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登之围/帝国的草原三部曲
内容
编辑推荐

“帝国的草原”三部曲融历史、人文、审美为一炉,视角独特,情节生动,语言简美,叙述晓畅,成功地再现了一个草原王朝的兴盛过程,塑造了一个隐忍而又胆识过人的冒顿单于形象;小说主要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是继《李自成》、《张居正》等作品之后优秀历史小说的新收获。

内容推荐

《白登之围》写了匈奴单于冒顿励精图治,匈奴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灭东胡后,又灭了西邻月氏国。汉高帝六年,冒顿联合降将韩王信军南攻太原郡,抵晋阳。汉高祖刘邦率32万大军北上拒敌,冒顿匿其精壮,以弱诱敌,刘邦却轻敌冒进,孤军深入,被匈奴精骑40万围困在白登山上,激战七天七夜,最后陈平献计,重贿冒顿的爱妻兰霞阏氏才得以逃生。

目录

色彩斑斓的长篇历史画卷(代序)江晓天

楔 子

第一章 韩王北迁

第二章 单于渡河

第三章 兵临城下

第四章 烦心事

第五章 马邑易帜

第六章 汉皇亲征

第七章 惊 变

第八章 南北夹击

第九章 甩钩钓鱼

第十章 晋阳谈兵

第十一章 兵困楼烦

第十二章 投桃报李

第十三章 刘敬探营

第十四章 拒谏轻进

第十五章 紧锣密鼓

第十六章 白登之围

尾 声

后 记

试读章节

汉高皇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称帝的第二年。

腊月,阳光疲软地照射在楚国西界陈县城北的官道上。官道上沟沟坎坎高低不平,两边的村落稀疏破败,人烟罕见。道旁几株枯枝上有几只寒鸦不时地“呱呱”地叫着,像是在寻觅它的伙伴。偶尔有一两个路人佝偻着身躯踽踽走过,他们衣衫褴褛,形容枯槁,背着破烂的行李卷,一看便知是那些沿途乞讨的逃荒者。这连年的战乱,让中原这片土地满目疮痍,遍体鳞伤。

正午时分,在这片寂寥的旷野中,出现了一支打着各色旗幡的车队。这支车队顶着凛冽的寒风向北急速行进,三千名铁甲骑士在二三十名身披红色斗篷的将军的率领下,队列严整地驰驱在前后,护卫着这支不寻常的车队。

这队伍中央有两辆翠羽作盖黄绫衬底的毡车特别瞩目。车前有十二面日月大旗开道,车厢上绘满龙虎鸾雀的各色彩绘。在左騑马的车轭上系挂着罕见的牦牛尾。这种与众不同的装饰标志着这两辆毡车的特殊身份,它是天子出巡的乘舆与它的副车。

此刻,第一辆毡车的车厢里端坐着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与一位绝色美人,美人膝前倚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

刘邦头戴通天冠,身穿绛色绣金龙袍,四十七八的年纪,仪表堂堂。史书上记载他的相貌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隆准是高鼻梁,美须髯是明白不过的,只是龙颜是何等模样,颇费思量,至于左侧大腿的七十二颗黑子,则更无人得知。总之,是难得的好相貌。不像描绘赢政时用的“蜂目、长隼、鸷鸟膺、豺声”等听了就让人难受的词语,除了长隼不知长到什么程度外,黄蜂般的眼睛,鸡胸,豺狗的声音,合起来,简直是个丑八怪。想起来,赢政也不致长得如此寒碜,当是史家有意无意的丑化。至于说到刘邦左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也许只是种皮症,却被人认作奇相。不过,此人确实不同凡响,短短八年时间,就从一个小小亭长扯旗造反,一步步登上了皇帝宝座,使天下多少英雄豪杰都拜倒在他的脚下,俯首称臣。

他身边的那位绝色女子是他宠爱的戚姬,二十三四的年纪,长得花容月貌,美若天仙。此刻,她依偎在刘邦身边,一脸不高兴,嘟嘟哝哝地说道:“刘郎,咱们真要回洛阳,真不去云梦大泽游猎了?那咱娘俩这回不是白跟您来一趟吗?真让人扫兴。”

“回去吧,快回去吧,有许多事急着要办呢。云梦大泽嘛,以后再去,有的是机会,不急嘛。”刘邦轻轻拍打着戚姬白嫩的小手,安抚着这位年轻的夫人,神情显得很轻松。

傍靠在戚夫人膝前的男孩是皇子如意。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眉眼问很像他那位出众的父亲。现在听父亲说要回去,不去玩了,便嚷道:“父皇,怎么不去打猎了,我要去嘛,我要去嘛。父皇说要给我打一只大老虎的,父皇不能说话不算数,不能嘛!”

