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意识神话诗学--文本批评的寻索
内容
编辑推荐

本文给读者最深刻印象的是“文本批评”这个概念。“文本批评”,实质上是通过对“文本”的实证,揭示与命题相关联的文学史事实,从而获得确切的“文化语境”,达到问题的解析。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一种老实的、不奢华的、不夸张的、不以功利为目的的实事求是的学术观念上的,它需要十分艰苦的辛劳,是任何急功近利之人难以操作的。

目录

给香港文学写史——论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文学》………(1)

 一 引言………………………………………………………(1)

 二 编辑的选择:严肃与通俗………………………………(2)

 三 华文文学的桥梁…………………………………………(7)

 四 给香港文学写史………………………………………(12)

 五 小结……………………………………………………(16)

诗歌和迷宫——黄国彬的诗创作……………………………(18)

 一 人生的迷宫……………………………………………(19)

 二 黑暗和痛苦……………………………………………(22)

 三 此岸和彼岸:灵和生命………………………………(28)

 四 小结……………………………………………………(36)

论李伯元《中国现在记》……………………………………(38)

 一 引言……………………………………………………(38)

 二 首刊《中国现在记》之《时报》……………………(40)

 三 小说之写作意图………………………………………

 四 慨夫社会之同流合污不知进化………………………

 五 小说情节的线性发展…………………………………

 六 小结:社会的恶现象…………………………………

埃利亚代的“比较宗教学”在两岸三地的接受过程………(56)

 一 前言……………………………………………………(56)

 二 埃利亚代生平简介……………………………………(56)

 三 埃利亚代比较宗教学核心观念………………………(58)

1.神圣与世俗……………………………………………(59)

2.神话时间和历史时间…………………………………(60)

3.世界中心………………………………………………(62)

4.原型……………………………………………………(64)

5.启蒙……………………………………………………(64)

6.炼金术…………………………………………………(65)

7.回归母体………………………………………………(66)

8.双性同体………………………………………………(67)

 四 日本学者的影响………………………………………(68)

1.台湾地区的学者………………………………………(70)

2.香港地区的学者………………………………………(71)

3.中国大陆学者…………………………………………(72)

 五 埃利亚代著述的中译…………………………………(75)

 六 小结……………………………………………………(77)

隋以前文中的“凤”…………………………………………(78)

 一 引言……………………………………………………(78)

 二 凤的各种名称…………………………………………(79)

 三 凤的体貌………………………………………………(81)

 四 凤的饮食和作息………………………………………(86)

 五 律吕和乐器……………………………………………(91)

 六 凤凰与五色……………………………………………(93)

 七 凤凰与火………………………………………………(97)

 八 凤的象征………………………………………………(99)

 九 小结:《仪凤赋》选读………………………………(106)

附录:《仪凤赋(并序)》…………………………………(108)

道家与原始思维………………………………………………(110)

 一 绪论……………………………………………………(110)

 二 原始思维………………………………………………(112)

1.原逻辑思维和野性思维……………………………(113)

2.原始思维与物我同一………………………………(115)

 三 山水与游仙……………………………………………(117)

1.山与水的神圣象征…………………………………(117)

2.游的模式……………………………………………(119)

3.神与物游……………………………………………(121)

4.神游与萨满…………………………………………(123)

5.神仙与不死的追求…………………………………(124)

 四 道家的永生信仰………………………………………(126)

1.死与魂魄……………………………………………(126)

2.原始人-对死亡的理解………………………………(130)

3.不死、再生与变形………··………………………·(132)

 五 超脱时间:长生的追求………………………………(135)

1.循环与古代人的时间意识…………………………(136)

2.仿天地造化…………………………………………(139)

3.永生的模式…………………………………………(141)

 六 小结……………………………………………………(142)

开端和结尾的诗学——李白的离别诗研究………………(144)

 一 引言……………………………………………………(144)

 二 李白离别诗的类型和数量……………………………(146)

 三 离别诗的开端…………………………………………(150)

1.首句扣题……………………………………………(152)

2.以景破题……………………………………………(154)

3.倒装句法……………………………………………(155)

4.以古人名字起句……………………………………(156)

5.以“我”起句:突兀………………………………(158)

 四 离别诗的结尾…………………………………………(160)

1.归题…………………………………………………(161)

2.以问句或设想作结…………………………………(162)

3.哭泣:情结…………………………………………(164)

4.结尾的时间…………………………………………(166)

5.结尾的流水…………………………………………(167)

6.结尾的月亮………………………………·………一(168)

7.以景结情……………………………………………(170)

8.变奏…………………………………………………(172)

 五 小结……………………………………………………(173)

