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希特勒(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纳粹德国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他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争狂人、妄想吞并世界的野心家、种族灭绝者、法西斯强人、疯子和恶魔……他,就是震撼世界的枭雄希特勒!本书是世界范围内研究希特勒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希特勒传记家之一伊恩·克肖对第三帝国、希特勒研究的划时代著作。

内容推荐

伊恩·克肖是世界范围内研究希特勒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希特勒传记家之一。他的《希特勒》传记从企鹅出版社约稿到出版历时十八年之久。出版后引起世界媒体的广泛注意。《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星期日每日电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纷纷载文对此书进行评价,称本书的出版使众多的希特勒传记过时了,它是一部对第三帝国、希特勒研究的划时代著作。

这本巨著“没有奇怪的解释,没有心理分析”(《基督教箴言报》)用新挖掘的史实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第三帝国认识!此书被誉为“对希特勒现象的最终解释”(《巴尔的摩太阳报》)。“所有已问世的关于这位德国大独裁者的传记中最令人信服的一本”(《波士顿环球报》)。此书刚一面世就被《纽约时报》作为编辑推荐书强力推荐!

这一恢弘巨著向人们说明了这样一种史实:希特勒是怎样赢得德国“人心”,怎样获取并行使其绝对权力的。为什么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竟会听命于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统治,而这种统治竞赢得数百万计的人们的欢呼。人们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不能自拔。而此人正带领他们沿着毁灭的道路准确无误地走下去。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如何变成种族灭绝的同谋者,并导致前所未有的、举国上下发动的大规模屠杀:整个大陆遭受破败,他们的国家也终为颠覆。

作者指出,德国人民造就了希特勒狂妄的个性。德国人民进行了历史命运中的一次最大的赌博,而赌博的目的——对欧洲大陆的完全支配,是驱使他们铤而走险的诱因,他们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站在今天,重读历史,此次赌博本身就意味着自我的毁灭。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和个人自我毁灭的故事,也是一个民族以及它的代言人自我设计灾难的过程,它的后果使得整个欧洲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本书把构成这一极端重要历史阶段的个人和非个人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从而找出希特勒如何将他的权力扩大到能够决定千百万人命运的程度的原因;找出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给德国、给世界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

《泰晤士报》说,这是一部经典著作。

目录

(上卷)

前言/3

致谢/6

希特勒画像/10

第一章 梦想与幻灭/1

第二章 辍学者/23

第三章 欣喜与仇恨/59

第四章 发现天才/85

第五章 啤酒山上的鼓吹者/103

第六章 “鼓手”/133

第七章 领导者的出现/175

第八章 统治纳粹运动/20l

第九章 崛起/249

第十章 飞黄腾达/299

第十一章 独裁者的制造/337

第十二章 大权独揽/387

第十三章 为元首而奋斗/413

参考书目/465

(下卷)

