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余秋雨现象大盘点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汇编了学术界的不同看法和相关报道,并作了独到的评点,还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史料和证据,从而解构了余秋雨一贯“站在正面”的神话。这可谓是对十多年来“余秋雨现象”的总盘点,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对研究“文革”文化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2004年夏天,余秋雨曾说要封笔,要彻底告别中国文化界,在海内外传媒上闹得沸沸扬扬。这是真的吗?这与学界对余秋雨散文的评价所经历的“从颂歌合唱到骂声如潮”的过程有无关系?余秋雨在“文革”中到底有无做过“四人帮”的御用写手?他是如何从“文化苦旅”迈向“法律苦旅”的?他的“法律苦旅”是“圆满结束”还是彻底破产?被称为“世界华文文化界最火暴的一件事”的余(秋雨)古(远清)官司,他是赢还是输?才思敏捷的他,文品和人品有无缺陷,有无顺手牵羊剽窃过别人的文章?他2004年扬言要“自杀”,是肉体自杀还是精神自杀?他的自传《借我一生》,有无改写、伪造他的“文革”历史?本书汇编了学术界的不同看法和相关报道,并作了独到的评点,还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史料和证据,从而解构了余秋雨一贯“站在正面”的神话。这可谓是对十多年来“余秋雨现象”的总盘点,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对研究“文革”文化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余秋雨”是谁

第一节 贴满各种文化标签 /l

第二节 “最酷的作家” /5

第三节 与炒作分不开 /10

第四节 受到批评最多的文人/13

第五节 “魔术大师”与“拳击大师” /19

第二章 天上飘着余秋雨

第一节 文化口红?文化口香糖? /23

第二节 煽情主义的话语策略 /29

第三节 行走在苦难和甜蜜之间 /32

第四节 日益明显的模式化 /36

第三章 不放心的文化之旅

第一节 是“苦旅”,还是“甜旅”? /39

第二节 开篇不见新意 /44

第三节 霸气、小儒气、猥亵气及其他 /45

第四节 “一个老人的梦游” /50

第五节 毫无新意的感伤情调 /52

第六节 疲惫的阅读 /54

第四章 《山居笔记》指谬

第一节 是“山居”,还是“市居”? /56

第二节 《可怜的正本》:一篇笔仗的经典范文 /58

第三节 过于随意的历史解读 /60

第四节 从王朝背影中散发出的“霉味” /63

第五节 没有自己的真声音,只有一副假嗓子 /66

第六节 在古籍里东抄西摘 /67

第七节 “让我吃到一根鱼骨头” /69

第八节 给余秋雨“同学”上课 /71

第五章 “开始写小女人散文了”

第一节字少书厚 /73

第二节 从理性的冷峻到浮泛的无聊 /76

第三节 世俗功利的人在谈世俗功利 /77

第四节 用堂皇语言掩盖其空泛内容 /79

第六章 硬伤累累

第一节 令中文系师生大跌眼镜 /82

第二节 阉割史实的错误 /86

第三节 妄图与前贤打招呼闹的笑话 /89

第四节 王维没有“举起酒壶” /91

第五节 不可迷信名家 /94

第七章 “深圳赞歌”质疑

第一节 深圳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桥头堡”吗? /96

第二节 深圳有条件建立“深圳学派”吗? /99

第三节 深圳是“中国文化的集散地”吗? /101

第四节 朱健国论余秋雨的“抗批术” /104

第八章 岳麓书院事件

第一节 千年学府,遭受秋雨 /107

第二节 文化甘旅:余光中的湖南之行 /109

第三节 “二余”都不愿意忏悔? /112

第九章 余秋雨与名人

第一节 余秋雨与鲁迅 /114

第二节 余秋雨与钱钟书 /117

第三节 余秋雨与戴厚英 /119

第四节 余秋雨与沙叶新 /123

第五节 余秋雨与许晴 /127

第六节 于光远向余秋雨摆老资格 /129

第十章 《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国读者》

第一节 再次震惊文坛,瞠目天下 /133

第二节 “余秋雨孤身查案”考 /139

第十一章 帮倒忙的媒体

第一节 《新民周刊》调查余秋雨“文革问题” /142

第二节 荒唐的调查逻辑 /145

第三节 夏其言致《新民周刊》的抗议信 /148

第四节 《新民周刊》的道歉启事 /15l

第五节 “花城”出了一本什么样的传记? /153

第十二章 在上海作家协会选举和评奖中失利

第一节 惊人新闻:连理事都选不上 /158

第二节 余秋雨是不是作协会员? /161

第十三章 从“文化苦旅’’迈向“法律苦旅”

