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国民
内容
编辑推荐

由青年作家夏凡倾情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大国民》正式出版面世。该书以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为素材,讲述了为挽救两名儿童而血洒浙江温州的外来民工李学生,由一个“小人物”成长为“大国民”的思想轨迹和人生历程。一年前,农民工李学生因救两名儿童壮烈牺牲,被誉为“感动中国人物”。

《大国民》撇开一般性的新闻报道方式,以文学的笔触和饱满的激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意蕴深长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信、可学的平民英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这是一本为“小人物”立传、讲述“小人物”生活和命运的书。李学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也是一个“具有大国风范的伟大国民”,是“当代亿万农民工的杰出代表”。他舍己救人的壮烈举动感动和震撼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体现了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国民的高尚风范。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为“小人物”立传的书。一年前,来自河南的农民工李学生,为挽救两名在铁轨上玩耍的儿童,被疾驰的火车撞飞血洒浙江温州。去年,他被中央电视台列入2005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青年作家夏凡深入李学生的家乡及打工地点,从他的亲人、朋友、同事处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以此为素材,记录下这位名副其实的“小人物”一生的命运坎坷:幼年因家贫辍学,少年丧母,青年丧妻,打工历尽艰辛,中年舍生取义。凤凰卫视曾把李学生评为“风范大国民”,夏凡以文学笔触深入李学生的内心世界,追寻他从“小人物”成长为“大国民”的思想轨迹和人生历程,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平民英雄形象。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附:部分网民评议

后记

试读章节

打开网页,再次搜索李学生纪念堂,不曾想,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牺牲多日,至今还有人为他点烛、焚香、献花……

近日,李学生被香港凤凰卫视评为“风范大国民”,被河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多家媒体评为年度新闻人物,被《南方周末》评为“小人物,大英雄”2005年度人物,被中央电视台列入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所有这些活动,李学生一直以高票领先,赞美悼念他的留言数量之多无人可以相比。

他,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农民工何以折服国人?

在采访中,我获知漂泊异乡的李学生闲暇时比较喜欢听歌,偶尔也喜欢唱歌,其中有陈星的这首《望故乡》:

“越靠近故乡心情越凄凉/回家的念头从不敢奢望,故乡的景色,故乡的爹娘,我爱你们一如往常,故乡,一颗心在风中摇摇晃晃/多少年不曾停止流浪,是什么让我有了回家的渴望/我望故乡泪眼汪汪,故乡,迎面吹来了泥土的芬芳/我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岁月的路啊累积了多少沧桑/让我再次拥抱故乡的风光……”

站在李学生的故乡——中华楼村村口,我抚摸着那棵枝叶茂盛的老槐树,回想英雄的生平,仿佛听见一阵嘶哑的歌声自天外远远传来。

时间停留在这一天,李学生血洒异乡。

他,再也不能为别人和自己吟唱。

如果不是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发生,这一天或许被历史一翻而过。但这一天注定要被温州人所铭记,被亿万中国人所铭记。

2005年2月20日下午5时许的温州,春寒料峭,天色灰蒙蒙的,刚刚崭露头角的草芽,还没有完全展露春天的生机。这会儿的空气有些沉闷,但人们脸上却感到有些潮湿。

偶尔一阵风吹来,几片纸屑在地面上翻飞不已,像几个翻着跟头嬉闹的顽童。

金(华)温(州)铁路几条铁轨冷冷地平行延伸着,站在浙江省温州市马坑村村口,向左看不到铁路的尽头,向右也看不到铁路的尽头。

这里虽然临近郊区,因家家户户开设鞋厂,全国各地的民工蜂拥而至,做买卖的商人也多了起来。平时,村巷里也显得非常繁荣。

铁路两侧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呜——”

急促的汽笛拉着火车转了个弯,突然轰隆隆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只见8岁的男孩瞿琮琮和4岁的女孩彭嫒媛正站在铁道中央玩耍,他们俩都是来温州打工的四川民工的孩子。也许被隆隆的火车吓坏了,他们傻傻地看着离自己越来越近的火车,不知所措。据他们的父母讲,那日他们正在做工,两个孩子不知什么时候悄悄溜了出去。

