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顾准的最后25年/长廊与背影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对当下多数年轻人来说,“顾准”或许是一个陌生冷僻的名字。上世纪90年代第一波顾准热时,他们不过是10来岁的学童。如今,这个名字在他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很多人不知道,这位被称为“指出中国改革市场化方向的第一人”的思想巨人已辞世30多年了。本书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顾准先生的素描。

内容推荐

  要有想像力……没有想像力,我们年轻时哪里会革命?还不是庸庸碌碌做一个小市民?不过当我们经历多一次,年纪大一点,诗意渐渐转为散文、说理的时候,就得分析想像力了。

悼念忘妻,无法自己。1964年前半生经历,处处与秀有关。此生所有一切欢乐场面,都是秀给的……梦中有时出现这样一二个欢乐镜头,醒来时秀已经离开了人间……

我赞美革命风暴。问题还在于:娜拉走后怎么样?大革命要求铁的纪律,大革命涤荡污泥浊水。不过,新秩序一旦确立,那个革命集团势必要“一分为二”。任何时候都要一分为二……

一张白纸上只写了两个大大的黑字:“读史”。顾准贴好这张彪炳后世的“大字报”,并未立即离去,他是想捍卫这两个字,让它多保留一些时候他的苦难有多深,他的思想就有多深。当一块砖头砸向这颗思想的头颅,他回过血肉模糊的脸在笑着……

目录

第一章 上海的早晨/1

第二章 大都会里的“财税总管”/20

第三章 一夜之间颓倒的“老虎”/46

第四章 攀援的年代/58

第五章 在漫漠中看到的一缕光/88

第六章 不寻常的“风土考”/110

第七章 心灵的放逐/126

第八章 商城岁月/143

第九章 在风暴前诞生的/168

第十章 鳏病之身的烦俗事/189

第十一章 从京城到息县/209

第十二章 在辽远的城邦中寻找理性/232

第十三章 风雪夜归人/263

第十四章 著作流布/275

附录 顾准生平年表/285

后记/290

试读章节

晚舂的江南,风景秀丽……

1949年的此刻,顾准却无心欣赏这迷人的景色。他有太多的事要做,解放上海的战役即将打响,如何接管大上海,是他彻夜思考的问题。

1949年,无论对中国历史抑或是对顾准本人,都是非同寻常的转折之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终于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顾准自1931年投身革命生涯,从白区到解放区,辗转千里,艰苦卓绝,他将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首任财税行政长官——一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

话还得从1949年二三月份说起。此时,中共中央和华东局已经开始研究如何接收这这座远大特大城市上海,开始遴选各方干部,顾准因其革命业绩和资历,自然名列其中。

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开幕。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顾准听了这个报告的传达,对其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论断,深有感慨。

二中全会闭会的次日,中央召开了安排人事的座谈会。邓小平受中央委托,提出经过酝酿的华东局(包括上海)的人事安排。

中共中央华东局:以邓小平、刘伯承、饶漱石、陈毅、康生、张鼎丞、曾山、张云逸、谭震林、粟裕、张际春、宋任穷、陈赓、刘晓、刘长胜、曾镜冰、舒同等17人为委员。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饶漱石为第二书记,陈毅为第三书记。

中共上海市委:由饶漱石、陈毅、刘晓、刘长胜、曾山、刘少文、陈赓、潘汉年、宋时轮、郭化若、李士英等为委员,饶漱石为书记。

上海市政府:市长陈毅,副市长为曾山、潘汉年及一位非党人士(后为盛丕华)。

华东军区:司令员刘伯承、陈毅、粟裕,政委邓小平、饶漱石、谭震林。

根据华东局在渡江战役前制定的接收上海市的总体布署,原华东财委准备接收上海的全部财经系统。当时做了如下安排:华东财委主任曾山则南下。顾准也随之南下,其原任的财政厅长职务移交给老战友周光舂(原山东粮食局长,“文革”后曾任国务院上海经济区办公室副主任)。于是,顾准参加到南下准备工作的行列中去了。

南下准备,就是集中南下干部学习党的城市政策,了解应该接收的单位,初步考虑接收的方案等等。南下干部队伍的集中完成于当年2月底前后,由原华东财委所属的财办机关、财政厅、银行、工商总局、生产部等及其下设各机构和山东军区后勤部抽调了3000人左右,分为财政、银行、商业、外贸、重工业、轻工业、交通、公用事业、房地产、劳动工资、农林等十余个大队,合并组成“青州总队”。这支队伍实际上就是将要接管上海市财政经济系统的精英,顾准被任命为青州总队总队长,顾准的弟弟陈敏之被编在第八大队,专门接管上海市的公用事业部门。

