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铁军骁将
内容
编辑推荐

铁军骁将,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忍辰负重,百折不挠,金戈铁马,统率一方,浴血杀敌,气壮山河。“铁军”精神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铁军”精神不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卓越功绩,而且还为振兴中华提供了精神食粮……

内容推荐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本书以生动丰富的资料,记述了叶挺、陈毅、粟裕、罗炳辉、黄克诚、张爱萍、彭雪枫、李先念、谭震林等铁军骁将——新四军将帅的光辉形象。

目录

让铁军精神永放光辉/张震

铁军骁将——叶挺

 一、周恩来暗中点将/(2)

 二、叶希夷延安受命/(4)

 三、蒋介石挑拨离间/(7)

 四、武汉建军汇精英/(9)

 五、岩寺“点验”巧应付/(13)

 六、云岭敬酒话团结/(16)

 七、北上视察促东进/(20)

 八、深山寻访慰忠魂/(21)

 九、心系雪枫六支队/(24)

 十、三年磨砺第一仗/(27)

 十一、茂林喋血新四军/(30)

 十二、临危受命成囚徒/(36)

 十三、铁窗难夺匹夫志/(43)

 十四、夙愿得偿重入党/(50)

铁军骁将——陈毅

 一、挺进茅山/(56)

 二、延陵夜话/(61)

 三、茅麓诤友/(65)

 四、金蝉脱壳/(69)

 五、江心架桥/(72)

 六、单刀赴会/(75)

 七、二进泰州/(77)

 八、三进泰州/(84)

 九、郭村战斗/(88)

 十、借道东进/(93)

 十一、攻克姜堰/(100)

 十二、风雨同舟/(102)

 十三、曲江楼上/(109)

 十四、严徐庄前/(112)

 十五、盐城擎旗/(115)

铁军骁将——粟裕

 一、雨中战韦岗/(120)

 二、闪电奇袭官陡门/(126)

 三、“食少事繁诸葛公”/(129)

 四、真到假时假亦真/(131)

 五、钻进铁扇公主的肚皮/(134)

 六、一盘险棋/(138)

 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140)

 八、“敌进我进”智胜拙/(147)

 九、抢夺制海权/(150)

 十、车桥大捷/(154)

 十一、粟裕的两只“锦囊”/(160)

 十二、一堂山地战斗课/(163)

 十三、麾兵天目山/(165)

 十四、救了钟期光一命/(169)

铁军骁将——罗炳辉

 一、长歌当哭哭将军/(174)

 二、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177)

 三、一打来安城/(183)

 四、二打来安城/(186)

 五、三打来安城/(189)

 六、爱兵就要练兵/(193)

 七、梅花桩战术/(201)

 八、金牛山大捷/(202)

 九、新四军二师的“家”/(208)

 十、淮南的“南泥湾”/(211)

 十一、平息小刀会搔乱/(214)

 十二、战将情怀/(217)

 十三、兵临南京城下/(223)

铁军骁将——黄克诚

 一、进兵到苏北/(230)

 二、剿匪安民心/(232)

 三、筑堤御海啸/(236)

 四、实行减租减息/(239)

 五、保卫盐城之争/(242)

 六、高风传佳话/(244)

 七、浴血反“扫荡”/(248)

 八、不搞“抢救运动”/(253)

 九、反攻前奏曲/(258)

 十、收复阜宁城/(261)

 十一、两淮奏凯歌/(263)

铁军骁将——彭雪枫

 一、奉命赴晋促统战/(272)

 二、誓师东征壮军威/(274)

 三、会师初战窦楼村/(276)

 四、雪枫情倾三件宝/(278)

 五、天下第一文明军/(286)

 六、德政丰碑雪枫沟/(290)

 七、喋血鏖战反“扫荡”/(293)

 八、转移路东为大局/(298)

 九、铁骑纵横敌胆寒/(299)

 十、携手用兵程道口/(303)

 十一、戎马倥偬苦读书/(307)

 十二、血战扬威朱家岗/(309)

 十三、洪泽湖畔捉放韩/(314)

