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醉眼看金庸--北大醉侠点击金庸小说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金庸以一生绮丽奇幻的想象和博览通才,营设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回避"现实、向"古"虚构,以"武侠小说"来荡开江湖,丝毫看不见"现世"的影子,从而免受了现世的曲解与打击,无往而不利。

本书以独到的阅读眼光,以金庸每部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为例,然后投入赏析者的真情实感,用优美的文字加以评论和分析金庸小说人生的"短而全"、"真而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轻松普及型知识读物。

目录

前言

/孔庆东/1

金庸的小说人生

/孔庆东 陈 珺 吕少刚/1

美文赏析

/孔庆东 陈 珺 吕少刚/39

四海翻腾云水怒/39

告诉你——世界,我相信

——《书剑恩仇录》赏析/44

十年兵甲误苍生

——《碧血剑》赏析/52

依然仰望星空

——《白马啸西风》赏析/61

流泪未必非豪杰

——《雪山飞狐》赏析/70

我是谁?

——《侠客行》赏析/77

只识弯弓射大雕

——《射雕英雄传》赏析/84

不一样的侠义

——《飞狐外传》赏析/101

那一夜,我看到了江湖

——《笑傲江湖》赏析/109

生命·爱情·自由

——《神雕侠侣》赏析/131

一招半式闯江湖

——《鸳鸯刀》赏析/143

你快乐吗?

——《天龙八部》赏析/1 51

生命中总有一种委屈

——《连城诀》赏析/172

我听见,故乡的歌

——《越女剑》赏析/180

小宝的眼泪

——《鹿鼎记》赏析/187

宝刀百炼生玄光

一一《倚天屠龙记》赏析/209

名家争议

/223

破金庸武侠小说之“新”/王彬彬/223

金庸透视/蒋泥/247

金庸给我们编了什么梦?/吴 思/249

孤独的性情中人——杨过/陈 墨/253

金庸现象引起的文学史思考

——在杭州大学“金庸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钱理群/257

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孔庆东/266

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孔庆东/278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孔庆东/288

无知无畏的王朔

——点评王朔的《我看金庸》/蒋 泥/298

严家炎说金庸/313

金庸热

——奇异的阅读现象/严家炎/316

挑战与争论

——读《金庸小说论争集》/杨晓鸣/319

关于金庸是否算得“博导”和“历史学家”等的讨论

/葛剑雄 袁伟时 董 剑 孔庆东/322

附录

/ 325

金庸谈金庸/325

后记

/蒋 泥/328

试读章节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似乎自由的意义远胜生命与爱情。自由永远是对社会现实的非法超越,因此其所受阻力往往比想象中大得多。自由是对必然的反叛,人的自由有时是以更深刻的失败和悲剧形式表现出来的。然而对自由的追求自古至今就不曾停止,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小视的力量。

《神雕侠侣》中有不少特立独行之士,他们我行我素,基本上不受社会礼法与江湖规范的约束。东邪黄药师是这样的一位资深前辈。他鄙视封建礼法中的论资排辈,主张坦诚相交,人人平等,这种在当时说来相当先进的思想显然曲高和寡,所以他只能习惯一种独 行侠的生活,即便孤独,也要与封建礼法对抗到底。杨过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东邪的莫大鼓舞,以至两人成了兄弟知己,有了如此难求的知音,东邪已然不孤独。

或许是青出于蓝,杨过的思想较之黄药师更为激进。他与小龙女的结合受到世人的阻挠,因为小龙女是其师,师徒结合便是乱伦,这是不容于当时社会的。杨过不理解,不接受,他尽全力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伤痕累累,但他毫不妥协,最终他成功实现了对当时礼法的超越。当然,这并非他一人之功。作者设计一位生活于古墓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难道是为了给人留下独特的审美形象? 我想这决非偶然。小龙女完全不懂俗世礼法,正是为了迎合杨过那狂傲不羁的性格。没有两个人的互相扶持,他们会寸步难行,更不可能苦尽甘来。

小说中,另有一位不逊于东邪的自由人,他对人生的理解就像他的绰号一样可爱。这位"老顽童"周伯通永远都在寻找生命的开心果,他率性、坦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样一位活泼的人物如果生活在重阳殿肯定会憋死,何况一大堆的清规戒律需要遵守。老顽童追求自由的心理比其他人更甚。他能将自由以外的任何事抛诸 脑后。因此瑛姑注定大半生的孤苦。老顽童不拘长幼之礼,不理人间恩怨,不涉足半点情爱,一心追求他的新鲜事物并乐此不疲。真正淡泊名利,看破生死的非他莫属,正如小说结尾黄药师所说:"老顽童啊老顽童,你当真了不起,我黄老邪对名淡薄,一灯大师视名为虚幻,只有你,却是心中空空荡荡,本来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们高出一筹……"

