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郭沫若的最后29年
内容
编辑推荐

看,这个人!在士与仕之间游走的一代巨擘,却在历史的缝隙中流露出真切的私语。跟着作者,你会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的郭沫若,走进一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内心,也让我们看到作者一代文人的话语。

内容推荐

  “我以前写的书都该烧掉”,这是本书主人公在激荡的政治运动中一次沉郁的表白。郭沫若以其中国革命文化界领袖的形象,在社会与自我的双重塑造中,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渐渐地收敛了他浪漫张扬的个性,这就是郭沫若最后一段人生岁月的境况,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目录

引言 瞧,这个人/1

第一章 革命文化的班头/8

第二章 为新中国的春天而欢呼/22

第三章 预备作为国歌的《新华颂》/40

第四章 《武训传》事件前后/55

第五章 在新中国的文坛震荡中/64

第六章 反右风云前夭折的“百花”颂/79

第七章 私语与通信:浮出历史水面的心声/90

第八章 诗歌“狂欢节”/103

第九章 “蔡文姬就是我!”/120

第十章 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144

第十一章 惊动了最高领袖的“兰亭论辩”/184

第十二章 令世人失色的“焚书”声明/203

第十三章 沉痛,沉思/217

第十四章 最后一次遭逢险恶/239

附录 郭沫若先生生平年表/257

后记/271

试读章节

瞧,这个人。

这个人,当然不是尼采,而是郭沫若。

关于郭沫若这个人,早在他以诗文鸣世后,就深深地吸引了世人。20世纪30年代,在“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在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里,已成名文坛的沈从文写了一篇长文《论郭沫若》,说郭沫若是一个熟人,差不多所有年轻中学生大学生皆不缺少认识的机会。“对于这个人的作品,读得很多,且对于这作者致生特别兴趣,这样的读者也一定有的。”

在他去世后的短短几天内,冰心就写出《悼郭老》①,说他像一颗巨星,“拖着万丈光芒从我们头上飞逝了,陨落了”,说“他永远在广漠的宇宙中,横空飞驰”。冰心以富有诗意的笔触,述说着郭沫若那首“迎风向海上飞驰”的《星空》,说自己在初生的朝云映照下,来写悼念文字,几次住笔沉吟,感慨小小的笔,实在写不尽他的热情潮涌、才调纵横的一生,前进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和创造的一生。

的确,他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熟人”。他的名誉,他的声望,真的是“仿佛差不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

有人惊讶于他那些大气磅礴、才华横溢的光彩华章;有人惊讶于他那光芒四射、天马行空的超凡才华;有人叹服于他那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的创造精神和浪漫激情,为他那胸中波澜、笔底风雷和文采风流所倾倒。

有人说,他是才华卓具、学识渊博的天才人物,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带领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的又一面光辉的旗帜,是中国广大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有人说,他是一个目无余子的桂冠诗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文化巨人,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是中国社会、中国历史大动荡、大变革的转型时代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典型,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似乎都可以在他传奇、浪漫的生涯中寻找到踪迹。然而,也有人看到了他生命流程中的另一面。

他那浓缩世间百态几多影像的一生,绝非平淡无奇,而是波澜四起,常人莫及。

他一来到这个世界,呱呱坠地之时,仿佛就与众不同。据他自己说:

我是生在阴历九月尾上,日期是二十七。我是午时生的。听说我生的时候是脚先下地。这大约是我的一生成为了反逆者的第一步,或者也可以说我生到世间上来第一步便把路走错了。

我倒生下来,在那样偏僻的乡间,在那全无助产知识的时代,我母亲和我都没有受厄,可以说多少是一个奇迹。①

在那个封建愚昧的时代,在那样闭塞落后的乡野,这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似乎是上苍在预言:此子大难不死,将来必成大器。

20多年后,浪漫豪放的青年郭沫若,挟着同样浪漫豪放的《女神》横空出世了。他高唱着“凤凰”、高唱着“天狗”,一路高蹈而来,一出手,便震撼了“五四”文坛,被誉为“空谷足音”、“文坛霹雳手”、“现代第一诗人”。