 十四、西征首战小朱庄/(316)

 十五、将军殉国万民泪/(320)

铁军骁将——张爱萍

 一、从延安到上海/(326)

 二、不辱使命/(331)

 三、年轻的省委书记/(336)

 四、皖东北统战风云/(340)

 五、“兄弟共举红旗飞”/(345)

 六、恩雨征程路/(349)

 七、烽火盐阜区/(356)

 八、红旗首扬陈家港/(364)

 九、有朋自远方来/(367)

 十、接任四师师长/(373)

铁军骁将——李先念

 一、受命于危难之际/(382)

 二、马家冲胜利突围/(384)

 三、侏儒山杀鸡儆猴/(388)

 四、白兆山横扫敌顽/(390)

 五、九口堰组建五师/(393)

 六、四次进击大悟山/(397)

 七、针锋相对斗日伪/(400)

 八、惊心动魄大突围/(402)

 九、战略合围大武汉/(408)

 十、中原战事显奇观/(411)

 十一、河南敌后驱虎狼/(414)

 十二、战斗在同一战壕/(419)

 十三、对日寇最后一战/(425)

铁军骁将——谭震林

 一、红杨树飞来抗日捷报/(430)

 二、繁昌城下扬军威/(433)

 三、血战塘口坝/(436)

 四、“李老板”千里闯关/(438)

 五、把共产党的旗帜打出去/(443)

 六、擦亮眼睛比擦亮武器更重要/(445)

 七、智斗“胡传魁”/(448)

 八、甘露镇谈判/(451)

 九、架设太湖上的“桥梁”/(454)

 十、广交朋友传佳话/(457)

 十一、桐岐夜战敌胆寒/(464)

 十二、冲出清乡包围圈/(467)

 十三、英雄流泪见真情/(471)

 十四、让茅山的抗日战旗更鲜艳/(473)

 十五、“铁镣”与“维他命”/(475)

 十六、“绝不许饿死一个人”/(478)

 十七、坐镇路西斗敌顽/(481)

后记/(485)

试读章节

一、周恩来暗中点将

1937年2月中旬,春节过后不久,在海外流亡近十年的叶挺在国民政府军队中的朋友、袍泽帮助之下,举家迁往上海,住在静安寺路一座庭院式的小洋房里。一位挚友还赠给叶挺一部红色的德国轿车,方便外出使用。

此时,国共两党关于合作抗日的谈判,正在西安进行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同国民党就合作抗日之事开始了正式谈判。由于蒋介石在“反共”与“抗日”之间患得患失,对国共谈判多次出尔反尔,横生枝节,使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曲折。周恩来从1937年2月开始,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四地,同国民党进行了五次谈判,历时七个月。谈判的对手,先是顾祝同,后来是蒋介石本人。8月下旬,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在客观形势发展推动下,终于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叶挺寓居上海后,经常在苏州、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走动,与在国民政府中任职的黄埔校友、北伐军袍泽陈诚、张发奎、黄琪翔等相见、交谈,围绕着抗战话题,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得到不少消息。他也常和共产党在上海等地的负责同志如潘汉年等人见面交谈。叶挺曾按潘汉年的嘱咐,设法公开往来于南京、上海之间,利用袍泽关系,探听国民党亲日派的行动方针。

1937是年8月10日,周恩来、朱德与叶剑英受蒋介石密邀,从西安飞抵南京,参加国民政府的国防会议,并继续谈判红军改编等问题。8月18日,蒋介石终于同意发表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的命令。在这期间里,周恩来经潘汉年安排,在上海同叶挺作了一次短暂的见面。

“恩来兄,你辛苦了。柏林一别,不觉七年了。”叶挺一见到周恩来,便有些激动,看到周恩来消瘦许多,心中颇为怜惜。

“希夷兄,知你来沪已久,很高兴,早打算来看望你和秀文的,一时难以抽身。”

“你这是哪里话,你为国共谈判共同抗日,乃国家之大事,辛苦万般,我知你多次来沪,亦未敢打扰。兄在柏林之劝诫,至今言犹在耳,只盼第二次国共合作早日实现,挺即奔赴前线,杀敌报国。”

