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尼亚传奇》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作品以奇妙的幻想构建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作品融神话、童话和传奇为一体。故事以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为线索展开,寓意深刻,并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张,曲折动人,想象奇特、引人入胜。作者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惹人喜爱。作品对童话环境也有清晰勾勒。这部作品在英美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被公认为20世纪最佳儿童图书之一。
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与魔衣柜)》是其中一本,讲述了彼得、苏珊、爱德蒙和露西四兄妹为避战火(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来到偏僻的乡下,住进了一个老教授的家。通过一个具有魔法的大衣柜,四兄妹进入纳尼亚王国。此时的纳尼亚处在白女巫的残暴统治之下,那里只有冬天,没有春天。有预言说,亚当和夏娃的子女将来解放纳尼亚……
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与魔衣柜)》讲述了二战时期,彼得、苏姗、爱德蒙和露西四兄妹为躲避战火,来到偏僻的伦敦乡下一位老教授的家。他们通过一个神秘的大衣柜,进入了纳尼亚王国。
此时的纳尼亚王国正处在白女巫的残暴统治之下,那里冰天雪地,只有无止境的寒冬。四兄妹决心为纳尼亚而战,决心打败强大的白女巫,决心让春天重回纳尼亚……
第二章 露西的历险
“晚上好。”露西说。但羊怪忙着捡他的纸袋子,一开始并没有回答她。等到纸袋子都捡起来了,他才向她微微欠了欠身。 “晚上好,晚上好。”羊怪说,“对不起——我并不喜欢多管闲事——我想,你该不会是夏娃的女儿吧?”
“我叫露西。”她不太懂羊怪的意思。
“那么你是——对不起——你就是他们所说的女孩子吧?”
“那当然,我是一个女孩子。”露西说。
“你真的是一个人吗?”
“我当然是人。”露西心里有点迷惑。
“没错,没错。”羊怪说,“看我多愚蠢啊!不过,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亚当的儿子,或者夏娃的女儿。我很高兴。我的意思是——”说到这儿,羊怪住了口,他好像想说什么本来不打算说的话,等到要说时又忽然记起来了似的。“很高兴,很高兴。,’他接着说,“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图姆纳斯。”
“很高兴认识你,图姆纳斯。”露西说。
“噢,我可不可以问问——夏娃的女儿露西,”图姆纳斯先生说,“你是怎么进入纳尼亚的?”
“纳尼亚?纳尼亚是什么?”露西说。
“这里就是纳尼亚的国土,”羊怪说,“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从这根灯柱到东海岸那座高大的凯尔帕拉维尔城堡,都属于纳尼亚。你——你是从西边那片荒林过来的吧?”
“我——我是穿过空房间里的大衣柜进来的。”露西说。
“啊!”图姆纳斯先生以忧伤的口吻说,“当我还是小羊时,如果在地理课上多用点功,那该多好哇。那样的话,我一定能知道所有那些稀奇古怪的国家了。但现在已经太晚了。”
“那个衣柜根本不是什么国家,”露西说着,几乎笑起来,“就在这后面呢——至少——我也说不好了。那里现在还是夏天呢。”
“但是,”图姆纳斯先生说,“在纳尼亚,现在已经是冬天了。这样的天气已经很久了。如果我们站在雪地里继续谈下去,我们都会感冒的。来自遥远的空房间之国的夏娃的女儿啊,你们那里有永恒的夏天照耀着明亮的大衣柜城,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喝杯茶吗?”
“非常感谢你,图姆纳斯先生。”露西说,“但我在想,我是不是应该回去了。”
“就在拐弯处,”羊怪说,“那里有红通通的炉火,还有烤面包、沙丁鱼和蛋糕。”
“好吧,你真客气。”露西说,“但我不能待太久。”
“请你挽住我的手,夏娃的女儿,这样我就可以跟你一起用这把伞了。对了,就这样。我们一起走吧。”
就这样,露西跟这个怪物手挽着手行走在树林里,好像他们就是一生一世的好朋友似的。
他们没走多久,就来到一处地面高低不平、岩石林立、山丘起伏的地方。在一个小山谷的谷底,图姆纳斯先生非常突然地转了个身,好像要去撞一块巨大的岩石似的,最后露西才发现他带她走进了一个洞口。进入里面以后,她即刻发现自己映照在柴火所燃放的耀眼的光芒之中。图姆纳斯先生弯下腰,用一把小巧的火钳从火堆里夹起一块燃烧的木头,将灯点上。“用不了多久的。,’他说,随即放上一把茶壶。
露西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到过这么好的一个地方。这是一个由红石头构凿的小石窟,既干燥又干净,地板上铺有地毯,摆放着两把椅子(“一把给我坐,一把给朋友坐。”图姆纳斯先生说);此外还有一张桌子、一个食品柜,炉火上是壁炉台,那上面还挂着一幅白……
P19-21
永不熄灭的幻想岂灯
这是一个浩瀚无垠的幻想世界,这里有巨人、女巫、龙、半人马、小矮人、狮王阿斯兰和各种会说话的动物。它容纳了孩子们在白天最离奇的幻想,和在夜晚最不可思议的梦,而这一切都源于C.S.刘易斯十几岁时脑海中的一个画面:一个羊怪撑着雨伞在树林里冒雪赶路——这个画面就是一粒幻想的种子,埋在了少年刘易斯的心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刘易斯四十岁时,四个孩子被送往他乡下的家中,以躲避伦敦的空袭。一个孩子问他:“那个古老的衣柜后面有什么东西吗?”这个可爱的问题让幻想的种子在刘易斯心中破土而出。
刘易斯和他的朋友托尔金(《魔戒》的作者)一直都有这样一个想法:“人们不去写我想要读的书,所以我不得不自己来写。”这个想法为幻想的种子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和养料……最终,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一粒幻想的种子,生长出了整个纳尼亚的世界。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狮子、女巫与魔衣柜》,那时也是十几岁的年纪。这么多年过去了,只要一想到“纳尼亚”,头脑中首先出现的画面是:树林里有一盏路灯,女孩露西站在灯下,不明白身在何处,更不知道要去哪儿,身后是回家的道路,身前是未知的旅程,而一个打着伞的羊怪正从林中走出来……多么奇妙!童年的我就这样在那盏路灯下和羊怪相遇,和刘易斯相识,并且爱上了他笔下的纳尼亚,直到如今。
我后来常常想,我为什么会对林中的路灯记忆犹新?
