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清巴蜀人物述评
内容
编辑推荐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在百花芳苑,本书笔者用了近20多年撰写了这本有关明清巴蜀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文章的结集。其中有大夏皇帝明玉珍、清代戏曲大师魏长生、血荐轩辕的刘光第、红灯女杰廖观音、政绩留黔南的唐乐宇等等巴蜀大地变幻风云人物。

目录

大夏皇帝明玉珍/1

宋濂人蜀/11

杨升庵与川剧《贬状元》/14

张献忠之死/22

清初移民人川开发天府/41

清初名臣张鹏翮/50

“疏渠利民”大朗僧/58

爱国名将岳钟琪/60

民族和睦的使者——果亲王/70

彭端淑和他的蜀中旅游诗/74

李调元和俗文学/81

李调元诗文中的旅游资源/89

清代戏曲大师魏长生/95

张船山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实践/105

张船山与李墨庄的友谊/114

政绩留黔南的唐乐宇/119

川楚陕白莲教起义/123

何先德史实以及川剧《夫妻桥》/169

曾国藩与蜀中三李/179

顾复初与菱波女史/190

船形古镇见证历史波涛/200

大渡河折翼——石达开之死/209

东乡血案始末/220

血荐轩辕的刘光第/240

亲情乡谊化甘霖——刘光第成长与客家文化环境/248

《晋省记》与《元夕诗》/260

红灯女杰廖观音/265

赵尔丰之死/275

后记/283

试读章节

“石人一只眼"

元末,有一首传遍南北的《醉太平小令》这样写道:“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所谓“开河”,是因黄河下游淤沙、泛滥,影响漕运和盐业,元至正十一年(1351),朝廷任命工部尚书贾鲁兼任总治河防使,征发民工15万、戍军2万,开河280里,欲将黄河勒回旧道。河工经费被官吏大量侵吞。久走江湖的韩山童便编造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不日,河工们在黄陵岗取土,果然掘出事先埋好的一尊独眼石人。韩山童于是顺“天意”率众起义,被推举为“明王”。“变钞”指当时滥发的纸币,使得物价暴涨10倍,许多地方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爆发后,尽管元朝派出官军,搜捕、屠杀了韩山童,但头扎红巾的起义军主将刘福通又拥戴山童之子韩林儿,举兵攻占颍州(今安徽阜阳)、汝州(今河南临汝)·毫州(今安徽毫州市)。不久,韩林儿称帝,国号大宋。这一支红巾军被史学家称为“东系红巾军”。后来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此时亦在“东系”,系郭子兴帐下的一员小将。

另有一支徐寿辉领导的“西系红巾军”活跃于湖北、江西地区,他在攻占蕲水(今湖北浠水)后称帝,国号天完。徐寿辉攻打湖北安陆、沔阳时,闻听父老争传,随县有一位名叫明玉珍的屯长,义勇贤德,乃当今豪杰。于是徐寿辉派彭莹玉去拜会,招抚明玉珍。

明玉珍,本姓曼,因信奉明教,改姓“明”,系湖北随县梅丘的富家子弟,“身长八尺,以信义为乡党所服”。元末天下大乱,饥民四起。父老推举明玉珍为屯长,召集青壮年千余人,操练民兵,在随县青林山结寨自保,捍卫乡里。

青林山蜿蜒40华里,重峦叠嶂,青溪萦绕,山顶有两个山头,双峰并峙,互为犄角,易守难攻。彭莹玉又名彭二和尚,缁衣僧帽,进得山来,恰逢明玉珍与相好的彭姑娘在茅室煮茶。相互见过后,彭二和尚转达了徐寿辉的致意和渴慕,并说道:“元失其政,王纲解纽,群雄逐鹿,问鼎中原。主公徐寿辉起兵湖广,威震长江,延揽才俊,思贤如渴。据贫僧看来,青林山幽则幽矣,然气势局促,非龙腾虎跃之地。足下英俊少年,正当际会风云,驰骋疆场,作天完朝的柱石,流芳青史!”一席话激起明玉珍心中的波澜。

