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为了明天工程社区青少年事务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对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进行统揽性、全面性的介绍,主要论述了社会工作的内涵、架构、伦理及其抉择,作为临床和宏观社会工作基础的青少年发展及其社会环境,社区青少年的概念、需求、行为及其社会工作思路,社区青少年的就业促进、就学援助和行为修正,社区青少年的管理机制和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展望等内容。在本书的不少章节中,对上海市的社区青少年工作也有比较全面的介绍。

内容推荐

“为了明天工程社区青少年事务研究丛书”首次从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和国际视野等多个视角深入研究社区青少年群体和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上海理论界紧密结合上海工作实践,研究探索出的第一套关于中国本土化的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系列丛书,也是上海理论界以国际化视野,第一次对海内外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

本丛书共七本,分别是《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社区青少年法律研究》《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社区青少年教育与就业工作研究》《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研究》《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国际比较研究》以及《2003—2005年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蓝皮书》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基本脉络

一 社会工作的内涵

二 理论架构

三 过程架构

四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一 价值观

二 专业伦理

三 伦理困境

四 伦理抉择

第三章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 基本概念

二 青少年的发展特征

三 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四章 社区青少年的基本特性

一 基本界定

二 基本需求

三 行为特征

四 社会工作:以社区青少年为对象

第五章 社区青少年的就业促进

一 基本内涵

二 临床社会工作:协助社区青少年提升就业能力

三 宏观社会工作:改变社区青少年的就业环境

第六章 社区青少年的就学援助

一 基本内涵

二 多元视角的社区青少年就学援助

三 社区青少年就学援助的技术解构

第七章 社区青少年的行为修正

一 基本内涵

二 以社区青少年个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

三 以社区青少年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

四 以社区青少年团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

五 以社区环境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

第八章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

一 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

二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机制

三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实务

第九章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之展望

一 社区青少年特性、社会工作及社会场境的发展

二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责任分担和资源整合

三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务发展

附录1 关于建立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职责分工的通知

附录2 关于全面推进预防犯罪工作体系建设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实施意见

附录3 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转发《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预防犯罪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附录4 2005一2007年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社团长成计划”实施方案(试行)

附录5 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职业守则(试行)

附录6 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附录7 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考核办法(试行)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服务介入就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巧和方法,推进工作计划和适时适地修正工作方向,是服务双方共同参与、积极互动从而达成工作目标的过程。澄清服务目的和内容、讨论保密原则等是服务介入阶段需处理的专业内容。

协助服务对象自身的改变。(1)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对象实现任务目标。在微观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评估、诊断与计划目标,协助案主抒发和调节情绪、澄清其不恰当认知和看法、修正其偏差行为。在宏观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能需要组织工作团队,发动对象参与,并在此过程中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2)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协助对象达成过程目标。在微观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面对问题,协助其学习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发现和整合内外资源的能力。在宏观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选择合适的对象、时间和话题,采用适当方法接触服务对象从而鼓励其参与;可以发现热爱他人、易交朋友、善于聆听、勤奋工作、乐于助人、表达能力强和善于处理问题的领袖型人物,并通过培训、活动参与、私下鼓励和督导等使其素质逐步提高;可以通过报名或邀请手段组织义工,帮助他们认识工作者和机构,提供其成长机会,促进其积极发展。当然,同时实现任务目标(即,舒缓或解决问题)和过程目标(即,提升服务对象能力)显然是一个更理想的结果。

促进环境改变。如果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源于环境因素,那么,社会工作者就应该积极对环境因素施加影响。如针对社区青少年求职困难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可以游说政府出台激励社区青少年就业和创业的优惠政策。社会工作者也可以依托专业方法改变服务对象的微观环境,如帮助上例中的阿生母亲改变行为习惯,从而优化母子关系;也可以通过出席会议、参加活动、资讯互通、资源协调、合作联盟等形式联络有关主体,共同出台实务项目、完善行政管理和制定有关政策,形成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宏观环境。

