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怀瑾讲述(论语中的名言)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一世代的中国人都读过论语。对于中国人,论语已隐然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论语对他们无形的影响,许多时候,脱口而出的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慎终追远”“既往不咎”“巧言令色鲜矣仁”“愚不可及”“君子有成人之美”等,却都出自论语。这些成语都是名言,而名言代表生命智慧的累积。您知道它们的典故?它们背后更精采的意涵吗?本书编辑蓝本,取自南怀瑾先生讲述的《论语别裁》一书。他别帜一格的叙述魅力,将引领您轻松、喜悦的进入“论语中的名言”,并启发您生命中更宽阔的智慧视野。

内容推荐

每一世代的中国人都读过论语。对於中国人,论语已隐然存在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论语对他们无形的影响,许多时候,脱口而出的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慎终追远”“既往不咎”“巧言令色鲜矣仁”“愚不可及”“君子有成人之美”等,却都出自论语。这些成语都是名言,而名言代表生命智慧的累积。您知道它们的典故?它们背後更精采的意涵吗?本社特将之编辑成书,以飨读者。而编辑蓝本,正取自南怀瑾先生讲述的《论语别裁》一书。他别帜一格的叙述魅力,将引领您轻松、喜悦的进入“论语中的名言”,并启发您生命中更宽阔的智慧视野。

目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

巧言令色鲜矣仁/5

吾日三省吾身/7

君子不重则不威/9

慎终追远/11

礼之用,和为贵/14

敏于事而慎于言/1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8

四十而不惑/19

有事弟子服其劳/21

温故而知新/2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6

是可忍,孰不可忍/28

礼与其奢,宁俭/30

其争也君子/32

既往不咎/34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36

朝闻道,夕死可矣!/3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1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42

吾道一以贯之/4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6

见贤思齐焉/47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4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49

德不孤,必有邻/50

朽木不可雕也/52

听其言而观其行/54

不耻下问/56

三思而后行?/58

愚不可及/60

斐然成章/62

不念旧恶/64

盍各言尔志/65

不迁怒,不贰过/68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70

文质彬彬/72

敬鬼神而远之/7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75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77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79

束修/81

举一反三/84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86

求仁而得仁/88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0

不知老之将至/92

子不语:怪、力、乱、神/93

三人行,必有我师/95

诲人不倦/97

君子坦荡荡/99

威而不猛/101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02

任重而道远/103

其余不足观/105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107

仰之弥高/109

循循善诱/11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3

功亏一篑/116

后生可畏/118

匹夫不可夺志也/120

不忮不求/12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123

未知生,焉知死/124

升堂入室/126

过犹不及/128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130

四海之内皆兄弟/132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13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137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140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42

名不正言不顺/143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146

不辱君命/150

贫而无怨,富而无骄/152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15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56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58

不患人之不己知/160

以德报怨?/161

不怨天,不尤人/163

老而不死,是为贼/164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66

杀身以成仁/16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69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170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72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74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175

小不忍则乱大谋/178

过而不改/180

有教无类/181

道不同,不相为谋/183

辞,达而已矣/184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185

性相近,习相远/187

割鸡焉用牛刀/189

色厉而内荏/191

乡原,德之贼也/192

道听涂说/193

患得患失/194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196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197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199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01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03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206

小人之过也必文/207

当仁不让于师/208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209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212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214

允执其中/216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21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20

君子忧道,不忧贫/222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223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22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26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29

试读章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批注,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文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批注,孔子因此便可以做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做“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所以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

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囚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囚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

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地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

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

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日: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日: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日: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

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P1-3

序言

每一世代的中国人都读过论语。

对于中国人,《论语》已隐然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因此,许多时候您脱口而出的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慎终追远”“既往不咎”“巧言令色鲜矣仁”“愚不可及”等,都出自《论语》。

这些成语都是名言,而名言代表生命智慧的累积。

您知道它们的典故吗?知道它们背后更精彩的意涵吗?  

本书编辑蓝本,正取自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讲述的《论语别裁》一书。相信本书可以引领您轻松、喜悦地进入《论语》,并启发您生命中更宽阔的智慧视野。

感谢南怀瑾先生的讲述,感谢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将南怀瑾先生的讲述编辑成书,并授权古吴轩出版社全新策划推出,以飨大陆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怀瑾讲述(论语中的名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怀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30110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3
出版地 江苏
224
15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