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著着意于将“上海”历史化为一个表征现代中国文明建立的文化空间,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和作家研究,分上下两篇分别探讨“抗战”中张爱玲与“文革”后王安忆的文化生存状态,由此感触这两场民族大难后中国现代文学看似被中断的精神联系。
图书 | 魅影下的上海书写--从抗战中张爱玲到文革后王安忆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该著着意于将“上海”历史化为一个表征现代中国文明建立的文化空间,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和作家研究,分上下两篇分别探讨“抗战”中张爱玲与“文革”后王安忆的文化生存状态,由此感触这两场民族大难后中国现代文学看似被中断的精神联系。 目录 上篇 末世视野的镜像“对照” ——再论《传奇》 第一章 “镜”的“影像”及“对照” 一、“镜”的“影像”性及影像的“表演”性 二、物镜、心镜与“对照”及对照的“对话”性 三、“文明之镜”、“文明的镜像”与寓意“对照” 第二章 《传奇》:一个寓意的“镜像世界” 一、世界:东方与西方 二、两个中国、两个时代 三、中国:寻找归“家”的路 四、古中国:沉到底? 五、方生方死的大时代 第三章 《传奇》“余韵”及其他 一、“张看”中西的立场与姿态 ——在张爱玲与鲁迅之间 二、张爱玲:都市人?个人主义者? 三、《传奇》之后:从“镜像/表演”到“普通/写实” 下篇 进入历史:从“个人”到“民间” ——从世界意识看王安忆的创作历程 兼谈我们时代的文学“偏至” 引言:“世界”意识与“中国”书写 第一章 从“庸常之辈”到“孤独与反自然的英雄” 一、“自我”的经验:错失的时代“列车”与纷乱的 个人“命运” 二、“彼岸”光下:“国民”的悲哀与“人性”的颂歌 ——启蒙意识中的“科学”与“宗教” 第二章 “伤心太平洋”中漂流的孤岛 、 ——“巴别塔”的启示:浮出地表的“现代城市”与 “象牙塔”之重建 第三章 《长恨歌》:双重“历史”视野下的“上海”书写 一、现代城市文明批判的新坐标与“上海”的 历史定位 二、两个王琦瑶:“上海历史”与“中国历史”的 纠缠与分途 三、“王琦瑶们”:“历史”拯救中的“个人”之匮乏 第四章 聚沙成“塔”:“浮萍”岛上精神之光的燃起与寂灭 一、回寻“历史”,通达“民间” 二、《富萍》:“到底是乡下人” ——一首“小鲍庄”的创世“史诗” 三、唯“物”主义的“众生”世界与“泛民间”的歧途 ——从“海派”张爱玲到“京派”沈从文? 结语:重寻进入历史的契机:“个人”的呼唤与自我的重新面对 ——“启蒙”宿命下面对“世界”的言与默 不是“尾声”:再读《小鲍庄》 ——“文化”年代的“魔幻”与“现实” 一、“生死场”与“国民性”:从“呐喊”到“赎罪” ——“辫子”、“长虫”与“武疯子” 二、“理水”与“寻根”:“文化山”头的旗帜 ——捞渣、拾来与“大柳树” 三、“秧歌”与“革命”:“顾冈”疯了! ——“文疯子”、“老革命”与“水坝” 参考文献 跋:寻找接通历史的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魅影下的上海书写--从抗战中张爱玲到文革后王安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5975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7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5 |
出版时间 | 2006-04-01 |
首版时间 | 2006-04-01 |
印刷时间 | 2006-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