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4年最佳小说选(上下点评本学府年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学府选本,是建立在“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仔细研读当前小说的基础上,在目前市场林林总总的文学选本中,以权威的标准、严格的遴选、朴素的立场、切近的点评,为当代文学史留下一份可靠的选本。

目录

序曹文轩(1)

前言:从期刊看小说 邵燕君(1)

上 册

那儿 曹征路(1)

卖米 飞 花(46)

马嘶岭血案 陈应松(55)

寂静 李锐(101)

黑石头

--定西孤儿院纪事之一 杨显惠(107)

山歌天上来韩少功(126)

是吗? 韩少功(182)

去不回门 林斤澜(194)

很大风 王小妮(205)

釉下蓝 朱天文(229)

当鱼水落花已成往事 晓航(242)

妙色 韩晓征(295)

私宴 苏 童(320)

锦鲤记 老虎(333)

画家与狗 王瑞芸(367)

下 册

托尔斯泰围巾 池莉(417)

出门寻死 方 方(485)

暗扣 袁远(547)

啊,北京 徐则臣(606)

煲汤 畀 愚(662)

狗皮袖筒 孙惠芬(694)

碎玻璃 李浩(711)

父亲的黄昏 墨 白(729)

存目推荐作品点评

麻钱 宋剑挺(763)

找啊找 王祥夫(764)

长发 张楚(764)

寻父记 艾伟(765)

海瓜子,薄壳儿的海瓜子 须一瓜(766)

国旗 朝 阳(766)

好人如何,坏人又如何 刘 春(767)

食堂 邓宏顺(767)

宝莲这盏灯 丁伯刚(768)

金地 杨怡芬(769)

水缸里的月亮 盛慧(769)

飞来的村庄 夏天敏(770)

老爸贵干 何文(770)

随风飘散 阿来(771)

英格力士 王刚(772)

上塘书 孙惠芬(773)

迷谷 苏 炜(774)

米调 苏 炜(775)

缺口 纪 尘(776)

一团结 谭 华(777)

榜外受关注作品点评(778)

论坛成立一周年记(代后记) 邵燕君(815)

编后记 高秀芹(822)

试读章节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话说得是真狠,每次默默读过,心口必定一阵堵,眼睛缓缓扫过天空大地古今人寰,人却只会久久无言;原来一句话,几个字,也是一种大世面。

少年时候,心与目光,都有翅膀,且直通通地长在外面,看不见自己居住地,一心一意要出门,远方是理想,外面才有风雨和知识,出门才叫见世面。想我十七岁出门,那派干脆利落,那副冷面无情,头不回,心思也不回,一点牵连,半点离情,都是没有的。从此出门,千里万里地远走,一次又一次。只是在远走的过程中,许多疑惑,也就渐渐丛生。释迦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句话,是要人悟的。多年之后,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城市的雨,是最狠的,那是1995年夏天的雨,狠得你终生难忘。想我少年狷傲,野心勃勃,要做一个不平凡的人;奔跑了万千里,蓦然觉出,自己还是走在自己的小路上,绊倒自己的,都是自己的无知。不过,若与这无知有了一次邂逅,人也就会平添一次无言之省:原来语和言、文和字,与真实的风雨雪霜相比.风雨雪霜更是一种大世面。P417

序言

这些年不时地要参加一些有关文学的学术会议,更要经常性地参加一些文学硕士、博士的论文答辩,听同行发言,听学生发言,也听自己发言,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不是在开一个关于文学的会议,恍如在开政治局会议,在开哲学社会科学会议。所谈论的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之类的问题。“革命”、“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全球化”、“现代性”、“东方主义”、“相对主义”、“殖民主义”、“文化”、“强权”,这些字眼构成了我们的滔滔言说。高屋建瓴、气势恢宏,有高立苍莽处一览众山小的快意与优越。开始时,我很喜欢这样一种氛围,现在也还喜欢这样一种氛围,但与初时的一味迷恋有所不一样的是,现在我常常一边在很陶醉、很过瘾的状态中留连,一边却又感到有点儿疑惑与不安: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正确选择或者说是惟一的选择吗?

