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什么需要狐狸
内容
编辑推荐

狐狸有句老话:关于我们的世界,答案不可能只有一个,在关于世界的种种答案里,个人只能知其所知。本书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费振钟的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随笔20篇。

内容推荐

为什么需要狐狸,如果狐狸是多元价值之下自由主义思想的象征,那么我们对狐狸的需要,在极权主义逐渐从国家政治中心退出的今天,应该说更集中于日常政治。关于平等宽容尊重理解沟通等观念,如何在自由的意义上产生和牢固建立起来,较之极权主义时代可能更加重要。然而困难之处,仍在我们自身,在于我们对于道德价值的认识。

目录

自序:梦到狐狸也不惊

有一种生活是仪式

葬辞

我们家的诊所

冬夜与老人

麻雀、电线与勘探队

1977年顾庄的高考

革命与我们如此之近

1976年:徐家庄纪事

右派徐正基

失踪的乡间手艺人

民办教师

文化站长

让他们变得简单

橄榄核铭

惊悚

我要想一想

看汪先生写字

家书后面

为什么需要狐狸

试读章节

有一种生活是仪式

1972年冬天,我到一个高中同学家里,吃了一碗包菜汤。

我的同学姓汤,我们入学时分在一张学桌,相见恨晚,交往才半个学期,他就盛情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吃饭了。汤同学说,我们家有包菜,到我们吃包菜汤吧。

到同学家,是夜间十点多钟。这个时候去吃包菜汤,于理有点奇怪,于情倒是情深义重。我们在学校晚上大都一碗稀饭,到晚自习后上床时早已胃肠匮乏,辘辘乱响。饥饿中睡觉,虽然习以为常,但也不是没有欲求,尤其冬夜苦长,饱暖之思有时竟是非常强烈。此时同学邀食,实有当年韩信对漂母的感动。如果不是要好知己,哪里能够有这份情意。我一生当中,得人好处不多,能牢记不忘的以包菜汤为最早最真切。

同学的母亲,并没有因为儿子领了人来家里稍露颜色,脸上只有喜欢。听儿子说了要请同学吃包菜汤,连忙洗锅升火。秋后的穰草在灶膛里发出呼呼的火声,火光下见她慈眉善目,看我似饿饭的孩子,好生心疼,而我是谁竞也不曾言语一问,于我已顿觉浑身自在温暖。

饭是粳米饭,满满尖尖一碗,带着锅巴。我知道这碗饭有多贵重。农村普通人家,粮食都不宽裕,都要省着吃,才能保证来年春荒时不饿肚子。能吃稀粥,就不会吃干饭。一碗米饭,差不多就是奢侈。接着,我们要吃的包菜汤端了上来,同学的母亲对我说,才从地上起上来的,不算好东西,尝个新鲜。包菜汤盛在一只大蓝花碗里,菜叶菜梗切成细细的丝,少少的一点汤,上面洒了一把青葱花,滴过几滴香油。看得出这是同学的母亲精心做出来的,能把包菜汤做成这样周正的母亲,就不只让我感到温暖,多的是敬重了。原来以为,我们生活贫穷,衣食不周,那份过日子的心思在辛劳之中磨得粗粝麻木了,有谁能这样温厚和精心,对亲朋至友,谁还能做得到恭敬如仪,待客之道又哪里还可以寒夜客来茶当酒?但这想法在今夜便是错了。我同学的母亲给了一个明确回答,无论世界怎么样,人自有一份心里的端正和庄严,这端正庄严一直隐在生活后面,支撑着生活,不会让生活潦倒和败坏。只是,我们难于觉察,只要稍微粗心,我们就可能视而不见。我的幸运在于,以一个区区少年尚未健全的心智感觉到了领受到了。所以,我对同学的母亲做的这碗包菜汤,在那个冬天的夜里,满心是感动了的欢欣。

前年冬天,我们忽然开始自己做青葱花包菜汤时,就是受到这个躲藏了三十多年的感受的诱惑。我们相信生活有它的延续性和关联性,看上去有时候它可能被什么东西切断了,一隔就隔下千万里;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但从前他们是连在一起往后亦要约定相会的。这便是生活的神秘联系,和生活给予我们无可怀疑的信。