浩浩荡荡的南下接收队伍,在顾准的率领下,有条不紊地从青州出发,由津浦铁路乘车南下,首先驻安徽蚌埠以西的怀远县,进行政策学习和接收准备工作。顾准率部南下途中,什么东西都可以不带,他那两铅皮箱的心爱的书却非带不可。

其时,顾准的夫人汪璧很想和丈夫一路南下,但是,顾准考虑到他们刚添了次子顾南九(即高梁),便安排汪璧与家人,随同家属队伍稍迟一些南下。

怀远位于淮河和涡河交叉口,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鱼米之乡。同时这里也是新四军与武装自卫委员会的老根据地。青州总队在当地驻军接应下,分别住宿在县城与附近农村。

这时各地来怀远集合的财经接管干部,人数已达3500多人。顾准安排大家分成九个单位学习。主要学习文件有:《入城纪律守则》;上海地下党转来的情报与地方常识;华东局政策研究室编写的《接管城市工作学习提纲》、《新区工作学习提纲》、《城市政策》;华东局前方工作委员会编发的外国传媒介绍国际形势的电讯等等。怀远集训学习时,接管干部都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表达意见,曾山经常让顾准作概括性发言。顾准很讲民主,新剃了一个安徽“笆笆头”的顾准,坐在一张农家粗木方桌前,总是笑呵呵地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然后进行归纳。他有超群的概括能力,每次都能用逻辑性很强的语言,充分反映争论焦点和各方论据……他很快就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怀远集训进行得轻松热烈,各个学习点经常传出一阵又一阵欢声笑语。当地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推车挑担,给青州总队送来肥猪、鲜鱼和绿油油的新鲜蔬菜,尽量让大家在进军大上海前吃得好,养得壮……老百姓对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期待与支持,深深地感染了顾准。

4月初,在总前委的指挥下,二野、三野的渡江部队已在长江北岸集结完毕。华东局决定,青州总队于4月3日起,从怀远分四路出发,经苏北宝应等地,宿营于靠近长江北岸的扬州,随时待命随大军渡江。渡江后,接管大上海的各路文武俊杰,将在长江对岸的丹阳会合。(P1-4)

序言

20世纪的中国一方面多灾多难,一方面又充满了变数和希望:这两者都绝好地汇聚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知识分子是20世纪中国的标本,解剖知识分子就是解剖20世纪的中国;分析知识分子,就是分析中国的20世纪。这就是我们这套丛书能够得以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正是这个理由,能保证读者通过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认真地审视中国的20世纪和2O世纪的中国。

在这些知识分子群落中,有作家、诗人、历史学家、翻译家、哲学家、思想家;有革命斗士、自由主义者、新儒家的代表,也有汉奸文人。他们的命运折射了中国的命运。他们都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也有过属于自己的耻辱和充满变数的命运。但无论是辉煌历史、耻辱还是充满太多变数的命运.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入口处回望前尘和来路时,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再单属于个人,一切都将、都已永久性地属于20世纪的中国,属于中国的20世纪。

审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他们的心路历程,不是为了向历史撒娇,更不是为了向历史索赔,甚至不是为了简单地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保证今天和明天的我们活得更理智、更聪明、更幸福、更踏实。先人的错误或光荣如果不能被我们清楚地分辨,我们就是不合格的子孙;20世纪的遗产如果不能被有效地清点,21世纪就有可能是变了形的20世纪,时问就有可能在流动中处于静止的状态。我们再也不需要这样的悖论,而我们曾经确实受制于这样的悖论。事实上,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拥有晴朗的天空,我们还没有全方位地愧对先人,靠的就是我们对遗产的清点,对错误的洗涤,对光荣的分辨。

我们并不是注定热爱遗忘的民族,只是有些事情我们羞于提及,宁愿将它埋在内心的最深处;实际上,我们是热爱在内心深处进行考古研究的民族,因为那些深埋内心的事情总是被我们一次次地咀嚼,无论是午夜梦回还是其他一些独处的时刻。尽管发掘过去从逻辑上并不必然指向光辉的前程,但这也同样不能从逻辑上证明我们的内心考古学毫无意义,也没有能力宣布内心考古学完全失效。这套丛书不过是内心考古学偶尔的文字表述而已。它仅仅是冰山理论的一个小例证罢了,因为还有更多的东西来不及出土。任何一个公正而心怀善意的读者都将不难看出,这里边没有哀悼,没有凭吊,没有唁电,也没有其他任何不良爱好;反抗遗忘、指向未来、歌颂美德和力求聪明,才是内心考古学的本意。我不敢说这本意已经得到了完美的实现,但本意被表达出来却是这套丛书追求的首要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后置性的东西。事实上,不带偏见的读者肯定会发现,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的最后一页,遗忘都被击倒在地,内心考古学和它的本意却悄然站立了。