说着,他过来拉着刘邦的手,扭动着身躯摇晃着。

P3-4

序言

         色彩斑斓的长篇历史画卷

            (代 序)

                  江晓天

自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编辑长篇小说《李自成》一、二卷以来,笔者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多一份关注。新时期以来,历史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像《曾国藩》、《张居正》那样的好作品。近日读到了李兴叶同志创作的“帝国的草原”三部曲,又一次让我品尝到了阅读的喜悦。读后,十分兴奋,不忍释手。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艺术上很有光彩,思想上颇具深度,气势恢宏又赏心悦目的长篇巨制,是近年来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又一难得的收获。

“帝国的草原”挖掘了一位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匈奴王国的开国领袖冒顿单于。从散见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里的简要记载中,作者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巧妙地为这位人物铺设了一条光辉的生命之路。让今天的读者读到了匈奴史中最辉煌的一页。

对一部历史小说的鉴定主要看它是否能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两者和谐的统一。这个统一最主要的又体现在作者倾注全部心血塑造的典型人物身上。能否使所描绘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能否展示他性格的丰富、复杂以及创造历史的过人之处。 “帝国的草原”中塑造的主人公冒顿单于出色地完满达到了这个创作追求。

“帝国的草原”三部曲也可称作“冒顿单于”三部曲。它着力表现了冒顿一生中作出的三件大事。第一部《飞镝弑父》写了冒顿这个胸怀大志而又失宠的匈奴王子如何当人质、受迫害,如何设下“飞鸣镝”的毒计,从昏聩的父亲手中夺取政权的故事;第二部《马踏东胡》写冒顿当上单于后如何励精图治、忍辱负重。最后一战攻灭草原强国东胡,把孱弱的匈奴带上草原霸主地位的故事;第三部《白登之围》写冒顿领军南下,夺回了当年被秦将蒙恬攻陷的河南故地,与新兴的刘汉帝国发生冲突,设计将踌躇满志的汉高祖刘邦围困在平城(山西大同)的白登山上七天七夜之久,迫使刘汉帝国改变了对匈政策,变对抗为和亲,匈奴从此也成为刘汉王朝最大的对手。这三件大事让冒顿彪炳史册,构成了这位匈奴帝国开创者生命史上的华彩乐章。三部曲每一部都独立成章,前一部又为后一部留下伏线,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因此,虽然小说篇幅浩大,史实繁杂,但作品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叙事层次分明,顺达流畅,读来酣畅淋漓,有一气呵成之感。

书中作者对冒顿单于的大智大勇与作为一个君王的雄图大略描绘得十分突出、十分充分。为了振兴匈奴的大业,他能付出一切代价,作出一切牺牲,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与屈辱,又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胆识与凶残,极富智慧地战胜了一个个强劲的对手。一步步登上了他事业的顶峰。由于作者在各种困境中,在爱恨情仇的纠葛中去刻画主人公,使主人公立体地、透明地矗立在读者面前。这个形象包含的人性的复杂与丰富、内敛的人性力度让人赞叹不已。

历史小说的创作必须尊重史实,更需要以现代人的观点来审视历史。冒顿这个人物在传统的史籍中也常提及,但他的出现往往与“弑父夺母”的“禽兽行为”联系在一起,匈奴这个词也常常与嗜杀、掠夺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一群化外的野蛮人。 “帝国的草原”中作者却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深入地分析研究史实: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以一种肯定、赞扬的态度描绘了这个民族的领袖人物,应该说,这一种观念的进步,深刻地揭示了匈奴民族古老的一页。作者也写了冒顿凶残、狠毒的一面,但同时也写出了这种行为内在的依据与特定情景下的合理性。中外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君王总是会以各种手段去实现它的政治目标。在政治斗争中,手段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既定目标的追求与实现。它也告诉读者,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都有这个民族内在的生气,都有它天才的领袖人物的出现。

“帝国的草原”另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作品整体呈现出的丰富斑斓的色彩感。这种色彩的构成有:各式人物的色彩,各种不同场景的色彩,游牧民族习俗风情的色彩。围绕着冒顿单于的谋臣武将、各个时期他的主要对手、君王后帐中的美人佳丽等等,人物众多,性格各异,铺设成一条长长的人物画廊,其中许多形象十分生动,富有情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草原、森林、沙漠、河谷不同的地域风貌;风雪雷电变异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风情,祭祀、庆典、婚嫁、狩猎等等场景的转换。尤其要称道的是作品中描绘了多次战役的宏伟场景,每次战役都有不同的特点,十分精彩。另外,作品中繁富独特的细节描写也增添了作品的色彩。