体现实践智慧。在计划落实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参照计划和当时当地情况,形成每次活动的操作计划。除了设计相关活动外,还可以布置和检查家庭作业,从而提供给服务对象有意义的经验。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工作记录、接触服务对象及其他手段,了解服务执行情况、阶段性目标实现情况、服务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需要、服务对象的感受、资源情况与工作方法的恰当程度等,及时完善工作思路。社会工作者还需要针对一些计划外事件,恰当进行应变,必要时及时调整工作技术。在服务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只有发挥应急智慧,恰当进行动态修正,适时调整服务技术和整合必要资源,工作目标才能得以最终完成。

P18-19

序言

青少年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后备军和现实力量。当今世界因时代变迁、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及信息爆炸,青少年群体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也为青少年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青少年群体在行为方式上与成人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在人生理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观念等方面都具有较为鲜明的群体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决定着青少年群体自身的未来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将影响到现实社会以及未来世界的发展进程。可以说,谁想赢得现实和未来的世界,谁就必须先赢得现在的青少年,而要赢得现在的青少年,就必须先认识和了解他们。

“青少年事务”作为一个运行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和我国的港澳地区,其基本内涵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教育、劳动就业、生活娱乐、婚恋家政、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等基本需求和青少年群体生存与发展的状况,政府及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依照有关法律、政策和制度,在对青少年这一特定年龄的社会群体进行教育、开发、监督和管理等过程中所涉及的综合性服务事项。“社区青少年事务”是基于上海青少年事务的发展需要和实务经验而提炼出来的一个特殊概念,是上海青少年事务工作中的一个创举,其服务对象是特指年龄处于16一25周岁之问的“三失”(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群体。2002年上海提出了“社区青少年”这一概念,其最初的内涵既包括了我们此前使用的“社会青年”、“无业青年”、“失业青年”等概念,也包括了国际普遍使用的“边缘青少年”、“问题青少年”等概念,甚至还包括未判刑的轻微违法违纪青少年。但随着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尤其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介入,今天的“社区青少年”已经完全演化成了一个中性的词语,至少它剔除了社会舆论和公众评价中的“标签效应”与“刻板印象”,是除去负面价值判断之后对青少年群体的一种客观描述。

青少年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最为重要的时期。作为连接儿童期与成年期的桥梁,青少年在个体由儿童角色向成年人角色转变,从自然人过渡为社会人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由于青少年正处在初次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心理一般都不太成熟,并常常面临着许多成长的烦恼与陷阱。因此,需要国家、学校、社区、家庭的关心、保护、扶持与指导。实际上,作为初次社会化的对象,青少年的角色、权利与义务是由社会来决定的。从这一点来讲,是否能够恰当地处理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是否能给予青少年以有效的帮助与支持,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福祉和生活。在这方面,社会工作将能发挥突出的专业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为了确保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项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定的国家专门职业也伴随着21世纪的曙光应运而生。可以说,社会工作作为我国新世纪确立的一种新的国家职业类别,不仅标志着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正式走上了职业化与专业化的道路,而且也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开始走向成熟。

今大,运用社会上作理念和方法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是以专业化、个性化方式解决青少年现实问题、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益探索,是整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社会工作优势推动青少年工作发展的积极实践。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在“平安上海”建设中的贡献率,确保上海此项工作沿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深入、有效、可持续地发展,2005年6月,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专门成立了“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研究课题组”,负责本丛书的组织编撰工作。

为了编写好本丛书,我们聘请了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以及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等上海高校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法学等方面的十余位知名专家、教授担纲编写工作。这些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经常性地进行专题研讨,并多次邀请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领域的实务工作者,共同探讨社区青少年问题。为了深入了解社区青少年的发展状况,在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和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支持下,课题组成员还对上海社区青少年发展状况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和经验分析,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都成了撰写本丛书的案例材料。

本丛书首次从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和国际视野等多个视角深入研究社区青少年群体和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上海理论界紧密结合上海工作实践,研究探索出的第一套关于中国本土化的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系列丛书,也是上海理论界以国际化视野,第一次对海内外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本丛书共七本,分别是《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社区青少年法律研究》《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社区青少年教育与就业工作研究》《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研究》《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国际比较研究》以及《2003—2005年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蓝皮书》等。

本丛书已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可为社区青少年工作上海模式服务于全国提供理论、工作标准和工作方法的支撑,可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可作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培训教材,亦可列入有关高校的本科生教材或研究生读物。由于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青少年事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其研究的历程会非常漫长,我们期待通过本丛书的出版,将有更多热心于社区青少年事务的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加入我们的行列,以共同促进我国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如果能够这样,那将是对我们的莫大支持!