生命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因为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然而生命却十分脆弱,它总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这也许正好印证了生命的丰富多彩从而愈显其可贵。当然,生命之可贵不仅在于其外在形式,而且在于其更高的精神追求:爱情与自由。爱情与自由是比较抽象的生命主题。作为人类千古传唱的主题之一,爱情因为永远蒙着神秘的面纱而令人难探其究竟。自由的意义则相当宽泛,不过它每每以跨越当时社会规范的面目出现,这正好成为生命与爱情升华的终点。

综观整部作品,生命、爱情、自由在主人公杨过的身上体现无遗,然而对这三者的追求无不充满了艰辛。从《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儒之侠转变为《神雕侠侣》中杨过的道之侠,金庸先生赋予作品的意蕴在不断更新。只有像杨过与小龙女般至情至性的人物,他们离 奇的爱情故事才能伴随生命而自由发展。与作品中"有情皆孽"相比,他们时时处处所凸显的唯个性而已。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 言:"武侠小说不免有过分的离奇和巧合。我一直希望做到,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总应当是可能的。"实际上,作者将生命、 爱情、自由三位一体,是应了作品主人公人物性格发展的要求。对爱情与自由的追求是体现生命意义的最佳范式,没有这种追求,人生无异于失去灵气的一潭死水。这正是《神雕侠侣》吸引人的魅力所在。P141

序言

在文学丛林中与金庸狭路相逢

在文化里,我重点研究文学;在文学里,我重点研究小说和戏剧;近年来附庸风雅,重点研究通俗小说;在通俗小说里,曾经用心研究过武侠小说;而金庸先生早早地埋伏在武侠小说里等待我这个假面伯乐,于是我们就狭路相逢,悲惨遭遇了。

我开始读金庸比较晚,那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刚当上北大中文系学生会主席,我那时对什么"武侠小说"是不屑一顾的。俺自幼受创高雅的正统文学教育,批林批孔时就读《论语》、《孟子》、《韩非子》,评《水浒》时就读《水浒》、《三国》、《红楼梦》,批邓小平时就读鲁迅、茅盾、高尔基,批"四人帮"时就读王蒙、张洁、刘心武,后来上了北大,更是什么托尔斯泰、莱蒙托夫、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海德格尔、马尔克斯、川端康成、小林多喜二、好色一代男……

整天大鱼大肉地胡吃海塞,只觉得天下的山珍海味已尽入腹中,曾经美味难为菜,除却西施不是人。渐渐地,看穿了各种文学伎俩,炼就一副失石心肠,任你情天恨海,五雷轰顶,俺也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许多大中文系毕业的朋友都走过这么一段"人性丧尽"的歧路。试问,在那包读了古今经典、中外名著的时候,还有什么文学,还有什么作家,能够感动我们这些"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文学狂徒吗?

就在这时,我发现周围同学不仅仅迷恋钱钟书沈从文张爱玲和艾略特里尔克波伏娃,他们中颇有些人神气活现地谈论什么三毛、琼瑶、席慕容和金庸、古龙、梁羽生。作为一名优秀学生干部和班里第一批共产党员,我觉得有责仟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些同学"思想堕落"的根源。

我说:"什么破玩意儿?你们这么没日没夜地糟蹋身子?呈给本官,验看验看!"

同学说:"这可是最伟大的文学啊,比你那鲁迅、老舍、万家宝,一点都不差!""于是,递过来一本脱落了封面的通俗文学期刊,上面连载着两章《射雕英雄传》。

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刻到了。

不读金庸就等于不懂一半中国文学

由于迷恋金庸,我开始疯狂地阅读武侠。但是几百部读下来,大多都忘记了。没有炒作,没有指导,甚至没有正版,是亿万人的阅读实践,把金庸的名字铭刻到了人类的文学史上。我加入了谈侠论剑的行列,由同学问谈到老师处。

我和其他同学,向钱理群这位以严肃著称的导师推荐金庸,我们夸张地说,不读金庸就等于不懂得一半的中国文学。于是,钱理群老师读了金庸,后来还写了研究文章,他和吴晓东著的插图本文学史第一次列入了金庸的内容。钱老师又鼓励我们把金庸当成严肃文学来读。于是,我又抱着研究者的态度一遍一遍重读金庸,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泪水。

这时,我知道了金庸的读者原来是遍布全球和几乎所有的领域的,邓小平、蒋经国、华罗庚、杨振宁、王选、李陀、冯其庸……都对金庸小说评价很高。但是,要在北京大学这座中国最高学府公开研究金庸,以我的年龄身份,是必遭保守势力疯狂谩骂陷害而自取灭亡的。陈平原老师以极大的热情和才华写出武侠小说研究专著《千古文人侠客梦》,在大学界振奋一时。然而陈平原老师居然也不敢乘胜开设武侠小说研究课,可见金庸进入北大阻力之巨。