怀古诗的开端结尾研究——李白相关作品的分析…………174

 一 前言……………………………………………………174

 二 怀古的定义……………………………………………174

 三 李白怀古诗数量………………………………………178

 四 怀古诗的公式…………………………………………180

 五 开端结尾:诗的章法…………………………………183

 1.直起…………………………………………………188

 2.赋起、比起、兴起…………………………………192

 3.互文…………………………………………………196

结尾与词意……………………………………………197

辞与意之尽与不尽…………………………………202

合起意与别运生意…………………………………203

余话…一……………………………………………205

开端与结尾的研究——李白诗中的泪……………………(206)

 一 引言……………………………………………………(206)

 二 哭泣涕泪等用语小统计………………………………(207)

 三 哭泣涕泪等用语………………………………………(209)

 四 李白诗中与泪有关的用典……………………………(213)

1.齐杞梁妻……………………………………………(214)

2.牛山泪………………………………………………(215)

3.申包胥泪……………………………………………(217)

4.卞和泣玉……………………………………………(218)

5.雍门哭………………………………………………(219)

6.羊公堕泪碑…………………………………………(220)

7.易水别泪……………………………………………(221)

8.湘妃泪………………………………………………(221)

9.邹衍泪………………………………………………(222)

10.杨朱泣歧路…………………………………………(222)

11.贾生泪………………………………………………(222)

12.阮籍穷途恸哭………………………………………(223)

13.小结…………………………………………………(223)

 五 哭泣:人格的面具……………………………………(224)

 六 见于开端和结尾中的流泪……………………………

 1.开端中的用例………………………………………

 2.结尾中的用例………………………………………

七泪的想象:雄性化和雌性化…………………………

八小结……………………………………………………

李白诗作的夏季描述…………………………………………

 一前言……………………………………………………

 二李白诗的四季…………………………………………

 三由春入夏………………………………………………

1.炎热的天气…………………………………………

2.纳凉消暑的活动……………………………………

3.农作活动……………………………………………

4.五月景物的诗作……………………………………

5.夏天的送别诗………………………………………

6.流放夜郎时期的作品………………………………

7.南风和景风…………………………………………

 四夏秋的昆虫和植物……………………………………

1.蝉……………………………………………………

2.菡萏与芙蓉…………………………………………

3.若耶溪………………………………………………

4.杨梅和樱桃…………………………………………

 五朱火和大火:由夏入秋的情绪………………………

1.大火落……………………………………………

2.始觉秋和不知秋……………………………………

 六夏季的典故……………………………………………

1.五月飞秋霜…………………………………………

2.五月披裘……………………………………………

3.北窗昼眠……………………………………………(286)

 七 小结……………………………………………………(288)

附录

“第三届现当代文学研讨会”述评………………………………

“文学的将来及华文文学的前途”讨论会记述……………………

闯关先锋,三地开路——记华文文学研究机构联席会议………295

跋‘女性与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98

“炉峰”共话——香港文学国际文学研讨会”综述……………303

1997年以后的香港散文的创作及研究………………………308

序言

振伟的新著《意识·神话·诗学——文本批评的寻索》即将出版了,我能先睹为快感到格外亲切和高兴。

我和振伟相识是在11年前,那时他在香港岭南学院(现为岭南大学)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任职。我接受该中心主任梁锡华教授的邀请,担任客座研究员。1993年9月15日,我从广州经九龙来到香港,在红砌火车站见到了这位专门来接我的小伙子。他举着一张牌子,因为这张牌子,我认识了他。我们打的士来到香港司徒拔道15号岭南学院。他的热情、诚恳和负责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以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在那里做研究工作,常常有机会见面,有时在一起吃饭。他很勤奋好学,常常钻研一些专业方面的文章;他对我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关心,让我十分的感激。有一次他到欧洲旅行,还带回一个小礼物,那是一个精致的托盘,至今还放在我的书房。后来他担任《现代中文文学评论》和《现代中文文学学报》的执行编辑,为港台和大陆现代文学研究做了很多工作。他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们也有很多联系,我在写《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间》这本著作时,他在香港帮助我收集了很多资料。他的博士论文《道家的诗学》初稿拿来给我看,研究的内容正好与我当时研究的课题相近,我们进行了亲密的切磋。2000年在香港大学举行的“中国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提交的论文《隋以前文中的“凤”》是我为他讲评。他赠送给我,由他与朋友做责任编辑的《香港八十年代文学现象》,使我对香港文学有更多的了解。他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澳门大学担任教席。今年的一次研讨会议,他又邀请我为全部论文做特约评审。十多年的交往,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拜读《意识·神话·诗学——文本批评的寻索》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文本批评”这个概念。“文本批评”,实质上是通过对“文本”的实证,揭示与命题相关联的文学史事实,从而获得确切的“文化语境”,达到问题的解析。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一种老实的、不奢华的、不夸张的、不以功利为目的的实事求是的学术观念上的,它需要十分艰苦的辛劳,是任何急功近利之人难以操作的。