第一节 余秋雨怒打连环官司 /163

第二节 原告与被告:针尖对麦芒 /167

第三节 八大看点与余、古过招背景 /170

第四节 “余古官司”的来龙去脉 /172

第五节 被告吁请中国作家协会作仲裁 /179

第六节 这场官司的娱乐性 /184

第七节 是打官司还是考语文常识? /187

第八节 法律不应轻易介入学术论争 /191

第九节 “华文文化界最火暴的一件事” /198

第十四章 余秋雨麻烦缠身

第一节 劝余秋雨爱惜自己的羽毛 /203

第二节 以“狡猾”告人,成了笑柄 /207

第三节 众志成城“审”秋雨 /21l

第四节 余秋雨打官司:文化人的沉沦 /219

第五节 为余秋雨说句公道话 /222

第十五章 “余古官司”备忘录

第一节 余秋雨诉古远清名誉侵权案被告答辩状 /226

第二节 余秋雨诉古远清名誉侵权案被告代理词/23l

第三节 官司文本:评“斯坦尼”体系 /238

第十六章 余秋雨与说谎

第一节 朱健国谈余秋雨的五个“新鲜谎” /249

第二节 余秋雨:诚信文化的杀手 /253

第十七章 余秋雨与剽窃

第一节 北大教授论余秋雨“盗版” /261

第二节 余秋雨如何剽窃复旦老教授的成果 /266

第十八章 “咬嚼”余秋雨

第一节 “石破天惊”的金文明 /269

第二节 “既生余,何生金” /274

第三节 在境外哀鸣:“我到底可以怎么办?” /277

第四节 《借我一生》与《还你半世》 /280

第十九章 先监督“文化公众人物”

第一节 “余古官司”和解之真相 /282

第二节 “公众人物”问题再次凸显 /288

第三节 告肖夏林一败再败 /29l

第四节 先监督“文化公众人物” /294

第五节 余秋雨是可以随便“骂”的吗? /298

第六节 是“圆满结束”还是彻底破产? /302

第七节 终于认输:“我斗不过他们” /305

第八节 “连环官司”为什么半途而废? /308

第二十章 《借我一生》引发的冲击波

第一节 “记忆文学”:更美丽的谎言 /313

第二节 余秋雨的父亲到底有没有死? /319

第三节 余秋雨的自传公然造假/322

第四节 “金牙齿”有话要说/325

第五节 “古先生衣着潦草”与金文明“顷刻暴富” /330

第六节 批判余秋雨的意义 /332

第二十一章 媒体“群殴”余秋雨

第一节 《南方周末》对余秋雨设圈套? /334

第二节 晴天霹雳:余秋雨想“自杀” /338

第三节 复旦教授:余秋雨亲口对我说要“自杀” /344

第四节 《新京报》:曝光余秋雨的污秽历史 /348

第五节 后来居上的《新周报》 /352

第二十二章 余秋雨的“苦旅”还未终结

第一节 宣布封笔归隐 /354

第二节 不是封笔问题,他应该封口 /356

第三节 “苦旅”远未到头 /361

第四节 他会彻底告别中国文化界吗? /363

试读章节

“余秋雨”是谁?

他是20世纪90年代受到高度评价的同时,又遭到最严格的审视、挑剔和受到最苛刻的评价以及最尖刻的嘲讽乃至谩骂的上海作家。

人们怀念1992年的余秋雨。那时候,余秋雨的名声还没有那么高,他的文章没有“深刻的故意”,没有“经霜的冷峻”,没有“文化散文”的高帽,没有“文化明星”的重负;那时,只有文化,只有苦旅。在王永飙一类读者的手中,余秋雨作品被他们小心地抚摸,以至感叹“好文章值得一读再读,好朋友值得一聊再聊,好情人值得一爱再爱”。可后来人们发现,《文化苦旅》之后的余秋雨,他写的文章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好文章,其人也不像以前那样是“好朋友”,更不是值得一爱再爱的“好情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和余秋雨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个广义的文化人,一位善于炒作的明星式作家有关。

以《千禧日记》为例,媒体把作者炒作为“文化巨匠”、“文坛精英”。正是这位“博学”的文学大师,在困居塔上多年的学术研究之后,睡眼惺忪地骑上了散文的毛驴在华夏大地上“苦旅”,在远离尘嚣的“山中”写笔记。他站在几乎与上帝同样的高度,追问在中国文化史的大殿里安睡的先人们,不断对华夏文明发出悲悯的感叹。“他跟超然对话,然后以此教育世纪末的今人。”

余秋雨不仅是“博学”的文学大师,还在散文中以哲人面目出现。读他的散文,总仿佛看见一个历史的哲人,沉思着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江河、废墟、小镇、古殿、庙宇……之间,在哲人飘然走过的路上,无不留下对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的沉重思考。或像有的评论者形容的那样:“他老是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踱着。其基调永远具有学术权威口吻的居高临下,遗老遗少式的吊古伤今,牧师布道式的悲天悯人,并且还夹杂着旧式文人特有的似乎聊充排遣之用的故作通脱。”