我常常会从一个很功利的立场上来怀疑它:这样的批评对作家与文学创作到底有何用处?

我知道这种批评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但还是怀疑——更准确一点儿说,不是怀疑这种批评而是怀疑这种批评格局。这种怀疑后来竟一天一天地坚定了起来。我看到了批评格局的单一,甚至是专制,对另一种批评的渴望愈来愈强烈。

那么这一所谓的“另一种批评”又究竟是什么样的批评呢?

回到文学。回到文本。回到朴素的批评立场。

如何使这样的批评得到有效的落实?几乎是不约而同,我们都想到了从当下文学期刊入手,以论坛的方式,通过对最新作品的阅读与研究,使这样的批评思路得以贯彻,最终突出重围,在已固若金汤的批评格局中打开另一条通道。

我将批评的资源分为“娘家理论”与“婆家理论”。所谓“娘家理论”就是这些理论本就是专门用来研究文学的。它所谈论的问题,就是文学问题,它的体系本就是为言说文学而建立的。比如中国的古代文论。所谓“婆家理论”,就是这些理论本不是专门为文学而建立的,建立了这些理论的理论家们当初也没有想到过他的理论日后会与文学有什么瓜葛,是文学批评家们将文学嫁了过去或是让它们倒插门,终于结成金玉良缘,并从此如胶似漆。这对那些非文学理论家家们来说,几乎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想,这两种理论,都是文学批评要依托的。事实上文学批评就一直在使用这两路的批评资源。一个和谐的文学社会,应当是在“娘家”与“婆家”之间的充满亲情的自由走动。然而,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有了老婆婚忘了娘”的局面。那些专门为文学而设立的理论资源,被冷落了,被抛弃了,而一味使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批评成了一统天下的批评。所谓的泛文化批评,成了文学批评的惟一范式。

“回到文学”,也就是回到“娘家理论”,用“娘家理论”来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这个前提是我们相信“娘家理论”依然是有效的。而相信“娘家理论”又是因为我们相信文学是有基本面的——这些基本面是永远的。这些基本面大到“道义”、“悲悯情怀”、“审美”,小到文学手法、技巧乃至技术。对这些基本面,我们必须相信它们是存在的。如果我们不能相信这些基本面的存在,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批评的可能、根据与理由。凭什么说这是一篇小说而且是一篇好小说呢?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大家在心中默认的标准,我们可能做出判断吗?即使做出一个判断又有什么意义?我们相信它的理由何在?我以为这是一个常识。尽管有时我们会对一篇作品有大相径庭的判断,但我们还是相信有一个标准在冥冥之中存在着。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标准,我们的对话也就失去了可能与意义。

论坛相信这个基本面的存在。它回望“娘家”那片古典而温馨的原野以及诗意般的炊烟,在久违的一番亲切之中,找到了文学儿时的淳朴而天真的感觉。当然,论坛也没有背弃“婆家”。在具体的批评中,它仍然使用了“婆家理论”。但在使用上是有所讲究的,这就是将婆家理论放到文学的框架中来使用。它关注更多的不是文本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而是文学是如何表达这些思想的。“表达”,是一个文学的问题。

与泛文化批评的天然弊端相关,就是这些年的批评,对文本缺少精细的解读。我们看到许多批评文章,则是将文本作为一种佐料,作为一种幌子,作为一个由头,作为一块跳板,说是在评论文本,实际上是在说一个个理论问题,文本在很多情况之下,是被强行扯到这些话题之下的,有一种文本被绑架的暴力。造成如此局面,一是因为它们之间缺少一种真实可靠的关系,这些理论无力解读这些文本,一是因为我们缺乏对文本的诚意,没有拿文本当一回事,而是将那些用来解读文本的理论太当一回事了。