振伟书中的前两篇是论香港文学的,特别是详论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文学》,读后感到十分亲切。从1985年起,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历时3年,与时任《香港文学》社长兼主编刘以鬯先生交往亲密,来往较多,对《香港文学》有比较多的了解。常常到香港湾仔摩利臣山道38号文华商业大厦13楼《香港文学》杂志社,或谈稿子,或与世界各地来香港的作家会面,每个人都会在《香港文学》杂志社那个牌子旁照一张相,然后将照片登在下一期《香港文学》的扉页上。也常常应邀参加他们组织的一些联欢会、联谊会、颁奖会或文学创作坊的活动。刘以鬯对香港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正如振伟论述的那样,《香港文学》是华文文学的桥梁,它联系了港澳与台湾、大陆以及海外的华人作家,给香港文学写下了丰硕的文学史的一页。那篇《诗歌和迷宫——黄国彬的诗创作》更不陌生,不仅仅是因为黄国彬是我的老朋友,也是因为我较早发现黄国彬诗歌创作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特色。8年前我曾写一篇长文《黄国彬诗的脉络与潜在倾向》(台湾《亚洲华文作家杂志》第47期,1997年2月,第143—175页),与振伟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振伟通过对黄国彬诗歌中的“人生的迷宫”这个古老意象的象征的探索,论述“黑暗和痛苦”、“此岸和彼岸——灵和生命”,可以说是对黄国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准确分析和论证。

学术观念问题,也是一个学术知识问题,学术文化的研究,要充分重视研究的方法论。纯洁的学术环境与真诚的学术心态,对于学术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振伟接下来的几篇文章,如《论李伯元(中国现在记>》、《道家与原始思维》、《隋以前文中的“凤”》等,都比较注重“文本”。作为研究材料是以中国或本民族“原典材料”为依据,即作为论证中具有主题意义的材料都是母语文本材料。使用母语文本,提出一个与研究本题关系密切的文本作为论说的依据,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有意义的。   如《隋以前文中的“凤”》这篇文章对“凤”做了多方分析,反复推敲、引证,篇末更拈出一篇《仪凤赋》,来概括此“凤”之精神;看法大致稳妥,思虑可称周密,文字也畅达可诵。在“引言”及第二、三节里,作者追究“凤”的来历,体态形状,饮食作息,谈了凤的各种名称,亦可从散文文类之枯荣来求“凤”之定义。其名词本身作字源学之追溯,穷究其史的来历,当可在字的纷繁解释之外,更进一义。其后各节引申“凤”之与“五色”、“凤”之与“火”及“凤”的象征,以推导契机的理性思维,从而获得假说,然后以此证真与证伪,在横的寻求之余,更作纵的探索。

其次,就隋以前的文学而言,亦可从散文角度研究“凤”之意义。各种鸟兽中,何以称“凤”为“祥瑞之物”?何以为吉兆的象征?隋以前的散文中,“凤”之形象如何与儒家之道融会贯通,表现出深厚的社会和时代的属性?如《山海经·南次三经》和《说文》上说,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祥瑞之物。住南方的丹穴山,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凤的形状像鸡,全身带着五色的花纹。头上的花纹是“德”字,翅膀上的花纹是“义”字,背上的花纹是“礼”字,前胸上的花纹是“仁”字,肚子上的花纹是“信”字。在神话传说中,龙象征男性的灵物,凤象征女性的灵物,“龙凤呈祥”则成为一种祝福的成语。探讨其间与儒道的关系与兴衰,有助于“凤”之为“凤”。

作者屡以凤凰与五色、凤凰与火、凤与象征,而求其特异,本应如此。似乎可以延伸,上则探讨文学中“凤”的体貌、作息,还用天、地、日、月、风等自然景物加以比附。而其后的比喻,如说“凤”的形体:前身像大雁,后身像麒麟,脖子像蛇,尾巴像鱼,鹳鸟的额头,鸳鸯的情态,龙的花纹,龟的脊背,燕子的下颔,鸡的嘴巴,身上五色俱全。凤产生于东方的君子国,翱翔于四海之外,曾经飞过巍巍昆仑山,在黄河的砥柱山下饮水……何以说“凤”是百鸟之首,王者的象征?说“凤”是“火鸟”,而且是“火精”,与国家盛平,政治光明有何关系?隋以前之对“凤”持不同意见者为何?凡此种种,皆不妨从社会的发展和文学史的演变探讨“凤”之本质。

