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辩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建立起了一种知性层面上的语言分析哲学和逻辑学,本书从先秦诸子百家中地位并不太突出的名辩思潮入手,理清了它的源流,揭示了它历经名学、辩学和名辩学三大发展阶段的脉络,发掘了各家各派代表人物著述中内涵的深刻精微的名辩学术思想、观念和学说,并进一步阐发了它们蕴涵的科学思想。
图书 | 先秦名辩学及其科学思想(精)/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名辩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建立起了一种知性层面上的语言分析哲学和逻辑学,本书从先秦诸子百家中地位并不太突出的名辩思潮入手,理清了它的源流,揭示了它历经名学、辩学和名辩学三大发展阶段的脉络,发掘了各家各派代表人物著述中内涵的深刻精微的名辩学术思想、观念和学说,并进一步阐发了它们蕴涵的科学思想。 内容推荐 本书把握先秦诸子百家中地位并不太突出的名辩思潮,理清它的源流,揭示了它历经名学、辩学和名辩学三大发展阶段的脉络,发掘了各家各派代表人物著述中内涵的深刻精微的名辩学术思想、观念和学说,并进一步阐发了它们蕴涵的科学思想。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及专业研究工作者参考阅读。 目录 总 序 前 言 绪论 第一章 名辩思潮的源头:从礼官到孔丘 第一节 礼官和名学之源 第二节 孔丘的正名说 第三节 管仲和韩非的正名思想 第二章 名辩思潮的崛起:邓析和尹文的名学 第一节 邓析:形名之同异和“两可” 第二节 尹文:形名相别,不可相乱与相无 第三节 邓析尹文名学的科学意义 第三章 名辩思潮的中兴:墨家辩学 第一节 辩学——“墨辩”作为逻辑学 一、辩学其学 二、《墨辩》其书 三、“辩学”其名 第二节 《墨辩》的存在论思想 一、“物”的世界 二、“物”的实体和性质 三、“物”世界的秩序 四、科学意义 第三节 《墨辩》的认识论思想 一、人的认识本性 二、认识的能力 三、认识方式:直接和间接 四、认识和语言 五、认识和行为 六、因果关系的认识 七、科学意义 第四节 《墨辩》的语言哲学思想 一、存在论的语言分析 二、认识论的语言分析 三、语法分析 四、科学意义” 第五节 《墨辩》的辩学 一、存在论出发点:“象”一“类” 二、认识论取向:“明同异”、“察名理” 三、“名”辩:“以名举实” 四、“辞”辩:“以辞抒意” 五、“说”辩:“以说出故” 六、论证和反驳 七、逻辑律 第六节 “墨辩”的科学意义 第四章 名辩思潮的大成:公孙龙名辩学 第一节名辩思潮集大成者公孙龙 一、公孙龙其人 二、公孙龙其书 三、公孙龙其事 第二节 《公孙龙子》的哲学——思辨的语言分析哲学 一、《公孙龙子》哲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二、《公孙龙子》哲学是思辨的哲学 三、《公孙龙子》哲学是关于知性的哲学 四、《公孙龙子》哲学是语言分析哲学 五、《公孙龙子》哲学包含逻辑思想 六、《公孙龙子》哲学的体系结构 七、《公孙龙子》篇目的逻辑次序 第三节 《公孙龙子》的存在论思想 一、存在论:关于存在者的哲学学说 二、偶然的和必然的存在以及现实的和潜在的存在 三、物的世界:分离的个体 四、共相的世界:类和性质 五、科学意义 第四节 《公孙龙子》的认识论思想 一、知性思维概念 二、知性旨在认识共相 三、知性认识的感性环节 四、科学意义 第五节 《公孙龙子》的语言哲学 一、语言哲学:语言意义理论 二、涵义和指云的划分 三、客体词和概念词的划分 四、概念词的等级划分 五、语句结构的分析 六、指云的客观性 七、指云的决定 八、指云的辨识 九、指云的变化 十、科学意义 第六节 《公孙龙子》的逻辑学 一、逻辑学:朴素知性思维原理 二、原始的确定性和分析性 三、形式性和精确性的缺乏 四、同一律思想 五、矛盾律思想 六、概念的逻辑 七、系词的逻辑 八、科学意义 第七节 “二十一事”和“七说”解读 一、存在包括共相和个体 二、共相和个体别异 三、个体同属于类 四、知性概念和客体 五、认识依赖知性思维 六、知性思维超越经验 七、知性认识推进常识 八、名是人给予物的称谓 九、概念词之间的不可比性 十、概念词之间的不等同关系 十一、科学意义 第五章 名辩思潮的支流:惠施和荀况的名辩思想 第一节 惠施的“辨物”思想 第二节 荀况的正名思想 第六章 先秦名辩学的历史命运 第一节 昙花一现而至晋代已成绝学 第二节 “怪”、“小”、“贱”而不容于主流哲学 第三节 遗产由小学继承 第四节 近世西学东渐中重光 结语 附录 《公孙龙子》注疏(解题注释今译。疏解) 名实论 坚白论 指物论 通变论 白马论 迹府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先秦名辩学及其科学思想(精)/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昌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16379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0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53 |
出版时间 | 2005-10-01 |
首版时间 | 2005-10-01 |
印刷时间 | 2005-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1-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9.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4 |
宽 | 149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