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家宅院(北京地理)
内容
编辑推荐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北京是人文荟萃之地,但在对文化名人故居的发掘和保护上,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龚自珍、沈家本、梁启超、周氏兄弟、辜鸿鸣、齐白石……这些影响了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文化巨子、风流名士,生前名满天下,其故地却大多隐匿或湮没于寻常市井之中。本书是“北京地理”文化丛书之一,记者通过冷静客观的记录,还原地理与人的真实关系,于支离破碎中续写文化记忆。

内容推荐

  “北京地理”的第一辑包括《名家宅院》、《民间绝艺》、《王谢门庭》三本,从民间,到名人,到王侯,这三个系列各有千秋,正可形成对北京不同历史文化层次的表述,在当今北京城市巨变,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之时,作这样的探索是必要的。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不曾中断,是举世罕见的奇观,历史文化在今天仍在以表面的或潜在的方式对我们的生活发生影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目录

杨椒山故居:平淡里涌出了波澜壮阔之美

施愚山故居:昔日宣城风骨在宣南一息尚存

纪晓岚故居:阅尽世事的眼闪烁着出世的慧黠

完颜麟庆故居:旷世之美虽已残破犹自撼动人心

龚自珍故居:晚清文人理想曾在这里激荡

沈家本故居:以修律鸣于时 以固守隐于世

俊启宅院:有院华美如斯 难知院主其名

珍妃故居:于历史传闻中找寻真实的她

梁启超故居:屋寒瓦陋 难掩当年大族盛门气质

朱启钤故居:身居深宅大院 胸怀北京全球

马辉堂故居:迷失在丰韵犹存的马家花园

庄士敦故居:遗忘了末代帝师的旧京情结

婉容故居:金碧辉煌已去 曲折回环仍存

蔡锷故居:寂静胡同深藏名将侠骨柔情

辜鸿铭故居:昔日鸿儒谈笑 今日布衣往来

齐白石故居:盛名之下的朴素故地与本色人生

章士钊故居:大红门里讲述的浮生六记

八道湾周氏兄弟故居:见证阿Q诞生与兄弟失和

茅盾故居:在满院墨香里回首豪走过的路

欧阳予倩故居:细心经营而成的文化名人乐土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这里,忠臣、雅士、爱国文人一脉相承

金玉其外,未必金玉其中。古往今来,大人物们未必个个都气宇轩昂。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不能单看外表。评判一处老住宅是否有价值,也是同样道理。走进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经过几个路边摊,碰到抱着孩子出来买菜的主妇们,呼吸着弥漫着油烟味道的空气。停在12号门前,打量着灰墙灰瓦的一座山门,这就是杨椒山故居,不过一座小庙的规模,远没有周围的几座门楼堂皇。就算少了华丽的背景,在这平凡山门后的院子里,忠臣、雅士、爱国文人照样轮番登场。

明嘉靖年间的杨继盛,人称杨椒山先生,是这个院子里的第一位名人。公元1551年,椒山先生改授兵部车驾员外郎,全家迁入达智桥胡同,住在今天12号的位置上。《明史·列传》中记载,杨继盛曾先后上书弹劾仇鸾、严嵩--两位嘉靖年间相当得宠的权贵。书中细表他从入狱到行刑的过程中,如何意气自如,令英雄动容。向来惜墨如金的史书之所以如此钟情于杨公,是因为相对于颇为阴柔的明清士人文化,杨椒山划下的无疑是血性阳刚的一笔。

弹劾严嵩的阵地

公元1555年,杨椒山被害,杨夫人也自缢殉夫。这座达智桥胡同里的杨府被改建成了供奉城隍老爷的寺庙,改名松筠庵。

如今记者看到的就是清代重修后的松筠庵山门,石额上的题刻已经被磨平了,门里盆盆罐罐罗列,开起了日杂用品店。据说,山门后第一进院子的正房就是当年杨府的正堂。到了清代,正堂被改建为景贤堂,里面供奉过杨椒山的衣冠彩塑一尊。堂外还有乾隆年间刘墉书写的一块石碑。打开后门,院子堆满了木料等杂物,店主解释:之前这间门脸房一直住人,松筠庵的前一进院子不剩什么了,说到老房子,后花园倒还有几间。

