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插图本)/中央编译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了少年维特追求已与人订婚的姑娘绿蒂,终因无望而不能自拔以致自杀的爱情悲剧。它以一个青年的恋爱悲剧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和苦闷,具有普遍意义。该作写于1774年。它的出版使歌德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也奠定了歌德一生的殊荣。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歌德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亲和力》,讲述了:一对情侣历尽波折,到了中年方成眷属,在乡间过着宁静而幸福的生活。谁知由于丈夫的朋友以及妻子年轻、美丽的养女的到来,四个人之间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重新组合,并由此生出了激情、痛苦,以及短暂的幸福和长久的不幸,这难道真是小说中所谓的亲和力使然?

内容推荐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早年最重要的作品,一部书信体小说。作者创作它时年仅25岁。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目录

译序

少年维特之烦恼

 第一部

 第二部

 补录

 编者致读者

亲和力

 第一部

 第二部

试读章节

脚手架上又空了,客人中一些最敏捷的人攀了上去,以便向四下眺望,他们对周围的景致赞不绝口。站在高处,只要是高出一层楼,有什么看不到呢?向前望去,许多新村庄呈现在眼前,河流的银带历历在目,甚至城市里的塔楼,其中一个亦隐约可见。背后,在草木葱茏的丘陵之后,远山中的几座褐色山峰巍然突起,附近的景色尽收眼底。一个人喊道:“只差把三个池塘连成一个湖了,那样景致就尽善尽美了。”

“这是能做到的,”上尉说,“从前的时候,它们曾形成一个山湖。”

“只是我请求保留我的那些梧桐树和白杨树,”爱德华说,“它们长在中间那个池塘旁是那么美丽、漂亮。您看,”——他转向奥狄莉,引她向前走了几步,指向山下,“这些树是我亲手栽的呢。”

“它们大概有多少年了?”奥狄莉问。“差不多和您的年纪一样大,”爱德华说,“是的,亲爱的孩子,我栽它们的时候,您还躺在摇篮里呢。”

集会的人都重新返回府邸。在宴席结束之后,人们被邀请穿越村庄,来一次散步,以便在这里也能看到新的设施。村民们遵照上尉的提议,都聚集在自己家门之前。他们不是排列成行,而是按一家一户地自然划分开来,有的人家做着晚间的工作,有的人家在新的木凳上休息。一切都弄得整齐清洁,井井有条,这已成为他们感到愉快的义务了,至少在每个星期天和节假日是这样。

四个人组成的相互怀有爱慕之情的小型聚会,经常被一种大型的社交活动所中断,这是令人不悦的。当他们四个人又单独聚集在大厅时,每个人都感到愉快。可是有一封信送到爱德华手上,通知明天有新的客人到来,这使一种家庭般的感情受到了几分打搅。

“正如我们所猜测的,”爱德华向夏洛蒂喊道,“伯爵是不会不来的,他明天到。”

“这就是说,子爵夫人也不远了。”夏洛蒂说。

“肯定是不远了!”爱德华回答,“她明天也从她那里抵达。他们请求住一夜,后天再动身继续旅行。”

“这我们就得做些准备了,奥狄莉!”夏洛蒂说。

“您有些什么吩咐呢?”奥狄莉问。

夏洛蒂大体上做了些指示,奥狄莉便转身离去。

上尉问了问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他仅是泛泛地知道一些。他俩早年热烈相爱,可他们都已分别结婚。一种双重的婚姻不会不使名望受到损害。他们想到离婚,这在子爵夫人是可能的,可伯爵却做不到。他们只得表面上分手,但仍保持着他们的关系。冬天他们不能在都城里相聚,夏季便外出旅行和到浴场,来加以弥补。两人的年纪比爱德华和夏洛蒂稍大,并且早年都是宫廷时期的朋友。他们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尽管他对他朋友的所作昕为并不尽以为然。可是这次夏洛蒂对他们的到来却感到几分不宜,是什么原因呢?她仔细地想了想,这是因为奥狄莉的缘故。这个善良、纯洁的孩子是不该如此早就知道这一类事情的。