不管是“博学”的文学大师还是哲人,余秋雨均以自己所拥有的哲人的洞见力和一个艺术家的感受力做基础。他有一套聪明的叙述策略,如对古典文明,明明挥手拜拜,却又满怀恋情;好像在否定,又好似在赏玩。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做法,确能惹得读者的喜爱,以至在台港两地刮起一阵阵余秋雨旋风,让台湾文坛重镇余光中对隔岸同宗的余秋雨作出这样高的评价:“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30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他写的文化气息甚浓的作品,被学界称之为“文化大散文”。本属锦上添花之类的文章,可它竟达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连不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普通市民也爱读,两岸的中学课本还选人他的作品。应该承认,这是当今许多学者写的学者散文难以望其项背的。正因为他有这样高的艺术成就,故他不用再恪守学者、作家的本分,不断在各种媒体亮相。刹那间,他由文化学者变成了文化明星。除了忙于上电视接受记者采访,到中国各大城市巡回演讲、当文化顾问之外,他还要给名副其实的明星妻子写剧本、做广告,并主持中学生热线,另参加“世界时装之苑”座谈会,为电影明星许晴的《写真集》作序,最出风头的是为香港凤凰卫视做“主打嘉宾”,探访世界文明古迹。

熟悉余秋雨的人都知道,他原先从事戏剧理论研究,后从事散文创作,由此获得巨大成就,正如《文化苦旅》初版本封二的扉页上所云:

本书获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1992年最佳读书人奖。

这就难怪黄敏说,读《文化苦旅》犹如看履历表,或者个人档案。打开书,头一页就广而告之:一位“好多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著”的学者;纽约大学著名教授以新著相赠的朋友;接下来,钻研古代线装书的文人;应邀到各地,甚至逛到国外讲学的“流浪艺人”;敦煌学者;研究莫高窟,希望建立美的宗教的美学家;追寻王维踪迹的诗人;脚踏沙原,目视老尼,心存普罗米修斯和康德的通才;在石碑间踽踽而行,悲悯读不懂碑文的少年的遗老;以诸般学问皆不如钻洞有诗意的考古学家;研究上海市民性的人类文化学者;30年前为了应付暑假作业,一不留神便得了优秀作文奖的少年天才……

《文化苦旅》封底躺着“作者简介”一栏,再加上其他媒体的介绍,除让读者目睹这位上海才子的风采外,还可进一步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资讯:

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现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其兼职达百个,从深圳、宁波等市文化顾问到各级文化决策机构咨询委员;从东北黑龙江话剧院到南方广州话剧团顾问;从国家级的各类评委到各大专院校的客座教授,等等。

像这种既是官员又是学者,既是教授又是决策机构咨询人,既是艺术理论家又是剧团顾问,且其兼职从中央到地方,从北方到南方,谁能做到像他那样风头占尽!不过,这其中不少头衔多半是有名无实的。《文化苦旅》在作者简历中还把余秋雨名字已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录》、《五千世界名人录》作炫耀,也是不高明的做法。因《世界名人录》不少是《世界人名录》。据有的评论者说:《世界名人录》(Who’s who)“是英国佬拼凑的世界级大部头辞典。其功能不外乎有二:一则延揽各地名人占其席位。诚然该书不乏一小撮文学艺术大师、物理数学泰斗,但也有一些钓誉沽名之徒。如某女,美国加州乡下一个社团的女干事,大专水准,发表作品为两首诗。如此水准竟榜上有名。看来名人上此书并非蜀道难于上青天,而是囊中取物,易如反掌。二则为英国佬搜刮金钱的道具,这些商场加书海的精灵鬼在请您荣登名人榜的美钞下又摇动请您掏300美元购置几本名人录的响铃,其质地实为请你自己赞助打自己的广告,出自己的大名。”现在各大学教授差不多都可收到这类国外或国内各大型辞书编辑部寄来的“请君入瓮”的邮件,许多人收到后连拆都不拆就丢进字纸篓里。

正因为余秋雨在中国文坛上一幕幕的表演与作秀,和影视明星一起罗列在报纸的娱乐新闻里,所以人们逐渐从对他期望到对他失望,从对他痴迷到对他反感,从对他肯定到对他否定,以至万人称颂余秋雨的好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了,批评他的散文犹如“一道不约而至的晚餐,许多陌生的批评家持了刀叉专注于这一道菜,从不同专业、不同方向、不同的解构角度进行了撕扯”。P1-4