绕道校场三条胡同,松筠庵的西南门就开在胡同中间。一个八角攒尖的灰瓦顶探出墙头,门前两位居民在阳光下摆出一副棋盘,交战正酣。清朝年间的松筠庵,北起达智桥胡同,南到这西南门为止了。P2-3

序言

旧时,人们对学问多、本事大的人,常常赞之为"上懂天文,下晓地理"或"仰观天言,俯察地理",足见我国自古就重视天文和地理。不过,仅就我国古代的地理学来说,所研究和论述的东西不外乎语言分野、建置沿革、五岳四渎、山海河泽、物产贡品、险关要塞、堪舆风水之美,与今天的地理科学相比,既有部分内容的重合,也有根本性质的差别。

在地球表面上,地理无处不有,无处不见,北京亦然。在一定意义上说,北京的地理尤为重要。这与北京这个城市的特殊性相关联。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又是举世皆知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北京正朝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发展和迈进。毫不夸张地说,北京的一切都为全国和全世界所关注。北京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着全天下人的眼球。

早在六七十万年前,"北京人"就生息在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谱写了北京历史的第一章。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之后,立即封黄帝的后裔于蓟。这标志着北京城的原始聚落--蓟已经具备城市性质和功能,被视为北京建城的开始,至今北京已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了。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从上京会宁府(在今哈尔滨市东南)迁都于燕京,从此北京始成为一个大的封建王朝的首都。北京真正的建都历史也已有八个半世纪之久。北京的历史太悠久了。正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厚重、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可以说,北京的历史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和精华。

北京的历史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北京这片土地上。也就是说,北京的历史文化与北京的地理环境是紧密相连、水乳交融的。北京的天,北京的地,北京的山,北京的水,北京的林木,北京的土壤,北京的城镇,北京的村庄,北京的街巷胡同,北京的道路桥梁等等,既是北京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孕育北京历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试想,没有周口店龙骨山的溶洞,"北京人"及其后裔怎能生存数十万年?没有永定河、潮白河的奔流,哪有北京城所落坐的北京小平原这一地域空间?没有京杭大运河及漕运,北京岂能维持封建王朝的京师地位达数百年之久?没有海淀附近的山水之胜,清朝何以能够修建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没有山前山后的民族分布与交争,北京地区何需修筑雄伟险峻的长城?没有北京城里的胡同与四合院,老北京人的形象与习性又当何如?类似这些问题,无不关涉北京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都是值得深思、需要探究的。

《新京报》的编辑和记者们,独具慧眼,看到了北京地理的重要性,认识到要真正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不全面了解北京古今的地理环境是不行的。所以,于2003年开始独辟蹊径,开设了"北京地理"专版,有计划有目的地、分门别类地向广大读者介绍北京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历史文化,深入解析北京的历史文化与北京地理间的密切关系,将北京的历史文化置于特定的北京地理的背景之上,又赋予北京地理以相应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一来,使"北京地理"专版不仅具有新闻价值,而且富有学术意义。该版的文章简短精妙,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新闻性于一体,可读性极强。每期除文字之外,都附以手绘地图和相关的图片,给人以清晰的空间要领并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每期都配有知情者访谈和专家评说,既增强了所介绍的北京地理知识的真实感和权威性,又收到画龙点睛之效,很受读者欢迎。可以说,在普及北京地理知识,帮助人们深化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珍爱方面,《新京报》独占鳌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唐朝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温这首名诗,令人深深感受到作者那种勃发奔放的豪情和无限开阔的胸襟,又给人以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力量。在这里引用这首名诗,意在说明我的一点感想。《新京报》创设"北京地理"专版,我想当初编辑和记者们也是怀着无限热爱北京,要真正认识北京、深刻理解北京、将心血奉献北京的这样的一种豪情和胸襟作出的职责选择。而当取得一些成绩、得到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之后,他们并未满足,除了要继续努力把"北京地理"专版办好以外,更将该版已发表的文章选编成册,分期出版,以飨读者,求得"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积极进取,不断追求,必然收获丰硕之果。《新京报》奉献给读者的这本集子就是明证。

