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斟灌春秋
内容
编辑推荐

明朝初期,李氏由江西迁居山东斟灌,逐渐站稳脚跟,经过几代,繁衍起来。从明万历年到清朝末年,大约三百多年,斟灌李氏家族有一百六十多人出去考取功名,六人经过皇上殿试取得进士出身。有七十九人做过官,二品以上朝廷大员有三人……本书生动地记述了自明英宗时避难到山东斟灌古城李氏家族的辉煌家史,也颂扬了李家人历代为官清廉的崇高品德。

内容推荐

本书生动地记述了自明英宗时避难到山东斟灌古城李氏家族的辉煌家史。

李氏家族数百年出了众多杰出人才,到京城及各地做官的竟达80多人……

目录

第一章 明英宗被俘土木堡

  李孟贤捐躯北京城 /1

第二章 祖妈妈携子走山东

  太祖爷扎根斟灌庄 /10

第三章 大禹王治水安天下

  夏后启崛起第一朝 /19

第四章 少康帝中兴灭寒浞

  斟灌王扶主封真神 /28

第五章 二世祖脱贫学种菜

  分家过三世三兄弟 /34

第六章 四世祖薄田创家业

  上祖母托梦不忘本 /40

第七章 李国宰点拨走仕途

  五世祖中举取功名 /47

第八章 天下乱汝英暂理事

  回天术刘氏有新招 /55

第九章 六世爷金殿考进士

  李县令内昔除旧制 /66

第十章 上京城李遍进内阁

  平三藩入主太仆寺 /72

第十一章 大主考南围探舞弊

   都御使云南释降兵 /79

第十二章 顺天府巧破烧仓案

   李公子艳遇马小姐 /87

第十三章 七世公御前点翰林

   好姻缘联姻衍圣公 /95

第十四章 李编修广东任主考

   康熙帝身边偷试题 /10l

第十五章 南漳县迎来好县令

   永乐堰修成福一方 /107

第十六章 小九卿直谏换命案

   高处寒勇退归故里 /114

第十七章 六小姐省亲回家乡

   霞峰翁临终说遗言 /120

第十八章 炎二哥携弟去赶考

   炳三弟送兄进京城 /126

第十九章 李东升边关建功业

   南漳公下世受册封 /131

第十九章 李东升边关建功业

   南漳公下世受册封 /131

第二十章 李青狱远赴龙安府

   八世祖修谱建头功 /137

第二十一章 龙安公病危托重任

    李五郎文武治温州 /145

第二十二章 九世祖结交纪才子

    好同窗立志做清官 /152

第二十三章 重病归李烈遗深情

    破命案李封解疑团 /159

第二十四章 莲塘公南游访故乡

    堂兄弟同赴千里宴 /165

第二十五章 不畏豪强为民申冤

    两袖清风李封辞官 /172

第二十六章 十世爷四川平教匪

    好弟兄携手建奇功 /184

第二十七章 李于澧手绘田园诗

    十一世不为求功名 /192

第二十八章 重修禹庙晋川还愿

    新建塾馆洲南教子 /197

第二十九章 庭敬公无礼卷落地

    庭杞老有情守古城 /203

第三十章  湖茫村书信传斟灌

    十三世兄弟修合谱 /212

第三十一章 八老爷告官卖城墙

    李建梓降生斟灌庄 /217

第三十二章 亡国恨学子闹学潮

    有志男只身奔京城 /223

第三十三章 “一二·九”北平掀巨浪

    七月七回乡打豺狼 /229

第三十四章 八支队举义竖大旗

    两支队合编收梅生 /235

第三十五章 热血涌叔侄投八路

    赤胆行建梓去借路 /246

第三十六章 李建魁拼死护司令

    好男儿争勇来参军 /252

第三十七章 求真理赤子去寻父

    大战前慈父诉真情 /259

第三十八章 八百万国军被消灭

    五千年古国成一统 /265

第三十九章 国运兴重提修族谱

    游子心思亲思故乡 /274

附录

附一 故事人物录 /281

附二 清朝斟灌李氏进士名录 /284

附三 斟灌李氏明清部分官员名录 /286

附四 清代主要文职官员介绍 /289

附五 清代科举、人仕图示 /292

附六 图片 /293

试读章节

英宗命朝中一百多文官武将随军出征,点兵五十万向大同进发。京城只留都尉李孟贤所部三万人马守城。

李孟贤正是江西丰城湖茫村从军的军爷,现正在北京大营效力,担任都尉一职。他所带的部队是护卫京师和皇宫的精锐军队,于侍郎特意留下这支部队保卫北京。

王振根本不懂用兵,大军出发仓猝,军粮都未准备。路途中,连降大雨,军队在泥泞中行走,开始挨饿,无力行军打仗。大军行至居庸关,兵部尚书率众大臣进谏退兵:“皇上,大军匆匆出发,粮饷未备,已有军士饿死,军心浮动,难以征战,乞请皇上回銮。”

明英宗问:“王卿,如何办?”