过了一段时间,明玉珍即率领手下人马投奔徐寿辉,投入到反抗元朝暴政的潮流中去,建功立业。徐寿辉很重视明玉珍的才干和为人,以隆重的礼节迎接他的到来,任命他为统兵征虏大元帅,驻守湖北沔阳湖畔训练军队。

1353年,元将麻哈都进犯沔阳府,与明玉珍大战于沔阳湖中。明玉珍的水师力挫强敌,将元军逐出境去。可他在湖上为流矢射伤右目。明玉珍强忍疼痛将利箭拔出,脸上流血不止。妻子彭夫人连忙为他敷药、包扎。船儿摇摇,疲惫的丈夫在她怀里沉沉睡去,星空浩淼,月影波光。她用梦幻般的声音幽幽轻哼着民间流传的谣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石人一只眼,浩荡长江日月显。”唱着唱着,联想到丈夫被射废了一目,成了一只眼(此后人称“明瞎子”);而日月二字,合起不就是“明”么?这朦胧的语句,莫非隐含天机?

1354年秋,大雨滂沱,水涝成灾,粮食大量减产。次年闹春荒,民众流离失所,天完朝的军粮供应也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军心不稳,权臣倪文俊、悍将陈友谅于是向徐寿辉提出建议,派明玉珍“入蜀哨粮”。陈友谅此举的目的之一是排挤一个竞争对手。P3-5

后记

奉献与读者的是笔者近20多年间撰写的,有关明清巴蜀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文章的结集。其中,大部分先后在各家报刊发表过。编成全稿,恰是2005年2月19(乙酉年正月十一)日。

是日,成都平原下了一场罕见的春雪。

搁下纸笔。七楼书室,炉火送暖,壶茶溢香。隔玻窗远眺,树木、庭园、市街,一派空濛,纷纷扬扬地,飘落着满天雪花。

画意诗情,牵动我绵绵思绪——

此生有幸,能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成都望江楼畔的川大校园,亲聆著名教授徐中舒、缪钺、蒙文通、胡鉴民、任乃强、冯汉骥、黄少荃、谭英华、卢剑波……的讲学,终生受益。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领域,分外活跃。开会时,常与川大校友相逢。忆及母校、师恩,图书馆里,灯火辉煌;荷花池畔、书声朗朗。当年学子,今已华发。感念学长、学友们,常垂询到我的研究与写作。比如李绍明学长,相逢于遂宁张船山研究会议,散步时他告诉我:“你的‘酉州通道’观点,论述了清初移民入川重要路径之一。我是酉州人,读来很亲切。”又如陈世松学友从网上看到我的一篇写廖观音的文字,嘱我将其丰富、参加在仪陇召开的客家文化研讨会;谭继和学友关注我的《尹昌衡都督》一书,推荐出版;江玉祥、张学君、滕伟明学友,常在一起交流心得,切磋学问,以文会友。还有更多的学友、学者,围绕着构建巴蜀文化研究大厦而献计献策,文人相亲。从他们的身上,我吸取到养分、感受到鼓舞。

特别要感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的领导和专家,经认真评审后,使《明清巴蜀人物述评》书稿获准立项资助。巴蜀书社领导及时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编排付印。

这20年间,我遇上省内外许多好心的编辑,他们热忱、敬业、务实,对我的治学、写作提供无私帮助。我时常感念他们:陈钧、白郎、王诚德、张雪山、滕伟明、吴长显、张义奇、余启渝……还有已故的“平生风义兼师友”的张晓谷先生、杨蓓女士。

再者,1988年10月中旬,我应邀去重庆市出席聂云岚先生的《玉娇龙》、《春雪瓶》作品讨论会。会议期间,老领导马识途约我去汇报写作方面的情况。有此一点“前因”,2005年春节前夕,我给马老寄了一封信去,告诉他《明清巴蜀人物述评》的情况及篇目,希望他能在百忙中抽空题写书名。不久,马老将他的题签寄来了,使我喜出望外。这不仅为本书增色添彩,也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在百花芳苑,笔者所奉献的是芊芊青草的一点新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05年4月17日于成都红运花园西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清巴蜀人物述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维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97682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871-53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4
14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