“哐哐哐!哐哐哐!”火车正在逼近。

什么叫千钧一发?在场的人,尽管很早就知道这个词的含义,但此时此刻的亲身体会更为深刻!大伙儿把心紧紧地提到胸口上。有人惊呆了,机械地瞪着眼睛看着;有人往前跑了几步,又胆怯地停下了脚步;有人则不停地挥着手,示意两个孩子快跑,可是由于过于紧张,咧着嘴,却喊不出半句话来。

300米、200米、150米……

火车像头巨兽向孩子们气势汹汹地扑来!P1-2

序言

多少年来

是什么掏空了我们的心灵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不再真诚

是什么让我们羞于做一个好人

是什么让我们丢弃了

那些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

当我们走近李学生,走进

这位平民英雄的内心世界

泪水回到我们的眼里

感动回到我们的心中……

后记

古老而年轻的豫东平原养孕了李学生,包公庙乡中华楼村哺育了李学生。当我们为英雄的壮举感奋不已时,更看到生活中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李学生,一个高而可攀的道德偶像,一个平易近人的平民楷模。

这些日子,我的内心很不平静。

无法言表的情绪,常常搅得我涌起一种冲动。

草根英雄李学生的瞬间壮举,定格了人生的伟大丰碑,也照亮了无数人黑暗的心灵,他的故事让我在采访中多次流泪,我油然而生某种责任,让我迫不及待地要为“小人物”挥笔。我认为,“风范大国民”身上应具有一种相承的内在精神,社会无论怎样发展,时代无论怎样进步,这种“好人”精神永远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说真的,这部作品我写的很苦,身累,心累,但我坚持下来了,我多次对别人讲,我选择这个题材,不为名,不为利,这里更多的是出于责任和良心。我本人也出生在农村,很小就失去父亲,姊妹4人,是个老大,从一个民办教师,到市委宣传干部;从一个农村娃,到法学研究生,一路走来,坎坷迭加,但每每关键的时候,多次遇到“好人”相助。所以也希望好人能够常常出现在每个需要帮助的人身边。

在这里,我要感谢商丘市委宣传部长张琼同志,她为宣传李学生,弘扬李学生精神,费尽了心思。她曾说,忙碌一天,倒在床上即熟睡,第二日,往往鞋也提不起,脚肿了哩。她为英雄而呼,她为英雄而鼓,正是有了她的精神感染和勉励,使我得以完成了这部《大国民》书稿。

日前,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一本书,约我写一篇报告文学(也就是这部作品的前身),有幸与该社编辑方亚平老师相识,我们进行了交流,2万多字的作品,她一遍遍地翻阅稿件、一次次听我叙述,每回她都眼泪汪汪,她让我坚定了写作信心。她说:“我无论编辑作品或读作品,很久没有这样激动过,这是为什么呢?”

我脱口而出:“是真情与人性的回归。”

方亚平老师一愣。

我解释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世界观经历了裂变、阵痛,甚至人生的追求、情感都陷入了迷惘中,所以社会上涌现出这样或那样不尽人意的丑恶现象,不少人甚至扭曲了道德观。人们一方面享受日益丰足的物质生活,一方面缅怀清风拂面的良好社会环境。李学生事件发生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引起社会上下如此强烈的反响,这“小人物”的人生壮举,验证了人们对真情回归的期盼,这是人们在市场经济风头浪尖上的蓦然回首。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就是要呼唤人们的“真、善、美”,它的至高境界就是传统美德的传承和迷失已久的“人性回归”。

数百万的点击率,几十万网民跟帖,可以说,李学生创下普通百姓的生死为人关注之最!这瞬间的壮举,引发社会各界异乎寻常的反响,再次验证了五千年华夏文明锻造的民族价值判断标准。人民永远是历史的创造主体,是民族和国家的脊梁。

李学生牺牲数个月后,仍有人在网上为他设灵堂,上香、献花、点歌、题词,激情不散。李学生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敬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胜利,反映了人们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精神升华的渴求。