王振说:“皇上,他们是害怕蒙军,故出此言。”

英宗大怒:“你们害怕蒙军,就跪在营外思过一日。”英宗竞罚几十位大臣在路边跪了一天。

大军走走停停,行动缓慢。英宗率疲惫之师到了大同,在城外扎下大营。也先闻讯暗喜,引领大军在明军对面扎营。第二天,两军交战,也先诈败,故意弃大营而去,将掠得的财物、粮车尽丢营中。王振进入蒙军大营,见有如此多财宝,大喜,命将财物、粮草装车,分兵押运。他以为蒙军惧怕明军,催大军追击,行动不免迟缓了许多。

也先且战且退,退进一条山谷。王振不知是计,命大军追击。大军进入山谷,伏兵前后夹击,放火烧山。明军人心惶惶,夺路退出。蒙军一路追杀几十里,明军方才逃脱,已损兵近十万人。

看看蒙军远了,英宗停下马,问:“王卿,下面如何办?”

王振想,何不乘机让皇上到他的家乡,为他光宗耀祖,就说:“陛下,此地离蔚州不远,可先到蔚州暂避,以利再战。”

明军于是慌忙向蔚州退兵。蒙军并不急追,只是沿途抢掠。

几十万大军走了一天,王振骑在马上,看到麦子熟了,猛然想到,现在正是收获季节,万一大军在他田庄抢收麦子,充作军粮,岂不自食其果?

王振又赶到英宗辇前,说:“皇上,臣想了一下,蔚帅I地方太小,还是班师回京,再作打算为好。”英宗无奈只好听他的,又令全军往回走。

蒙古大军赶了上来,两军相遇,明军边打边撤,退到土木堡,方甩掉蒙军。疲惫的英宗问:“这是哪里?”

大臣们对英宗说:“皇上,这里是土木堡,离怀来县城不远,可早早赶进城去,大军可以坚守。”

可王振所带近千车辎重、财宝还未赶到。他对英宗说:“陛下,土木堡是很好的营地,蒙军已被甩掉,大军也很疲劳,今天就住下来,明日再行。”英宗也很累了,就同意了。

当晚,蒙军追到土木堡,把明军大营团团围住,断了水源和粮道。

土木堡地势较高,早年是一村落,因失去地表水,又打不出井,百姓早已离去,已荒废很久了。明军被围在堡上,几天没有水喝,军心渐渐浮动。

数日后,明军欲冲出去,两军厮杀,明军因疲惫,无水无粮,难以征战,死伤十万余人。王振命回营坚守。

十几天后,看援军无望,王振命大军突围。也先故意放开一条口子,明军大队人马冲出几里地,被围在开阔地,四面强弩猛射,一阵厮杀。明军饥渴难耐,无心征战,东躲西藏,死伤大半。

明军最后只剩下几万人马,保着英宗及众臣退回土木堡大营。禁军将领樊忠对太监昏庸当道忍无可忍,领禁军围住英宗营帐,高呼:“皇上,此次大败,皆阉党王振之罪,不杀王振,全军不肯用命!”

英宗听帐外呼喊,命王振出去看看。太监王振走出营帐,问:“谁敢无理?”还没看清方向,就被乱刀砍死。

当晚,蒙军攻破明军大营,明军拼死抵抗,官兵尽数战死,英宗和部分大臣被蒙军俘获。

消息传到北京,朝中大乱。国中不能一日无主,于谦领留守众臣进宫,说动太后,拥立英宗弟弟成王即位,称明代宗。

代宗召集群臣商讨办法。侍讲徐有贞说:“万岁,达旦大军所向无敌,以我们现有兵力与达旦军对抗,无疑是鸡蛋碰石头,臣夜观星象,历数、天命已定,不如将都城迂回南京,避开蒙军。”

将军石亨也说:“臣也同意迁都南京,蒙军已快来了,请陛下早日P4-5

序言

这是一个家族的故事。

我小时候听父亲说过,明朝初年,江西丰城李家的一位夫人为躲避官府,带着三个儿子由祖籍渡过大江,来到山东,以后就有了我们李家。这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一直感到这是一个神秘的传说。

我没有去过家乡,1963年父亲故去时,我还只是一名高中学生。父亲是老干部,因为家里是地主家庭,他很少向孩子们谈及家乡的事。如今他故去四十多年了。2002年我收到家乡寄来的一封信,说要修家谱,我第一次知道我的故乡叫东斟灌庄。不久,收到一本新家谱,我认真拜读了。从苦涩难懂的字里行间,从祖先简短的身世介绍中,我似乎看到了宏大的历史长河和先祖们在历史中打拼的身影,使我对家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的故乡,山东省寿光市留吕镇东斟灌村是一个被遗忘了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它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我研读了《史记》、《简明中国历史》、《中国历代官制》等历史书,更增加了对家乡了解的渴望。我决心回老家一趟,看看我那陌生的家乡。