打破坚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泰斗严家炎先生。我考上他的博士生后才知道,严家炎先生不但也是金庸迷,而且早已在美国讲授过金庸问题。社会上有些黄口小儿散布谣言说严家炎自己喜欢金庸,就强迫学生都研究金庸,污蔑他是"误我青年,毁我文学"。其实我博士生读了一年,才和严老师互相发现对方是金庸迷,而且严老师从不束缚学生的研究方向,我们不过是巧遇同道而已。严老师的其他学生都对金庸研究不大 感兴趣。我跟严老师的金庸观也并不完全相同,我的博士论文也并非写金庸的。

我最佩服的一些导师往往都具有超人的学术勇气,严家炎先生那么高的学术声誉仍然锐意进取。他率先在北大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课,后又出版《金庸小说论稿》。果然社会上枪林弹雨袭来,颇有踏平北大之势。照我的意思,根本不用理睬,严先生却一丝不苟,每责必答,那种儒侠风范令人格外感动。

铁石心肠一次次被金庸摧垮泪腺

我是个读书看戏都很投入的人,标榜"先感性,后理性;先感悟,后研究"。我在小学和中学时代,为《红灯记》和《高玉宝》流过泪,为《卖花姑娘》和《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流过泪,为《雷雨》和《家》流过泪,为《流浪者》和《简爱》流过泪,为《爱是不能忘记的》和《高山下的花环》流过泪。上大学以后,就不曾再为文学作品而流过泪。

我以为自己成熟了,永远不会再被作家骗去泪水了。像《悲惨世界》、《复活》以及轰动一时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深深打动过我,但是没有摧垮我的泪腺。

然而,我却一次又一次,被金庸感动了。

当郭靖背负着黄蓉去找一灯大师疗伤,当杨过苦等小龙女一十六年后毅然跳下悬崖,当郭襄"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当程灵素为胡斐吸尽毒液而死,当胡一刀把孩子托付给敌手苗人凤,当殷素素用生命告诉儿子张无忌"越是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当明教群雄出征前高唱"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当香香公主把匕首刺进那世上最美丽的胸膛,当岳灵珊和马春花被爱人害死而临死仍然挂念爱慕着那无情的爱人,当萧峰一掌误毙了世上最爱他最理解他的阿朱,当"恶贯满盈"段延庆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儿子,当韦小宝在通吃岛接到康熙画的六幅充满兄弟情谊的"救驾图"……我几乎每次读到这些段落,都会热泪盈眶。

止庵兄说感动是不成熟的表现,读书多了就不会感动。可我确实做不到止庵兄的境界。我是万卷书也读了,万里路也行了,乱七八糟的觉也睡了一万多回了,可是眼看要到四十不惑的冷血大关了,却反而愈加容易感动起来。美国人死了我也伤感,伊拉克人死了我也叹息,气得我夫人咬牙切齿地咒骂我:"更年期这么早就来了!"

写赏析金庸的文字我把金庸讲到了国外

在严家炎先生促成下,北大授予金庸名誉教授称号,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金庸,跟他合了影。后来,北大又召开了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这时,我已经三十多岁,有资格说几句真话了。于是开始写点赏析金庸的文字,包括与严家炎、冯其庸、陈墨等先生一起点评了金庸的小说。一些学校和电台、电视台轮番请我去讲金庸小说。那几年,社会上压制歧视金庸的正统力量很大,所以,我学习金庸研究先行者陈墨先生的策略,对金庸小说以热情肯定为主,采取一种坚决的抗争姿态。

其实我对金庸小说包括金庸本人也颇有不满的意见,迟宇宙等先生的一些批评金庸的文字我觉得也很有道理。但是,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在传统全盘否定武侠小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汹汹攻势下,首先要保护人民大众自由阅读的权利。只有在自由阅读金庸的前提下,才可能自由地谈论金庸小说艺术的是非得失。

进入2l世纪,我们终于用艰苦的战斗拓展了在学术界谈论金庸的空间。金庸开始进入各种文学史。我还把金庸讲到了国外,把研究金庸的文章也发表到了国外。最近我参与主编的大学通俗文学教材中,我专门写了一章《武侠小说的革命巨人金庸》。我今后的研究重点仍是鲁迅、老舍、曹禺等作家,但金庸还是会经常遭遇的,因为这是一个四通八达的文化焦点。

遭遇金庸已经快二十年了,金庸已经成了一个有点碎嘴唠叨的老人,金庸作品改编的影视也越来越俗不可耐。但是我忘不了金庸小说带给我的感动和我知道的带给别人的感动。为了休闲,为了备课,为了研究,我肯定还要许多次打开金庸的小说。我不能预料当我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的时候,面对那些段落,还会不会热泪盈眶。