“凤”之意义,不限于散文,亦不限于文学,若能在政治上、艺术上探讨其精神,与其文学并进互相参证,亦可抉发“凤”之中心要义。例如“凤”的象征,中国古代帝王视凤为国之征祥,一旦有凤皇降集,便提升官宦爵位,又减租、赐田帛等,若能分析其因果、相异,当有助焉。该文篇末小结拈出《仪凤赋》选读,总括“凤”是百鸟之王,神的使者,是一种“神秘的动物”,是经过幻想而产生出来的。此写法颇有见地,在理论上也甚为方便,虽证之实情尚未能完害,却也无须一论贯之,只能求其大致不差。此文出于“动物意象索引”,所论“凤”的中心要义是什么?尚显不明确。光考据不行,还需要思辨。只相信史料,而忽略了理论,说明思辨能力依然不高,重史料,也要重理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对“论从史出”、“以论带史”以至“史论结合”的说法的辨析。文中显然过于注重归纳,而忽略了演绎,所以未能通过思辨和理性分析,使文章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人文学术的研究,实际上是以研究者的“主观性判断”来处理各种“客观性材料”。研究者不仅要在使用的材料上具有原典性,而且,作为研究者本身也应该具有相应的文化氛围和实际经验。振伟是在对中国文学和香港文学综合体验和把握的状态下,进行这种研究的。也就是说他具有中国文学和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基本知识,具有健全的文化经验,对研究物件有一个综合性的把握和良好的主体境遇。

如对李白研究的四篇文章,很重视文学史的成果。一是对设置的“命题”,能充分把握“命题”内各项概念的学术史演进的轨迹,如“李白的离别诗研究”,其中“离别”这个词,或“李白诗中的泪”,其中的“泪”,它们都是在不断演进的概念,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容易出现命题概念错位的情况。但在振伟的文章中,对离别、怀古、开端、结尾等都做了考证、用典和数位统计的分析,用大量事实和资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二是对命题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都做必要的学术清理。如《怀古诗的开端结尾研究——李白相关作品的分析》、《李白诗作的夏季描述》等,通过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再以自己的新材料,进一步分析自己的新见解。从学术文化史来看,任何人的研究命题,以及与命题相关的联想和判断,都是建立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完全“创新”的理论是没有的。

振伟的文章比较深入浅出,不论是阐述80年代香港文学,还是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都说得平易流畅。绝没有堆砌古典、似懂非懂的文字。相信振伟的新书对港台以至大陆的文学和文论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衷心希望他有更多的新著问世。

刘介民

 2004年11月17日

后记

大道之行,本无顺逆,能随遇而安者,岂有困焉?余转职濠江,每周往来港澳两地,历三寒暑。彼地工作惬意,生活简约,惟常念师友之关怀。昔日诸位教授之情谊,厚我可谓至矣。井鱼何幸得与时彦名宿论交,非岭南之因缘者欤!

余蒙肖好院长见用,遂得厕身教育学院。忝执教鞭,始知困而自强。备课草率不得,公务亦须兼顾,日不暇给,戮力为之耳!学至乎没而后止,年前乃兼读教育学硕士课程,虽无游刃之余,然奋力为之,终亦毋难。

本集收论文拾篇,另有综述杂论,系于附录。论黄国彬诗作一文,乃应汕头大学研讨会议之邀而作,道家与原始思维一文,则为博士论文,余皆宣读于活仁师筹办之研讨会上。其中李白四论,即为活仁师主持‘‘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研究计划之成果,亦谨此鸣谢该会慨拨经费。活仁师奖掖后进,于研讨活动,乐此不疲,弟子敢不黾勉从事?至于献曝之章,乃有幸见教于前辈及同仁学者。

千禧之年,已梓行专著两种,而本集各篇乃近年所得,静极思动,故都为一集,聊以自珍。本集篇章,蒙《香港文学》、《华文文学》(汕头)、《九州学林》、《新亚论丛》、《汉学研究》、《岭南学报》(新)、《李白杜甫诗的开端结尾研究》、《中国文学的开端结尾研究》、《汉唐文学与文化研究》等惠予刊登,见知于先进,至为感谢!介民教授允赐序文,嘉惠后生,至为感激!意!

多年来,内子慕贞默默支持,料理一切,也在此致以衷心谢

郑振伟

2004年9月15日于澳门大学教育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意识神话诗学--文本批评的寻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振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49942
开本 32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2-53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2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