最后,还要衷心感谢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团中央社区和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对本丛书编撰的高度重视与关心支持。

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

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丛书主编罗国振教授

2006年6月16日

后记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社会工作领域。近年来,我国拥有了多套社工丛书,翻译了若干外来文献,也出版了一些社工专著。这些资料已经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与时代和社会的紧迫需求相比,我国的实务类社会工作著作依然极其短缺。基于对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粗浅领悟,作者们完成了本书的编著工作,以供教研领域、政府部门和实务机构的同工参鉴。

本书主要由正文九章和附件七项组成。(1)根据正文不同章节的内容,可将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基本脉络”、第二章“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专业伦理”,分别介绍社会工作的内涵、理论架构、过程架构、专业价值观、专业伦理、伦理困境及伦理抉择。第二部分即第三章“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青少年发展及理论、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微观临床社会工作和宏观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第三部分即第四章“社区青少年的基本特性”,介绍社区青少年的基本概念、基本需求和行为特征,以及以社区青少年为对象的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本章承上启下,是前三章和后五章的过渡章节。第四部分包括第五章“社区青少年的就业促进”、第六章“社区青少年的就学援助”和第七章“社区青少年的行为修正”,各章首先介绍了基本概念,然后分别采用“临床一宏观”视角、“内容一过程”视角和“个人一环境”视角对各自的专业内容进行说明和分析。第五部分即第八章“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与前面三章主要关注前线实务的说明方法有所不同,本章主要对社区青少年的管理机制和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进行了独特说明。第六部分即第九章“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之展望”,作者基于对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相关方面规范和态势的把握,对责任分担、资源整合和实务要素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发展思考。(2)攀于上海的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在全国的先期体验,本书附上了政府层面和机构层面的七份文件。作者希望这些附件能对其他地区的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有所启迪。

本书是来自中国沪、港、京三地的理论部门和实务机构的专业同工的智慧结晶。根据各位作者的专业特长,写作进行了基本分工。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顾东辉撰写第一章、第四章、第六章和第九章的初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教授陈树强撰写第二章的初稿,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楼玮群撰写第三章的初稿,复旦大学社会工作方向硕士研究生乔静撰写第五章的初稿,复旦大学社会工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张铮撰写第七章的初稿,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干事陶慕蔡撰写第八章的初稿,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提供附录1、附录2和附录3等文件,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提供附录4、附录5、附录6和附录7等资料。部分作者初稿的修订补充、部分作者开篇案例的编写、各位作者文稿的最终定稿以及其他工作都由本人完成。

基于不同主题的内容要求和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本书文稿呈现出各自特色。有些内容主要通过文献回顾而得,有些篇章是研究体验所得,有些文献则兼具文献回顾和社会研究的双重特性。其中,第四章到第八章是本书的主体所在,与其他论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著作有所不同,读者在阅读时可予以特别留意。

本书旨在为学习和实践社会工作的人士多提供一个专业文献的选择。虽然众作者力图以理论审视实务并借助实践提炼理论,但是,由于我国对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探索较晚、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乃至整个社会工作成长的社会场境尚在形成之中、作者们领悟能力有所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作者们的理想目标与现实操作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对于本书在整合理论和现实经验方面的不足,我们希望社工同道指正和交流,我们也希望社会工作学者、实务工作者和政府部门人士乃至社会各界贤达积极参与到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乃至整个社会工作事业之中,互动共进,共向未来。  最后,对于各位作者在文献搜集和书稿写作过程中付出的艰苦劳动和创意工作,本人表示由衷感谢。

顾东辉

2006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为了明天工程社区青少年事务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东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818885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2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5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