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在决定孩子命运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命运,但是,命运由谁来决定?如何决定?本书就此疑问,展开了论述,告诉你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素,以及如何使孩子能更顺利、健康的成长。

目录

序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点上/1

第一章

你的孩子究竟“缺失”了什么

01.仇恨而又怯弱/3

02.任性而缺乏个性/6

03.外表傲慢内心脆弱/10

04.学习成绩好做事能力差/13

05.耽于梦想却无想像力和创造性/16

06.智商有余而创商不足/20

07.依赖性强而又缺乏交际能力/25

08. 做人不老实做事太老实/30

09.染缸、无菌室与象牙塔/34

第二章

孩子的自由比兴趣更重要

01.自由比兴趣更重要/39

02.淡化分数强化责任/45

03.压力过大易激发孩子的暴力倾向/51

04.警惕孩子出现自虐心理/57

05.愈幼稚,愈快乐/59

06.让孩子保持中度的学习压力/62

07.不要强行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66

08.家庭教师可有也可无/69

09.开卷未必就会有益/73

10.做十道题不如扫一次地/77

l1.不做陪读爸爸和陪读妈妈/84

12.良好的沟通比补习班更有效/87

13.保持对孩子的弹性预期/91

14.企业不是学校老板不是监考老师/95

第三章

不要总对孩子说“你真棒”

01.不要一味对孩子说“你真棒”/103

02.天天向上偶尔向下/106

03.顺利成长就是在挫折中成熟/110

04.教孩子了解人性的阴暗面/113

05.让孩子懂得人生的艰辛/116

06.让孩子逐渐学会接受现实/120

07.告诉孩子勇于承认失败/122

08.培养孩子善于忍受“过程”/125

09.让孩子学会变通、懂得妥协/128

10.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门3J

11.让家庭冲突发挥积极的作用/133

第四章

父母成熟孩子才会顺利成长

01.父母动一小步孩子进一大步/139

02.棍棒之下教不出真正的英才/144

03.尽力避免当众训斥孩子/150

04.唠叨是父母的一把软刀子/154

05.别拿自己的孩子同别的孩子作比较/156

06.切记不要一味去讨好孩子/160

07.尽量别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164

08.牢记不要对孩子过度关注/168

09.当心家长的不良习惯会影响孩子/171

10.聆听是最简单有效的教子方法/174

11.了解孩子的需要是教育孩子的前提/177

12.“冷处理”更有助于孩子改正错误/180

13.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183

第五章

为孩子的自主成长喝彩加油

01.不要把孩子当孩子,而要把孩子当“大人”/189

02.多做孩子的朋友、伙伴和顾问/193

03.不要随意干预孩子的私人空间/196

04.善于培养孩子的“自治精神”/200

05.让孩子拥有家庭大事的知情权/202

06.让孩子拥有适当经济自主权/204

07.让孩子自己去策划未来/207

08.把孩子从束缚中解放出来/214

09.不要总是把孩子拴在身边/219

第六章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疼爱是尊重

01.为什么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反而越不领情/225

02.对不听话的孩子去爱才是真爱/228

03.孩子到底是“珠”还是“人”/232

04.千万不要以爱来控制孩子/236

05.留心尽量别提“我爱你”/239

06.要尊幼爱老不要尊老爱幼/242

07.尊重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管/244

08.真爱孩子就不要事事包办/246

09.尊重是最好的道德启迪/248

后记/225

试读章节

教鞭应该算得上是一种教学工具,但为什么这种教学工具被我们称之谓“鞭”,这就令人深思了。“教鞭”这个词暗示着某种程度的暴力意味。在人们的记忆中,“鞭”似乎都是用来对付动物或奴隶的,但直到现在我们还依然在课堂上用它对付我们的孩子。教鞭所具有的惩戒功能也许是人们附加上去的,不过在这一点上它与古时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并无二致,是为了震慑学生,让学生在暴力暗示下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好好地顺服权威。教鞭实际上是教师权威的象征,而在 教育国家化的前提下,教师权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正式的国 家权威。学生上学,实际上是在个人与国家之问形成了一种直接互动、直接反馈的关系模式,学生要直接面对国家权威。 离开学校回到家庭,孩子往往还要面对家长手中的棍棒或“家法”,受到家长权威的约束。可以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大抵降在一种受强制、被控制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在这种环 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首先要学的往往是“听话”,而听话就是服从。久而久之,不仅易导致孩子的人格残缺、精神矮化奴化、丧失主体性和独立性,还可能使孩子养成许多矛盾的性格和畸型的品性,比如眼高手低、能说不能做、任性而缺乏个性、脆弱而傲慢、仇恨而怯弱、智商有余而创商不足、不善交 际而又渴望承认等等。孩子们的这些人格和精神特质,如果 是放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或皇权社会也许还合适,但如果放在 现代的工业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中,恐怕就很难以适应了。

