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惠雄解读快乐学
内容
试读章节

快乐这个话题在我们以往是较少谈到的。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长期倡导着艰苦奋斗的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而言,艰苦奋斗精神仍然是需要的。但是,艰苦奋斗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很少有人去深入地思考过。所以,我想跟大家讲这样一个话题: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事关人类与世界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今天,我们的经济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回过头来思考这个问题,应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的讲座,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人生与世界终极真理的追问与思考,以便使我们过上那种人所需要的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一、人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我对人生终极目的问题的思考始于1980年。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经济理论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的大讨论。我们知道,在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一直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严格区分开来,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标志之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目的”这一范畴作深入思考。作为一个学生,我就是这样的思考者之一。

从对生产目的的思考开始,联系到各种人类行为的目的,目的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概念,有具体目的、中间目的、终极目的,人们的任一有意识行动,都受一定目的的指引或支配。而各种各样的具体目的、中间目的又导向一个共同的或终极的目的。从哲学角度讲,撇开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差异不说,作为“人的目的”,应该是共同的。那么,这个支配所有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需要认真弄清楚的问题。

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许多人一辈子可能都没有去想过,或者是没有想清楚过。人生很有限,70岁、80岁,90岁、100岁吧,就没有了。100岁也就36500天。还要等到明白这个道理,余留下来的时间可能就不会很多了。东汉末年蔡文姬在《悲愤诗》中写道:“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人生很短暂,如果又是在忧愁、忧愤中度过,那样的人生是多么缺憾啊!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呢?P3-4

后记

2007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无意间接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杨书澜老师给我打来的电话。杨老师一边自我介绍,一边谈事,约我出书。

我正在陶醉于快乐学的讲座之中,思想着渐渐地我将做一个“述而不作”的老者。遥想当年孔老夫子的教职生涯,竟也是如此的快活。

然而,我终究没有孔圣人那样的学识与境界。如果杨老师邀请孔夫子作书,老夫子大概会拒绝。我可经不起诱惑。况且,我在此前,就已经是述作不断,胡言久矣。

我们这是个什么时代?出书一般都是需要揣着钱找上门去。哪有找上门来,还有很优惠的条件,还不肯出的道理!话如此,理如此,但我这次的确是没有出书的思想准备。因为我想歇歇,收获一份闲暇的快乐。人过五十,毕竟不一样了。

2007年5月,我们在杭州召开了全国首届国民幸福快乐理论学术研讨会,我代大会起草并宣读了杭州快乐宣言。来自全国的八十多位学者和大小媒体把这个事情不大不小地整了一番,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快乐主义思想传播的小波澜。快乐学在中国似乎才初见端倪。

2007年6月16日,我在“浙江人文大讲堂”进行快乐学讲座。为了这个讲座,需要准备一份讲稿给《钱江晚报》。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考虑把我多年来的快乐学讲座,尽可能原生态地记录成文字稿。

2007年7月初,暑期来l临,快活的日子到了。不意间,杨书澜老师再次给我打来了电话。这次,杨老师和我谈得非常认真和具体,并系统介绍了北大出版社出这类图书的情况。由于我还没有把快乐学讲座出书的成熟打算,我左右推托,想过一个快活、安生的暑假再说。书的事情,慢慢来。

杨书澜老师有点急了。一个星期后,又给我打来电话,并且把她们出版社前几年出的几本样书寄给了我。此时,我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不答应,似乎已经是不行了。我不是说不出,而是认为准备不充分。况且,我在学问上是个不大追时机的人,如果追时机,哪来的26年快乐论的背时研习?

杨书澜老师认真、执著,又一次来电话。当杨书澜老师执意要同时给我寄两本书的出版合同时(另外一本是很专业化的快乐经济学专著或教科书),我只好应承下第一本。第二本暂且饶我一命吧。此书合同一签,“牛轭”就套上了。任务在身,2007年的暑假又快活不成了。

我对快乐理论的研究,始于26年前中国经济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的一场讨论。那场讨论引起了我对人类行为终极目的问题的深刻思考。我是依着那种由个别而一般、由具体而抽象的归纳思维方法,把生产目的问题的讨论抽象、上升到哲学的终极目的维度进行思考,而获得这一结论的:即认为人类所发生的一切行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各自的快乐满足,都是人们精神上“趋乐避苦”的结果。一篇题为《关于目的性质的研究》的三万多字的论文,苦了我整整一年。

我认定快乐是普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这是我心的觉解,所以即便背时,我也不会轻易放弃。因为我认定这是真理。1988年,我出版了《快乐论》,1999年的博士论文:《人本经济学原理》就是以快乐为核心构建的一个经济学原理体系。2003年出版《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把快乐理论运用于一些经济解释,并兼顾了推广该理论的通俗性的需要。今天,快乐与幸福已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从2005年起,国内媒体的采访、报道与理论文章几乎不断。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需要快乐而又该真正认识快乐的大众化时代。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走近快乐——对人生终极目的的探索

一、人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三、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

四、经济增长要看是否有利于人们普遍的快乐生活

第二讲 学一点快乐学:理念与模式D

一、对快乐学理论的基本认识

二、快乐思想家寄语

三、幸福悖论

四、享乐中心与快乐帽

五、崇尚并实践快乐的国家:荷兰与不丹

第三讲 快乐的主要特性与主要影响因子

一、快乐的主要特性

二、影响快乐的六大要素

第四讲 快乐的实践问题——快乐的生产与管理

一、不同需要层次的不同管理——让人们得到更多的快乐.

