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巴蜀,人们脑海中首先闪现出的可能是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的故事。最近一个时期,人们还会想起三星堆文化遗址。这些考古成果往往给人以悠久的历史感,让人感慨良多,同时又为其历史沧桑而感佩不已。本书从巴蜀溯源谈起,通过丰富而翔实的史料、传说、神话、诗词等,详尽而透彻地介绍了巴蜀大地的文化交融、民族文化、宗教、艺术、文学、名人、园林、古迹名胜,这一切都散发出巴蜀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引领着我们去探索、追寻……
图书 | 巴蜀文化 |
内容 | 编辑推荐 提起巴蜀,人们脑海中首先闪现出的可能是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的故事。最近一个时期,人们还会想起三星堆文化遗址。这些考古成果往往给人以悠久的历史感,让人感慨良多,同时又为其历史沧桑而感佩不已。本书从巴蜀溯源谈起,通过丰富而翔实的史料、传说、神话、诗词等,详尽而透彻地介绍了巴蜀大地的文化交融、民族文化、宗教、艺术、文学、名人、园林、古迹名胜,这一切都散发出巴蜀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引领着我们去探索、追寻…… 内容推荐 本书从巴蜀溯源谈起,通过丰富而翔实的史料、传说、神话、诗词等,详尽而透彻地介绍了巴蜀大地的文化交融、民族文化、宗教、艺术、文学、名人、园林、古迹名胜等,使读者能够从远古到现代、从表层到本质,对巴蜀山水中蕴含的无穷无尽的文化资源、文化现象、文化遗产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本书集知识性、文化性与一身,对于探索巴蜀文化的奥秘,寻觅巴蜀文化的踪迹,认识巴蜀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均有助益。 目录 第一章 巴蜀溯源 一、原始社会 二、传说时期 三、战国秦汉三国时期 四、两晋隋唐时期 五、宋元明清时期 六、近现代时期 第二章 巴蜀文化交融 一、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 二、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三、巴蜀文化与秦文化 四、巴蜀文化与滇文化 五、巴蜀文化与南亚文化 六、巴蜀文化与近东和欧洲文化 第三章 巴蜀民族文化 第一节 巴蜀汉文化 一、民间信仰 二、丧葬习俗 三、居住习俗 四、婚嫁习俗 五、生育习俗 六、节日习俗 七、祖先崇拜 八、众帝崇拜 九、大石崇拜 十、神女崇拜 十一、巫崇拜 第二节 摩梭人文化 一、泸沽湖的传说 二、格姆山的由来 三、摩梭人的阿注婚 四、原始的女阴崇拜和生育习俗 五、摩梭人的“洗马”葬俗 六、摩梭人的转山节 第三节 苗族文化 一、焚人悬棺之谜 二、蜀南“万里箐” 三、饶有情趣的苗族婚俗 四、苗族的椎牛葬俗 五、苗族踩山节 六、苗族赶秋节 第四节 羌族文化 一、神秘的白石崇拜 二、溜索和索桥 三、羌笛声声悠扬处 四、羌族葬俗和丧葬歌舞 第五节 彝族文化 一、月城西昌美如画 二、奇妙的彝族婚俗 三、彝族少女的换裙礼仪 四、转转酒坨坨肉酸菜汤 五、火把节与彝族年 第六节 藏族文化 一、谈情说爱“浪寨子” 二、盛大的节日——藏历年 三、古老的七月跳神日 四、二郎山下舞龙灯 五、藏族跑马山与转山会 六、藏族央勒节 七、德格印经院 八、神奇冰川迎嘉宾 第七节 土家族文化 一、土家族婚俗与《哭嫁歌》 二、摆手舞与摆手歌 三、土家族“猴戏” 四、古老的“跳丧鼓” 五、秀山花灯 第八节 傈僳族文化 一、奇特的傈僳族婚礼 二、有趣的民俗禁忌 三、能歌善舞的傈僳人 第四章 巴蜀宗教 一、道教的创立 二、道教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三、佛教在巴蜀地区的传播 四、巴蜀地区的佛教雕像 五、景教在巴蜀地区的传播 第五章 巴蜀神话与传说 一、巴人祖先的传说 二、蜀人祖先的传说 三、五丁开山的传说 四、巴蔓子的传说 五、杜鹃的传说 六、二郎神的传说 七、御临河与建文皇帝 八、广化寺碑与见龙桥坊 九、驷马桥传说 第六章 巴蜀饮食文化 第一节 日常饮食 一、日常食俗 二、岁时食俗 三、信仰食俗 四、社交食俗 五、婚姻食俗 六、生育与寿诞食俗 七、丧葬食俗 第二节 风味小吃 一、老妈蹄花 二、酸菜豆花 三、麻婆豆腐 四、夫妻肺片 五、贝母鸡 六、虫草鸭 七、拔丝香蕉 八、兰香斋熏肉 九、毛肚火锅 十、蝶式腊猪头 十一、鸡丝豆腐脑 十二、怪味鸡 十三、肥肠粉 十四、酸辣粉 十五、赖汤圆 十六、钟水饺 十七、鸡汁锅贴 十八、担担面 十九、洋芋糍粑 二十、龙抄手 二十一、宜宾燃面 第三节 巴蜀美酒 一、泸州和泸州老窖 二、古蔺郎酒 三、宜宾五粮液 四、青娜曼安 第四节 川茶及茶馆文化 一、独具特色的川茶 二、遍及城市的茶馆 第七章 巴蜀艺术 第一节 民族艺术 一、音乐 