前言/3

致谢/7

1936年:希特勒的胜利/13

第一章 法西斯的肆虐/1

第二章 扩张行动/51

第三章 种族灭绝思想的标志性行动/103

第四章 失算/125

第五章 全力以赴/147

第六章 纵容暴虐/187

第七章 力量的巅峰/227

第八章 设计一场“灭绝战争”/269

第九章 生死决战/307

第十章 实现“预言”/355

第十一章 孤注一掷/381

第十二章 四面楚歌/429

第十三章 期待奇迹/469

第十四章 魔鬼的运气/505

第十五章 走投无路/531

第十六章 坠入深渊/581

第十七章 毁灭/617

尾声/645

参考书目/657

后记/694

试读章节

1915年3月至1916年9月,李斯特团在弗罗姆勒斯附近的战壕中防守一段长达两公里的前线,战场陷入僵局。其中,1915年5月和1916年7月,德、英两军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但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战线仅仅移动了几米。1916年9月27日,弗罗姆勒斯第二战役两个月后,李斯特团又艰难地击退了英军的一次进攻之后,该团从弗兰德向南移动,10月2日抵达索姆。几天后,一枚炮弹在传令兵掩体内爆炸,造成数人伤亡,希特勒左大腿受伤。他在野战医院接受治疗后,前往柏林附近的比里茨的红十字医院住了将近两个月,即1916年10月9日至12月1日。尽管两年来未回德国,但他很快就注意到那里的气氛与1914年8月有了很大不同。当他听到医院里的伤员炫耀自己如何装病或自伤以逃避战斗,他感到震惊。在这段康复期,他看到了同样低迷的士气和不满情绪。这是他第一次到柏林,能够有机会访问国家艺术馆。但慕尼黑最使他震惊。他几乎不再认识这个城市:“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看到愤怒、不满和谩骂。”民众情绪低落、生活条件恶劣。而且,按照巴伐利亚的传统,这一切都被归罪于普鲁士人。根据希特勒八年以后所写到的,他本人认识到这一切都是犹太人造成的。他说,他对犹太人占据如此多的文职岗位感到吃惊,“几乎每个文职人员都是犹太人,而且几乎每个犹太人都是文员”。同时,犹太人在前线服役者却又寥寥无几(事实上,这是一个低级的诬蔑:按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他们在德军中的比例并无不同。而且许多犹太人表现很突出)。我们没有理由推断,希特勒在1916年的反犹思想是他1918-1919年以后才出现的反犹思想的投影,尽管我们注意到,在希特勒前线战友布兰德迈尔和韦斯滕·克尔切耐尔的回忆中,他并未有明显的反犹倾向,虽然他确实有过一些对犹太人的消极言论。战争的后半段,反犹偏见在慕尼黑日益普遍和激进,大街上此类言论不绝于耳,希特勒也可能会发表这种言论。

希特勒希望尽快返回前线,重回他的军队。1917年3月5日,他来到部队部署在维米以北几英里的新阵地。到了夏季,为抗击英军1917年7月中旬发动的在弗兰德的攻势,他的部队重新回到三年来一直作战的伊普雷附近地区。8月初,经历严酷战斗的李斯特团换防至阿尔萨斯。9月底,希特勒终于有机会休假。他不想回到使他沮丧的慕尼黑,因此前往柏林,和他的战友的父母住在一起。他寄给战友的明信片中讲到,他18天的假期是多么愉快,以及他如何喜爱柏林及其博物馆。10月中旬,他返回已由阿尔萨斯转移到香巴尼的部队。1918年4月的惨烈战斗造成重大伤亡。在7月的后两周,他的部队参加了马恩河第二战役,这是战争中德军最后的重要进攻行动。到8月初,当德军被强大的协约国军队反击击溃时,其四个月的损失达80万人。德军进攻的失败标志着一个转折点。自此,德军储备耗尽、士气低落,德国的军事领导人不得不承认战争的彻底失败。

P76-77(上卷)

序言

仅仅在几年之前我都未曾想过我会动笔写一部希特勒的传记,原因之一是一些极有价值的有关这个独裁者的传记已经问世。早在学生时代我就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过艾伦·布洛克早年的杰作。1973年,约阿西姆·费希特的新作刚一面世我即贪婪地将其通读一遍,并像众人一样对书中显现的文采赞叹不已。我在1989年同意承担这项写作任务时心情极为忐忑不安,其原因正在于对布洛克和费希特所获成就有一种敬畏的感觉。       

致使我不敢轻易接受这项任务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部传记从未像我意欲写作的其他作品一样列入我的研究计划。恰恰相反,我对传记这种体裁在一定程度上持反对态度。我的学术生涯是从研究中世纪史开始的,此后我关注的一直是社会史而不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更不要说关注某些具体的人物了。七十年代在德国史学研究中盛行的反传记潮流更加强了我的这种倾向。当我改变方向,转而研究第三帝国史时,我关心的是那个特殊年代德国普通百姓的行为和心态,而不是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的所作所为。我最初的研究课题是“巴伐利亚计划”,在这方面,我的导师马丁·布罗斯扎特的鼓励和鞭策使我受益颇多。当时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研究兴趣:探究纳粹统治时期的舆论和不同政见,考察希特勒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后一项研究势必将我卷入七十年代在德国进行的有关希特勒的激烈辩论之中。但作为一名非德国人,我感兴趣的主要不是希特勒本人以及他的行为和作用,而是当时民众为何认可了希特勒这个人物,为什么他会赢得民心,因此我基本上仍能置身于这场辩论之外。

1979年,作为第三帝国史研究领域的一名新手,我有幸参加了在伦敦近郊坎伯兰·洛奇镇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从此之后,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局外人了。德国研究第三帝国史的众多权威人士出席了这次会议,这些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对希特勒在纳粹统治体制中所起作用的看法有着极大的差异。参加这次会议促使我进一步深入研究德国史学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并就此发表了一篇概述性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超越或摒弃在有关希特勒这个纳粹独裁者的传记中已形成的某些看法。显而易见,我对“结构主义者”对纳粹统治的见解持赞同态度。