这多姿多彩的各种因素,艺术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发生的环境氛围,也整体上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与真实性。它在我们眼前铺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长篇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冒顿单于英姿焕发地率领他的“鹰之队”开创着他的草原帝国。

结识兴叶同志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当时他是从事影视美学理论研究的,业余也写写小说,我拜读后说过他作品中有一股灵气。在这部“帝国的草原”中,我又读到了这股灵气。作为一个老朋友我衷心祝贺这部作品的诞生,相信它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与欢迎。

                        2005年11月

后记

“帝国的草原”三部曲的创作起因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那是“文革”时期,我在文化部静海五七干校劳动,校部办公室有难得的两架书,其中有一部精装十册的《资治通鉴》。我因在校部管仓库,便有机会一本本借阅,将这部大书粗粗地通读了一遍。尽管是骑马观灯式的浏览,仍收益颇大,其中许多历史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打动了我。那位匈奴先祖——冒顿单于的起家史便是一例。他那出奇的智慧出奇的凶狠出奇的成功令我震颤,叫我感喟,这也与当时发生的一些事件有某种暗合有关。例如当时的副统帅林彪讲过一句有名的话:“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后来又补充了一句“在执行中加深理解”。、说实话,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迂腐与强调的思维的独立性,起先对于这句话我是不理解的,并有反感。读到冒顿单于“飞鸣镝”的故事,我似乎一下子悟到了它的“真谛”。原来这句话不是林彪的发明,史籍上早有“先知先觉”。在当时的那股政治热中,这个故事对我也有许多别的启示。同时,也当即觉得,这个故事倒是一个有为的创作题材。

以后,我离开了干校,但那个故事却在脑海中生了根,还不时闪现,也仿佛欠下了一笔文债,似乎只有还了这笔债,那位匈奴先祖的幽灵才会回到故纸堆中去。

1988年的夏天,在好友过秉忠、应■芳夫妇家聊天,偶然讲起了冒顿单于的故事,他俩听了很有兴趣,一定让我写出来,也使我感到对那段史实有兴趣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正有一段闲散时光,便跑图书馆、博物馆,翻阅各种史籍与有关书刊,调动我曾在西北地区采访过、工作过的记忆,开始了关于这位冒顿单于故事的写作。后来还去山西大同寻访了白登山古战场遗迹。

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史料少,加上又无长篇小说创作经验,最初搞成的东西自己很不满意。好在并无急切的功利,便放放停停、想想写写,东添一笔、西加一段,有暇时一稿稿写、一稿稿改,也觉得有一种休闲的乐趣。

1993年冬,我将书稿的第一部请老领导江晓天同志看看,请他把握一下,像不像个东西。他读后给予了肯定,觉得基础很好,有特色,并在结构安排上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晓天同志是当年历史小说《李自成》的责任编辑,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时推出过《红岩》、《创业史》、《红日》等一系列文学名作,有丰富的审稿经验。他的意见给了我很大鼓励,使我有勇气把这部作品一卷卷地写了下来。

十多年过去了,这部三部曲终于完成出版了。这里我要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领导与同志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在出书难的今天,感谢出版社接纳了这部稚拙的作品。特别要谢谢责任编辑侯健飞同志。他年轻有热情,一次次催促我去完成这部三部曲,为这部书花了不少精力。我是一个很懒散的人,爱读书不爱动笔,正是在不少朋友的关心督促下才下决心完成这部三部曲。

创作是艰苦的,也是愉快的,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只是去讲述一个故事,也是在诉说自己浅显的人生经验与感受,这是我主要的创作体会,也是这些年的收获。

                         2005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李兴叶先生创作的“帝国的草原”三部曲,又一次让我品尝到了阅读的喜悦。读后,十分兴奋,不忍释手。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艺术上很有光彩、思想上颇具深度、气势恢宏又赏心悦目的长篇巨制,是近年来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又一难得的收获。

——著名编辑家、中国文联原书记处书记江晓天

这是一部十分新颖的历史小说,作者能关注到历史上一位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令人惊异,也凸显了一种历史感悟与魄力。它是正史,不是戏说;它既依据史实,又有想象与创造。作品气势恢宏,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著名小说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国文

这的确是一个戏剧性很强、富有传奇色彩的古代故事,改编成电视剧一定会引人入胜。但是这部作品的价值却不在这里。作者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古代,以现代人的观念思考历史,他超越了历史,沿着那有限的历史记载提供的线索和开辟的途径,对历史人物的灵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我对一个朋友说:“如果你真想改编电视剧,那么就请你认真做好物质的和历史知识的准备,千万不要粗制滥造,把这样一部好小说搞成一个浅薄的故事。”

——中国电视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著名文艺评论家杜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登之围/帝国的草原三部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兴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18443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6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