哈佛大学,名称一起没用至今。

经过30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哈佛已雄据世界一流大学的最高端。约略统计,全校员工14000多人,教师2000多人,学生18000多人。资产约200亿美元,年经费在数十亿美元。哈佛旗下共有12大学院:哈佛学院及文理研究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商学院、设计学院、神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法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以及雷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

哈佛校训是拉丁文“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VERITAS”。翻成中文大意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校徽上的文字,就是真理一词的拉丁文“Veritas”。

哈佛毕业生中,先后产生了七位美国总统,著名的如富兰克林·罗斯福、约翰·肯尼迪等。第一任美国总统华盛顿也曾获得过哈佛荣誉学位。有近四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自哈佛。毕业于哈佛的近代中国著名学者也不胜枚举,如陈寅恪、竺可桢、杨杏佛、梁实秋、李济、赵元任、林语堂等。

甚至从哈佛退学的学生中,也有许多杰出人才。如石油大王霍华德·休斯,有五百多项专利的发明家波尼·莱特,创立乡村乐队“国际潜水艇乐队”的著名歌手格兰姆·帕森斯,以及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风云人物比尔·盖茨。

哈佛的学生来自全美各地和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也有接受继续教育或夏季学校的特殊学生,年龄从十几岁到80多岁。要进入哈佛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哈佛一直是全美录取竞争最激烈的学校之一,每年的申请人数高达20000多人,只有10%左右能被幸运录取。美国学生大多数同时申请好几个学校,学校和学生之间可以双向选择,但被哈佛和其他名校同时录取的学生中,有75%左右都会首选哈佛。进入哈佛困难,但哈佛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有才华地优秀学子提供了入学的机会和可能……PⅦ-Ⅸ

序言

《细看哈佛》,提笔写出书名,心却虚了半截,立刻想起的,是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刻画的俩人。两位当然都算学者。褚慎明,英国学过哲学,回国新锐,在今天讲就是海归,倒也不算草包,甚至还有高论:“现在许多号称哲学家的人,并非真研究哲学,只研究些哲学上的人物文献。严格讲起来,他们不该叫哲学家philosophers,该叫‘哲学家学家’philophilosophers。”这个“哲学家学家”让方鸿渐觉得很妙,问是不是原创,海归兄妙答日:“这个字是有人在什么书上看见了告诉Bertie,Bertie告诉我的。”方鸿渐不解“Bertie是谁”,不料人家漫不经心来了一句:“就是罗素了。”

世界有名的哲学家,新袭勋爵,而褚慎明跟他亲热得叫他乳名,只让旁人一片羡服,赶忙问:“你跟罗素很熟?”

“还够得上朋友,承他瞧得起,请我帮他解答许多问题。”

端此一句,直让外行高深莫测。钱钟书却来了个大话西游:“天知道褚慎明并没有吹牛,罗素确问过他什么时候到英国,有什么计划、茶里要搁几块糖这一类非他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

呵,哈哈。在外国混过些日子,回来吹牛,怕没有比这更经典的了。

至于那位到英国考察过导师制度的教育部视学先生,平均每分钟一句半“兄弟在英国的时候”的做派,更有让人当场厥倒之功效。

那说点风土人情呢?也不成。断比不上方鸿渐以鸦片和杨梅大疮论“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的功力。

想起这些,闭嘴都唯恐不够严实了。

要谈哈佛,谁有资格?

可是,还是想谈。

少年时代,听到哈佛,好像远在天边。记得一中学同学开玩笑,说将来要上哈佛,当时听了觉得对,这才是理想——因为根本就无法实现。

20多年后,因得机缘,先后两次去了哈佛,终有机会稍窥其详,从一开始就带着探秘的心情,直到最后离开。有了《围城》的教导,自然知道学者不应该做什么,但也一直在想:哈佛哈佛,究竟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去看,去想。

于是,每看到不同于往日经验的东西,事无巨细,随手做些记录。积累多了,一整理,发现非常有趣,大多是有关西方文明的点点滴滴,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写真。遗憾也有,譬如,虽有机会和“Bertie”或“Bertie们”套套近乎,留下些证据表明也曾拜过师傅,得有真传,但一想起钱钟书的小说,就觉得这念头的俗套,终于此道斩获无多。眼睛瞪老大,总该有所关注,于是便有了这个文图册子。

这是写给朋友看的书。

总有朋友问起哈佛,可“兄弟我在哈佛的时候”这等美好句法,生是无法习用,无奈之下,不得不谈,也非常想谈,都是鸡毛蒜皮,干脆就叫《细看哈佛》,取其着眼于小事,也有走马观花之意。也的确是走马观花。不过,路过也有路过的好处,常常一眼就会发现令人惊羡的东西,在哈佛生活久了,这种敏感反而会慢慢有所消退,我曾戏称为醉生梦死,也有说是审美疲劳。其实,都对。