直到今天,当人们追复“五四”这个现代中国的青春时刻,当人们回望那盛况空前、群情激昂的文人知识分子的狂欢节,当人们感怀那个逝去时代的精神遗迹,特别是当人们在悠悠历史长河之中,寻觅最能体现狂飙突进、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彻彻底底的“五四”精神时,便不能不提及《女神》,便不能不提及郭沫若。因为那时,正如闻一多所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精神。”。

当然,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持中守成的人。他很快便告别个性至上、艺术至上的信条,抛弃艺术之宫和象牙之塔,一转身,迅速登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宝筏”,“‘斩钉截铁’的高举起第四阶级文学的鲜红旗帜”。在理论和创作方面双管齐下,成为中国革命文学最早的一批呼吁者、呐喊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他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坐享其成的人。他已经不满足于诗人、作家的闪亮桂冠,更不满足于教授、学者名流的耀眼头衔。文学的园地,学术的园地,已经无法容纳他那心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要到更广阔的天地、更汹涌的潮头去冲浪。“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于是,世间有了戎装焕发的郭沫若,有了战刀挥舞的郭沫若,有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郭沫若。

于是,我们看到了戎马倥偬之际,在屈子行吟处踌躇满志的郭沫若;看到了战火纷飞之时,在武昌城头慷慨激昂的郭沫若。那出生人死,那刀光血影,为“戎马书生”郭沫若非凡的一生,凭添了几多豪情、几多壮丽。仿佛,千古风流集于一身;仿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雄关漫道,铁马秋风,挥鞭山河,纵情天地,此时的郭沫若,该是何等的激越、何等的豪迈!

到中流击水的郭沫若,是那么幸运——他不但在生死之间多次化险为夷,更在短短数月内屡获升迁。彼时的蒋介石已是大权在握,颇为在意等级秩序,而他对郭沫若,不但堪称是礼贤下士且更以高官厚禄相诱,欲收郭沫若为第一文胆。无论是炫目的名位,还是不菲的实利,郭沫若均伸手即得。

然而,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郭沫若不但拒绝了多少人艳羡不已的蒋总司令的一番美意,反而在国共分裂之际,公开反蒋;不但鄙弃荣华富贵,而且不顾身家安危,以非凡的勇气,写下了传颂一时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这是何等的激扬文字,这是何等的书生意气,这是何等的挥斥方道!

郭的檄文没有阻止蒋介石的屠刀,大革命失败了。蒋介石夺取了革命成果,宁汉合流,中国的反动势力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时的郭沫若,不得不出逃日本。

“去国十年余泪血”,在流亡生涯的困顿险恶中,郭沫若不但没有消沉萎顿,反而白铭其志:“大夫去楚,香草美人。公子囚秦,说难孤愤。我遘其厄,娩其无文。爰将金玉,自励坚贞。” 江户川畔,樱花树下,诗人、革命家的激情,转换成学者的沉毅和坚忍,他徜徉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漫漫典籍里,埋首于斑驳的青铜、甲骨堆中,会通古今、融贯中西,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阐释和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体系,其世界级的学术成果,可谓是石破天惊,让国人另眼相看。“举世浮沉浑似海,了无风处浪头高”,亡命天涯、去国怀乡的岁月,造就了名动天下的一代学者郭沫若。

“信美非吾土,奋飞病未能。” 流亡海外的郭沫若,并未自甘寂莫。当日寇侵犯中华之时,他凛然彰显血性男儿本色:毁家纾难、别妇抛雏、哭吐精诚、投笔请缨,毅然决然返回狼烟滚滚、烽火连天的祖国。由他领衔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被时人誉为“名流内阁”、“人才内阁”。他不但亲赴前线激励士气,更以中国文化界领袖的声望,鼓舞全民抗日的热情。