论坛走的是一种细读文本的路数。所有参加论坛者,必须在说到那个被分析的文本时能有如数家珍的熟悉。大到对文本题旨的心领神会,小到对其中一个细节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每一篇作品,都必须从头到尾地被仔细咀嚼过,而且不是被论坛中的某一个人咀嚼过。论坛的参加者自信地说,当下已没有多少批评家能做到像他们这样对作品了如指掌了。我们后来所见到的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体现了一种文本至上的精神。那些文章对文本有着一种细致入微、鞭辟入里的辨析,理论与文本处在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理论不再是文本头上的一片飘荡着的云。

理论的豪富,导致了奢侈,导致了霸权,导致了眩晕,导致了泡沫。朴素的批评,已经离我们远去。一个文本一旦出现,就会有一番理论上的狂轰滥炸。不过文本实际的强词夺理已屡见不鲜。天大地大的理论,降落在那些微不足道的文本之上。理论上的豪华大餐,使文学批评呈现出一番天堂般的景象。到了后来,我们已分不清楚,那闪耀的金光,到底上来自于理论还是来自于对象。加之现代技术的解读训练,那些蹩脚货色,似乎也价值连城了。文学批评已经导致了对劳动成果的不公正的评判。一些在文学价值上其实没有什么说道的作品,却因为这种豪华批评而得以一步登天。我曾说过一句极而言之的话:如此批评最不可原谅之处,就是有可能导致一部伪文学史的诞生。

论坛强调回到朴素的批评立场,先做一个阅读者,再做一个解读者。所谓阅读者,就是不带入(至少不是有意识地带入)各种理念去直觉地浏览、欣赏文本,回到一个普通的读者位置上,享受一个普通读者的阅读快乐。该感动时感动,该有审美愉悦时有审美愉悦。在对文本有了一种原始的经验后,再摆出解读的职业姿态。即使这样的姿态,也要求理论与文本的恰如其分的对接,最大限度地做到理论的价值直径与文本的价值直径的重合。

论坛开坛以来,一直在遵循这些宗旨。当然,理想是一回事,实践又可能是另一回事。但,他们一直在向这个目标逼进。

这是一个学府选本。在文学选本或者是官方化,或者是民间化后,需要有一种学院化的文本的存在。它无疑带有文学的精英意识,所追求的是文学的纯粹性。它企图树立一种文学的标尺。在这个过程中,它可能对读者的阅读趣味和新闻化了的批评家的趣味忽略不计。它不是以这些作品的社会轰动效应为依据的。它的依据来自那个既是先验的又是经验的恒定的文学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文学的经典,存在于文学史的知识,也存在于心灵的直觉与那些深谙文学奥妙的古今中外的理论之中。

2005年4月27日夜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后记

出版一套代表当前创作实绩和艺术进展的文学作品选是我多年的愿望,1998年我从北大毕业到出版社的那一天起这个念头就潜藏于心,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做成,再后来就是各种各样的年度选本问世了,好像再做一套文学选本的意义不大了,这个念头就逐渐淡薄和遗忘,只有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市场上的年度作品选,才想起很多年前被忘记了的想法,有些刺激,有些失落,甚至有些不满意。

其实,在北大读博士期间我就帮助导师谢冕先生做《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的部分资料工作,2001年我开始着手编辑由曹文轩教授主编的《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四卷本,小说两册,诗歌一册,散文一册),这套书重印两次,在中国台湾和香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曹文轩教授就坦率而真诚地打起“学府选本”的旗帜,表明自己的学术立场,坚持学府的标准,纯粹的文学性等等。现在看来,这个遴选标准和立场还是很有学术规范的,也就是所谓的学府标准。20世纪结束了,21世纪的第一年我们没有再继续学府年选的遴选,后来和曹文轩老师、臧棣老师探讨过文学双年选的可能性,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觉得假如不以严格而绝对的优势出现,不如不做;二是担心缺乏连续性,没有一个固定而持久的方式来做,很容易做不下去。在我们沉潜思索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卷入年度作品选的出版中,从我目前看到的情况,大约有8个不同的选本,互相之间差别很大,标准很模糊,很难看出什么标准和尺度,很多是为了出版而进行的即时操作。在这种出版状况下,出版一套严格、认真、遴选标准纯正的选本是必需的,这既是对文学负责任,也是对读者负责任。