“希夷兄,我有要事与你商谈,我现正与蒋介石谈判陕北红军部队改编问题,这项任务实现之后,将会把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一事提上议程。我意由你出面改编并主持这支部队为最妥,不知你意如何?”叶挺正欲回答,周恩来以手示意,让自己把话说完,“可否在适当时机向陈诚、张发奎等表达你愿意领导这支部队,藉此取得他们的同情和支持,并由陈诚出面争取蒋介石同意?”周恩来简洁明了,一口气说完自己的建议。

“恩来兄放心,此亦为挺之所期望者,挺必前往力争,亦不辜负共产党之期望。”叶挺因为周恩来的信任而激动,又因为有机会率部杀敌而兴奋。

周恩来与叶挺的这次见面虽然短暂,但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周恩来点将叶挺,激活了国共谈判中关于改编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僵局,使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华中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叶挺目睹大队日军飞机在闸北、浦东地区狂轰滥炸,痛恨至极;见到中国空军机群奋起应战,英勇搏击,又为之高呼助威。只可惜,中国机群力量太弱,难以扼制敌机肆虐。淞沪抗战异常艰苦,中国军队将士顽强抗击,付出重大伤亡。然而,蒋介石打了十年内战,弄得国贫军弱,以至无力抵御外侮,中国军民惨遭屠杀。这些严峻的现实,使叶挺十分悲愤,更加激发了重上战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他想到恩来同志的建议,此时正是时机。于是,他找到正在上海指挥作战的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表明心志:“辞修,日寇如此狂妄暴虐,挺自备受煎熬,肝胆欲裂,愿即率部杀敌,以身报国,请为我说项。”

叶挺与陈诚同出保定军校。叶挺六期毕业、陈诚八期毕业,同在粤军第一师任过职,叶挺任步兵营长,陈诚任炮兵连长,算是老同学、老袍泽。叶挺的为人、性格,陈诚均了解。叶对陈直陈己愿,陈诚心中已自高兴,言词中不免流露同情,显得恳切。

“希夷兄,弟等多次邀兄从军辅事,均未允诺,今兄主动出山,意在抗日报国,可见兄之一片忠心。但不知兄意欲何往,可否明示?”陈诚深知,这位北伐名将是中国难得的战将,正是国民革命军急需之高级军事人才,极愿推荐。但,如非一线主官,则必可惜其才,况且叶断不会屈就,故问得仔细。  .

“辞修不必深虑,我之所愿,其实不难。当今国共两党正为改编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之事作难,我倒愿主其事,参与其改编。”

“哦?果真有此诚意?”陈诚窃喜,他也想拉拢叶挺,故追问道。

“当然!只要严格训练,必能成为一支正规化的抗日部队,挺亦免受鸠占鹊巢之嫌耶。”叶挺对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深信不移。 “主意甚好,有何打算?请详叙。” “我意将其组建为一个军,继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称号,定名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你看可行否?”叶挺抓住机会,步步深入地贯彻周恩来的嘱托。

陈诚觉得,叶挺的建议确实很好,于是当即答应为其向蒋介石疏通。

“希夷兄之人品、才干,弟一向钦佩至极。兄为抗战报国,主动请缨,精神可嘉,更为弟所敬仰,弟当速向蒋委员长鼎力保荐。”陈诚殷勤至极。

果然,蒋介石采纳了陈诚的推荐。他一面接受周恩来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合编为一个军的改编方案,一面却在没有征得中共中央的同意的情况下,就于9月28日,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发出通报,“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

10月12日,国民政府又正式颁布了改编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命令。(P2-4)