当然,与他在政界的所作所为交相辉映,在抗战时期,郭沫若浪漫的文学才情又一次喷薄而出,他的文学创造精神,又达到了另一个巅峰状态。于是,在巴山蜀水的山城重庆,有了“满腔热力”的“雷电颂”,有了“别有精神”的“雷电颂”,有了义愤冲天的“雷电颂”。  这个时期之后,郭沫若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界领袖的形象,在时代风云的塑造中,开始明晰的、坚定的浮出历史水面。自此之后,郭沫若更加非常自觉地跃入了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

郭沫若最后的一段人生岁月,是他最富争议的一段生命历程。

世人经常引为谈资的,大多是他在政治动荡之中的所作所为,以及他生命历程中那诸多白云苍狗般的情感漩涡。在中国,凡粗通语文者,谁不知郭沫若的大名!即便是穷乡僻壤的凡庸茶客,几乎也对这个著名文人耳熟能详。  然而,他的所作所为,毕竟是凡夫俗子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人们称他为诗人、作家、学者、社会政治活动家,可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儿子、丈夫、父亲、雅友。他曾称赞歌德是一个光芒四射的“球形”天才,其实,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这一称号似乎也可以形容于他本人。

早年,他曾以文学社团领袖和学术领袖的身份,纵横驰骋于思想文化界,又以社会贤达的政治身份,周旋于政治漩涡中,在险恶的世事风云中,坐看云起云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曾经出任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等职。

他曾经有过的风华绝代、豪迈诗风,是多么令人神往!他曾经有过的纵横驰骋、登高一呼,是多么令人激动!他曾经有过的聪颖天资、卓越学识,是多么令人折服!他曾经有过的激情四射、浪漫风流,是多么令人艳羡!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样,子非鱼,亦安知鱼之苦、鱼之悲?

对于一个具有多重社会身份、多重文化心理和多重性格结构的世纪风云人物郭沫若,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悲欢苦欣,真的让人感叹“如鱼饮水,冷暧自知”。

浪漫、豪放的李白,曾恃酒狂呼:“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其实,李白只说对了一半。李白并不能以饮酒冲出心灵的寂寞,而郭沫若的后半生,面对世事多戾,这位大师内心的寂寞、内省、如果被揭示出来,那将是一个多么丰富而令人感叹的世界!

逝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滚滚红尘中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转眼已在身后。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是也。

所以,自古逝者皆寂寞。所不同的是,那些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化成了历史的遗存,化作了后世的标本。

所以,阐说历史人物,评论世间往事,便成为生者和来者的事情。

我们研究、评价郭沫若,是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可以影响后世的历史人物。

后者和来者,还要聆听他在历史深处发出的遥远回响。(P1-7)

序言

20世纪的中国一方面多灾多难,一方面又充满了变数和希望:这两者都绝好地汇聚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知识分子是20世纪中国的标本,解剖知识分子就是解剖20世纪的中国;分析知识分子,就是分析中国的20世纪。这就是我们这套丛书能够得以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正是这个理由,能保证读者通过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认真地审视中国的20世纪和2O世纪的中国。

在这些知识分子群落中,有作家、诗人、历史学家、翻译家、哲学家、思想家;有革命斗士、自由主义者、新儒家的代表,也有汉奸文人。他们的命运折射了中国的命运。他们都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也有过属于自己的耻辱和充满变数的命运。但无论是辉煌历史、耻辱还是充满太多变数的命运.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入口处回望前尘和来路时,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再单属于个人,一切都将、都已永久性地属于20世纪的中国,属于中国的20世纪。

审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他们的心路历程,不是为了向历史撒娇,更不是为了向历史索赔,甚至不是为了简单地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保证今天和明天的我们活得更理智、更聪明、更幸福、更踏实。先人的错误或光荣如果不能被我们清楚地分辨,我们就是不合格的子孙;20世纪的遗产如果不能被有效地清点,21世纪就有可能是变了形的20世纪,时问就有可能在流动中处于静止的状态。我们再也不需要这样的悖论,而我们曾经确实受制于这样的悖论。事实上,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拥有晴朗的天空,我们还没有全方位地愧对先人,靠的就是我们对遗产的清点,对错误的洗涤,对光荣的分辨。