尹钧科

2005年l0月9日

后记

北京:时间之书的伟大作者和读者

13世纪,世界级伟大城市元大都被从意大利威尼斯赶来的地理"星探"马可·波罗誉为"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由此启动了西方世界持续几个世纪的东方迷狂。美善合一,是"乌托邦"的重要特征。然而,通常只有已经消逝的,或尚未到来的黄金世界,才能成为乌托邦,才能构成对现世秩序的更高评判尺度。被乌托邦叙事所神化的元大都,也未能逃脱这一定律。

依据《周礼·考工记》所精心规划的元大都的壮丽宫城,建成后不到一个世纪,明兵攻破大都,新主以"消除前朝王气"为由,下令将其全部拆除。正如项羽对秦朝宫阙、李唐王朝对隋炀帝"迷楼"的大肆焚毁那样,每一个新王朝的合法性,总是建立在对前朝建筑的疯狂毁灭之土。正是这种"项羽式逻辑",导致了中国绝大多数历代珍贵建筑的覆没。幸运的是,一位名叫萧洵的工部小吏,对即将被毁的元大都的瑰丽宫阙深切迷恋,决心记录"临刑"的前朝富阙殿宇之"美丽深邃"。由这些记录组成的《故宫遗录》,流传至今,成为研究元大都宫城的重要资料。

萧洵的故事隐含着所有地理记录者与写作者的欲望:将脆弱易损的物质空间,转化为永恒的时间。讲述空间的故事,其实就是讲述时间的故事。通过杰出的个人书写,城市的地理空间与时代经验紧密交织,比如雨果和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陀斯妥耶夫斯基与曼德尔斯塔姆的圣彼得堡,乔伊斯的都柏林,本雅明的"童年柏林",博尔赫斯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川端康成的东京。与其说是言说者选择了城市,不如说是城市选择了它的言说者。他们在纸上所构筑的城市,与现实中的城市互为镜像,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能从某一角度照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窥见自己的前生或来世。

城市生长一消亡再生长的时间,既是线性的物理时间,又可能最终被纳入神秘的圆形时间。城市空间的历史逻辑,既是理性的,又常常是非理性的。北京是一座被权力和历史理性所严密控制的特殊城市,其空间体系体现了非凡的理性法则,形成了完备的符号象征系统;同时,其空间面貌和市民精神,又被各种意识形态不断改写,尤其是在20世纪,这座城市激烈的空间变法,充分体现出了历史的非理性一面。今天,在北京空间体系的改造过程中,主宰城市核心的皇权逻辑与旧帝国美学系统,与越过环线不断扩张的全球化资本逻辑,既激烈争斗,又私下妥协、互相渗透,从而不断修改着城市的地理景观,以及土地价值的核定标准。而对于被巨大的历史漩涡所裹挟的微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居住经验与记忆(包括个人记忆、家族记忆、民族历史记忆)发生了断裂,他们在熟悉的家园不断晕眩,找不到回家的路。时间长了,失忆症就可能转为"神经麻痹症",甚至可能导致神经中枢紊乱。

与口语媒介和电子媒介相比,印刷媒介是城市记忆更为理性、可靠的管家。作为文化中心,北京最不缺乏由官方和权威提供的合法知识,同时,它又是民间话语繁殖得最旺盛的城市。在一些名声显赫的老胡同里,我们可以看见穿着"胡同游"背心的三轮车夫,绘声绘色地向世界各地来朝圣的游客,讲述着某座破旧宅院、乃至门楣上某个图案的神秘故事,向观光客提供各种勾人魂魄而又来历不明的市井传奇。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有一个精辟总结:"如果驮畜队行进的小路是地理现象的话,驮畜队也可以看作是地理现象",也就是说,在讲故事方面有非凡热情与才能的北京的三轮车夫、胡同居民,也是一种地理现象。