二、舞蹈 三、川剧 四、变脸 五、扬琴 六、清音 七、竹琴 八、相书 九、评书 十、谐剧 十一、川江号子 第二节 工艺美术 一、蜀锦 二、蜀绣 三、漆器 四、竹丝瓷胎工艺 五、四川手杖 六、美术陶瓷 七、砂器 八、竹簧工艺品 九、木版年画与绵竹年画 十、四川缬染 十一、四川派盆景 十二、石刻艺术 第八章 巴蜀文学 一、先古时期的巴蜀文学 二、秦时期的巴蜀文学 三、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巴蜀文学 四、隋唐五代的巴蜀文学 五、两宋的巴蜀文学 六、元明巴蜀文学的衰微 七、清代巴蜀文学的复兴 第九章 巴蜀文化名人 一、司马相如 二、扬雄 三、诸葛亮 四、李白 五、杜甫 六、薛涛 七、花蕊夫人 八、苏洵、苏轼、苏辙 九、杨慎 十、秦良玉 十一、杨锐 十二、刘光第 十三、廖平 十四、巴金 十五、郭沫若 十六、魏明伦 第十章 巴蜀重要文化遗址 一、郫县望丛祠遗址 二、大溪文化遗址 三、宝墩文化遗址 四、三星堆文化遗址 五、金沙文化遗址 六、诸葛双忠祠 七、奉节白帝城 八、鱼腹浦八阵图遗址 九、蜀道的栈道遗迹 第十一章 巴蜀名人故居 一、李白故居 二、杜甫草堂 三、郭沫若故居 四、黄继光纪念馆 五、邓小平故居 六、刘伯坚烈士纪念馆 七、陈毅故居 八、聂荣臻故居 九、张爱萍将军旧居 十、张大千纪念馆 十一、朱德故居及纪念馆 十二、罗瑞卿故居 十三、张澜旧居 第十二章 巴蜀寺庙与陵墓 一、昭烈庙与武侯祠 二、新都宝光寺 三、广元皇泽寺和千佛崖 四、鸟尤寺 五、平武报恩寺 六、达川真佛山庙群 七、宜宾真武山庙群 八、慈云寺 九、昌都寺 十、阆中桓侯祠 十一、第一学宫资中文庙 十二、北碚温泉寺 十三、梓潼七曲山大庙 十四、重庆华岩寺 十五、乐山麻浩岩墓 十六、孟知祥墓 十七、东汉雅安高颐阙 十八、沈府居阙和平阳府君阙 十九、僖王陵 二十、眉山三苏祠 第十三章 巴蜀园林 一、东湖 二、成都望江楼 三、崇州罨画池 四、升庵桂湖 五、九寨沟 六、人间瑶池黄龙 七、碧峰峡 八、森林公园龙池 九、江油窦固山 十、熊猫故乡卧龙 十一、稻城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四、两晋隋唐时期 263年,蜀国被北方的魏国消灭。两年后,魏国的权臣司马炎取代魏王建立西晋。到了西晋后期,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四川爆发了大规模流民起义。306年,流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巴族首领李雄在成都称帝,定国号大成。至东晋时期,李雄的侄子李寿继位,改国号为汉,疆土东到三峡,南至南中,西到岷山,北至汉中。347年,东晋大将桓温征讨汉,很快就灭亡了李寿统治的汉王朝,四川又划归为晋朝的版图。此后,四川地区先后历经东晋、前秦、樵纵,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西魏、北周等八个政权的统治。在此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四川地区政局动荡、战乱频发,社会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杨坚派遣儿子杨秀镇守蜀地。此后一直到大唐,四川地区始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社会局势的稳定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四川经济很快进入强盛时期,成为唐朝财赋的支柱之一。安史之乱发生后,由于蜀地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唐玄宗逃到了四川,此后的唐德宗和唐僖宗为了避难也都逃到了蜀地。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唐朝统治者多派重臣、贵戚担任益州长史和剑南节度使等职,由他们来稳守四川。唐朝后期,朝廷的宰相主要从剑南三川节度使及淮南节度使中挑选。据统计:自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至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的70多年间,先后有40名曾担任过三川节度使的人人朝为相。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的皇帝建立后梁。很快,四川的王建和孟知祥也凭仗当地的财力和物资,先后建立了前蜀和后蜀政权。这两个割据政权在产生早期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努力发展农业,促使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后期的统治者却停止了前期的做法,好在当时没有较大规模的战争,社会经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了迅速统一全国,首先把攻占的目标锁定在经济发达的后蜀。