我们并不是注定热爱遗忘的民族,只是有些事情我们羞于提及,宁愿将它埋在内心的最深处;实际上,我们是热爱在内心深处进行考古研究的民族,因为那些深埋内心的事情总是被我们一次次地咀嚼,无论是午夜梦回还是其他一些独处的时刻。尽管发掘过去从逻辑上并不必然指向光辉的前程,但这也同样不能从逻辑上证明我们的内心考古学毫无意义,也没有能力宣布内心考古学完全失效。这套丛书不过是内心考古学偶尔的文字表述而已。它仅仅是冰山理论的一个小例证罢了,因为还有更多的东西来不及出土。任何一个公正而心怀善意的读者都将不难看出,这里边没有哀悼,没有凭吊,没有唁电,也没有其他任何不良爱好;反抗遗忘、指向未来、歌颂美德和力求聪明,才是内心考古学的本意。我不敢说这本意已经得到了完美的实现,但本意被表达出来却是这套丛书追求的首要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后置性的东西。事实上,不带偏见的读者肯定会发现,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的最后一页,遗忘都被击倒在地,内心考古学和它的本意却悄然站立了。

反思成了内心考古学的第一要务;但反思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它需要反思者具有侦探一样的能力。西谚说,上帝也大不过一个细节。因为只有细节才能证明上帝。同样,反思的正确与否必须要征得无数细节的认同和首肯。因此,所谓的内心考古学,不过是发掘细节。在此,细节的意义要么是不重要的,要么就是意义早已溶解在了至高无上的细节之中。但不能因此认为这套丛书只是细节的罗列和堆砌。鉴于上面说过的原因,它也提供意义。但那是融细节和意义于一体的意义。在这里,所谓意义,是充满细节的意义;所谓细节,是充满意义的细节。这保证了内心考古学的实现,也保证了反思的有效、诚恳和善意,当然还有深度。

感伤是没有用的,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积极和乐观才是我们的必需品。反思意味着乐观,内心考古学则指称着积极。没有这样的品质,反思和内心考古学将共同归于失败。这套丛书的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和乐观。他们努力将20世纪的一些蛛丝马迹摆在了我们面前,努力将过去了的中国的某些角落摆放在了我们眼前。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指向今天和未来,所以他们的忧患已经不再是忧患,而是特殊形式的乐观。他们辩证地将忧患和乐观融在了一起。在这套丛书中,忧患是乐观的忧患,乐观则是忧患着的乐观。因此,这套丛书有效地将矫情给最大限度的抑制住了,也将任何性质的抱怨踢出门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丛书正好接续和推演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传统。愿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2005年3月2日

后记

这本小书终于完稿了。本来,有许多话想在后记中说,但提笔之际,却是“欲辩已忘言”。

应当承认,由于写作时间匆忙,更由于自己才学浅陋,拙作会有不少舛误之处,许多地方尚需细细打造。敬请方家不吝赐教。如有指正,我当闻过则喜,深表谢意和敬意。

希望有朝一日,郭沫若那些尚未面世的日记、书信、轶事等资料,能尽快公开。因为这些资料,非常有助于我们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人物郭沫若。

要感谢敬文东兄的邀请,更应该感谢他的催促。否则,不知要拖多长时间,拙作才能完成。同样,要感谢那些在拙作写作过程中,给予我不少帮助的诸多师友;要感谢多年来关爱过我的那些师友们。在此不能一一致谢,唯恐挂一漏万,有所怠慢。

此刻,正值月光如水。盼望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重新修订拙作,完善对历史人物郭沫若的历史叙事。

是为后记。

贾振勇

2004年11月22日凌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郭沫若的最后29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振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16699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