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相声名家张寿臣传
内容
编辑推荐

从悲惨童年到学徒生活,从走出北京到遇上良师,张寿臣历经艰辛,终于成为相声大王,成为相声界的一代宗师。本书作者系张寿臣之长子,他以亲身所历所闻及独有的视角概述了张寿臣先生的艺术和人生。

内容推荐

相声艺术家张寿臣先生是相声发展史中的一座里程碑,是相声艺术的集大成者,他为相声艺术的中兴和传承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本书作者系张寿臣之长子,他以亲身所历所闻及独有的视角概述了张寿臣先生的艺术和人生。该书内容丰富多彩,史料真实可信,具有一定的认知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为相声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

目录

序 /姜昆001

一、家世溯源 /001

二、悲惨童年 /011

三、学徒生活 /029

四、走出北京 /041

五、学无止境 /059

六、自强自尊 /069

七、又遇良师 /077

八、中年丧妻 /087

九、相声大王 /095

 (一)五大王 /096

 (二)为刘宝全“攒底” /099

 (三)“现挂”和应变力 /102

 (四)为相声添产业 /111

 (五)进步的思想 /119

 (六)丰富的知识 /124

 (七)高超的技艺 /127

 (八)高雅的格调 /133

十、舞台上下 /137

 (一)豪爽仗义的张学良 /139

 (二)谦恭平和的张学铭 /146

 (三)书法大家孟广慧 /147

 (四)孙家和李家 /149

 (五)津门名医刘炳彝 /152

十一、德艺双威 /155

 (一)长幼有序 /156

 (二)爱护晚辈 /158

 (三)义重如山 /159

十二、桃李天下 /163

 (一)名徒常宝垄 /165

 (二)友徒刘宝瑞 /169

 (三)高徒冯立樟 /170

 (四)贵徒叶利畔 /171

 (五)“反徒”康立本 /176

 (六)儿徒于世德 /179

 (七)小徒田立禾 /183

十三、位卑忧国 /187

 (一)会见吉鸿昌 /188

 (二)拒去日本 /191

 (三)小垫话引出的故事 /194

十四、身陷魔窟 /199

十五、启明茶社 /205

十六、济南之行 /209

十七、又回天桥 /215

十八、《山西家信》 /221

十九、改说评书 /225

二十、戒烟情结 /231

二十一、步入新生 /237

 (一)生活稳定 /239

 (二)忘我工作 /241

二十二、单口相声 /245

二十三、卓见高识 /251

二十四、爱国爱教 /257

二十五、重返故乡 /265

 (一)前门饭店小记 /266

 (二)见到毛主席 /267

 (三)逛天桥巧遇老魏 /269

 (四)有趣的误会 /271

二十六、光荣退休 /275

二十七、“文革”之中 /279

二十八、寂然离世 /285

二十九、身后辉光 /291

 (一)父亲的著述 /292

 (二)父亲的音像 /293

 (三)有关父亲的文章 /293

附:张寿臣先生谈表演相声的经验 /299

试读章节

父亲从生活的低谷中走出,他深刻地了解艺人的处世之艰、生活之难。因此,他以“达则兼济天下”为训,尽其力帮助同行们解难。其侠风义骨、古道热肠的几则故事,在艺人之中广为传颂。

天津有一位相声老艺人冯子玉,父亲首次步行来天津时曾在冯子玉掌穴的场子里联过穴,得到冯的关照,父亲很感激他。成名后收冯之二子立樟为徒,倾心授艺。

冯子玉是一位吃了上顿不管下顿的艺人生活方式的典型,有一年,冯子玉欲去东北卖艺,可是手无分文,连去东北的路费都没有,无奈,只好来找父亲借钱。

当时,父亲手头拮据,也没有钱借给冯子玉,可是又不忍冯空手而回,说:“这么着吧……”随手将衣箱打开,取出一件皮袄交于冯,说:“你把皮袄当了,钱你拿走当路费,当票给我留下,冬景天我再去赎吧。”

天津还有一位相声艺人李少卿,纯天津人,可是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北京话,擅演单口相声,父亲对他的评价很好,说:“李少卿的北京话,北京人也分不出真假。他说的《柳官上任》比我好。唯一的缺点是不抬头,可惜买卖没出来(即没有大的成功)。”

父亲爱其才,怜其不达,喜欢和他交谈往来。后来,李染毒瘾,父亲还经常接济他。可是,李少卿需求帮助时,总是以串门名义,从不言钱。必待父亲主动询问,他才道出他的困难,而且接钱便走,从不言谢。父亲见其性格耿直,不仅不嗔怪,反而更加喜欢他了。

有一次,李少卿来了,父亲知其意,心中想:这回跟你开个玩笑,你不主动说要,我也不说给,看你怎么办。结果,两个人从早九点开始聊天一直到中午,李仍然不提钱,也不提自己有为难的事。此时,午饭已熟,李竟起身告辞,父亲见状,忙拦住李少卿,说:“兄弟,我算服你了,坐下坐下,先吃饭,吃完了饭有什么困难再跟我说。”