说到哈佛,美国有句笑话,说一个哈佛毕业的人,总会在见面的最初三分钟亮出身份。这样说,对哈佛人算是善意的调侃。不过哈佛名气之大,也是刚入美国国门就有立竿见影体会的。

第一次去,从洛杉矶入境,然后再转机波士顿。所有外国人一字排开,等待入境检查签注。移民局官员好不神气,腰上还别个盒子炮,那架势铺张得很,也让人紧张。轮到我,问去哪,刚答哈佛,签证官原来毫无表情的脸上呼啦就绽放开来,甚至重复一句:“Wow,Harvard!”二话没问,直以“哈佛生活愉快”,笑脸作结。  哈佛果真是金字招牌。日后在世界其他不少地方,都遇到类似经历。想来哈佛人如果真是一见面就喜欢亮出身份,那也应是这身份背后的高贵与荣耀使然。

于是,开始关注哈佛。随着日后各种接触,逐渐发现,哈佛,已不单是一所大学,更是西方现代文明的颠峰和典范。这本小书收录的,就是这高山之巅的一片景色,一线风光,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真实生动的关于西洋文明的点滴映照。

没了要写罗素或罗素们的思想负担,胆子竞也大了许多。第一次去哈佛是在7年前。古人云,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今,万卷书没破,走万里路倒先有了机会。一年美国之行,大多浮光掠影,其间感受却也光怪陆离,别有滋味。各色体味略记于后。两年前再度访问哈佛,又有了数码相机,每遇精彩便拍摄记录。虽非专业摄影讲究用光取景,但透过镜头,却也发现哈佛的许多动人细节。两次哈佛之行以及其问的种种往事记忆汇集一起,就成了这本小书。

  尊贵的读者若有兴趣,不妨我们一道,边走边看,边看边聊。

后记

接到编辑电话,让写篇后记,谈谈编写此书的缘起。电话催得很急,我这头却被各式各样的事情缠绕,无法脱身,直到约定交稿的最后几个钟点,才强迫自己坐到电脑前,开始写这篇后记。

不写并非无话可说,而是有很多话要说又不知从何谈起。目前看似很忙,却未必忙到点子上的状态,也正是促使自己要写这本小书的一个缘由。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和八国联军交手至今,满打满算才百十来年,但今天的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学会并掌握了西方的现代科技。大、中、小学课本里,除了几篇古文代表着传统文化外,相当多的青少年都把时间花费在学习西方现代科技知识上,当然也包括学英语。从表象上看,当代中国是若干文明古国中全球化进程最为迅速的国度之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更是历史上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近几十年来,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数,恐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也使得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层面。笔者有幸也在这一时期两次前往哈佛大学访问学习,当最初的好奇和兴奋平息之后,总有一些深入一点的思考——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一浪高过一浪的成功经验到底是什么?在发展相对成熟的西方现代文明背后,还有哪些东西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并研究的?

如果单从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方面看,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我们甚至已经可以用近似于“一夜之间”的速度建起一个新浦东来。但每一个到过发达国家的朋友回来后,都会颇有些关于彼此差距的感慨,这种感慨既非来源于社会体制,也非来源于文化差别,常常都是一些非常细微的小事构成的日常感受,当这种感受在国内外从两个不同方向反复迭加起来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那种基于细节的现代化,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所谓观念的现代化,是任何金钱或汗水都难以即刻换取的,它需要的是一种对现代文明深刻理解之后的融会贯通,是一种潜意识之下的行为更叠。

我们常说自己有几千年悠久的文明传统,所以我们当然地也不会拒绝任何先进文明的精华,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备如此的慧眼,能否获得这样的机遇,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西方发达国家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的精华之所在。

出于上述想法,在哈佛的日子里,总喜欢用这样的视角去观察,去探索。时常就能发现一些令人感慨的东西。尽管微不足道,有些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但却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或正在失去的,又正是现代文明所必须具备的。

我以为,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和感兴趣的朋友交流一番,至少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自己,也进一步认识世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个文明最大的敌人或许也是自己。仔细地观察西方文明,至少可以多一面镜子,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对着照照,总归是件有趣的事情。或许,还能比有趣更多一点。不亦乐乎?

借此机会,也对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哈佛大学的资助深表感谢!还要感谢辽宁教育出版社、“花生文库”及美编翁涌先生的精心策划设计和高效率的出版运作。时间仓促,学识有限,倘有错漏,恳望读者随时指教,以便改正。

徐飞

2004年草于中国科技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细看哈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272796
开本 32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712.8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1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