序言

就市场和在海峡两岸的知名度而言,余秋雨是在内地可以和王朔、在香港可以和金庸、在台湾则可以和琼瑶相媲美的几位超级作家之一。这一点,从他的作品印数之大、在两岸三地一路畅销且不断被盗版可看出,更可以从他2002年开打一系列官司得到见证。

随着余秋雨散文的广泛传播,随着余本人制造的一系列“事件”,余的文品与人品受到文学界乃至文化界的广泛关注,“余秋雨现象”、“余秋雨事件”成了海内外华文文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书围绕着“深圳赞歌”事件、“岳麓书院”事件、《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国读者》、《新民周刊》调查余的“文革问题”、“二余”论争、“余古官司”、“深圳豪华别墅”风波、“咬嚼”余秋雨、《借我一生》、封笔问题、“自杀”事件等的来龙去脉汇编成书,并加以评点,以供广大读者共同探讨余秋雨作为一位文化名人、文化明星、文化商人为何会长久不“退场”,他今后还有无能力跟他人“再搏斗十年、二十年”。

本书的众多作者“咬嚼”余秋雨,不是要否定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而是对他所代表的文化趣味、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和检讨。无论如何,一位追求“大宁静”境界、声称“漠视纷争”的作家,在短时间内竞能获得众多学者、读者的评说,议论他的文学成就及其局限,毕竟极大地提高了余秋雨的知名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余秋雨遭遇到一系列的争论,就他本人来说,无论如何都将是一件幸福的事。”(红孩:《谁能把谁怎么着——对素素著文<余秋雨的选择>的认同及不解》,《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2期。)

本书“骂”声远远多于“掌”声,希望热爱余秋雨的朋友不要太介意,更不要因为书中有对余秋雨的批评文字过于生猛或火辣,甚至有些痞气而一个劲冒冷汗。文坛必须有批评,有论争。这批评和论争,比那些甜蜜的废话和一大堆泛着银票响的吹捧式语言,更有价值。

本书于2001年应台湾一家出版社之约开始编写,编写途中编者突然成了被告,因而只好一边打官司一边又充实了后半部分的内容。这真应感谢余秋雨。如他不把笔者告上法庭,就不可能在台版《“咬嚼”余秋雨》的基础上充实,就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盘点”他的题材,本书就不可能编写得如此吸引读者。

最后要说明的是,此书原用笔名编写,后考虑到文责自负,还是用真名为好,省得余秋雨再告时找不到目标,说又从哪里跑出一个“蒙面人”。

对本书引用的成篇文章,曾获得了董桥等境内外作家的同意,但仍有部分作者一时未能联系上。希望这些作者见到此书后和本人联系,以便寄奉样书和薄酬。通讯处:430070武汉市邮政70190192信箱。

古远清

2004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李泽厚(美学大师)后来在“文革”中,他(余秋雨)是一时积极跟着走的,但可以原谅。

 (摘自李泽厚、陈明《浮生论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夏其言(原中共上海市委驻写作组清查组组长)我曾劝他(余秋雨)对自己在写作组的所作所为也好好反省,做点自我批评,这对他是无损的。但这家伙竟置之不理,难怪有人说他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了。

 (摘自夏其言给《新民周刊》的抗议信和致孙光萱的一封信)于光远(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剐院长)我注意到,不少当初参加造反活动起家的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鉴定和处理,因而以后出现不应该发生的现象。我认为在这次整党中对“三种人”触动得太少、研究得太少,结果有些“三种人”或者应该在整党中受教育的人真的蒙混过了关,反而神气了起来。余秋雨向余杰摆老资格,说他太年轻了。我85岁了,也摆一摆老资格,翻一翻陈年老账。

 (摘自于光远《跨越世纪门槛》,福建人民出版社2OO1年版)董桥(香港散文家)我跟佘秋雨是朋友,希望他打破心理关口,正视真相,继续静心写作。

 (摘自董桥《一篇讲真话的重要文章》,香港,《苹果日报》2000年5月4日)谭大珩(评论家)总的说来,余教授从文坛走向法庭,说明了他走的是离开文学的道路。依靠法庭去解决文艺批评之争,是不恰当的。一个作家如果只靠法庭去争“名誉”,那么,该文人已走向末路了。

 (摘自谭大珩《略论余秋雨“告状”》,《鲁迅世界》2005年第4期)为君捶碎黄鹤楼(网民)谁更有资格讲法律?谁应当被推上法庭?最有资格讲法律的,不是余秋雨,而是“文革”中的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属;而应当被推上法庭的,不是那些探求历史真相的学者,而是“文革”中的“拳头打手”和“文字打手们”。

(摘自《关天茶舍》网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余秋雨现象大盘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古远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35775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7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3: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