“他们该晚来一两天才好,”爱德华喊,这时奥狄莉又走了进来,“等我们把出售旧庄园的事情办妥。契约已经写好,我这里有一份副本,但是我们还缺少第二份副本,我们的老文书现在病了。”上尉表示自己来做,夏洛蒂也这样表示,但却有若干理由不能这样做。“交给我好了!”奥狄莉急不可待地喊道。

“您没法抄得完的。”夏洛蒂说。

“可后天早上我必须拿到手,东荫不少。”爱德华说。“能完成。”奥狄莉说,她正把文件拿到手中。

翌日清晨,他们从楼的高层上远望,看客人是否到来,以免耽误迎接。这时爱德华说:“那边公路上有人骑马朝这儿来了,骑得那么慢,是谁?”上尉更清楚地描述了骑者的形态。“一定是他,”爱德华说,“你看这个人的细部比我看得清楚,与我看到这个人的整体轮廓完全相符。这是米德勒,可他怎么骑得这么慢?”

这个人越来越近,确实是米德勒。他慢慢登上台阶,受到了亲切的欢迎。“您为什么昨天不来?”爱德华朝他喊道。

“我不喜欢热闹的节目,”他回答说,“可我今天来,是为了同你们一道安安静静地补庆我的月月友的生日。”

“您怎么能如此有闲?”爱德华诙谐地问。

“如果我的拜访对你们是有价值的,那得归于我昨天所做的一番观察。我为一家人进行了调停,恢复了和平,在他们那儿我极为快乐地消磨了大半天,随后听到了这儿庆祝诞辰的活动。我暗自思忖:‘你只与那些你为他们缔造了和平的人在一起感到快乐,这终归该称之为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为什么你就不应与那些维护和爱惜和平的朋友们在一起快乐快乐呢?’说到做到!我来到了这儿,按照我的想法来做。”

“昨天您在这儿看到的是一个大规模的聚会,可今天却只是一个小型的了。”夏洛蒂说,“您会看到伯爵和子爵夫人,他俩也曾给您带来过麻烦呢。”

四个人已经围在这位奇怪而受欢迎的人身边,可他却用不耐烦的动作使自己从他们中间脱身出来,随即去寻他的帽子和马鞭,他说:“每当我想休息休息,舒服舒服时,就总是有一个不吉利的星宿在我头上飘荡!我为什么要违背我的性情呢!我原本就不该来,现在我被赶走了。因为我不愿与那两个人待在同一个房顶之下。你们要小心,他俩除了灾难什么也带不来!你们的本性就像发酵了的酵母,细菌会马上繁殖起来的。”

他们试图安慰他,但没有用处。“谁破坏了婚姻生活,”他叫喊起来,“谁用言词,甚至用行动埋葬了所有的道德社会的这个基础,那他就是在同我作对;或者,当我奈何不得他时,我就绝不跟他打任何交道。婚姻是所有文明的肇始和顶峰。它使粗鲁变得温顺,最有教养的人没有比婚姻更好的机会,来表示他的温顺了。它是不可解除的,因为它带来那么多的幸福,使一切个别的不幸都变得微不足道。人们谈论的不幸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不时侵袭人的不耐和焦躁,可却偏说这是不幸。当这短暂的时刻一成为过去,那人们就会为这样一种长久的婚姻关系还依然存在而快乐得额手称庆。夫妇离异是绝没有充足的理由可言的。人的状况被置于如此极度的痛苦和高度的快乐之中,这使夫妇之间彼此有负于对方的根本就不值一提。一笔无尽的债务,也只有通过永恒才能偿还。它有时也会是不愉快的,这我相信,可这也同样是正常的。难道我们不也是带着良知结婚的吗?我们经常喜欢摆脱这种良知,因为它比起我们成为一个丈夫或者一个妻子来更为令人不舒服呢。”

他热烈地讲着,若不是驿车的号角声报告伯爵和子爵夫人的抵达,他还会长时间地讲下去呢。两位客人正如预料的那样,从两个方向同时进入府邸。当家中的人迎向他们时,米德勒避而不见,吩咐人把马带到客店那儿,他心绪恶劣地骑马而去。