在国外,家长也对孩子进行权威教育,孩子从小也要学会服从权威,但他们所服从的权威与我们的略有不同,他们所强调的是服从规则的权威,而我们让孩子学会服从的往往是人格化的个人权威,比如家长有意让孩子心存“敬畏”,或敬畏家长,或敬畏老师等,由敬畏而生服从。国外的孩子往往是只怕规则不怕人,对规则有较强的敬畏意识,而对人则未必;而我们的孩子一般是只怕人而不怕规则,或者即使怕规则也只是害怕制定规则的个人权威,而不是害怕规则所代表的非人格化的公共意志或公共权威(在家里则是孩子与大人经充分的博弈而达成的约定)。所以当权威在场时,我们的孩子就服从规则,循规蹈矩,家长在与不在表现往往不一样。在我们城市的马路上,行人在红绿灯路口过马路时,交警在与 不在其表现肯定不一样,而在另一些发达国家,行人过马路时,一般来说交警在与不在其表现都是一样的。

国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强调团队精神,也讲团结,但他们的团结往往是团结在某个目标之下,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而不是团结在某个实体周围,而我们则刚好相反,很少是团结在某个目标之下而大多是要求团结在某个实体周围。国外强调对孩子的权威教育有其积极意义,因为一国外的个人主义盛嚣尘上,社会存在“原子化”的趋势,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上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对秩序的尊重、对权威的服从。但是我国从未有过个人主义的传统,而且传统文化总是重集体轻个人,一般强调集体的逻辑优先、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因而,如果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再沿用传统的权威教育、甚至还有意强化权威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几乎就只剩下负面意义了。

序言

我们人类是一种哺乳动物,因而父母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养育孩子长大成人的义务。由于我们是一种智能动物.所以孩子们的成长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不断学习知识完善自我的过程。实质上却是自幼开发其大脑潜能,逐步培养、提高其生存能力的过程。由于孩子自身条件和成长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每个孩子最终必然走上一条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智商 (IQ)、情商(EQ)和创商(CQ)都很出众的英才,还是成为庸庸碌碌、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的庸才,甚至于成为愚昧无知、危害社会的蠢才。这是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倘若让你的孩子输在了成长的起点上,其未来的人生道路必将误入歧途。所以,如何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就成为为人父母者的重要抉择。

现在市面上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汗牛充栋,各式各样的教育手法五花八门。诸如什么亲子教育、赏识教育、自主教育、 自由教育、创商教育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教育方法都是人们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无疑都具有其合理性。 但是没有一种教育方法可以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独一无二的灵丹妙药。因为每个家庭的成长环境都不一样。而每个孩 子的天赋也千差万别,包括父母亲的素质也迥然不同。因此。对于孩子的培养教育手法也决不会一样。必然会带有各自家庭 的烙印。所以,若想培养好自己的孩子,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家庭教育的几种教育模式,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才会起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只偏重于一种教育模式。如赏识教育,只是一味地赞扬和鼓励孩子,不仅不会让孩子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反而会将孩子引入歧途,耽误了孩子的大好前程。

作为培养英才的教育模式——创商教育的发明人。我们推崇那种建立在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和独立生存能力基础 上的创商教育。同时辅以必要的赏识教育和自主教育。为此,我们提出了“告诉孩子你最棒!”这句口号,以此证明以思维能 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商教育,比以心理激励为核心的赏识教育更加重要.而且也更加行之有效。因为赏识教育只能培 养出平庸的人,却无法让你的孩子脱颖而出。成为一位出类拔 萃的英才而那些真正成为天才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是纯粹靠鼓励而成材的。恰恰相反他们都是靠创商教育和自主教育才获得成功的。

在前不久出版的《告诉孩子你最棒——天才是这样教出来的》一书中,我们较为初步系统地阐述了创商教育理论。在本书中,我们又继续推介这一全新教育理论。让广大家长能够 运用创商理论去培养教育孩子更快更好地成材。创商理论自提出后。已经开始为学术教育界和媒体广泛接受。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已将其列入了推广计划,向全国教育界推广应用。目 前,北京市教育学会和北京教育学院已将其列入了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的培训计划,相信创商教育一定会为广大的教师和家长及学生所接受,成为一种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模式。