二、快乐:人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

第五讲 快乐(幸福)指数

一、国际上的快乐(幸福)指数调查.

二、我国国民快乐指数调查的结构与现状

第六讲 金钱与快乐

一、金钱的第一效用:快乐的物质基础

二、金钱的第二效用:安全心理  感觉基础

三、金钱的第三效用:释放生命辱

四、对个人而言,恰到好处的钱是多少

五、对国家而言,人均美元是转折点

六、穷人与富人:各取各的快乐

第七讲 关于动物快乐

一、动物苦乐感分类:一种探索性的思路

二、转基因食品的喜与忧

三、动物福利法

第八讲 宗教与快乐

第九讲 快乐学的人生启示

一、倒吃甘蔗节节甜

二、不要赚过分的钱

三、快乐的生命资源安排

四、旅游与转换环境的快乐效应

五、美的消费与价值

六、婚姻辩证法:越是没钱越需要结婚

七、择偶的快乐原则

八、保持低的期望值

九、节俭并非不快乐

十、走近快乐的疑难

十一、做一个快乐的人

十二、建设一个幸福的社会

附 录

一、近年来作者关于快乐的主题发言与报告

二、近年来关于作者快乐研究的相关媒体专访与报道

三、作者关于快乐研究的相关成果(按时间序列)

四、近年来关于作者快乐研究成果的相关评价  

后记

序言

快乐(hedonic)是以人与对象的物质存在和消耗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或正向的精神体验。但苦与乐是一切有苦乐感生物的最高体验,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正因为如此,现在一些学者如奚凯元等主张用“Hedonomics”(快乐学)取代“Economics”(经济学)。一些学者也指出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用“国民幸福总值”取代或弥补“国民生产总值”的情形。从这些研究取向上可以看到,快乐学理论可能会对未来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从1980年开始由生产目的转向对人类行为目的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迄今已然27个春秋。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或终极价值。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饿着肚子还是吃着山珍海味,苦乐的问题均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个快乐学理论来之于经验事实,并经得起最大量事实的验证。

由于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这样快乐就成为一个多学科研究的课题。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脑科学等均对这个学科有着比较多的研究。我是一个经济学跨学科研究者,而经济学是一门分析人类行为的科学,快乐又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研究快乐照理是经济学家“分内”之事。只是由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研究快乐与幸福的目的被财富增长的目的取代了,所以快乐淡出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那是一种极大的经济学研究资源浪费——一直把经济学家引导到经济增长究竟是为了什么都不知道的混沌境界中去了。直到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发现了经济增长与幸福增长的不一致问题,才开始对经济发展的意义问题有所思考,有所醒悟。

从2003年开始,我逐渐由快乐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转向一些实证分析,并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对外报告,引起了一些专业研究者与媒体的兴趣。近年来,国内快乐学、幸福学的研究逐渐有了一点气候,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被介绍进国内。国内之所以会开始重视快乐幸福问题,实际上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够理想的现象有关。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讲和谐社会,那么人又以什么为本呢?人以快乐为本。快乐一人本一和谐是一个一体化的思想。这个思想系统地体现在我在1999年出版的《人本经济学原理》中。只有从快乐这个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出发,我们的经济社会才能够真正获得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至道。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渴望快乐而又能够实现大众化快乐生活的时代,却由于我们的观念、理论与意识局限,仍然需要为此付出努力。为此,我把2007年5月我在(杭州)国民快乐幸福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词记录于此,以激励全体国民走近快乐,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1.转变人类生活理念,确立快乐幸福才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的理念。我们今天的发展理念几乎还是以GDP为中心的,个人则以物质利益为中心。快乐理论告诉找们,经济增长与收入增加只是手段,并不是终极目的,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是人们的快乐幸福生活。今天我们倡导快乐幸福的终极价值理念,相对于以GDP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而言,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理念转变,即把人类行为与经济发展真正转变到以人的快乐幸福生活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确立这个理念会使人们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幸福快乐的生活,而不是多多益善的钱财。这无论对于调整社会心态,还是对处理个人人际关系都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黄有光教授所言:只有快乐才是最根本的,其他事物如经济增长等只是相对于快乐而言才是重要的。因为只有快乐和痛苦本身才有好坏之别,而其他事物均无这种性质。

内容推荐

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许多人一辈子可能都没有去想过,或者是没有想清楚过。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渴望快乐而又能够实现大众化快乐生活的时代,却由于我们的观念、理论与意识局限,仍然需要为此付出努力。让本书作者来告诉你什么是快乐……

编辑推荐

快乐是普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快乐是以人与对象的物质存在和消耗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或正向的精神体验。但苦与乐是一切有苦乐感生物的最高体验,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本书是近年来关于作者快乐研究成果的相关内容及成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惠雄解读快乐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惠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32890
开本 32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