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女性艺术/女性艺术圈
内容
编辑推荐

  女性艺术,是90年代的新话题,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后现代"话题。本书作者徐虹和申玉,凭着开阔的视野和整合性的能力,准确清晰地在女性艺术的创作现象中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同时更着重于把握住它最值得关注的创作问题:如身体作为观念和语言在创作中的价值,作为女性生活中的感觉与艺术中创作方式的联系等等。当代女性艺术的文化现实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正视自身的存在,不再刻意强调和回避女性身份。如以身体为媒介和符号,对性心理和感觉的表现;另外,应用新媒体以及行为的艺术形式也很普遍。

目录

序言

一 回顾与展望

二 身体作为观念和语言

三 变异之花

四 绘画中的女性与家庭

五 生活感受与艺术方式

六 女妖之歌

试读章节

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是“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毛泽东语)。他从经济制度入手分析妇女问题,认为现行制度导致妇女经济上不独立,致使妇女人格不独立。他认为:“妇女问题虽多,总而言之,不过是经济不独立,因经济不独立,逐生出人格不独立,因而生出无数痛苦的事情。”他认为妇女仅获得知识不能彻底解决人格独立问题。她说女子专门学校的学生入学获得知识只是为了“要嫁一个留学生,回国之后要做大官”的人。他的结论是:“靠父养的,固没有人格,靠夫养的,也没有人格,所以女子丧失人格究竟是经济问题。如果女子能独立经济,那么必不致受父、夫的压迫。”但这个问题需要新的制度的保证。“如果把女子问题分得零零碎碎,如教育、职业、交际等去讨论,是不行的,必要把社会主义作唯一的方针才好。”“而社会主义不只解决妇女问题,且可解决一切问题……”(《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在广东女界联合会演说,1921年1月29日,摘自((陈独秀文选》)中国共产党的这位创始人的观点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敏锐地意识到了单靠教育解决妇女问题未免太天真,历史上受过教育的妇女没有改变她们不平等的命运,“相夫教子”是她们的归宿。何况广大贫困妇女的命运岂能是教育改变得了的?教育本身需要制度的保障,所以制度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尽管以后证明,深层的文化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也无法用法律手段改变。

作为女权运动的对立面,男权维护者的“反动”从来没有停止过。1920年,林纾提出妇女问题,责难北京大学搞新文化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虽然他表面上谈的是白话文问题,实际上是对一切新的事物的反对和愤慨,并以“伦常”这把封建主义的礼制利刃对准一切新鲜事物乱砍,尤以男女平权为最。

从中国妇女运动发展历程看,中国妇女被普遍认为是“被唤醒”的,是由于民族的政治经济的矛盾激化,而使一些有识之士觉悟到“唤醒”妇女并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的资源加以利用的必要性。但是,由于长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而形成的中国妇女对自身境遇的不满意识也不容忽视。虽然中国女性整体自我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出现过激烈的斗争,但不等于她们没有反抗意识。只是由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使男权势力过于强大,她们被剥夺了“发声”的机会和权利,而被迫缺席和“沉默”。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旦妇女解放的呼声一起,女性们就高举解放的旗帜,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之中。

P8-9

序言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妇女地位的逐步提高,80年代出现了以“女性”概念的艺术活动,至90年代,“女性艺术”这一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艺术方式得以提出。

“女性艺术”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新生物所必然具有的探索性、争议性与曲折性,中国评论界对此种艺术方式的看法也褒贬不一、莫衷一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艺术是20世纪90年代的新生物。它既区别于中国以往女性艺术而凸现出鲜明的女性特征,且在思想和形式上也区别于西方女权运动艺术而饱含中国文化特色。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艺术中,“性别”这一人类最大、最根本的裂变和区分对艺术的作用十分明显,她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从女性的角度来阐释世界。

女性艺术,并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女人绘画”,因此并不凡是女人画的画、做的东西都属研究范畴。女性艺术在当代艺术中,作为一种新的问题,其存在价值值得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西方女性艺术信息的断断续续的流入,一些女艺术家凭直觉感到不满足,在作品中尝试一些改变,这种价值开始体现。女性艺术的触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艺术家在驾轻就熟的写实主义技巧基础上,以表达生存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内心感觉和自我意讽另一些艺术家则接受了有限的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信息的影响,凭借自身的直觉和才能,关注女性自身的体验和经验,并探索超越公共语言模式的表达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女性艺术作品出现了更为主动的探索迹象,女性艺术问题也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潮流中日趋重要。

本书作者徐虹和申玉,凭着开阔的视野和整合性的能力,力图准确清晰地在女性艺术的创作现象中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同时更着重于把握住它最值得关注的创作问题:如身体作为观念和语言在创作中的价值,作为女性生活中的感觉与艺术中创作方式的联系等等。当代女性艺术的文化现实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正视自身的存在,不再刻意强调和回避女性身份。如以身体为媒介和符号,对性心理和感觉的表现;另外,应用新媒体以及行为的艺术形式也很普遍。

女性主义批评方式所含有的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容,将从一种新的层面和角度,启发我们的思考,审察现有的艺术历史和价值体系。单从女性批评本身看,它也将使人类的艺术批评更加丰富和完善。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在当代中国的艺术环境中,将要面对很多问题和挑战。《中国当代艺术倾向》丛书陈述当代文化问题历时几年,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设下了一个很大的诱饵,大多数人为物质生活忙碌之时,精神生活还是生活吗?而作为编者,我们确实要感谢徐虹这样一些作者,她(他)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责任,基于这样才能保证《女性艺术》行文成书。对中国美术批评界的女性艺术者来讲,仅仅做好自己心理上的准备还不够,还要让更多的女艺术家明白和参与到这一关系到她们前景的事业中来。

有人说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可是同是被抛到世界上的男人和女人在中国艺术史上却不是以同样的姿态站立于世,女性更多的时候是匍匐在男性的阴影之下。因而,挖掘一切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由女性所创造却被抹杀的文化财富和精华,是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平衡那失衡世界的一种不得已的弥补方式。所以很感谢作者长期致力于对被历史所遮蔽的女性对美的创造及其自身挣扎的梳理。同时,我也相信,女性的价值和社会位置,是通过她对社会价值实现来获得的,当她的创造与劳动真正汇进了历史前进的大潮时,谁又能够遮蔽她的天空?

邹建平、郑良

2004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女性艺术/女性艺术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622754
开本 32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12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1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