964年,宋朝大军从剑门和三峡进川,仅仅两个多月就消灭了后蜀。 五、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初期,统治者在四川大肆劫掠财物,引发了多次武装反抗斗争。993年,四川大旱,但官府依然追交赋税,很多农民破产,以王小波为首的数百名农民在青城起义,还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许多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数万人,并一举攻占了青城县,此后又占领了邛、蜀各州县。当起义军攻江原县时,王小波牺牲,他的妻弟李顺被众人推举为起义军领袖。李顺继续大力推行均贫富措施,得到更多群众的热烈支持,起义军很快就席卷了川西各地。 994年,起义军攻克成都,李顺在此称大蜀王,定年号为“应运”。这时起义军队伍已经扩大到数十万人,并分兵多路攻占了四川的许多州县。宋太宗得到消息后,派宦官王继恩率禁军前往镇压,后来又派雷有终为副将前往增援,宋军由此分两路进川。起义军阻击失利,成都很快失陷,李顺在征战中阵亡,起义军余部在首领张余等人的带领下继续同宋军进行战斗。995年,起义军彻底失败,四川等地重新划归宋朝版图。 南宋年间,四川发生了吴蚧(1093—1139年,字晋卿,南宋抗金名将)领导的抗金战争和以余蚧为代表的抵抗蒙古人的战争。特别是蒙古兵攻打四川,半个世纪里都没有间断,致使四川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元朝末年,明玉珍割据四川,建立了以重庆为国都的大夏政权。1371年,朱元璋发兵攻占四川,消灭了该政权,将四川统一到明朝的版图中。但是明代后期,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1506年就发生了延续5年多的正德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的范围包括川南、川北、川东及川中等几十个府、州、县。紧接着,张献忠又率领农民起义。他带领农民起义军进入四川,并以成都为都城建立了大西政权。起义军在全盛时期甚至占领了四川韵大部分地区。P6-7 序言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非常深厚。据考古工作者论证:该文化距今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三大文化体系,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以至于有的专家宣称巴蜀大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而且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提起巴蜀,人们脑海中首先闪现出的可能是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的故事。最近一个时期,人们还会想起三星堆文化遗址。这些考古成果往往给人以悠久的历史感,让人感慨良多,同时又为其历史沧桑而感佩不已,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真正地了解巴蜀地区以及巴蜀文化。如果他们得知以上所说的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仅仅是巴蜀历史的一个片段,不知又该做何感想了。事实上,巴蜀的历史非常悠久,其源头大概要追溯到200万年前。当时,在现在的四川①巫山地区居住着一批古人类,他们使用石器等简陋的工具在丛林中追逐猎物,正是这种使用简陋劳动工具进行生产活动的原始场面,拉开了巴蜀地区古文明的序幕。 大约在4000年前,巴蜀地区的文明开始逐渐发展,从而真正进入文明社会,蜚声国际曲三星堆文化就出现在这一时期。到了周朝,这一地区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巴国和蜀国。巴国以重庆为中心,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四川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活动。蜀国以成都为中心,包括四川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而且早在商朝至西周时期,蜀人就与黄河流域的民族有了文化交流活动。虽然这两个国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很大,但是它们却很快被淹没在历史前进的洪流中。当强大的秦国征服了这两个国家后,这块被称为巴蜀的土地开始融为中华大地的一部分……而所谓的巴蜀文化,其实就是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合称。