关于过去的印记,并不显现在我们记忆之中,而是在感受之中。感受在时间的流逝中失而复现,亦非智力,而是我们偶然巧遇后的复活。因此,我们不能通过记忆去追怀那些藏匿在深处的感受,但在等待中,我们会在某一天与它再度相逢。我相信普鲁斯特曾经说过的这些话,我愿意让我所有的感受复活在记忆里。

这一天,我们做了包菜汤,续上了前信和前缘。于是同学的母亲,又出现在面前,我们需要的生活感受又回来了。所不同的,我们是立意要把它当做一种幸福仪式。

人是为了一个简单平常的道理而活着吧。你不可能知道明天怎么样,活过一分一秒,接着再活一分一秒,活下去,就生出一种道理,活出一种信念来。

我母亲民国二十五年生,今年七十岁。她的父族,是当地富户,到她出生时,父亲手上拥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酒坊,整条街道都是她家的糟作和酒店。母亲的骄傲,是她过年过节时,端起一杯酒对我们弟兄说,我们小时候可不像你们这样喝酒,要喝就是一大碗。我母亲其实很苦难,三岁就没了妈,十来岁时父亲也死了,靠上面的大姐领着她,度过乱世,嫁我父亲时,只算是一个孤儿。她后来的这点骄傲,不过偶尔想起往昔的日子忍不住心气高涨,长年累月却也平朴无言。她不认字,自然不必知书才达礼,守着规矩过活就不会错。她相信命中注定,否则她们热气腾腾的家,怎么一下子就断壁残垣,门庭冷落,子息凋零?这是连叹息都不用叹息的。哪家能打万年的桩啊,母亲说话之间透露了生命其实就是一个花无百日好天道不由人。这就是一种规矩,服这个规矩,才能够看一切都见平常。

我父亲去世后,母亲已有十年独自一人生活,不与子女们在一起,她愿意日子清静。旧历年前不能回去看望她,电话问安,叙话中,她说昨天送过灶了。接着是一声长叹,又过去一年了!

母亲送灶,是一年中的大事情。灶神爷,民间的神祗,常年和人相处一室。他的职守是人家的饮食,到年前也要上到天庭报一声平安。母亲独敬他的好,专门设了礼仪送接。一个碟子,盛了一撮红豆绿豆,一方豆腐,一片新鲜菜叶,还有几片茶叶,这些日常食品,让灶神爷带了去做平安的信物。另外,我母亲又折两三截麦秸秆做竹马,送给灶神爷作坐骑,好快去快回。灶神爷乘着它就从烟囱里上达天庭了。有点西方圣诞老人的意思,只是没有那么热闹。从我记事时,我母亲送灶年年如此,恭谨不怠。这仪式虽然微不足道,但若一做就四五十年,其间的精心和敬意怎么估量也不过分。有时候,会让我联想到一种宗教感情。显然,我母亲与许多中国女人一样,是没有自己的宗教的。据我所知,她也不曾加入过任何宗教团体,从不吃斋念佛。按照我们浅薄可笑的说法,她只是一个“迷信”的人。这种说法的不确当之处,就在于我们自己狂妄自大,以为理性在手,而小视像我母亲这样为了一个“迷信”的想法而活出来的芸芸众生。我相信,坚持生活下来的人,多少都会具有自然的宗教感情的。

一位东方哲人自问自答,宗教是什么?宗教就是一声惊奇或一声叹息。我母亲的宗教,就在她一年一度送灶仪式后惊奇一样的叹息之中。

我小时候对母亲送灶神心存好奇,但也没有问过母亲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母亲对我们说,送过灶,就可以过年了。她的意思是不送灶,就不能过年。这是道理吗?当然。这是母亲心里的道理,沉着,不动不摇,即使世事多难人间沧桑,母亲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道理对我的人生观的影响看不出来,但我相信它暗中存在。一个如今仍在生活中苦苦摸索的儿子,他于意识深处保存了母亲的信仰,他可以用母亲的方式来讲述属于母亲的往事,这就是影响之所在了。

那时候,我们一家生活在乡村小镇,日子拮据,父母辛苦一年,全家不至饥馁,也就谢天谢地。每到过年,孩子们想的是一年一度的欢乐,而做母亲的,则在辞旧之中祈恩来年,她的责任是还要将日子继续饱暖地过下去。送了灶后,我母亲就为我们几个孩子忙年作了。花生和豆子平时集在沙罐里,是要搬出来炒的,米粉团子也要蒸,虽只有一两块咸鱼咸肉,却也会卤了香香的腊味。皆因送过灶神爷,一切都已放心,母亲眉眼舒展,手脚安稳,不慌不忙,平心静气,做她要做的一切。我们就在母亲平安的目光中走到新年里。1-5

