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湾民间文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有叙论五章,采用“立体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台湾民间文学产生与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台湾民间文学之创作者、传承者,民俗文化与民间信仰。上编四章,从台湾本岛与澎湖、兰屿等离岛汉族和高山族的民间文学作品入手,列举众多代表作品实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中篇五章,探索娄子匡、朱介凡、金荣华、王秋桂、胡万川等五位资深学者。下编八章,对19位有影响的中青年民间文艺学家进行评说。

序言

风从海上来

(代序)

韦苏文

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照耀着大陆和台湾,潮水簇拥着大陆和台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陆和台湾是连成一体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台湾岛和大陆之间的陆地不断下降,被海水淹没,台湾逐渐远离大陆,于是大陆与台湾之间便有了台湾海峡。

无论是地壳运动,还是海水阻隔,割不断的是台湾对大陆的情结,隔不断的是大陆对台湾的亲情。台湾的根在大陆,大陆的思念在台湾。大陆人与台湾人有着共同的祖先,相同的血缘。

台湾的民族为汉族和高山族。汉族主要来自福建泉州、漳州的闽南人,福建、广东的客家人以及20世纪40年代迁台的大陆各省人士。高山族有北来、西来、南来三说。北来者只是瑯峤一带少数人,来自北方的琉球。西来者较多,来自大陆浙闽粤百越之民。南来者也多,来自南方海岛,但南岛系居民其祖居地亦在中国华南地方。台湾省博物馆阮昌锐教授说:“所以无论自中国大陆直接来台,抑或由大陆而南洋,再由南洋而台湾,台湾原住民的祖居地仍在中国大陆。”布农人学者达西乌拉弯.毕马说:高山族是“早年大陆迁来的”,其中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阿美人、雅美人等支系“则与南岛系文化有关联,或系从南洋移来,而他们从南洋或印尼与菲律宾的祖先,则是古代中国大陆的百越之民,当年百越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总括起来,台湾‘原住民’,依然是大陆古代人的子孙,与中华民族有血缘关系,自然是一家人。”

凤吹无数,潮涨潮落,湮灭不了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这个拥有陆地总面积3.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便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尚书》的《禹贡》篇把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分成扬州等九个州,台湾第一部地方志《台湾府志》指出:台湾属于扬州。《汉书》载“会稽海外有东鳃人”,《后汉书》有“夷洲”的记载,《三国志》记载:吴黄龙二年(230)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东鳃、夷洲即台湾。 元世祖至元年间(1292年前后)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明天启二年(1622)荷兰殖民军侵占澎湖,天启四年(1624)俞咨皋率军围荷军,荷军退往台湾,在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筑城,向北扩展,1650年达侵占全台极盛时期。166l一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军,收复被荷军侵占了38年的台湾。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击败驻守澎湖的郑军主力,郑成功之孙接受台湾和平统一,清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格为台湾省,直属中央政府。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光绪二十一年(1895)订中曰马关条约,台湾、澎湖沦为日本殖民地51年。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澎湖光复,回到祖国怀抱。

曲折而厚重的历史孕育了沉甸甸的文化。而民间文学更是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民族文化在一代代人身上得到显现。《台湾民间文学》是第一部较系统地研究台湾民间文学的著作,以大陆学者来评介台湾的民间文学,本身就具有了开创性的意义。

其叙论五章,采用“立体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台湾民间文学产生与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台湾民间文学之创作者、传承者,民俗文化与民间信仰。

上编四章,从台湾本岛与澎湖、兰屿等离岛汉族和高山族的民间文学作品入手,列举众多代表作品实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并将之与大陆各族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力图追寻台湾民间文学的文化根源。

中篇五章,探索娄子匡、朱介凡、金荣华、王秋桂、胡万川等五位资深学者。百岁的娄子匡先生,为海峡两岸健在最年长的民间文艺学家,被誉为“中国民俗研究论著的守护神”。作者通过富涵感情之笔,描述了他年青时期的采录研究,中年时期的台湾民间文学研究,晚年的回忆录和龟文化研究。娄先生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创办东方文化书局,系统翻印大陆民间文学及民俗著作向长期沦陷于日本统治、与大陆隔绝50多年的台湾民众,详细介绍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学术成果。赞誉朱介凡先生以60年的坚强毅力完成500万字谚学巨著《中华谚语志》,他“以史证谚”、“以俗析谚”、“以境议谚”、“以谣论谚”的研究方法令人赞叹。为了海峡两岸学者和外国学者更好理解《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金荣华先生不辞辛劳,披肝沥胆,根据中国故事的实际情况对国际通用的AT分类法子以修订而编成《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王秋桂先生(与陈庆浩先生合作)编选了系统地将大陆民间故事介绍给台湾民众的《中国民间故事全集》40卷。并在其主编的《民俗曲艺》刊物及其丛书(81种)把大量大陆学者的民间信仰习俗田野调查报告推介给台湾学者以及外国学者。胡万川先生不仅在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研究和神话研究上有独特的造诣,而且汲取大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普查经验,推动台湾各县进行乡镇的民间文学普查。