什么是创商教育呢?创商就是一个人的创造力商数或能力商数。英文是CreatMty Quotient。简称CQ。具体讲就是指一个人的开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人的智商和情商的一种深化和外化,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和情绪智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转化程度的标准。它是衡量一个人的行动能力和成功能力的显著标志。创商的核心是OlC。即开放+创新+创造,包括三个链系即核心问 题链、核心思维链、核心能力链。创商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开发 训练大脑思维潜能,达到培养、提高每个人的开放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创商的开发途径为:大脑神经链建构 +观念链再造+思维链内化+能力链外化。

培养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发其创商,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和自主成长的环境。注重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自幼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使其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力和 正确的理解判断能力。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甚至于会成为同爱因斯坦、爱迪生和比尔·盖茨一 样出类拔萃的天才。

归根到底,人是川页应环境和遵从习惯的生物。有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因为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而决定其长大成 人后的命运。影响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因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有下述几种:

一是传统的影响。包括传统文化、传统观念、传统习俗等。

二是家庭的影响。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虽然这并非一条千古不变的法则,但却说明了家庭 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影响的重要性。一个小孩从出生伊始就开始模仿大人的举止行为。我曾经记得一件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事情。有一次,我到一所大学里拜访一位朋友。在楼下等电梯时,适逢一位30多岁的少妇带着一个四五岁大的孩子也在等电梯。少妇手里拿了不少东西,小孩手也吃力地提着一个包。由于等着乘电梯的人越来越多,而电梯又迟迟不下来,小朋友有些耐不住性子了,左右晃动着身子.同时脱口而出 一个只有大人才用的脏字:×。此话从一个心智尚未健全的小孩子的口中说出来,旁边的大人们包括我在内都不由得面面相觑,而那位少妇则不好意思地羞红了脸。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一个孩子的学习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是他却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无从知道自己所模仿学习的东西究 竟是好是坏。而长此以往下去,这个孩子就会将自己从大人那 里学到的坏毛病变成自己的不良习愤,并且影响到自己的一生。

三是学校的影响。我们人类是一种学习型的动物。当一个孩子上了学以后,学校生活环境对其影响是很大的,直接影响到这个孩子今后会走哪一条人生道路,成为一个什么类型的人。一方面,学校所传授的知识,会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智力完善和观念形成。另一方面,做为知识传授者的老师的为人师表的素质品行,也会对一个学生个性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是否上一所好学校,或是能否遇到一位好老师,有时候的确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如今那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不惜花大量钱财,送自己的孩子去一所重点中学或一所重点大学读书的原因了。

四是权威的影响。中国人历来是一个崇尚权威的民族,权威影响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强化了人们的服从意识。在小孩 子的眼中,家长就是权威。倘若一个小孩子哭了,家长就会训 斥道:“别哭,再哭就打你一巴掌!”于是小孩子就畏惧得不敢再哭了。等到他长大成人后,他就会利用这种思维方式对待那些不如他的人——即恃强凌弱,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到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子女之后。他也会不由自主地训斥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这一套做法是从家长身上学来的,他认为没有什么不对的。

同样地,当一个小孩子上学以后,他会认为老师就是权威。老师让他背手,他就得乖乖地背手:老师骂他笨蛋。他就得默默地接受自己确实比别人要傻,否则老师为什么骂自己不骂别人呢?孩子从家长那里学会了服从,又从老师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五是从众思维的影响。我们人类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大家都彼此依赖,害怕离群索居的孤独感。另外,我们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对许多事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由此形成了从众心理和从众思维,人家怎么想我也怎么想,人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标新立异,追求个性成了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有一个经典的笑话。有一个在街上行走的人鼻子流了血,于是他停下脚步赶紧往上仰头止血。这时,另外一个人从旁边经过,见到此等奇怪之事,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好奇地 往天上看。就这样,不大的功夫,街上就聚集了一大群一起仰头向上看的人,结果闹得街道交通堵塞,直到警察出面干涉。人们才陆续不情愿地散去。许多人直到最终也未弄清楚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随大流的从众意识。看似不起眼,但却每时每刻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左右着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工作与生活。

六是个人经历与经验的影响。人自身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只能通过大脑中枢的控制及反馈。来与外界打交道。人与人之间只能保持一定限度的交往、交流。彼此取得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与气质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出生背景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由此产生了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经验和看法,这一切都以思维定势的方式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进步。比如,一个孤僻内向的人,对他人他事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会自觉不自觉地排斥新的事物。而 一个开朗外向的人,则会主动与外人沟通交流。主动接纳新事物。一个固执己见的人,会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而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则会谦虚谨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决定的,你这样去思考问题,就会这样去处理问题,由此带来各自不同的结局——好与坏,成功与失败。