序言

梦到狐狸也不惊

这部散文集的写作,现在越来越让我意识到,寻找和恢复丢失的感性有多重要。1990年后,对我来说,有一种缺憾,渐深渐浓,但我不知道这缺憾到底在什么地方,有一种东西,看着它离我远去,而我却无力抓住,无力追踪。也许,从一开始,当我用概念的方式写作时,我并没有想到它要以感性的萎缩和丢失为代价。那些曾经让我沉浸其中的理论思考,亦会带来某种满足,可它抵挡不住时时袭来的焦虑。你从你生活的世界里,把你自己拔出来了,你所有那些感性经验,因为缺少土壤和水分,死在你的身体里;而思维和思想离开感性,是那样危险地走向单一和绝对,这是你焦虑的真正原因。有时候,你自己目睹那些从手指上出现的文字,它们变得僵硬,面目可憎。这显然不是文字本身的问题,而是你所依赖的那些概念表达,越来越多地流失活力。对写作的怀疑,成为缠绕自身的困境,直至你开始放弃,开始在写作之外重新发现写作,那已是上世纪之末了。

我读犹太学者以赛亚·伯林就在这一段日子。感性这个词,从他的书中以不同寻常的意义跳出来,深深触动了我。伯林借了古希腊的一句格言,在文学范畴内把人分成两种,一种是刺猬,一种是狐狸。刺猬相信绝对理念,狐狸则依从感性;刺猬自恃有一大知,而把世界解释为可以绝对把握的对象,狐狸则从感性中多知多觉,洞察生活的丰富多变。刺猬的信念把思想导向专制,而狐狸用它的眼睛引领着思想的自由。伯林的自由主义哲学深赖于感性的发现,他从19世纪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身上看到了刺猬与狐狸的矛盾,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托尔斯泰写作的天才之处,正是他的狐狸性,由此,伯林把感性的自由主义特质,从一般性的语词阐释中突现出来,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这对我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冲击,我很感谢伯林关键时刻给我的启发。我甚至想到,基于对伯林的理解,我可以创建感性自由主义这一语词,来表达我的心领神会以及欣悦之意。

在此,我不但认识到了感性的现在状态,而且理解了感性的历史生成过程。感性在时间之中存在,并且在时间中生长,追寻失去的时间,在普鲁斯特那里,就是追寻那些时间之中的感性世界。你读普鲁斯特的小说,就知道早在写作《驳圣伯夫》时,每天早晨谛听天鹅绒窗帘之外的阳光,他对于时间的幻想和认识,总是与他复活感性的努力联系在一起。感性在时间远处,体现了它记忆的长度和历史厚度。一个能够回到感性的历史之中的人,才说得上感性的复活,才有真正的感性。我从伯林那里获得的欣悦之意,事实上经过回到感性历史之中的努力以后,一天比一天得到确认,这使我不只空喜欢一场,而是切实体察到感性在时间中复活的悸动。以前那些焦虑不安,在写作诸如《有一种生活是仪式》这样的短文过程中,亦可以发现它们化如一道安静的流水,宛转而去;而整理《革命与我们如此之近》的上半部,由细节所构成的叙事,依据个人感性经验,剥离出一种历史,其中对于我们身体的修复,不用说正是对生命的安慰和对自由的憧憬。最新写作《葬辞》,把感性世界里那些片断连缀在一起的意图,与其说出于对土地和亲人的忆念,不如说它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想象,以及包含在这想象之中隐秘的伤痛和悲悯。最后,我把《为什么需要狐狸》置于书末,既是前因,亦是后果。自由是风,从感性的原野上,轻轻升起,所过之处,思想也将重新长出绿色。

少年时,有读《聊斋志异》的经历。写得好的是狐狸的世界,那些凭感性化生女子的灵狐们,原与我们不同出没,让我们常常在荒茫之处,因偶然相遇而惊艳。现在却是,懂了无论哪种生命,原都可以共生同在,一个空间时间里,相与往还,如此一想,已然梦到狐狸也不惊了。

2005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什么需要狐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费振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23444
开本 32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