出于上述原因,我最终从“错误”的方向人手写作这部希特勒的传记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由于对纳粹统治结构以及对希特勒本人在纳粹体制(如果可以称其为“体制”)内部所起作用的不同看法引起我越来越强烈的关注,因此我不得不对希特勒这个人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这种关注还迫使我考虑,一名“结构主义”历史学家写成的希特勒传能否克服或融和巨大的意见分歧。写作这部传记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或许首先应低估而不是夸大某个人——不管这个人多么有权势——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接下来的工作反映了这样一种尝试,即通过写作一部希特勒的传记,将构成人类历史上这一极端重要的历史阶段的个人和非个人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使我感兴趣的不仅是这个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将德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的怪异性格,我更感兴趣的是希特勒怎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这个最初根本不可能爬上高位的狂妄之徒怎么能够获得权力,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权力扩大到无限的程度,以至于众多陆军元帅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地执行一个前下士的命令,社会各阶层的精英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毫无保留地顺从一个自修者的意旨,而这个人得到人们一致认可的惟一才能只是善于煽动群众的不满情绪。如果我们在一开始不能断定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希特勒个人的性格特征中去寻找,那么我们就必须主要从德国社会——从形成希特勒这个历史人物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中寻找答案。通过考察发现这些政治和社会因素并将其与希特勒个人的作用结合起来,从而找出希特勒如何将他的权力扩大到能够决定千百万人命运的程度的原因,这就是我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

在写作这部传记及社会史的过程中,除了帮助我找到一种能够将相互矛盾的见解糅和起来的理论之外,我还发现了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马克斯·韦伯的“领袖的性格魅力”说。这一学说将造成这种奇特政治统治形式的原因首先归结于“性格魅力”的感知者,也就是说首先归结于社会而不是阿谀奉承者所崇拜的那个人。

自从费希特所写的传记出版以来已有大量从各个角度研究第三帝国历史的一流学术成果面世,这对我尝试写作一部新的希特勒传是极大的鼓励(必须承认,这同时也让我感到沮丧和灰心)。例如,现在回过头看,在早期出版的传记中几乎没有描述反犹政策及“最后解决”方案的产生等问题,这是十分令人惊讶的。当然,难以确切说明希特勒本人——往往是极隐蔽地——如何走上“曲折的奥斯威辛之路”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不过,目前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能够纠正这种不正常的状况——马利斯·斯坦尔特刚刚出版的重要传记已经着手这样做了。

除了二手资料的增加之外,大量有关希特勒的原始材料的发现也为写作一部新的传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希特勒从1925年纳粹党重建到1933年被任命为第三帝国总理期间发表的演说和文稿已被编成多卷本文集,它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这部文集和他在1924年以前所发表的演说和文稿集合起来可以使我们清晰地描述出希特勒在上台之前的思想发展脉络。现在可以利用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资料是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日记。这部日记的全文最近才被发现,此前它一直被存放在一般人不可接近的莫斯科国家档案馆的玻璃盒子里。戈培尔显然打算日后发表他的日记,因此他在评述希特勒的言论时极为小心谨慎。由于戈培尔的评论非常直接而且颇多,因此它是洞察希特勒的思想和行为的一部至关重要的资料。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被视为研究希特勒的思想和计划的一部权威资料——布洛克和费希特依据的主要是这部资料——已被放弃了。我在书中一处也没有引用过赫尔曼·罗西宁编辑的《希特勒演讲集》,这本书现在已毫无权威性可言,最好彻底将其放弃不用。其他一些资料,特别是回忆录,甚至是希特勒在自杀前几个月的“桌边独白”——有关这些谈话的德文原始文本从未被人看到过——也应谨慎对待。将希特勒自我封闭的个性、人际关系的匮乏、不讲规矩的作风、人们对他的极度奉承及他自己煽动起来的人们对他的仇恨等因素与他的亲信随从战后所写的回忆录、所谈的趣闻轶事结合起来考察就可发现,第三帝国政府机构遗留下来的堆成小山一样的文件在许多方面都无助于重现希特勒的生活,在这一点上他根本比不上他的老对手丘吉尔甚至是斯大林。

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给德国社会,当然也给纳粹政权统治下的千百万人造成了持久的伤害,这丝毫也不令人感到惊讶。但是,希特勒对我们大家都产生了影响。我们有责任彻底弄清楚希特勒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恶魔。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知道未来。从这个角度看,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如阿道夫·希特勒统治的那个时代重要。

