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动真格(中国历代肃贪廉政得失)
内容
编辑推荐

阐发古代廉政思想,分析各种举措得失。一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不可多得的优秀读本!

迟双明编著的《动真格(中国历代肃贪廉政得失)》深入研究了我国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的历史,从道德教化、平衡制约、强化考核、建立峻法、严厉惩制、养廉奖廉、言传身教、另类肃贪等九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历代肃贪廉政的理论和实践,是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一次全面、系统、科学的梳理和总结。本书集条理性、逻辑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是一部借鉴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不可多得的优秀读本。

内容推荐

中国历代廉政文化源远流长,肃贪廉政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内容。迟双明编著的《动真格(中国历代肃贪廉政得失)》注重挖掘和阐发古代廉政文化的思想价值,并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历代廉政建设的历史脉络和廉政思路,又剖析了隐藏在历史制度和历史事件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集条理性、逻辑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是一部总结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不可多得的优秀读本。

配合当下廉政建设需要,同时本书主要讲历史,不涉及当下任何政治及敏感话题,这就是《动真格(中国历代肃贪廉政得失)》最大的特色。

目录

第一章 道德教化:用“官德”教育筑起一道思想防线

 1.以“性善论”出发的道德教化

 2.廉政道德的第一要义是“廉耻”二字

 3.义利之辨对廉政建设的意义

 4.取之有道之外的淡泊名利教化

 5.勤政意识与廉洁奉公的关系

 6.克俭节用、限欲绝奢的道德观

 7.传统廉政文化对修身自省的强调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廉政教材

 9.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反腐宣传

第二章 严把入口:设定合理的官场“准入”制度

 1.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2.把正直之人放在邪恶之人的上面

 3.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任标准

 4.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察举制

 5.充实察举制的“九品中正制”

 6.从“相马”到“赛马”的科举制

 7.防止徇私舞弊的保任连坐制

 8.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9.笔试与面试二者不可偏废

第三章 平衡制约:建立相互制衡的刚性约束机制

 1.分权而治,使多个臣下互相牵制

 2.皇权与相权之争对廉政的影响

 3.纠举贪腐的监督机制必不可少

 4.明朝之前的古代御史制度

 5.明清的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

 6.与御史互为补充的“给事中”

 7.古代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

 8.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与机构

 9.古代回避制度对官吏的制约

 10.授权有度,防止大权旁落

 11.对宦官必须严加管理和制约

第四章 强化考核:考核是廉政建设的有效方法之一

 1.整肃官员队伍先要严格考核

 2.以“试职”的方式对人进行考察

 3.秦汉官员考核的主要方法:上计

 4.隋唐时期考课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5.宋朝官吏考核制度的利弊得失

 6.明朝前半期的考满制和考察制

 7.加强官吏政绩考核的“考成法”

 8.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清代考核制度

 9.通过亲自接触官员进行考察

第五章 建立峻法:运用明确的法律管束各级官员

 1.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的廉政立法

 2.先秦时期的廉政惩贪法律

 3.秦汉时期的廉政惩贪法律

 4.隋唐时期的廉政惩贪法律

 5.宋元时期的廉政惩贪法律

 6.明清时期的廉政惩贪法律

 7.历代司法机构的变革和发展

 8.加强法律教育,使官员知法懂法

 9.有法必依才能实现依法治国

第六章 严厉惩治:对贪腐分子绝不能“心太软”

 1.对贪腐者宽仁不断,则必受其乱

 2.惩治奸佞是平息众怒的良药

 3.过度柔仁,将会让国家陷入混乱

 4.对贪官必须发现一个处理一个

 5.敢动真格,使贪官污吏望而止步

 6.严防贪官偷桃换李逃避重罚

 7.对违规的有功者也不能留情

 8.执法如山,不管其人是谁

 9.切实做到执法严明、不徇私情

 10.诛恶前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七章 养廉奖廉:不要把人往贪腐的路上“逼”

 1.官德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而存在

 2.俸禄过低是官员腐败的催化剂

 3.宋代官员禄制的“益俸”政策

 4.“不误公、不累民”的养廉银制度

 5.古代的退休、住房和工作餐保障

 6.被历史所忽视的胥吏待遇问题

 7.表彰清官以倡导政治清明

 8.对清官廉吏大张旗鼓地宣传

第八章 言传身教:统治者要修身养德并以身作则

 1.“民本思想”和“为政以德”

 2.“德”与“仁”有强大的感召力

 3.君主往往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国风

 4.自己做到,就不怕别人做不到

 5.时刻自省,克服享乐的欲望

 6.以自身的勤勉来影响和督促臣下

 7.适时“罪己”以提升自己的形象

 8.管好家人是以身作则的延伸

第九章 另类肃贪:中国古代反腐的“非常”之举

 1.在酒色的幌子下调查忠与奸

 2.“耳目”可发挥特殊的监察作用

 3.用“告密”洞察下情、明辨忠奸

 4.依据传闻立案纠劾的“风闻言事”

 5.设置举报箱,查处问题官员

 6.中国古代越级告状的信访制度

 7.实施残忍的酷刑惩戒贪官污吏

 8.用酷吏“打黑除恶,强化治安”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廉政建设,需要从教化官民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如果官民的廉耻之心淡薄,腐败现象将会蔓延。

康雍两朝时,举朝视贪腐如仇敌。到了乾隆中后期,官员们渐渐放弃了人格操守,大家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仅仅十余年,乾隆时期就完成了从前期政治纪律严明到后期贪腐无孔不入的转变。为了自保,腐败者在政治上拉帮结派,在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甘肃冒赈案就是典型的代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政府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进逼兰州。乾隆皇静『隹恐兰州不保,急调连城、凉州、陕西等地援军进剿。数万官军会聚省城,军费兵饷成了大问题。由于官军不能速胜,乾隆震怒,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一时甘肃地方官员惶惶不可终日。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为了表现自己,主动向皇帝表示,愿意捐出四万两,以解燃眉之急。