面对这座勾人魂魄的都城,《新京报》"北京地理"的记者们怀着与"胡同游车夫"同样的言说热情。不过,作为现代新闻传播媒介,我们的言说方式,与历史知识和民问传闻都不相同。我们关注的不是封闭、静止的空间。不是坐在历史废墟中把玩死物,也不是向饥渴的游客兜售宫闱秘闻,而是致力于记录各种类型的城市空间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居住经验的变化。文字和摄影镜头,一直在努力捕捉城市现代空间形态,与历史时间之间的激烈争斗。我们不想在一种"如数家珍"的献宝思维中,做同义反复的工作。我们更有兴趣的,是那些祖传"家珍"在时间中的命运,关心它正在被什么所覆盖、扭曲,或者说,诡谲的现代生活在如何改写、重塑城市记忆。

与传统的自然地理学不同,现代人文地理学试图让人的感受重返地理的中心。这正是《新京报》"北京地理"栏目的基本宗旨。自2003年11月创刊至今,"北京地理"致力于从城市人文地理的角度来解读北京,记录城市景观与人文活动的互动关系。城市的空间形式,就是市民的心灵形式。市民对城市的情感与记忆,与城市的空间形式密切相关,它附着在城墙、道路、王府、寺庙、胡同、四合院、集市以及各种消费和休闲场所上。记忆不仅仅是私人的、破碎的,它可能成为城市在全球化中的一个强烈对照与反诘,幸运的话,它甚至可能修正这座城市的去向。为此,"北京地理"的年轻记者们,同时扮演了考古学家、地质队员、侦探、游手好闲者的角色。他们整天沿着城墙根、老胡同、四合院,在那些被遮蔽、被遗忘的角落暴走不休。在摩天大楼的高科技幕墙上,他们看到了千年的红砖碧瓦、雕梁画栋。在现代城市的轰鸣中,他们听到了元大都早朝时的圣谕和菜市口的吆喝。面对层叠的空间、交错的时间,他们必须修炼双重视力和听力;同时,他们又要避免出现"幻视"和"幻听",因为真实客观永远是新闻叙事的紧箍咒。

两年来,"北京地理"一直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和信任,许多读者都表示希望"北京地理"结集出版,以便收藏。《北京地理》第一辑的出版,与读者、专家和出版社的倾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要感谢著名的城市地理专家尹钧科、王永斌、王彬、段天顺、孔庆普先生,他们一直在以更高的学术尺度,关注、鞭策着"北京地理"的采编工作,慷慨无私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王永斌、王彬二位先生,不厌其烦地校改了第一辑的书样。  《北京地理》还将陆续分辑出版,力图献给读者一幅更完整的北京人文地理的"时间之书"。在我们的梦想中,北京既是这本书的画中人,还是它的读者、鉴定者和收藏者,最重要的是,它才是那位伟大而神秘的作者。

新京报《北京地理》丛书执行主编 吕约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城市,向你呈现的是如此动人的图卷,千年历史的余温尚能真实地触摸,物质的遗存仍是那般地合用,虽然积下了一些尘土,但掸一掸并不碍事。这是怎样的一部大书啊,我这十多年的探索,尚不及只鳞半爪,可每一次的行进分明使我的灵魂舒朗开来……我的心开始了这样歌唱,沉醉在历史长河之中。——王军/《城记》作者、北京史学者

在我们的梦想中,北京既是这本书的画中人,还是它的读者、鉴定者和收藏者,最重要的是,它才是那位伟大而神秘的作者。

——吕约/新京报《北京地理》丛书执行主编

在时间与时间的洪流中,新京报幸好是这样一种代表先进文化的报纸,他一边是高扬责任、情怀无限的新闻旗手,一边是温文解剖学雅、经时治世的知识英雄,一边是留存历史、诗意栖居的文化先锋……新京报丛书,新京报人文精华的集结。

耕耘当下,收获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家宅院(北京地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新京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4177
开本 24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1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8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3: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