谢菲尔德/曼彻斯特

1998年4月

后记

为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我社特别推出了这套享誉世界的大型学术巨著《希特勒》(上、下卷)。限于篇幅,本书只收录原书中List 0f Works Cited这一附录。原书中的Glossaryof Abbreviations、Notes和Index三个附录未做收录,如有需要,请参见原书Ian Kershaw,Hitler(1889-1936:Hubris):Hitler(1936-1945:Nemesis)。

参加本书上卷翻译的人员有:廖丽玲(前言、致谢、希特勒画像),方道(第1-2章),孙祥华(第3-5章),陈巍(第6-8章),曾云(第9-10章),樊晓东(第11-12章),赖兴(第13章)。

参加本书下卷翻译的人员有:赖兴(前言、致谢、第1章),王学政(第2-4章),房新文(第5-7章),陈铁(第8-10章),周育江(第ll-13章),张传兵(第14-15章),李少青、杨宇军、徐昂(第16-17章、尾声)。本书的图片说明由冯存诚、鲁丽娜翻译。在此一并致谢。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伊恩·克肖所著的《希特勒》必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有关希特勒生平传记中的经典……他意义非凡地改变了以往传记作家们对希特勒及其思想行为观察的视角。

——戈尔顿.A.克雷格 《纽约书评杂志》

汲取了德国人的创作成就后,该书作出了对希特勒最敏锐的评价。

——《华尔街日报》

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就……伊恩·克肖的《希特勒》凌驾于先前诸位传记作家的独到优势在于,自1945年以来,随着时光的流逝,使得我们可以这样考察希特勒:与其把他视为德国与历史的产物,不如将他看作一个隐约在当今以及今后可以预见历史时代的人物。

——理查德·果特 《新政治》

一部急需的、趣味盎然的,迄今为止最新的传记。

——《华盛顿邮报》

鸿篇巨著……它甚至具备了最高等级的学术水平,成就了一篇名副其实的绝妙散文。它确定了伊恩·克肖在相关题材方面最佳英语作家的声誉。

——尼奥尔·费尔古森(伦敦)《标准晚报》

文学领域一个罕见的成就……它的阅读节奏使人着迷。我们可能永远也不能完全理解希特勒,伊恩·克肖却给每一位试图解释希特勒的作家提供了如此众多的重要线索。

——Ft.沃斯《晨星电报》

伊恩·克肖为21世纪写下了这部希特勒传记。它冷静、有见地、确凿可信,论证卓尔不群……它将永驻传记体著作史上辉煌的位置。它奠定了自己作为标准性著作的地位,使未来的其他作家不能不依靠、引用它。

——理查德·伊万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

伊恩·克肖将希特勒置于政治结构和社会力量之中,从而解释他由攫取权力以及1933年以后如何掌权的过程,最终奇迹般成功地描绘出一个令人全然可信的希特勒。

——《伦敦书评杂志》

更多的深层探索,更多的远见卓识,丰富的细节中显出更大的权威性……在这部令人惊叹的叙事体著作中贯穿着深邃的指导思想。

——米尔顿.J.罗森贝格 《芝加哥论坛》

伊恩·克肖所著的《希特勒》(下卷)所涵盖的时期从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直到1945年。伊恩·克肖描绘出一个政局如此混乱失序的纳粹国家。作为一个极其可怖的领导者,在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代中,即1938年前后,希特勒的言论已具备了与法律相同的效力,德国的官僚机构实被粉碎。从1936年开始,希特勒开始笃信自己的造势成就,认定自己确属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军事和政治天才。在没有理性的约束下。他无情地将德国引向毁灭。其中令人感兴趣的是,1939年之前,在德国民众对纳粹党的认可程度已开始下跌时,希特勒却依旧维持着很高的声望。伊恩·克肖的两卷本远比阿兰·巴罗克所著《希特勒》这样的大路货高超,它很可能成为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有关希特勒的标准信息录。

——《图书馆日报》

这是一部经典性著作。如果世间存在这样一部著作,它既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希特勒的诸多成就及如何顺理成章地掌权,又能合乎逻辑地阐明它最终必然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这本书便做到了。

——霍华德《泰晤士报》

……出类拔萃的传记……伊恩·克肖才华横溢的叙述造就了这本深沉压抑的著作,这不仅因为它告诉了我们希特勒的内心世界,也在于它告诉了我们那些追随希特勒的德国民众。  

——扬·布鲁马《纽约时报书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希特勒(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伊恩·克肖
译者 赖兴//王学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25439
开本 16开
页数 1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67=5
丛书名
印张 7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4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