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完全独立存在,它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必定会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并与之交流、融合。巴蜀文化产生得比较早,那时候中原文化早已产生,可由于社会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比较微弱。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两者之间出现了交流与融合现象。据考证:春秋时期,巴蜀地区只居住着土著居民。从战国时期开始,外地人纷纷入川,规模较大者有汉末的刘备入川、唐代的唐明皇入川等。因此,巴蜀地区的本土文化得以与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产生密切的交流,并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巴蜀文化较强的兼容性和辐射能力。 此外,巴蜀文化还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大陆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为西道,即“旄牛道”。该路线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这条路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和孟加拉地区。另一条是东道,称为“五尺道”。也是从成都出发,到焚道(宜宾)、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大理与旄牛道重合。通过它,巴蜀文化不但影响了西南各族,甚至对南亚各国也有一定影响,从而使巴蜀文化冲破了自身的地域限制,具有了大西南意义和国际文化交流意义。 巴蜀地区人杰地灵,从秦汉至今相继产生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李调元、杨升庵、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他们在汉赋、唐诗、宋词、蜀学、道教、史学、易学、天文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历史悠久、幅员广阔。神奇广袤的巴蜀大地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巴蜀民族艺术,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艺术与汉民族艺术的交织、融合,自然成为巴蜀文化中的一大亮点。高腔、昆腔、胡琴腔、弹腔和四川灯戏等五种声腔组成的川剧,在四川独特的地域文化中渐渐融合,并在语言、表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充分磨合成统一的风格,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独具巴蜀地区特色的巴渝舞和石磬,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被称为“打琴”、“敲琴”的洋琴和四川清音,不仅丰富了曲艺说唱艺术形式,而且独具地方特色,给人以深沉的美感……此外,四川人还很讲究吃的艺术,川菜注重调味,有辣椒、花椒、胡椒、豆瓣、姜、葱、蒜等,味道醇厚,人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酒则芳香浓郁、绵醇爽甜,有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名酒。这一切都散发出巴蜀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引领着我们去探索、追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巴蜀文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林军//张瑞涵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009198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5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72.71 |
丛书名 | |
印张 | 2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