反思成了内心考古学的第一要务;但反思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它需要反思者具有侦探一样的能力。西谚说,上帝也大不过一个细节。因为只有细节才能证明上帝。同样,反思的正确与否必须要征得无数细节的认同和首肯。因此,所谓的内心考古学,不过是发掘细节。在此,细节的意义要么是不重要的,要么就是意义早已溶解在了至高无上的细节之中。但不能因此认为这套丛书只是细节的罗列和堆砌。鉴于上面说过的原因,它也提供意义。但那是融细节和意义于一体的意义。在这里,所谓意义,是充满细节的意义;所谓细节,是充满意义的细节。这保证了内心考古学的实现,也保证了反思的有效、诚恳和善意,当然还有深度。

感伤是没有用的,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积极和乐观才是我们的必需品。反思意味着乐观,内心考古学则指称着积极。没有这样的品质,反思和内心考古学将共同归于失败。这套丛书的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和乐观。他们努力将20世纪的一些蛛丝马迹摆在了我们面前,努力将过去了的中国的某些角落摆放在了我们眼前。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指向今天和未来,所以他们的忧患已经不再是忧患,而是特殊形式的乐观。他们辩证地将忧患和乐观融在了一起。在这套丛书中,忧患是乐观的忧患,乐观则是忧患着的乐观。因此,这套丛书有效地将矫情给最大限度的抑制住了,也将任何性质的抱怨踢出门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丛书正好接续和推演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传统。愿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2005年3月2日

后记

顾准先生是中国前改革时代的思想家、经济学家。我从事顾准研究近20年,著有《顾准传》(团结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顾准:民主与“终极目的”》(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顾准画传》(团结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在此,再次表示由衷的谢意。

在思想家顾准(1915—1974)先生诞辰90周年到来之际,谨以这本《顾准的最后25年》作为心香一瓣,祭奠顾准先生在天之灵。

我第一次接触顾准先生的名字,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我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求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购到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顾准先生遗著《希腊城邦制度》,捧读之下,当即被作者敏锐高超的历史观所折服,并惊叹不已。

从此,我就一直铭记着一个名字,一个光辉的名字,他就是顾准。

后来,由于工作单位变动的缘故,我从上海市人民政府来到了顾准先生早年工作、学习的地方——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得知顾准先生自1927年就在这里工作,立信既是他的母校,他又是立信元老。顾准勤勉笃实、学有所长、著述颇丰,深得我国杰出的会计专家、教育家、立信的创办人潘序伦先生的首肯,也得到立信同仁的拥戴。在立信的十多年期间,顾准先生大器早成,很快成为一位知名的会计学教授。这时,他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职业为掩护,为上海地下党工作。……所有这些,在我接触和参与编纂立信校史校志时得知,不禁心驰神往,同时,也为有幸与先生先后在同一学校学习、工作感到自豪。

这时,我还荣幸地结识了顾准先生的胞弟,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敏之先生,他正应聘担任立信的校务委员。由于顾准兄弟与立信的机缘,我不时得到陈敏之先生的悉心指教,我在读了顾准先生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手稿后,萌发了为顾准作传的念头。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历经十载,披阅《顾准文集》、《顾准日记》、《顾准文存》等原始文稿,以及陈敏之先生和高粱、张南先生提供的其他资料。我还有计划地从京沪等地搜集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报刊、图书(包括各种回忆录、日记、书信、传记、评论文章)等,走访了顾准先生家属和许多生前友好,积累了不少素材,同时也参考引用了已有成果,经过反复推敲,数易其稿,今天终于将本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这里需要特别特别指出的是,文化大师王元化先生十分关心这本书的出版。他援笔书赠了一款条幅,内容是:“顾准对于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六七年半个世纪的历史,包括理论的得失、革命的挫折、新问题的出现,都作了思索,显示了疾虚妄、求真知的独立精神。” 但是由于本书的体例原因,只好割爱。陈敏之先生在身患多种疾病并多次住院治疗的情况下,仍然关心着这本书的出版,老人提笔疾书和与我攀谈的的情形,今后生终身难忘。对陈敏之先生的执着与真诚所要表达的感激之请,我觉得用世上任何语言来形容,都是无力的、苍白的……

顾准在令人难以想像的逆境中,从事学术研究,他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哲学、经济、思想的探索,作出了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顾准真正做到了究天人之际、明内外之势、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顾准曾向世人昭示:“当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成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的时候,我坚决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主义的立场,要为反对这种专制主义而奋斗到底!”①

顾准的“从经验主义到理想主义”的坎坷经历,是一曲可歌可泣的不凡的人生传奇。

谨以此书献给顾准先生90岁诞辰。

罗银胜

2005年6月8日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顾准的最后25年/长廊与背影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银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16675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