首先是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它不符合经验世界的条条框框,它本不该在那儿,树林里本不该有路灯,就像衣柜里本不该有一扇通向纳尼亚的门,就像现实里本不该有羊怪、狮王阿斯兰和纳尼亚……但是所有这些都在刘易斯的笔下真实存在,在读者的头脑中真实存在。这盏林中的路灯,照亮的正是我们的林中路上幻想与现实的边界,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幻想世界。我们在《纳尼亚传奇》的七个故事里会邂逅各种各样通向幻想世界的“门”,有时它出观在衣柜里(《狮子、女巫与魔衣柜》),有时它是卧室里的一幅画(《黎明踏浪号历险记》),有时它是树林里深不可测的水潭(《魔法师的外甥》)……这些“门”如此千奇百怪,以至于之后的许多幻想小说里都带有《纳尼亚传奇》的影子,比如《哈利·波特》中通向霍格沃茨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所有这些“门”都在帮助我们进入托尔金所说,的“第二世界”,卡尔维诺所说的“另外一种空间”,或者刘易斯所说的“纳尼亚”。在人生路上每一个迷惑、沮丧、失意的瞬间,我们都可以在那盏路灯的指引下,打开通向纳尼亚的“门”,进入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好的新世界。 更重要的是,林中的路灯还带来了历久弥新的安慰。置身于树林的黑暗和前途的迷惘之中,还有什么比一点光亮更能鼓舞人心呢?在童话中迷途的孩子总是能遇到这点光,童话永不会让人失望,它本就充满孩子们的幻想和幻想家神奇的愿望。所以《魔法师的外甥》中那个最安静的树林永远存在,林中的每一个水潭都通向一个奇异的世界。在我们觉得走投无路的任何时候,只要拿起这本书,所有的世界都会向我们敞开。所以《银椅》中那个越来越深的地洞虽然存在,但只要界我们战胜恐惧,勇敢地一直向前走,最终会来到上面的世界,来到纳尼亚王国的中心,听到小提琴、笛子和鼓一起演奏的声音,看到戴着花冠的树精在跳舞,触摸到银色月光下飞来飞去的宁静的雪;所以《最后一战》中主人公们尽管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死亡,只要我们翻开《纳尼亚传奇》的书页,阅读它,谈论它,回忆它,他们就会永远陪伴我们,他们就会放射出驱散黑暗的生命之光。而这一切,你相信吗?
假如你相信,你就拥有了幻想的神秘力量,就像沼泽怪人普德格伦所说的:“假如我们只是梦见,或者胡编乱造了这一切——树木啊、草地啊、太阳啊、月亮啊、星星啊,还有阿斯兰本身。假如事情真是这样,那我只能说,既然如此,虚构的东西也许比真实的还要重要得多……即使没有阿斯兰领导我们,我也要站在阿斯兰这边。即使没有纳尼亚这个地方,我也要尽可能像一个纳尼亚人那样生活。”
假如你相信,你心中就会燃起一盏永不熄灭的幻想之灯;它会在你心里种下一粒科幻想的种子,不久就会长出自信的叶子,绽开创造的花瓣,结出不可思议的果子。
假如你相信,就像刘易斯相信纳尼亚存在一样;就像托尔金相信中土世界是真实的一样,总有一天,你会像他们两人一样,拿起笔(或者敲起键盘、触摸起手机屏),讲述起自己心中的故事——假如你也觉得世界还不够理想,关于世界的故事还不够好看,那么为什么不像他俩一样自己来写一个故事、来创造一个世界呢?
这就是《纳尼亚传奇》的神奇力量——它能让我们从不可能通向可能,能让我们从不相信变为相信,能让我们从默默忍受走向不断创造。翻开这套《纳尼亚传奇》新译本,你将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美好,因纳尼亚而生,因幻想而生,因你而生。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