聪明反被聪明误。读到这个奏折,乾隆的第一反应不是大加赞赏,而是心中一愣。甘肃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穷省,官员收入很低,一个布政使怎么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不久,乾隆又从来自甘肃的奏报中得知当地并无旱灾。

乾隆在布置战事的同时,派人密查王延赞的家产来源。一查之下,甘肃冒赈案迅速败露。

原来,清代在甘肃曾实行过“捐监”。所谓捐监,就是凡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谷粮,遇到灾荒即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后来“捐监”一度停止。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后,以甘肃仓储不足,可用“捐监”粮米赈济灾民为由,说服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经勒尔谨奏请清廷获准,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开始在甘肃各地开捐。

但这次开捐,王亶望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办法,让监生将应捐豆麦折为白银,改变“原令只收本色粮米”为“私收折色银两”。这样,粮米变成了白银,为王亶望及各级官吏中饱私囊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王亶望调蒋全迪为兰州知府,专门办理“捐监”事务。蒋全迪完全按照王宣望的意图办事,将私收的白银借灾赈的名义任意开销,从中取利。蒋全迪与王室望商议,为各县预定灾情,按照各县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由藩司衙门预定份数发单给各县,令各县照单开赈,这就是“冒赈”。

在贪污大量银两的同时,王亶望不断地上奏朝廷,说甘肃又发生了天灾,他办理捐粮事宜,救了多少多少灾民,灾民如何如何流着泪感谢皇帝,感谢朝廷,纷纷称赞大清王朝好。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乾隆因王宜望办理捐粮“有功”,一道谕旨将其调往浙江升任巡抚。

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后,虽然发现了监粮折银不符合“捐监”的规定,他也曾与总督商议,欲请停捐,但终究经不起利益的诱惑,非但不据实陈奏,他反而继承并发展了前任的实践经验,统一规定在报捐时,各州县每名监生折收白银55两,除办公费4两外,再加2两所谓心红纸张费。

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开捐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案发,历任甘肃省各州县长官百余员,几乎到了无人不贪、无人不腐的地步。据事后统计,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至乾隆四十六(1781年)年初,甘肃省共有274450人花钱捐为监生(国子监学生),收银15094750两。在这笔巨款中,确实有一小部分被拿出来采买粮食作为赈灾之用,但大部分则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各级官员的腰包。

乾隆降旨命阿桂和新任陕甘总督李侍尧查办“捐监粮”一事。这时,乾隆开始对王亶望有了怀疑。王亶望在任浙江巡抚时曾经个人捐银50万两资助浙江海塘工程,这种官员捐钱用于民生工程的行为,曾让乾隆认为王亶望的政治觉悟很高。如今乾隆将“捐监粮”之事与50万两银子联系起来,再也坐不住了。50万两银子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浙江巡抚每年的养廉银也不过1万两。能够捐出50万两银子的官员,他的家资必是一个天文数字。

案情很快真相大白,自王宜望被授命担任甘肃布政使以来,他利欲熏心,使尽伎俩,设置骗局,捞取名利,导致全省上下各级官员联手作案,冒赈贪赃的现象泛滥成灾。查实在案中侵吞白银1000两以下者102人,1000~10000两者30人,10000~20000两者11人,20000~100000两者20人,100000两以上者10人。甘肃全省官吏无不染指。

甘肃腐败窝案越查越大,越查越深。随着案情的不断深入,又审查出官员亏空库银等新的罪行。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一连查出了五起贪污大案,都是“办一案,牵一串;查一个,带一窝”。一人败露,则与他有关的关系网上的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官员就全部被揭露出来。常常一人犯案,会导致一省官僚体系瘫痪。

在繁荣的表象下,大清王朝的全盛之局已经千疮百孔了。P6-8

序言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公共权力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贪污腐败现象随之产生,并成为困扰着世界各国的一大顽症。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大国,自然也不例外。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贪污腐败一直如影相随。贪官横行、腐败蔓延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抗争,最终将汇聚成引发王朝灭亡的各种矛盾的焦点。人们在回顾王朝灭亡的历史时,也往往将其与贪污腐败相联系。

为了解决贪污腐败问题,中国历代思想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思想光辉深刻影响着中外政治实践和学术理论:历代统治者为了王朝的长远利益和长治久安,均在肃贪廉政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当时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改善了社会风气,推进了政治文明的进程。由此,在廉政思想、观念、制度等层面,留下了充裕的史料和宝贵的经验,显示了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人物对中国社会的理想表达以及对肃贪廉政的设想和实践,孕育了丰富的廉政文化,为后世的廉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一代明君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也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逸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政治文明的结晶,也是新形势下我国廉政建设的重要资源。

当然,古代廉政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必须认真总结,理性思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古为今用,从而寻求根治腐败问题的方法。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了《动真格——中国历代肃贪廉政得失》这本书。

本书深入研究了我国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的历史,从道德教化、平衡制约、强化考核、建立峻法、严厉惩制、养廉奖廉、言传身教、另类肃贪等九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历代肃贪廉政的理论和实践,是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一次全面、系统、科学的梳理和总结。本书注重挖掘和阐发古代廉政文化的思想价值,并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历代廉政建设的历史脉络和廉政思路,又剖析了隐藏在历史制度和历史事件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集条理性、逻辑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是一部借鉴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不可多得的优秀读本。

编者

2014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动真格(中国历代肃贪廉政得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迟双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085223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2013265679
中图分类号 D69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