恰巧此时,邵燕君博士在中文系开办了“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从开始我就关注和留意他们的动向,给予了持续的热情和鼓励,我希望他们为当代文坛开创一种真诚的研讨方式。北大中文系一向有厚古薄今,重理论轻创作,重文学史轻文学批评的倾向,在我读书期间,当代文学的学生是很少读当代文学作品的。虽然每年的博士论文都在文学史、文化研究等领域有很多的研究,但是,如果攻读当代文学硕士、博士的研究生对当前的文学现状毫无所知,甚至缺乏批评的冲动和激情,也是有问题的。“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起码表达了他们对当代文学体认的一种努力,后来我去参加了几次,发现远远不仅如此,我深深地为他们广博的阅读视野、认真的研讨方式、切近的点评所打动,这样大规模的集体阅读和讨论方式可能在当代文学史上还是很少见的。他们从读文学期刊入手来筛选当前的文学创作,仔细研读最新的文学作品,对好的作品做点评,对坏的作品做批评,就像陈思和教授所说的“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他们的点评成果在研究刊物和媒体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在目前文坛批评状况一片表扬和自我表扬的状态中,他们以其切近、朴素、健康的批评方式建构着文坛的格局。

《学府年选 2004年最佳小说选》(上下册)就是建立在“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仔细研读当前小说的基础上,因为是当代文学选修课,保证了选本的持续性;多人广泛阅读,尽量不疏漏当代文学的好作品;坚守文学史标准和学院立场,使选本摈弃随意性而建立在一个坚实的文学史坐标之上,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这个选本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同谢冕先生所说的:“学院有自己的坚守,新思想和新信息的补充是学院保持持久活力的必需。学院对文学实践的参与和介入是自身的需要,又能从另一个侧面为行进中的文学提供一种理念和尺度的参照。”本选本在目前市场林林总总的文学选本中,以权威的标准、严格的遴选、朴素的立场、切近的点评,为当代文学史留下一份可靠的选本。这是北大人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向当代文坛所做的清理工作,为今天和以后的文学史留下珍贵的文学史资料和档案。这么有信念地持续做下去,很多年后,这套选本的重要性将慢慢呈现出来,希望这套选本能为以后的文学研究者提供当下丰富而细致的文学描述。

在结构安排上,本书打破了惯常的短篇、中篇分开的格局,也不按照名家排坐次的方式来编排,而是按照一种内在的逻辑来编排,上册第一部分大约是坚持现实主义写作的,对现实有深厚的体认和关照的作品;第二部分大约是在小说的艺术形式层面上探索的小说;下册的作品兼顾两者之长,但是又有一些新鲜经验和体验的作品,这一类作品好读,属于“好看的小说”。一篇篇读下来,还是感到这一年的小说相对于形式的探索,更关注于现实的力度和体验的深度。

我们这一年的努力都浓缩在这个选本中,希望对当代文坛和读者有所裨益,在明年的选本中,我们会加上本年度诗歌选、散文选、文学理论选等等,较好地呈现文学发展的全貌。

  高秀芹

书评(媒体评论)

学院有自己的坚守,新思想和新信息的补充是学院保持持久活力的必需。学院对文学实践的参与和介入是自身的需要,又能从另一个侧面为行进中的文学提供一种理念和尺度的参照。  ——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体现批评的严肃性,并试图确立可信的尺度。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编辑之诤友,读者之知音。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文学》主编)  筛选佳作,净化阅读氛围。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4年最佳小说选(上下点评本学府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文轩//邵燕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088319
开本 16开
页数 8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1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9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5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