P164-167

序言

歌德的书是应当读的。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歌德的作品,思想深邃,艺术完美,像不落的星辰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读歌德的作品,有别于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那就是:读其他作品可以不甚了解作家本人的经历和思想感情脉络,而读歌德的作品就必须比较清楚地了解歌德本人。因为歌德的每一部作品,哪怕是一首小诗,都是他一生巨幅自白的一个片断。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就当时的德国而言,正当封建主义逐渐没落、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时期。就世界范围而言,那正是大动荡、大变化、大发展的时代。正如歌德在1824年所说:“我出生的时代对我是一个大便利。当时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大事,我活得很长,看到这类大事一直在接二连三地发生。对于七年战争、美国脱离英国独立、法国革命、整个拿破仑时代、拿破仑的覆灭以及后来的一些事,我都是一个活着的见证人。”歌德把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初叶的时代特点结合起来,思考人生,观察世事,孜孜不倦地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文学创作活动,为人类作出了辉煌的贡献。

歌德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攻读法学,1771年8月获法学博士学位后返回家乡。1772年5月,依照父亲的建议,歌德到韦茨拉尔城做帝国最高法院的实习生。来到此地不久,他便结识了已与他人订婚的夏绿蒂·布甫。歌德对夏绿蒂的感情发展成疯狂的爱情。9月,歌德接受友人的忠告,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韦茨拉尔。后来得悉:韦茨拉尔城的一个熟人、公使馆秘书耶路撒冷,爱上了朋友的妻子,在绝望中自杀了。这一事件成了歌德1774年构思《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直接原因。随后,歌德仅用四周时间写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主人公维特是一名出身于市民阶层的青年。他来到了一个乡村小城,在一次乡村舞会上,结识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少女。他爱上了绿蒂。但绿蒂已与他人订婚。维特看出已不能赢得绿蒂,毅然离去,接受了充任公使秘书的职务。公使的迂腐鄙陋和官僚恶心以及当时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给维特带来了莫大的痛苦,他便辞去这项公职,应邀前往一位侯爵的庄园。然而在侯爵那里,维特发现自己的才能照旧无法施展。爱情破灭了,等级森严的社会抛弃了维特,而维特也厌弃了那黑暗的社会。最后,在绝望中维特自杀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秋季问世。它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最大成果。作者以书信体小说的体裁,借维特之口,写出他在社会生活和爱情遭遇中的爱和恨,欢乐和烦恼。作品表现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憧憬和苦闷,反映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转变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普遍要求。这是时代的呼声,是血泪和控诉,是对自由的号召。这部作品给歌德带来了世界声誉。

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之邀前往魏玛。在魏玛公国,他曾先后担任枢密参事、枢密顾问和税务署的领导工作。1788年6月,歌德辞去一切政务工作职务,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创作。他一生辛勤耕耘,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

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在7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2500余首抒情诗和其他体裁的短诗,两部长篇叙事诗,八部重要诗剧和剧作,如《浮士德》、《铁手葛兹·封·贝利欣根》、《哀格蒙特》、《塔索》、《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岛》、《普罗米修斯》等,四部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和力》、《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维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三部自传体著作《诗与真》、《意大利游记》和《随军征法记》等。

正因为歌德的业绩如此巨大,他才被称为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是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的主要代表。歌德不仅是一位天才的诗人和思想家,而且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自然科学学者,他研究过建筑学、矿物学、解剖学和颜色学、光学,写过许多篇自然科学论文,特别应指出的是他在1784年3月发现了人的颚间骨。

因此,我们说,歌德的作品不可不读。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读者朋友们便可以进一步阅读歌德的诗歌和其他作品了。

读书吧,读好书吧!你会在读书中找到更多的乐趣,获得更大的教益。

关惠文

2009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年维特之烦恼(插图本)/中央编译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歌德
译者 关惠中//高中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2258
开本 32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6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4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