2003年9月底,我有机会回到家乡造访,先到了山东寿光市,住在表姐家。她拿给了我一本寿光日报社编的《寿光撤县设市十周年特刊集》。在第七页“寿光历史纪年表”中,第一栏写着“夏朝,寿光地属斟灌国”。这使我震惊了,我的故乡竟是夏朝时期诸侯国,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了!翻到第九页,表姐指着历史人物李封说,这就是我李氏九世祖。我又震惊了,这是乾隆年间的湖北巡抚,二品大员,他死后当朝大学士纪晓岚为他写了墓志铭“人以官富,公以官贫,贫则贫矣,而秋水无尘”。这更增加了家乡的传奇色彩。

第二天,我就去了东斟灌村。

斟灌历史久远,讲它的历史就要从夏朝说起。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禹王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号夏后。禹帝分封同姓宗族人为王,成为诸侯部落,以国(封地)为姓,共十二姓诸侯。其同宗之一,被封为斟灌氏,他的属地称为斟灌国,斟灌的地名由此而来(《史记》有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浔氏、彤城氏、亵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又下云斟戈氏,按左传、系本皆云斟灌氏)。

夏朝曾因奸人寒浞作乱而亡,斟灌因协助少康帝恢复夏朝,在历史上演了一场救驾复夏的好戏,史称少康中兴。

也很巧,我们在族人李子成引导下,在游览禹王台时,看到一块倒卧在草丛中的石碑,题头云:禹王祠堂记。是乾隆十七年海防布政使沈廷芳撰文,邑庚赡生员李杭、李董、李沐敬书。碑文就是说的斟灌上述历史。可惜这块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碑就扔在那里!

族人李子成听说我对家乡的历史感兴趣,还领着参观了斟灌古城遗迹、夏朝大禹庙遗址,指看了寒浞冢的原址。

从家乡回来,对照历史翻看李氏家谱和斟灌古迹的照片,我的脑海里不断涌现斟灌的神奇经历和李氏家族的很多动人故事。

明朝初期,李氏由江西迁居山东斟灌,逐渐站稳脚跟,经过几代,繁衍起来。从明万历年到清朝末年,大约三百多年,斟灌李氏家族有一百六十多人出去考取功名,六人经过皇上殿试取得进士出身。有七十九人做过官,二品以上朝廷大员有三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九世李封,他生于1723年,卒于1796年。乾隆庚午科举人,甲戍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他从刑部郎中做到湖北巡抚加兵部左侍郎,皇上加封他为一品封疆大吏总督一职时,他因年高,不敢久居要职,请辞高官回乡。他故去后,大学士纪晓岚为其撰写了墓志铭。我查找了一些历史书,发现李封和纪晓岚的父亲都是当时户部官员,两人是同年所生,又是同科进士,同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意味着他俩在翰林院同学了三年,竟有这么多的巧合!我不甘心,听说北京国子监内有历代进士碑,我去找到了有纪昀名字的那块碑。在那因岁月久远而模糊的字迹中仔细辨认,在三甲第五十名找到了“李封山东寿光”的字迹(后在管理人员指引下,又查找了馆藏的历代进士名录,斟灌李氏的五位文科进士,居然全都有记载)。从纪晓岚的交友范围来看,他喜交清官,如刘墉等人。那么他能为李封题写这样的墓志铭,可见关系不一般,也证明李封做到一、二品大员了,还是那么清廉。

这也说出了一个官德,就是“公以官贫”,做官,特别是做大官,就要耐得住清贫,耐住了清贫,才能做个好官、清官。就像焦裕禄、牛玉儒一样,他们就能在历史上留下“秋水无尘”的一笔。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中国,东方睡狮被帝国主义的大炮震醒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华民族进行了百多年的不屈不挠的民族解放斗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李氏家族众多的族人又卷入民族解放的大潮中,直至抗日胜利,彻底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历来有修家谱的传统。这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记录自己历史的办法,也是最原始、最真实的历史记载。相当一段时间,人们把宗祠、家谱看做是封建、四旧的东西,加以破坏、消灭,使许多珍贵历史资料、文物消毁了,让人痛心。

毛泽东主席回韶山看望旧居时,发现原来家里供奉的祖先牌位和佛龛没有了,工作人员解释说那是封建迷信,毛主席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菩萨可以不拜,但祖宗还是要拜的。”

一本家族史就是一部历史,有众多的家族史,才有民族的历史,有各民族的历史才有中国的历史。家和国是相连的,有国强才有家富,国衰则家败,百姓家兴旺则国家越强盛。斟灌李氏就是这样一个命运随着国家兴则兴,衰而衰的家族。

于是我有了把斟灌的历史、先祖们的故事写出来的想法,我做了,希望有人感兴趣。

                         

                          笔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斟灌春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博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27966
开本 32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1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