 关于本书的一点说明

在现有的资料掌握情况下,由于我们在第一部分已写得比较清晰详尽,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都已逐次开列其内,所以本书就不再附录著作年表,以免叠床架屋,另占篇幅。而金庸的政论社评类文章数以万计,几乎日有所作,也不便于逐日排列,因此本书主要介绍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作为散文家的金庸,只好屈尊另就了。读者欲进一步详细了解金庸的生平事迹等,则坊间另有大部头的作品。相信今后还会有更扎实、更深刻的金庸传记和研究专著问世,读者静候佳音好了。

金庸小说人生的"短而全"是本书的一个追求,另一个追求是赏析的"真而美"。以独到的阅读眼光,以金庸每部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为例,然后投入赏析者的真情实感,用优美的文字加以评论和分析,本书似乎还是首次。 对金庸武侠小说的争论部分,我们的选择标准首先是学术性,而不是追求哗众取宠的市场性。因此,那些"酷评"和漫骂,那些吵架和群殴,那些网络上的泡沫文字,很遗憾地又失去了一次轻薄成名的机会。我想,也许会有好事者另编一本《大骂金庸》之类,以普渡那些可怜的众生的。 本书属于轻松普及型知识读物,虽然撰写者十分认真努力,但仍然会有若干不足,我就不再老生常谈地乱谦虚了。反正有什么缺点,您尽管批评指正就是了。

2004年10月胡思斋

后记

金庸先生是以小说家身份名世的,虽说他还是著名报人与政论家。他一手创办的"明报",发展成为涵盖了报纸、周刊、月刊、出版社等众多媒体在内的庞大产业,我曾经认为香港就是这么一个能够创业的良好基地,只要是能人,想做事,还很难有不成功的。它不存 在制度上的歧视与限制,此前已制订出完备的竞赛规则,它们相对于所有竞争者来说是一视同仁的。大学读书时代,我就很羡慕先生的在这一点上的得天独厚,并为他被《大公报》派往香港而备觉庆幸。

金庸先生的小说陆续都拍成了电视剧,有港台版,有大陆、港台混合版,有纯粹的大陆版,我是什么版本的都看过,但纯粹的大陆版是揪着心在看,生理上不时会有倒胃现象发生,最爱看的仍是港台版,人家的制作与表演水平,是和目前的大陆不在一个级别档次上的。于是我常常叹恨金庸先生的"堕落",把自己的好东西卖给人耀 蹋,连眼皮都不眨。后来又想通了,本质上毕竟他还是位精明的商人,想靠这些人打开大陆市场,一旦站住了,大概将来还会不断有人出来倒腾,慢慢不就可观了么?

从不怎么如意,到自然成熟,是要有摸索过程的。

诚然,金庸小说本身有结构、情节、人物性格诸方面的可挑易处,太模式化、太脱离实际、太偶然性了等,一般的高品位文化人者当它们是不登大雅的,普通口味的读者却往往喜欢得要命。他的语言、他的叙述故事的方法、他的博学风雅、他从头至尾一环紧跟一环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其实都是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的。作为小说的首要功能一喻悦休闲,它们更是达到了的。

金庸小说艺术的最大特色应该说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一个个性格分明,无论怎样不可思议,也都能自圆其说,有时虽与事理欠合,却吻合于情理,让读者不觉生硬难接受。这同样是欧洲小说不同于我们的特征之一--中国小说重视故事大于塑造人物,在这方 面金庸恰恰是融合了中外之长的。

我是从初中时开始就成为"金迷"的。记得我一位亲戚家有成系列的金庸、梁羽生、古龙小说,翻得已经不成样子了,掉去封皮,四角卷起,页面污糟,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每次去我都有新发现,并不在意书本身的破损不堪,所以每去串门就赛似过年,以至于延及校圆 ,耽误学业,课上偷看,被拎着耳朵揪起来罚站,接受老师家访,遭到父亲的"棍棒虐待",至今未对梁羽生、古龙入迷,只独爱金庸,大学时代就斥巨资购得三联版全套《金庸作品集》,没天没黑地挨着读 ,算是过足了瘾,不再有人管得住我了。不久发表文章为之鼓吹。现在又邀朋呼友以作解读,各说各话,力求全面、深入和周到。

具体行文中,庆东兄"决策"于帷幄,陈珺、吕少刚两位先生随后,解析精微,劳力最多,表现出最大的耐心和毅力,功力亦不凡,真不愧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出身之手笔。这是需要特别加以点示的。

"争议部分"承王彬彬兄以及吴思、陈墨二先生和严家炎老师等诸位方家高人见示,一并致谢。

全书最后之编排、加工等具体事务,由蒋泥完成,遗憾、纰漏难免,其责任亦当在我。

2005年5月,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醉眼看金庸--北大醉侠点击金庸小说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庆东//蒋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64165
开本 32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5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25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