序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袤的华中大地,活跃着这样一支共产党人领导的队伍:他奋战敌后,抗日反顽;他面对强敌,扬长避短;他由小变大,以弱制强;他浴血杀敌,气壮河山。他就是威震大江南北的新四军,人们所尊崇的“铁军”。一想起他,我这个耄耋老人就热血沸腾,一想起他,我这个新四军老兵就泪湿衣襟……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孤军奋战罗霄山上”、“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首至今传唱的《新四军军歌》,唱出了“铁军”的历史渊源和光辉历程。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通电,要求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同时及时向国民党提出了统一整编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经过激烈的谈判斗争,双方终于达成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为一个军的协议。与此同时,北伐名将叶挺表示愿意领导这支军队,并提议改编后的番号称“新编第四军”,意在继承、发扬北伐时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攻无不克的“铁军”传统。因此,“铁军”不仅是新四军的别称,更是对新四军战斗作风的赞誉。

回想新四军组建之初,缺衣少弹,势单力薄。来自八省的抗日健儿们,虽历经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个个是活跃于深山老林的游击专家,但却不适应华中敌后广阔的平原,起伏的丘陵,密集的水网。是谁,引导新四军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谁指挥新四军愈战愈勇,威震四方?是他们——新四军中一批杰出将领。他们来自五湖,来自四方。有的是行伍出身的军人,有的是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还有的是辛苦劳作的学徒、工人。民族危亡唤起了他们的爱国之心,改变了他们的理想。在抗日救国的大潮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忍辱负重,百折不挠,金戈铁马,统率一方,终于锻炼成长为一代骁将!回首过往,我曾经在他们领导下工作过战斗过,相熟相知,他们的身影至今依然栩栩如生地活在我的脑海里:是他,叶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任军长;是他,陈毅,三进泰州,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他,粟裕,奇智多谋,百战百胜;是他,罗炳辉,梅花战术,驰骋江淮;是他,黄克诚,挥戈南下,增援华中;是他,彭雪枫,文武双全,血洒疆场;是他,张爱萍,洪泽湖畔,统战神威;是他,李先念,孤悬敌后,开辟鄂豫;是他,谭震林,血战繁昌,千里乔装,打入敌人的心脏……正是在他们的指挥下,担负着华中敌后抗战重任的新四军,在激烈、复杂的斗争中,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驰骋于平原,穿梭于水网,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有力地抗击了侵华日军,开辟了民族的新生。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骁将们虽已故去,那么,是什么使他们的传奇流传久远?是什么使得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是什么使得他们的卓越功绩永远彪炳史册?读罢《铁军骁将》一书,我得出了这个答案:是“铁军”的精神。

“铁军”精神是新四军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

“铁军”精神是新四军战士勇敢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铁军”精神还是五湖四海、求贤似渴的团结战斗精神;

“铁军”精神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可贵的“铁军”精神不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建立了永垂青史的英雄业绩,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

我很高兴为《铁军骁将》作序。

愿“铁军”精神撒播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2005年7月7日

后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中流砥柱。新四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31万多主力的英雄部队,培养出成百上千个骁勇善战的各级军事指挥员;进行过成千上万次或机智灵活、干净利落,或艰难浴血、悲壮惨烈的战斗。为宣传与弘扬新四军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光辉形象和重大贡献,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我们以新四军众多将领中的军、师两级主官叶挺、陈毅两位军长,粟裕、罗炳辉、黄克诚、彭雪枫、张爱萍、李先念、谭震林七位师长为对象,着力撰写了《铁军骁将》一书。

我们以二十多年从事新四军历史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在撰写过程中,吸收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华中地区各省、市,各军事院校、大专院校,中共党史、军史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们的一大批研究成果,诸如新四军发展史、各省地方党史、叶挺等九位将军的传记、自述、年谱、日记,以及新四军文献汇编、老同志回忆录等书籍,品种很多,数量很大,未未能一一列出,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以上每部书籍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并希望听取你们的意见与建议。

宣传新四军将是中共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一项历史性的、光荣的、长期的任务。我们愿和有意于此项工作的所有同仁一道,继续撰写出表现手法新颖,吸引读者视线,提高阅读兴趣,激起审美愉悦的关于新四军的新作品。

本书撰稿时间紧,人手多,风格异,难免讹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5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铁军骁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3927
开本 16开
页数 4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31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3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7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