父亲和艺人崔子明之间的一段故事,更能说明父亲的为人和仗义。

李氏丧后,父亲续娶王氏,婚庆之日,贺客盈门。众位贺客之中,有一人引起大家的议论:“崔子明怎么来了?他从来不掺和事啊?…‘是啊,崔子明,有名儿的抠门儿,怎么还给寿臣提了一份厚礼哪?”有好事者去问父亲,方知个中原委。

崔子明,艺名老倭瓜,著名的滑稽大鼓演员。崔之为人极其安分耿直,他以卖艺为生,从不以攀缘取胜,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自家有事,不知会别人,他人有事,也不参与。因此,在部分艺人中,落个抠门儿的形象。

父亲和崔子明,都是杂耍(曲艺)演员,只是同台演出,本没有交往的。他们之间的交往,应从堂会说起。父亲出堂会,概以演员的身份出现,受经纪人(中介)的支配。只有前文提到的洋灰李家的老太太特殊,她非张寿臣不用,因此,凡赴李家堂会,父亲则以经纪人兼演员的身份出现。P159-160

序言

张寿臣先生可是中国相声界的一位大家。行内行外没有不服他的。我没有见过他,但是总觉得和他特别熟,因为几乎每一位前辈都和我讲过他的故事。

马季老师说,他见张寿爷的时候,心里打鼓,因为听说这老头特别的厉害。他是跟着侯宝林老师一起去的,侯宝林那么大的“万儿”,见张寿臣先生毕恭毕敬,张寿爷让坐才敢坐下,而马季他一直在侯宝林身后站着。

侯宝林师爷曾跟我说:“张寿臣老开始看不惯我表演相声加时代歌曲,说我是唱相声的,不是说相声的。后来,我的演出效果好,他改变了看法,和别人说: ‘要唱,照宝林那么唱!’认可了我对相声的改革。”

前辈们对于张寿臣先生的敬仰溢于言表。

为什么呢?是什么样的作为和贡献使张先生深受中国相声界爱戴呢?

张寿臣先生是一位贤人,他明大理。他知道要使相声这门纯民俗的口头说唱艺术走进殿堂,附庸雅艺,必须脱胎换骨,向文化靠拢。

张寿臣先生是一位学者,他除去在相声创作中引经据典以外,有些作品则纯粹是对前人的经典进行演绎和再现。

张寿臣先生还是一位舞台艺术实践者。他最烦人说“糊涂相声”,最不喜欢相声演员格调低下。他说:“在传统相声里,我腻歪《梦中婚》这块活,过去‘万人迷’使的时候根本不怎么花哨,以后不少人一‘加工’,简直是‘各有所妙’,说起来眉眼乱飞,怪声怪调,丑态百出。谁在生活里追求花哨事儿,谁就在段子里添油加醋。我绝不是说这个段子不能够整理上演,我只是想借这个说演传统相声,对这样演和那样演不单纯是个演出技巧问题,而是联系到演员思想本质的。”听,这就是张寿臣先生的追求,五十年代初期说的,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中国相声自从有了张寿臣先生,格调升高了,地位提高了,用旬时髦的话说,开始和文化接轨了。

所有的相声艺人都看到了张寿臣先生改造相声以后,相声艺术登上了一个台阶,所以,都服了这位老先生。

浸透在表演艺术当中的文化是一种潜质,没有人甘心愿意没有文化。但是内在浅薄没有玩意儿,外在就无文化可言。传统相声艺术游弋于街头地摊,活跃于市民的茶馆酒肆之中,迎合市俗需要,追求廉价笑声,瑕瑜互现,为的是讨几个钱养家糊口。学这“混饭玩意儿”的,教这“混饭玩意儿”的,都不识几个大字,也无从谈什么文化追求。但这只是相声艺术队伍的一方面。必须承认,从相声受大众欢迎,成为“玩意儿”的时候起,就有不“随波逐流”的,就有不“甘于现状”的,就有把“下九流”的“玩意儿”当艺术来追求的贤者和智人。虽然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或是“有闲及有钱”阶级。但是,他们在为自己钟爱的“玩意儿”抬高地位,寻新出路,建新平台。这同样是相声队伍的另一方面,而且是一个大方面。

谁看不起咱?有文化水儿的人!因为什么看不起咱?说的东西俗,没“滋味儿”!——得,就从这儿下手,提高文化品位,讲究段子的格调,搞雅俗共赏的“玩意儿”。

《揣骨相》、《哏政部》、《夸住宅》脱颖而出;《永乐大典》、《笑韵》里取材,演绎出《三近视》,民间传说中集萃,道出《日遭三险》,刻画出《糊涂县官》。

张寿臣先生会的多,领会得深,带头走改造旧相声的路,地摊上的“活”,经过他“规制拾掇”,成了传统相声的精品,老活有了新意,新作文化品位明显,在张寿臣先生这一代,他成为明显的、实实在在的承上启下的突出代表。

曾经多次读过张先生的相声、笑话、故事书籍,每一次都感到读的是中国民族民俗幽默喜剧的文学作品。

张先生是集大成者,中国相声界为有这样的先人而自豪。作为晚辈只有顶礼膜拜,潜心用功,唯继承他的务实求正的批判理念,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为己任,才可以谈中国曲艺艺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保护和发展。

                            姜 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相声名家张寿臣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立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28000
开本 32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