七是朋友的影响。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接受那些与自己具有一定共性,脾气相投,意气相合,彼此投缘,侃谈得来的朋友。俗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里道出了交友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倘若一个人善于结交那些品格高尚,以诚待人,办事认真,讲求效率的人,你即便不是这样的人,也会耳儒目染,逐渐地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变成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人。反之,倘若一个人结交的都是 一些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品格低劣,不讲诚信,办事拖拉。 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即便你比他们强一些,慢慢地也会被潜 移默化地改变、同化,成为与他们同流合污的人。这样的人生岂非太令人扼腕痛惜了吗?古人讲:友直、友谅、友多闻。真正的朋友必须正直诚实,能宽容理解别人,而且喜欢学习,博学多闻才行。这样的朋友才值得去交往,因为人生太短暂了。没有时间浪费在那些无益的人和事上。所以,选择交友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弃之”。

   在此,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我经历过的事情。我曾经认识一个叫叶子孟的四川女孩,今年24岁。在一家浴池为人做足疗。 我经常去这家浴池洗澡,有时侯也做做足疗。因而认识了她。 她谎称自己叫叶小妹,是重庆人,只有小学文化。叶小妹长得挺矮小,但很机灵。我问她为什么要干这个不体面的伺候人的工作,她回答说是为了赚钱。闲聊中,我了解到她的父母文化程度很低,均为普通工人,父母很早就分居了,她自幼与外婆一 起长大。她要赚钱养活外婆,还要给那个只知道赌博的父亲赌资。由于自幼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正确的成长教育,叶小妹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她在自己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时候.就过早地踏入了社会,经常同一些不三不四的小流氓混在一起。很小就养成了贪图虚荣和爱撒谎的毛病。十四五岁的时候。她就出外打工,曾经卖过服装。后来到了浴池。我发现她平素的确 挺喜欢撒谎,经常以养家和缺生活费为借口向客人们索要小费。虽然我对她说的话半信半疑。但是出于同情,也经常给她一点小费。叶小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嫁给一位大款,过上养尊处优的好日子。我劝她不要把婚姻和幸福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更不要拿自己的青春当爱情商品来交换。她却不以为然地说,没有物质哪来的爱情和幸福呢?后来,叶小妹离开了这家浴 池。换到了另一家洗浴城做起了按摩小姐。越来越沉沦堕落了。像叶小妹这样近似于文盲。欠缺起码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的人,又怎么可能寻找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呢?一切都不过是令人悲 哀可怜的水中捞月罢了。

从叶子孟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家庭环境、文化水平、交往的朋友。以及个人经历和思维方式。对其一生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它会使一位智力正常。本应走上正道的少女误 入歧途。走向沉沦堕落的不归路。其人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种悲剧。她的不幸经历应当让她的父母感到羞愧,同时也应该引起同样身为父母的各位读者的反思:究竟我们该如何培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本书针对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观念和不当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和纠正。同时提出了许多 富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希望能以此帮助广大的家长们用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成长为既让父母满意放心,又使其智商、情商和创商均得以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之材。

李放

2005年3月28日于北京

后记

家庭教育在现代中国似乎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目前市面上关于家庭教育或亲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既多且杂,大有铺天盖地之势,各种国内或国外、传统或现代的家庭教育理 论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由于有关方面的书实在太多。而且不少同类型书之间的相似性较大,案例和理论的重复率过高,因而很多读者对这类书都已经见多不怪或见怪不怪.甚至完全丧失了阅读和购买的兴趣。所以,要让我们这本书既叫好又叫座,使之在众多的同类书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好评和认可,作者就必须赋予这本书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个性。

笼统而言,这本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它的新颖性。该书的大部分理论和观点基本上属于作者的原创,很多原理或观点具有较强的震撼性和颠覆性,在问题的分析和理论的阐释上既能抓住要害、一针见血,又能入情入理,使独到的观点与理论的逻辑力量相结合,在追求新颖、轻松的写作风格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第二是它的可读性。为了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减少阅读障碍,作者选取了不少大众心理十分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和素材,以便使该书具有相当程度的 针对性。时刻针对现实、紧扣现实,避免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

第三是它的现实性。该书主要是为了应对现实。其写作目的是为了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经常面临的一些 疑难问题,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不仅告诉家长“为什么”, 还告诉家长“怎么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相信读者在读 过此书后,能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和实实在在的收获。

万翔

2005年3月28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在决定孩子命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放//万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53754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