近年来,我们推出很多典型,有领导干部、有公务员、有技术职工、有支部书记,而真正的农民、农民工层面上的典型并不多见,人们自发地聚焦李学生,体现了民心所向。近段时间,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到浙江开会,人们向他提到最多的就是李学生,还都很动感情;温州方面还公开承诺,河南民工去多少安置多少,李学生成为河南农民工的信誉牌!我们加强党性认识,贯彻某个思想,不能仅仅局限党员干部带头,更要更多地去发动、感染平民百姓。建立和谐社会不仅广大上层建筑要搞,群众也要去参与,不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社会需要自己信服的平民英雄。  大家还记得《高山下的花环》,还记得“伤痕文学”,这些作品都曾感染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个时期的社会,是因为它们在我们走出“高、大、空”的人生目标后,对空虚的心灵进行了填充。可眼下,金钱的诱惑让人又过于实际,反而又缺乏理想与追求了。尽管现在我们的文学在技巧上更趋圆熟,形式越来越新颖,但社会的冲击力已不复存在,这不能简单归纳于人们的理性强了,不能简单归纳于心灵的寄托多元化了,更不能以“文学回归本位”而一言以蔽之。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每个人都应该想想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道义。

我在某新华书店,曾经听到一对中年父母不无忧虑的对话:

“现在书的种类很多,印刷也很精美,但是大多数对少儿不宜。空洞的说教他们不愿看,有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又不能让他看。”

“现在的青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脆弱,特别想给孩子买本能了解社会、增强上进动力的书,但少之又少。”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喊民族复兴的口号,民族复兴不止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意义上的,为什么我们的文艺不能复兴?

文艺陷入“孔方兄”的漩涡,沉迷在“私人化写作”甚至“身体写作”中不能自拔,戴着放大镜去追逐落后、愚昧,只能哗众取宠,要想感染一个时代,引领一代思潮,谈何容易?

社会需要和谐,人们需要精神“健康”,文学更需要“人性回归”,我们也需要弘扬真诚友善、激励人们上进的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变革,刻录时代的脉动,这样才能真正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打动群众,真正受群众欢迎。

有人说温州是市场经济的典范,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理智,情感小于金钱。此刻,李学生让温州人无限地怀念、敬仰,实际上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美德和“人性回归”的渴望。李学生精神已超越了李学生舍己救人事件的本身,它对社会民众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促使人们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本书赞助出版商——北京凤凰树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全体同仁,他们为该书的顺利出版与推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主要策划人杨罡先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长达一个多月时间里,连续加班加点,进行多次修改,就连新春佳节期间也没有好好休息,真可谓沤心沥血。尤其让人动容的是,为确保本书能够按时出版,连妻子在江西老家分娩,他也没能回去陪伴。本书初稿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他,他当天就给我打电话郑重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推广此书,他说:“……投人大量人、财、物力来推广这样一本书,其市场风险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还是决定着手进行推广,这绝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市场行为,就算《大国民》一书的市场命运与本书主人翁李学生一样坎坷,我们也无怨无悔,不为别的,只为肩上一种责任,只为心中那份感动。”杨先生的这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我,尽管当时还有几家单位与我谈这本书的出版事宜,有的条件更为丰厚,就为他这句话,我当即决定把这本书的出版工作托付给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文化单位负责人,不计个人得失,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意识,同样让人感慨万千。

另外,我还要感谢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对《大国民》一书的出版所给予的特别关注。感谢广大读者对本书的厚爱。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朋友通过阅读本书能获得一些启迪和思考,希望李学生精神能够得到发扬光大,希望我们的社会好人越来越多,社会风气越来越好,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一帆风顺,祝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书评(媒体评论)

……就我个人而言,我只需要一个活着的爸爸,而不是一个英雄的爸爸,但爸爸是为了别人的生命奉献出了自己,我为他痛哭,我为他骄傲。

——李学生女儿李敏

只有经过时间沉淀的美德,才能在电光石火的刹那间,演化为一种行动,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李学生死了,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善、美。

——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

如今,我们纪念你,并非为了送别,而是为了挽留,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生活,留住那些最美丽和最珍贵的东西,一种不能被忘记的东西……

——网友阿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国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4201
开本 32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1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