下编八章,对19位有影响的中青年民间文艺学家进行评说。通过对达西乌拉弯·毕马、陈劲榛、陈益源、鹿忆鹿等19位中青年学者的评介,为世人展现了人才辈出、生机勃勃的台湾民间文学研究队伍。“他们的论著洋溢着学术朝气,闪烁着学术个性。年青学者是朝阳,学术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年青学者的身上”。

由于民间文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在台湾,有不少别的学科的学者为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和学术魅力所吸引。如资深学者金荣华原是敦煌学家、中外交通史学家、比较文学专家。王秋桂原是人类学家、民俗学家、书目学家、历史学家、英国文学专家。中年青学者陈劲榛原本研究古典文学、文献学、韩非子学。许端容原本研究佛学、敦煌学、古典文化学。 刘秀美原本研究现代文学。陈益源原本研究元明清古典小说和越南、韩国、日本汉文古典小说。林修澈、黄季平原本研究民族学。如今,他们或专事,或兼事,或大部分精力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多种学科的参与给台湾和大陆的民间文学研究带来了新鲜的学术气息。 如陈益源“古典小说研究中的民间文学研究”、“中外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大陆出版台湾民间文学作品的研究”、“台湾出版大陆民间文学作品的研究”等。

本书的作者对台湾学者们的资料、方法、成果、研究精神、研究心态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他们或赴台湾出席学术会议,与台湾学者面对面交谈,或从台湾学者的论著中钩沉,或与台湾学者信函来往中谈心,因而本书内涵不少鲜活的资料。 例如鹿忆鹿几次到云南西双版纳作傣族叙事诗田野调查,一度病倒,住医院抢救,转危为安,康复出院,继续进行调查研究。本书热情赞颂这种精神,称之为“文化之旅”。

本书作者是广西师范学院老中青结合的一个富有朝气的学术群体。 中坚人物过伟教授是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广西日报》人物特写赞他为“弘扬民族文化的强者”,《今日广西》人物专访誉他为“追赶太阳追赶月亮的人”。在2003年6月27—28日,“广西文艺家十三年(1989—5002年)成果展示会”表彰的133位优秀文艺家中,他的年龄最长(75岁)、成果最丰硕(34本书、100余篇论文,加上1988年以前的成果,达55本书、180余篇论文)。而笔者是年青的一员,过伟教授的成就令我等汗颜不已。他在座谈会上殷切呼吁:一、希望文艺家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二、希望文艺家汲取民间文艺的浓香乳汁,提高文艺创作与研究的艺术、学术质量,朗诵其言志诗篇《五不歌》:“不为名累兮,噫!不为利蚀兮,噫!不为欲惑兮,噫!不为成功骄兮,噫!不为挫折馁兮,噫!噫!噫!”他是广西文艺界、学术界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的有心人之一,也是许多少数民族作家、学者的知心朋友。他团结广西师范学院的学者们完成这开拓性的著作——全国第一部较系统地评介台湾民间文学之作。笔者是壮族,曾读过过伟教授《中国女神》、《毛南族文学史》、《京族文学史》、《仫佬族文学史》、《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女神·歌仙·英雄——壮族民间故事新选》、《壮族风情录》等,深深领略他对少数民族诚挚的爱、深厚的学术功力、开拓创新的精神。本书的另四位作者都是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收获颇丰的学者。

《台湾民间文学》令我欣喜若狂,他们运用六维立体思维、母题(情节单元)与故事类型研究方法、历史地理研究方法、自然与文化生态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文学史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文艺民俗学研究方法……多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台湾民间文学。我们曾向台湾中国口传文学学会理事长金荣华先生咨询。金荣华教授说:“台湾目前还没有系统研究台湾民间文学之作,估计三五年间也不会有人写出这样的著作。过伟教授等学者的学术思想富于开创性,相当前卫。”他又说:“《台湾民间文学》已大略浏览,已惊叹著者阅读之广,提炼之精与组织之密,全面观照而不遗细微,岂易事哉! 岂易事哉!”(2003年12月12曰函)这部著作在海峡两岸都是第一部。我仿佛走遍了台湾的山山水水,与学者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自由多姿的学术氛围似扑面而来。这是作者多年辛勤与汗水的结晶,他们对台湾民间文学所拥有的发现眼光、发挥勇气、发掘功夫、立体性的描述和多角度的分析,使人耳目一新。相信它将被海峡两岸学者、读者所接受和推崇。

[作者简介] 韦苏文(1963-)壮族,广西武鸣人,哲学研究生,副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出版有《壮族女性与文化》、《壮族悲文化》、《广西民间文学》、《民间故事心理学》、《红水河文化与移民》等著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湾民间文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甲辉//过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28310
开本 32开
页数 4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8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7
丛书名
印张 28.3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1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31:26